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气候 物候
一、气候
县境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雪期短的特点。
(一)四季特征
【春季】始、终日分别为3月16日和5月20日,历时66天。回暖较快,但冷暖气流交替频繁,常有倒春寒天气出现。季平均气温为15.9℃,极端最高气温为34.3℃(1980年5月2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0.4℃(1976年3月20日),变幅35℃左右。本季内风向多变,但常以东北风为主。全年月平均雨日11天,本季月平均15天。
【夏季】始、终日分别为5月21日和9月25日,历时128天。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孟夏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这一时期,雨量集中,大雨、暴雨多,时有洪涝发生。湿度大,衣服、食品易于上“霉”。7月上旬至8月上旬为仲夏期,常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多晴热天气,局部有雷阵雨,温度高,日照强,蒸发量大,是一年中的最干热期。8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季夏末期,时受台风影响,伴有强度不等降雨过程及大风。
【秋季】始、终日分别为9月26口和11月20日,历时56天。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少雨、始雾,是本季的主要特征。由于北方冷空气影响逐渐明显,气温缓慢下降,至季末渐冷,偶有霜雪出现。
【冬季】始、终日分别为11月21日和次年的3月15日,历时115天。小雪之后,即进入冬季,盛行北至东北风。季平均风速3.3米/秒,最大风速20米/秒,由于北方强盛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急剧下降,多晴冷天气。季平均气温4.6℃,极端最低气温-15℃,多年日最低气温≤0℃的平均天数约41天。
(二)温度
【气温】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6℃~17℃(1934~1985年38年的平均数)。年际变化一般在15.4℃~18℃之间,变幅为2.6℃。
常年高温期为6~8月,月平均气温为25℃~30℃;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8.6℃;极端最高气温为44.7℃(1934年7月13日);年平均以1935年最高,为17.7℃。
常年低温期为当年的12月至次年的2月,月平均气温5℃左右;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为-15℃(1969年2月1日);年平均以1955年最低,为15.6℃。
怀宁县1934~1985年部分年月平均及极端气温表

怀宁县1959~1985年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地温】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8.5℃,高于气温2.2℃。24年平均最高地面温度30.7℃,最低地面温度11.5℃,较差19.2℃。全年以8月分地面温度为最高,24年平均值33.4℃,极端最高地面温度为69.5℃(1967年8月7日);以1月份地面温度为最低,24年平均值3.9℃,极端最低地面温度为-18.9℃(1969年2月1日),年较差29.5℃,极值差88.4℃。
年平均地中温度,地下5、10、15、20厘米深处为17.2℃~17.3℃,地层越深,年度变化越小。离地面5、10、15、20厘米深的旱地温度,每年3~8月各层温度变化较小,逐层最多相差0.7℃;9月~次年2月,随深度增加,地温升高。各层年平均地温则相差无几。
怀宁县1960~1985年各月地面、地中温度表

(三)降水
从1934~1985年的38年间,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349.4毫米,最多的1954年为2294.2毫米,最少的1978年为892.7毫米,年际差达1401.5毫米。一年之间的降雨量,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春季(3~5月)占全年总雨量的35%;夏季(6~8月)占全年总雨量的40.2%;秋季(9~11月)占全年总雨量的14.4%;冬季(12月~次年2月)占全年总雨量的10.4%。全年各月之间的降雨量,一般1月最少,以后逐月递增,6月最多,7月始渐减少。5~7月份雨量集中,月平均降雨量分别为205.2、252.1、190.7毫米;12月和1月雨量较少,月平均降雨量均为36.8毫米。月总雨量最多的是1951年7月,649.2毫米。
在1961~1985年间,各种最大降水量为:
10分钟:25.8毫米(1968年8月1日);1小时:80.5毫米(1970年5月28日);1日:170毫米(1977年7月28日);1次连续:321.6毫米(1977年7月26~29日,历时4天);一旬:302毫米(1962年6月下旬);一个月,510.2毫米(1980年6月);一年:2035.4毫米(1977年)。降雨日数,年平均131天,最多152天(1975年);最少109天(1978年)。一年之中,降雨日数最多的是4月和5月,占全年总降雨日数的34%;最少的是1月和12月,10月和11月明显偏少,这4个月的降雨总日数仅占全年降雨总日数的25%;其余各月降雨总日数占全年降雨总日数的41%。
怀宁县1931~1985年部分年月降水量表(mm)

