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农历正月初一日为“春节”,是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形式多样,一般要延续到正月十五日“元宵”后止。
出天方:初一日凌晨,各家老少齐集祖堂,焚香敬祖并互祝新禧,即开门朝喜神方向焚香放炮,迎春接福,叫出天方。旧时风气成习,盛行乡里。现在还保留了这种习惯,但只燃放鞭炮,不再焚香化纸。
贺新年:初一日早餐,各家举行新春家宴,合饮迎春椒酒。饭后邻里亲族之间,互相串门祝贺新年,对平辈只互道“恭喜”,对长辈则躬身作揖。初二日,开始携礼走亲访戚,互相拜年,往来接踵于途,络绎不绝。建国后,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还组织慰问团,对驻军和烈、军家属贺年。民拥军、军爱民的新风日浓。
过小年:正月初七日,俗称“上七日”的晚餐,各家各户摆设新宴,丰盛仅次除夕,称过小年。黄昏时分,有驱毛狗的习惯,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一班人,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逐户驱赶“毛狗”,最后将扎好的稻草毛狗投放火中焚化。意在祈求消灾除祸,六畜兴旺,人寿年丰。
旧时春节期间,有祭神习惯,如农家上山祭山神,渔民开船祭河神,商户开市察财神等。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乡俗多以糯采团内馅芝麻、白糖、猪油,炸干或水煮蒸熟为食,称吃“元宵”。从春节到元宵,城乡均有闹花灯习惯,簇簇花灯,班班小戏,此来彼往,走村串户,川流不息;舞龙、舞狮、彩船、高跷及各种民间舞蹈,应有尽有;鞭炮声、锣鼓声、琴声、歌声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元宵之夜,城乡居民,举行迎春赛会,各以出灯演戏为名,互相嬉戏。例如:东门街人排演“罗通扫北”的剧目,到北门演出;北门街人马上演出“薛仁贵征东”答谢东门;南门街人排演“薛丁山征西”;西门街人又以“五虎平南”相回敬,最后四厢集中会演,共祝升平。
花朝
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简称“花朝”。旧时村姑少女,多于此日集会比赛刺绣。各地作兴作“花朝粑”,即黍曲粑。将剪撷的黍曲芽、马兰芽、茵陈蒿等野菜苗舂成菜泥,掺和米粉做成,清香可口,民多以此馈赠亲友。乡俗多在此日举行婚嫁,习俗相传,至今不衰。
清明
节日介于农历二三月之间,乡俗以此为祭祖、扫墓、修坟、立碑之日。旧时,各姓家族分别集中祭祖,叫“做清明”,到处旗帜蔽日,登山扫墓。封建仕宦之家,更是借机大摆阔气。动辄数千人上路,鸾架仪仗,旗锣伞帜,铺张扬厉,显赫乡里。建国后,此风已被禁止,但仍有焚香扫墓习惯。机关、学校、团体为追念先烈,多于清明节前组织职工、学生,向烈士陵园敬献花圈挽联,为烈士扫墓。
三月三
旧时,以农历三月初三日为“上巳日”,俗称“三月三”。此日乡俗多以米面内馅腊肉、大蒜等食料做“打鬼粑”为食,又称“灾粑”,并有吃面条习惯,表示“打鬼驱邪,消灾除祸”,白天士子文人多结伴郊游,叫做“踏青”。晚间则三五成群,登高远望,称“望鬼火”。建国后,偏辟农村仍保持有这种习俗。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叫端阳、天中、蒲节等。是日家家遍插艾叶、菖蒲,燃苍术以辟邪气,门上多贴有:“菖蒲似箭,斩尽八方妖怪;艾叶如旗,招来四时吉祥”等一类联语。农家还利用此日挖车前、淡竹等草药储备服用;读书人多研朱墨书写“姜太公在此,急急如律令敕”之类条幅贴于墙上;画家则多绘“钟馗斩鬼图”挂于门前;药铺则研制香药、雄黄以驱疫厉;妇女则多发簪艾叶,脸抹雄黄,以招吉庆,并为孩子绣制“香荷包”和“虎头鞋”以消瘴气;各家各户都集饮雄黄酒,食新麦粑,腌皮蛋,做棕子以赠亲友;临水之乡多举行龙舟竞渡,并投掷棕子于水中,以凭吊三闾大夫屈原。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农谚有“六月六,晒红绿”。此日各家各户,翻箱倒柜,晾晒衣服和书籍。旧县志载:是日为汉朝县令张何丹替灾民祈雨而献身的忌辰,乡民多于此日摘新鲜瓜菜代食,并以飨祭张令。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旧时,释道两教都在庵、观、庙宇中,召集僧徒开“盂兰盆会”,念经择圻,大兴斋戒,谓之超度幽灵。民间则于是日备办“福食”,焚烧“包袱”和金银纸锭之类,祭祀祖先,谓“中元大会”,遗俗相延,至今仍有焚纸祭祖的习惯。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传统的中秋节日。家家户户都备办丰盛的菜肴糕点,团圆聚会,共度佳节,并以月饼馈赠亲友,互相祝贺。夜间,赏月中庭,纷呈月饼、糕点、秋果、菱角、板栗之类,渭之“咬秋”。至皓月当空,清风徐来,青年男女多结伴野游,有的潜入菜园瓜地,作“偷”摘瓜果棉桃之戏,称为“摸秋”;有好事者,打扮少女,头戴珠冠,身穿彩服,扮作“送子娘娘”,怀抱冬瓜饰成的婴儿,用鼓乐相随,笙箫伴奏,送与新婚夫妇或缺子人家,俗称“麒麟送子”,以博取接子人家的盛宴款待。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俗谚有:“过了重阳无时节,一阵风霜一阵雪。”因重阳过后,岁序将由深秋转入严寒的冬天。乡俗以青菜、蒿芭等蔬菜炒面,作重阳节日的肴馔。青年男女多择此日结伴秋游,文人墨客则多趁秋风送爽,登高远眺,纵情山水,吟诗作画,欣赏山河大地风光。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称“腊八日”。俗谚有:“腊月八,乌饭吃(拼音qià)”。是日农家习惯:用蔬菜、红绿饭豆、红枣、薯丁、芋块、糯米,掺拌佛家散发的乌米,凑成八样,煮粥为食,称吃腊八粥,认为可以消灾延寿。此外,家家户户举行清洁大扫除,将居宅内外整理一新,准备迎接新春。
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取除旧更新之意,名曰“除夕”。俗称“过年”。城乡多于除夕前的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二十四日“接祖宗”,少数地方或个别人家,还有提前于二十八日“玩年”的习惯。
除夕这天,家家产户张灯结彩,粘贴春联,室内室外布置一新。联语内容都按人民愿望寓有时代新意,如旧时的“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建国后的“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想念毛主席”。这天,居民还有上祖坟烧香辞岁的习惯。黄昏时分,家家燃炮关门,老少更换新衣,齐集祖堂,摆开香案,供上福礼,焚香申炮献礼如仪,称为“玩年”。然后开宴共进晚餐,粢盛丰洁,称“吃年饭”,饮“辞岁酒”。
除夕之夜,家家秉烛达旦,灯火通明,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要给小孩赏“压岁钱”,年轻人则终夜不眠,称为“守岁”。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婚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