目录
第一节 农业
四时节气
宿松农业生产,向以种植业为主,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盛产水稻,并有“仙田瑞谷”的美誉。生产时序是依传统习惯,照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即将全年12个月分为24个节气(大致每隔15天转换一个节气)来指导生产。因地处长江中游北岸,作物生长季节,比之淮北平原要早一个节气;比之江南各地又要略迟一个节气左右;县内各地,也因地形、气候、雨水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不少农事节令谚语:“立春立春,紧备春耕”、“雨水一到,塘堰蓄好”、“惊蛰过后,锄草松土”、“春分未到,选种育苗”、“清明前后,种子下土”、“谷雨未过,秧苗早播”、“早稻不插立夏秧”、“小满一过,油麦收割”、“芒种芒种、抢收抢种”、“夏至前后,种完杂豆”、“小暑吃园,大暑吃田”、“立秋将近,晚稻插尽”、“处暑一过,水气下挫”、“白露秋分,捡棉要紧”、“寒露、霜降,收割登场”;“立冬小雪、秋收完结”、“大雪到冬至,冬管莫松弛”、“小寒大寒,冬修大干”。这些都成为农民安排农事不可逾越的信条。
操作习惯
选种:解放前农民种田多系租佃关系或雇佣劳动,无生产积极性,科学技术也落后,选种大都是用清水滤过晒干,用草包储存,吊挂于屋梁,留待到时下种,甚至没有选种的习惯。解放后,提倡科学种田,选择优良品种,讲究选种方法,一般习惯都实行泥水选种或盐水选种,并专设种子仓箱,重视保养。农民已经体验到精选种、勤换种,是促进增产的重要措施。
耕作:深耕细作,是改良土壤、促进增产的重要条件。过去农民因耕牛缺乏,多半实行浅耕浅种,以致单位面积产量低下。解放后,由于耕作动力和耕作机具的不断改进和革新,普遍实行深耕细作和合理密植,使农业产量不断提高,农民总结经验有:“深耕一寸,产高一半”的说法。这些由他们亲身体验得来的成果,是最具说服力和实践性施肥:农谚有“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过去农业施肥,习惯使用农家肥即有机肥料,包括厩肥、沤肥、绿肥、塘泥、火粪、草皮、壁灶土、人畜粪、草木灰等。根据土壤性质施用不同肥种,如麦田多用厩肥,冬浸水田多用火粪,追肥提苗多用人畜水粪。但因需要量大,积肥任务占用了大批劳力和时间,尤其到农忙季节,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后,生产不断扩大,尤其自实现双季水稻以后,需肥数量更大,质量更高。农家肥供不应求,逐渐被无机化肥所代替。因化肥供购及时,使用方便,久之形成习惯,农家肥用量渐减。但化肥消耗地力,影响土壤结构,且用量须逐年增加。以尿素为例,开始每亩只需10—15市斤,现在已递升到5借以上,年增长率达20%,长此恶性膨胀,对农业生产后果堪忧,要扭转这一趋势,非恢复提倡广积农肥不可。
管理:包括中耕、耘草、灭虫、追肥、排灌、整墒等许多环节,一般系采用手工劳动。少数地区实行了机械排灌。机耕工具及科学技术尚待普及。
宿松农业生产,向以种植业为主,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盛产水稻,并有“仙田瑞谷”的美誉。生产时序是依传统习惯,照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即将全年12个月分为24个节气(大致每隔15天转换一个节气)来指导生产。因地处长江中游北岸,作物生长季节,比之淮北平原要早一个节气;比之江南各地又要略迟一个节气左右;县内各地,也因地形、气候、雨水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不少农事节令谚语:“立春立春,紧备春耕”、“雨水一到,塘堰蓄好”、“惊蛰过后,锄草松土”、“春分未到,选种育苗”、“清明前后,种子下土”、“谷雨未过,秧苗早播”、“早稻不插立夏秧”、“小满一过,油麦收割”、“芒种芒种、抢收抢种”、“夏至前后,种完杂豆”、“小暑吃园,大暑吃田”、“立秋将近,晚稻插尽”、“处暑一过,水气下挫”、“白露秋分,捡棉要紧”、“寒露、霜降,收割登场”;“立冬小雪、秋收完结”、“大雪到冬至,冬管莫松弛”、“小寒大寒,冬修大干”。这些都成为农民安排农事不可逾越的信条。
操作习惯
选种:解放前农民种田多系租佃关系或雇佣劳动,无生产积极性,科学技术也落后,选种大都是用清水滤过晒干,用草包储存,吊挂于屋梁,留待到时下种,甚至没有选种的习惯。解放后,提倡科学种田,选择优良品种,讲究选种方法,一般习惯都实行泥水选种或盐水选种,并专设种子仓箱,重视保养。农民已经体验到精选种、勤换种,是促进增产的重要措施。
耕作:深耕细作,是改良土壤、促进增产的重要条件。过去农民因耕牛缺乏,多半实行浅耕浅种,以致单位面积产量低下。解放后,由于耕作动力和耕作机具的不断改进和革新,普遍实行深耕细作和合理密植,使农业产量不断提高,农民总结经验有:“深耕一寸,产高一半”的说法。这些由他们亲身体验得来的成果,是最具说服力和实践性施肥:农谚有“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过去农业施肥,习惯使用农家肥即有机肥料,包括厩肥、沤肥、绿肥、塘泥、火粪、草皮、壁灶土、人畜粪、草木灰等。根据土壤性质施用不同肥种,如麦田多用厩肥,冬浸水田多用火粪,追肥提苗多用人畜水粪。但因需要量大,积肥任务占用了大批劳力和时间,尤其到农忙季节,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后,生产不断扩大,尤其自实现双季水稻以后,需肥数量更大,质量更高。农家肥供不应求,逐渐被无机化肥所代替。因化肥供购及时,使用方便,久之形成习惯,农家肥用量渐减。但化肥消耗地力,影响土壤结构,且用量须逐年增加。以尿素为例,开始每亩只需10—15市斤,现在已递升到5借以上,年增长率达20%,长此恶性膨胀,对农业生产后果堪忧,要扭转这一趋势,非恢复提倡广积农肥不可。
管理:包括中耕、耘草、灭虫、追肥、排灌、整墒等许多环节,一般系采用手工劳动。少数地区实行了机械排灌。机耕工具及科学技术尚待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