怀宁县1934~1985年各月平均、最大、最小降雨量和一天最大降雨量

据1951年以来的35年观测,暴雨(日雨量≥50毫米)除12月份外,其余各月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主要集中在5~8月份,尤以6月为最多,占全年总次数的33%。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4天,1954年最多,达11天;1963、1971和1976年最少,为2天;达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平均每年0.6天,而1953、1954、1977年就达3天;达15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平均每年0.1天,为10年一遇。暴雨连续日数最长是1951年7月11日至14日,四天降水量累计达469.4毫米,连续暴雨量最大是1954年6月24日至25日,总雨量为334.7毫米。
(四)霜
初霜日一般在11月中旬,最早10月24日(1968年),最迟12月3日(1952年),相差40天。终霜日一般在3月中旬,最早2月29日(1960年),最迟4月9日(1962年),相差49天,全年霜日天数1月最多,12月和2月次之。
年平均无霜期241天,最长277天(1961年),最短214天(1962年),相差63天。
怀宁县各月霜日与无霜期表
怀宁县1960~1985年初终霜日表

(五)雪
从1960年~1985年的26年中,初雪期一般在12月下旬,最早11月16日(1969年),最迟12月31日(1968年)。终雪期一般在3月上旬,最早2月7日(1974年),最迟4月4日(1968年)。初终雪日期年际间相差甚大。但“清明断雪”的说法符合县情。
降雪日数年平均8.5天,最多达20天(1983年度),最少1天(1961年度)。
积雪日数年平均6.1天,最多达22天(1968年度和1976年度),最少0天。连续最长积雪日数17天(1984年1月17日~2月2日)。
积雪厚度一般数厘米至10多厘米不等,近30年来积雪最厚的是20厘米(1984年1月19日测得)。
怀宁县1960~1985年初终雪日及一次最大雪深(厘米)
(六)日照、辐射
全县年日照时数,常年为2000至2200小时;最多达2378小时(1979年),最少为1789小时(1982年),年差达589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2057.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6.5%;月平均日照时数171.4小时;日平均日照时数5.6小时。各月平均日照时数8月最多,达262.8小时;2月最少,只有107.8小时,月平均差155小时。各月平均日照百分率8月最高,达64.3%;2月最低,只有35.2%。全县年平均辐射总量116.1千卡/m2,夏季多于冬季,最多是7月和8月,最少是1月和12月。
怀宁县1960~1985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小时)辐射总量(千卡/m2)

(七)蒸发
从1960~1985年,年平均蒸发量1315.3毫米。全年蒸发量以7月份最大,达181.7毫米;1月份最小,只有52.7毫米,月最大差129毫米。季平均蒸发量34.1毫米,春季小于降雨量,而夏、秋、冬三季则大于降雨量;年平均降水量大于蒸发量34.1毫米。其频率为:
春季:降雨466.9毫米—蒸发311毫米=155毫米;
夏季:降雨528.8毫米—蒸发510毫米=18.8毫米;
秋季:降雨217.9毫米—蒸发329.9毫米=—112毫米;
冬季:降雨135.8毫米—蒸发167.8毫米=—320毫米。
怀宁县1960~1985年平均降水和蒸发情况(毫米)

(八)风
【风向】县境风向均随季节转换。一般年份,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以偏北风为多。6~7月多为西南风,余为东北风。
【风速】1960~1985年,历年平均风速为2.9米/秒,相当2级风力。冬春风速大于夏秋,全年尤以2月风速为最大。各风向的平均风速,全年以北东北风为最大,达5.2米/秒;北西北风为最小,仅2.2米/秒。历年极端最大风速是25米/秒,相当于10级风力,发生于1972年6月12日。历年最大风速(达17米/秒,即8级风力以上)天数,平均为10天,最多的是1963年,达28天;最少的是1973年,仅2天。以春季最多,秋季最少。大风多系西北至东北风的90度范围内。
怀宁县1960~1985年各月平均风速大风次数

(九)主要灾害性天气
对县境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水灾、冰雹、雷击、暖冬、寒冬、低温等。
【干旱】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少雨或无雨,形成轻重程度不同的春旱、夏旱、秋旱、冬旱。在1960~1980年的21年中,早年或偏旱年占37%左右。在一年中,春旱最少,夏旱次之,秋旱最多,约占干旱总数的40%,冬旱次之,约占27%。而危害最大的,则是春旱和夏旱,它们多发生在农作物需水的关键时刻。夏旱多发生在“三伏”期间,故又称伏旱。
【水灾】由于本地连降大雨、暴雨,潜山、太湖等地暴发山洪的客水经过,江水顶托甚至倒灌,形成不同程度的水灾。大的灾情,往往是三种因素同时所致。全县水灾多发生于6、7月份的梅雨季节,春汛和秋汛亦偶有发生。从1951~1985年的35年中,发生比较大的水灾10次年,灾年占28.6%。
【冰雹、雷击】县境冰雹多降于春季,春末夏初最多,盛夏极少见,秋季偶有发生,冬季更不易见到。在降雹同时,常伴随狂风、雷击,对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极大。
从1959~1985年的26年中,全县降雹10次,两年半一遇。县境冰雹、龙卷风就地发生的少,多从外地移来,主要有3处:一是从太湖移来,以影响石牌、皖河及黄龙区部分地区为主;二是从潜山方向移来,以影响黄龙、三桥、新安等区为主;三是从桐城青草经大沙河移来,以影响高河区及新安、洪镇、月山部分地区为主。
【暖冬】历史上,冬暖如春,常有发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冬大燠,桃李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二月大雷雨,气暖如春;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冬燠桃李华;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大雷雨。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布谷鸟鸣;嘉庆二十年(1815年),正月初一大雷;道光二十年(1840年)亦然;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十四日雷雨雪;十八年(1892年)正月初五大雷;宣统二年(1910年),除夕燥热,午后大雪雷雨。1964年、1974年、1977年冬暖甚异常。
【寒冬】明正德八年(1513年),十月大雨雪,杀竹木几尽;嘉靖十六年(1537年),春大雪;崇祯元年(1628年),十一月陨霜,水冰,鱼冻死。清顺治十年(1653年),冬大雪,雨水冰;康熙九年(1670年)仲冬大雪,严寒迎月不解;十八年(1679年)二月,大雨雪久不止;五十九年(1720年)正月大雪,深数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九月初三,雨雪,平地四、五寸;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大雪大冻,河水冰坚可行人;十三年(1887年)正月大雪,平地三、四尺。民国3年(1914年)冬大冻,菜麦多伤。
1964年2月中、下旬,连降大雪8天,平地积雪10余天不化,交通受阻。1969年的1~2月连降大雪,积雪20余天,公路交通一度中断,2月1日晨最低气温降至—15℃,2月平均气温为8.0℃。1972年2月3日,降雨淞达8小时,11日晨,出现雾淞。1977年1月平均气温为—0.2℃,一月之内有22天最低气温在0℃以下。1981年1月30日至31日,连降雨淞18小时以上,通讯、供电受到严重影响。1984年1月15日开始,全县普降大雪6天,平地积雪30厘米以上,致使公路交通中断数日,是月22日,雾淞达6小时,皖河乡柑桔严重受冻。
【低温】影响全县的低温有春寒(倒春寒)、初夏寒和秋寒。
春寒:主要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连续3天气温低于10~12℃,日照少于2小时的春寒,从1960~1980年的21年中,共出现过26次,年均1.2次。春寒对早稻育秧、棉花播种影响很大。
初夏寒:指6月份最低气温连续两天以上低于17℃的天气。从1960~1985年的26年中,出现过13次,年均0.5次。影响早稻早熟品种的花期发育和正常生长。
秋寒:指连续3天以上,气温低于20℃的天气,即所谓的“秋分寒”、“寒露风”,一般出现在9月20~25日,最早9月9日(1981年),最迟10月15口(1966年)。秋寒对晚稻和棉花的收成均有影响。
附:气象谚语
(一)晴雨
热极有雨,冷极必晴
久雨日落明,定要转天晴。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太阳中午现一现,又是三天不见面。
早雷不过中,过中一场空。
东虹日头西虹雨。
春寒雨丢丢,夏寒雨断流,秋寒无雨水,冬寒大日头。
热得很,下得稳。
暴热生风,闷热生雨。
早怕东南云起,晚怕西南云翻(夏季)。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南风九日干。
春起东风雨连绵,夏起东风井断泉,
秋起东风禾苗死,冬起东风雪落天。
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东方雨不发,一发淋死鸭(夏秋季台风)。
天上鱼鳞斑,晒稻不用翻(夏季)。
云交云,雨淋淋;云碰云,雨降临(夏季)。
星光照烂泥,随身穿蓑衣(夏秋季)。
春南夏北(风),泥里发裂。
横浪风,直浪雨(云态,冬季)。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夏季)。
雨下金鸡头,出门丢伞莫要愁。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
日落乌云障,半夜听雨响。
久雨见星光,明日雨更旺(春秋季)。
小暑南风十八朝。
九里南风伏里干。
人黄有病,天黄有雨。
日晕雨。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春秋季)。
伏里西南,老龙出潭。
早凉晚凉,干断种粮(春末夏初)。
五月南风发大水,六月南风井底干。
云没中秋月,雨打元宵灯。
打雷送黄梅,水去都不回。
冬晴烂春。
夏起西风雨,冬起西风晴。
小暑打雷,大暑破圩。
立夏不下,无水洗耙。
四季东风四季下,就怕东风起不大。
久晴东风雨,久雨东风晴。
日晕长江水。
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早雷不过午,晚雷一场空;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蚂蚁搬家,有雨要下。
蜜蜂出窝,有雨不多。
(二)风
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
强南(风)必恶北(风)。
热极生风。
南风中午大,北风两头尖。
日晕草头风。
(三)其它
雪落高山,霜打平地。
寒莫丢扇,暖莫丢衣(春末夏初)。
社前蛙蛙叫,种子备两套。
瑞雪兆丰年。
晚上星光密,来日热得极。
二、物候
县内动植物,皆随季节,气候转换而兴衰变化。其一般规律是:春季春暖花开柳枝青,夏季骄阳似火闻蝉鸣;秋季燕子南归草木衰,冬季昆虫休眠树木枯。
(一)植物候
垂柳2月中旬芽膨大,下旬芽开放,3月中旬开叶,4月中旬生絮,9月下旬叶变色,12月落叶。
法梧3月下旬芽膨大,4月上旬芽开放,中旬开叶,9月上旬叶变色,11月中旬落叶。
水杉2月下旬芽膨大,3月中旬芽开放、4月中旬开叶,10月上旬叶变色,11月上旬落叶。
桑树3月开叶,4月开花,5月果熟。
白腊4月开叶,9月结实,10月落叶。
桃树2月下旬芽膨大,3月中旬初花,4月上旬盛花,中旬开叶,6月果熟。
毛桃2月下旬芽膨大,3月下旬盛花,4月中旬开叶,8月果熟。
合欢树3月下旬芽膨大,4月上旬芽开放,中旬开叶,5月下旬初花,6月开始盛花,9月结籽,10月落叶。
石榴4月萌芽,5月展叶,6月开花、结果,9月果实,11月落叶。
早稻4月上旬播种,4月底至5月初栽插,6月下旬抽穗,7月中旬成熟。大田生长期75天左右。
双晚6月上旬播种,7月下旬栽插,9月下旬抽穗,10月中旬成熟。大田生长期约85天左右。
小麦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次年4月中旬抽穗,5月下旬成熟。
油菜10月下旬播种,次年3月上旬开花,5月上旬收获。
棉花4月中旬播种,7月上旬开花,中旬结桃,8月中旬开始叶絮至10月。
山芋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下种,6月栽插,10月收获。
(二)动物候
青蛙3月下旬始初鸣,lo月下旬始冬眠。
蜜蜂3月开始采蜜,10月归巢。
家燕4月语梁间,10月离巢去。
蛇3月下旬或4月上旬出洞,11月卷曲洞内冬眠。
黄鹂4月鸣翠柳,10月渐消逝。
白鹭4月田间飞,6月渐少见。
雁4月成群北飞,10月成群南归。
布谷鸟4月下旬开始叫,11月后声消失。
蟋蟀4月下旬始鸣,5月高峰,此后渐消。
蜻蜓6月始飞翔,7、8、9月盛行,10月渐消失。
蝉6月下旬或7月上旬始闹鸣,9月渐消失。
县境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雪期短的特点。
(一)四季特征
【春季】始、终日分别为3月16日和5月20日,历时66天。回暖较快,但冷暖气流交替频繁,常有倒春寒天气出现。季平均气温为15.9℃,极端最高气温为34.3℃(1980年5月2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0.4℃(1976年3月20日),变幅35℃左右。本季内风向多变,但常以东北风为主。全年月平均雨日11天,本季月平均15天。
【夏季】始、终日分别为5月21日和9月25日,历时128天。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孟夏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这一时期,雨量集中,大雨、暴雨多,时有洪涝发生。湿度大,衣服、食品易于上“霉”。7月上旬至8月上旬为仲夏期,常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多晴热天气,局部有雷阵雨,温度高,日照强,蒸发量大,是一年中的最干热期。8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季夏末期,时受台风影响,伴有强度不等降雨过程及大风。
【秋季】始、终日分别为9月26口和11月20日,历时56天。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少雨、始雾,是本季的主要特征。由于北方冷空气影响逐渐明显,气温缓慢下降,至季末渐冷,偶有霜雪出现。
【冬季】始、终日分别为11月21日和次年的3月15日,历时115天。小雪之后,即进入冬季,盛行北至东北风。季平均风速3.3米/秒,最大风速20米/秒,由于北方强盛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急剧下降,多晴冷天气。季平均气温4.6℃,极端最低气温-15℃,多年日最低气温≤0℃的平均天数约41天。
(二)温度
【气温】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6℃~17℃(1934~1985年38年的平均数)。年际变化一般在15.4℃~18℃之间,变幅为2.6℃。
常年高温期为6~8月,月平均气温为25℃~30℃;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8.6℃;极端最高气温为44.7℃(1934年7月13日);年平均以1935年最高,为17.7℃。
常年低温期为当年的12月至次年的2月,月平均气温5℃左右;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为-15℃(1969年2月1日);年平均以1955年最低,为15.6℃。
怀宁县1934~1985年部分年月平均及极端气温表

怀宁县1959~1985年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地温】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8.5℃,高于气温2.2℃。24年平均最高地面温度30.7℃,最低地面温度11.5℃,较差19.2℃。全年以8月分地面温度为最高,24年平均值33.4℃,极端最高地面温度为69.5℃(1967年8月7日);以1月份地面温度为最低,24年平均值3.9℃,极端最低地面温度为-18.9℃(1969年2月1日),年较差29.5℃,极值差88.4℃。
年平均地中温度,地下5、10、15、20厘米深处为17.2℃~17.3℃,地层越深,年度变化越小。离地面5、10、15、20厘米深的旱地温度,每年3~8月各层温度变化较小,逐层最多相差0.7℃;9月~次年2月,随深度增加,地温升高。各层年平均地温则相差无几。
怀宁县1960~1985年各月地面、地中温度表

(三)降水
从1934~1985年的38年间,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349.4毫米,最多的1954年为2294.2毫米,最少的1978年为892.7毫米,年际差达1401.5毫米。一年之间的降雨量,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春季(3~5月)占全年总雨量的35%;夏季(6~8月)占全年总雨量的40.2%;秋季(9~11月)占全年总雨量的14.4%;冬季(12月~次年2月)占全年总雨量的10.4%。全年各月之间的降雨量,一般1月最少,以后逐月递增,6月最多,7月始渐减少。5~7月份雨量集中,月平均降雨量分别为205.2、252.1、190.7毫米;12月和1月雨量较少,月平均降雨量均为36.8毫米。月总雨量最多的是1951年7月,649.2毫米。
在1961~1985年间,各种最大降水量为:
10分钟:25.8毫米(1968年8月1日);1小时:80.5毫米(1970年5月28日);1日:170毫米(1977年7月28日);1次连续:321.6毫米(1977年7月26~29日,历时4天);一旬:302毫米(1962年6月下旬);一个月,510.2毫米(1980年6月);一年:2035.4毫米(1977年)。降雨日数,年平均131天,最多152天(1975年);最少109天(1978年)。一年之中,降雨日数最多的是4月和5月,占全年总降雨日数的34%;最少的是1月和12月,10月和11月明显偏少,这4个月的降雨总日数仅占全年降雨总日数的25%;其余各月降雨总日数占全年降雨总日数的41%。
怀宁县1931~1985年部分年月降水量表(mm)

怀宁县1934~1985年各月平均、最大、最小降雨量和一天最大降雨量

据1951年以来的35年观测,暴雨(日雨量≥50毫米)除12月份外,其余各月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主要集中在5~8月份,尤以6月为最多,占全年总次数的33%。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4天,1954年最多,达11天;1963、1971和1976年最少,为2天;达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平均每年0.6天,而1953、1954、1977年就达3天;达15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平均每年0.1天,为10年一遇。暴雨连续日数最长是1951年7月11日至14日,四天降水量累计达469.4毫米,连续暴雨量最大是1954年6月24日至25日,总雨量为334.7毫米。
(四)霜
初霜日一般在11月中旬,最早10月24日(1968年),最迟12月3日(1952年),相差40天。终霜日一般在3月中旬,最早2月29日(1960年),最迟4月9日(1962年),相差49天,全年霜日天数1月最多,12月和2月次之。
年平均无霜期241天,最长277天(1961年),最短214天(1962年),相差63天。
怀宁县各月霜日与无霜期表


(五)雪
从1960年~1985年的26年中,初雪期一般在12月下旬,最早11月16日(1969年),最迟12月31日(1968年)。终雪期一般在3月上旬,最早2月7日(1974年),最迟4月4日(1968年)。初终雪日期年际间相差甚大。但“清明断雪”的说法符合县情。
降雪日数年平均8.5天,最多达20天(1983年度),最少1天(1961年度)。
积雪日数年平均6.1天,最多达22天(1968年度和1976年度),最少0天。连续最长积雪日数17天(1984年1月17日~2月2日)。
积雪厚度一般数厘米至10多厘米不等,近30年来积雪最厚的是20厘米(1984年1月19日测得)。
怀宁县1960~1985年初终雪日及一次最大雪深(厘米)

(六)日照、辐射
全县年日照时数,常年为2000至2200小时;最多达2378小时(1979年),最少为1789小时(1982年),年差达589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2057.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6.5%;月平均日照时数171.4小时;日平均日照时数5.6小时。各月平均日照时数8月最多,达262.8小时;2月最少,只有107.8小时,月平均差155小时。各月平均日照百分率8月最高,达64.3%;2月最低,只有35.2%。全县年平均辐射总量116.1千卡/m2,夏季多于冬季,最多是7月和8月,最少是1月和12月。
怀宁县1960~1985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小时)辐射总量(千卡/m2)

(七)蒸发
从1960~1985年,年平均蒸发量1315.3毫米。全年蒸发量以7月份最大,达181.7毫米;1月份最小,只有52.7毫米,月最大差129毫米。季平均蒸发量34.1毫米,春季小于降雨量,而夏、秋、冬三季则大于降雨量;年平均降水量大于蒸发量34.1毫米。其频率为:
春季:降雨466.9毫米—蒸发311毫米=155毫米;
夏季:降雨528.8毫米—蒸发510毫米=18.8毫米;
秋季:降雨217.9毫米—蒸发329.9毫米=—112毫米;
冬季:降雨135.8毫米—蒸发167.8毫米=—320毫米。
怀宁县1960~1985年平均降水和蒸发情况(毫米)

(八)风
【风向】县境风向均随季节转换。一般年份,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以偏北风为多。6~7月多为西南风,余为东北风。
【风速】1960~1985年,历年平均风速为2.9米/秒,相当2级风力。冬春风速大于夏秋,全年尤以2月风速为最大。各风向的平均风速,全年以北东北风为最大,达5.2米/秒;北西北风为最小,仅2.2米/秒。历年极端最大风速是25米/秒,相当于10级风力,发生于1972年6月12日。历年最大风速(达17米/秒,即8级风力以上)天数,平均为10天,最多的是1963年,达28天;最少的是1973年,仅2天。以春季最多,秋季最少。大风多系西北至东北风的90度范围内。
怀宁县1960~1985年各月平均风速大风次数

(九)主要灾害性天气
对县境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水灾、冰雹、雷击、暖冬、寒冬、低温等。
【干旱】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少雨或无雨,形成轻重程度不同的春旱、夏旱、秋旱、冬旱。在1960~1980年的21年中,早年或偏旱年占37%左右。在一年中,春旱最少,夏旱次之,秋旱最多,约占干旱总数的40%,冬旱次之,约占27%。而危害最大的,则是春旱和夏旱,它们多发生在农作物需水的关键时刻。夏旱多发生在“三伏”期间,故又称伏旱。
【水灾】由于本地连降大雨、暴雨,潜山、太湖等地暴发山洪的客水经过,江水顶托甚至倒灌,形成不同程度的水灾。大的灾情,往往是三种因素同时所致。全县水灾多发生于6、7月份的梅雨季节,春汛和秋汛亦偶有发生。从1951~1985年的35年中,发生比较大的水灾10次年,灾年占28.6%。
【冰雹、雷击】县境冰雹多降于春季,春末夏初最多,盛夏极少见,秋季偶有发生,冬季更不易见到。在降雹同时,常伴随狂风、雷击,对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极大。
从1959~1985年的26年中,全县降雹10次,两年半一遇。县境冰雹、龙卷风就地发生的少,多从外地移来,主要有3处:一是从太湖移来,以影响石牌、皖河及黄龙区部分地区为主;二是从潜山方向移来,以影响黄龙、三桥、新安等区为主;三是从桐城青草经大沙河移来,以影响高河区及新安、洪镇、月山部分地区为主。
【暖冬】历史上,冬暖如春,常有发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冬大燠,桃李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二月大雷雨,气暖如春;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冬燠桃李华;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大雷雨。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布谷鸟鸣;嘉庆二十年(1815年),正月初一大雷;道光二十年(1840年)亦然;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十四日雷雨雪;十八年(1892年)正月初五大雷;宣统二年(1910年),除夕燥热,午后大雪雷雨。1964年、1974年、1977年冬暖甚异常。
【寒冬】明正德八年(1513年),十月大雨雪,杀竹木几尽;嘉靖十六年(1537年),春大雪;崇祯元年(1628年),十一月陨霜,水冰,鱼冻死。清顺治十年(1653年),冬大雪,雨水冰;康熙九年(1670年)仲冬大雪,严寒迎月不解;十八年(1679年)二月,大雨雪久不止;五十九年(1720年)正月大雪,深数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九月初三,雨雪,平地四、五寸;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大雪大冻,河水冰坚可行人;十三年(1887年)正月大雪,平地三、四尺。民国3年(1914年)冬大冻,菜麦多伤。
1964年2月中、下旬,连降大雪8天,平地积雪10余天不化,交通受阻。1969年的1~2月连降大雪,积雪20余天,公路交通一度中断,2月1日晨最低气温降至—15℃,2月平均气温为8.0℃。1972年2月3日,降雨淞达8小时,11日晨,出现雾淞。1977年1月平均气温为—0.2℃,一月之内有22天最低气温在0℃以下。1981年1月30日至31日,连降雨淞18小时以上,通讯、供电受到严重影响。1984年1月15日开始,全县普降大雪6天,平地积雪30厘米以上,致使公路交通中断数日,是月22日,雾淞达6小时,皖河乡柑桔严重受冻。
【低温】影响全县的低温有春寒(倒春寒)、初夏寒和秋寒。
春寒:主要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连续3天气温低于10~12℃,日照少于2小时的春寒,从1960~1980年的21年中,共出现过26次,年均1.2次。春寒对早稻育秧、棉花播种影响很大。
初夏寒:指6月份最低气温连续两天以上低于17℃的天气。从1960~1985年的26年中,出现过13次,年均0.5次。影响早稻早熟品种的花期发育和正常生长。
秋寒:指连续3天以上,气温低于20℃的天气,即所谓的“秋分寒”、“寒露风”,一般出现在9月20~25日,最早9月9日(1981年),最迟10月15口(1966年)。秋寒对晚稻和棉花的收成均有影响。
附:气象谚语
(一)晴雨
热极有雨,冷极必晴
久雨日落明,定要转天晴。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太阳中午现一现,又是三天不见面。
早雷不过中,过中一场空。
东虹日头西虹雨。
春寒雨丢丢,夏寒雨断流,秋寒无雨水,冬寒大日头。
热得很,下得稳。
暴热生风,闷热生雨。
早怕东南云起,晚怕西南云翻(夏季)。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南风九日干。
春起东风雨连绵,夏起东风井断泉,
秋起东风禾苗死,冬起东风雪落天。
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东方雨不发,一发淋死鸭(夏秋季台风)。
天上鱼鳞斑,晒稻不用翻(夏季)。
云交云,雨淋淋;云碰云,雨降临(夏季)。
星光照烂泥,随身穿蓑衣(夏秋季)。
春南夏北(风),泥里发裂。
横浪风,直浪雨(云态,冬季)。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夏季)。
雨下金鸡头,出门丢伞莫要愁。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
日落乌云障,半夜听雨响。
久雨见星光,明日雨更旺(春秋季)。
小暑南风十八朝。
九里南风伏里干。
人黄有病,天黄有雨。
日晕雨。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春秋季)。
伏里西南,老龙出潭。
早凉晚凉,干断种粮(春末夏初)。
五月南风发大水,六月南风井底干。
云没中秋月,雨打元宵灯。
打雷送黄梅,水去都不回。
冬晴烂春。
夏起西风雨,冬起西风晴。
小暑打雷,大暑破圩。
立夏不下,无水洗耙。
四季东风四季下,就怕东风起不大。
久晴东风雨,久雨东风晴。
日晕长江水。
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早雷不过午,晚雷一场空;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蚂蚁搬家,有雨要下。
蜜蜂出窝,有雨不多。
(二)风
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
强南(风)必恶北(风)。
热极生风。
南风中午大,北风两头尖。
日晕草头风。
(三)其它
雪落高山,霜打平地。
寒莫丢扇,暖莫丢衣(春末夏初)。
社前蛙蛙叫,种子备两套。
瑞雪兆丰年。
晚上星光密,来日热得极。
二、物候
县内动植物,皆随季节,气候转换而兴衰变化。其一般规律是:春季春暖花开柳枝青,夏季骄阳似火闻蝉鸣;秋季燕子南归草木衰,冬季昆虫休眠树木枯。
(一)植物候
垂柳2月中旬芽膨大,下旬芽开放,3月中旬开叶,4月中旬生絮,9月下旬叶变色,12月落叶。
法梧3月下旬芽膨大,4月上旬芽开放,中旬开叶,9月上旬叶变色,11月中旬落叶。
水杉2月下旬芽膨大,3月中旬芽开放、4月中旬开叶,10月上旬叶变色,11月上旬落叶。
桑树3月开叶,4月开花,5月果熟。
白腊4月开叶,9月结实,10月落叶。
桃树2月下旬芽膨大,3月中旬初花,4月上旬盛花,中旬开叶,6月果熟。
毛桃2月下旬芽膨大,3月下旬盛花,4月中旬开叶,8月果熟。
合欢树3月下旬芽膨大,4月上旬芽开放,中旬开叶,5月下旬初花,6月开始盛花,9月结籽,10月落叶。
石榴4月萌芽,5月展叶,6月开花、结果,9月果实,11月落叶。
早稻4月上旬播种,4月底至5月初栽插,6月下旬抽穗,7月中旬成熟。大田生长期75天左右。
双晚6月上旬播种,7月下旬栽插,9月下旬抽穗,10月中旬成熟。大田生长期约85天左右。
小麦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次年4月中旬抽穗,5月下旬成熟。
油菜10月下旬播种,次年3月上旬开花,5月上旬收获。
棉花4月中旬播种,7月上旬开花,中旬结桃,8月中旬开始叶絮至10月。
山芋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下种,6月栽插,10月收获。
(二)动物候
青蛙3月下旬始初鸣,lo月下旬始冬眠。
蜜蜂3月开始采蜜,10月归巢。
家燕4月语梁间,10月离巢去。
蛇3月下旬或4月上旬出洞,11月卷曲洞内冬眠。
黄鹂4月鸣翠柳,10月渐消逝。
白鹭4月田间飞,6月渐少见。
雁4月成群北飞,10月成群南归。
布谷鸟4月下旬开始叫,11月后声消失。
蟋蟀4月下旬始鸣,5月高峰,此后渐消。
蜻蜓6月始飞翔,7、8、9月盛行,10月渐消失。
蝉6月下旬或7月上旬始闹鸣,9月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