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邮电部合肥邮局
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3日,市军管会公用事业部首派张彬、雍有祺接管旧邮局。至此,“中华邮政”解体,人民邮政开始创建。31日委任赵连元为特派员,负责全局政治、行政领导。原局长金德彰负责业务管理(后委任为副局长)。员工在册人数73人,维持原有组织机构,恢复正常通信。10月,委派张祖宜为首任局长。是年底,“邮电部合肥邮局”正式挂牌,位于四古巷东(今四新巷)基督教福音堂。设会计、收发、营业、运输4组,行政人员有局长、事务长、通讯员和炊事员。干部、职工缩编为63人。1950年6月,行政机构设监察、秘书、保卫室及人事、总务、供应、财务股;生产机构设营业、发行、邮件(分拣)、投递、运输股,辖映典路(今宿州路)、东门大街(今淮河路)2支局。
合肥市邮电局
1950年8月,邮电部发出:“为实行邮电合一,以求邮电机构的健全与合理”的指令。
1951年9月1日,省、市电信分设,原由安徽省邮电管理局长途电信、市内电话两科直接兼营的合肥市电信(电报、长话、市话)业务划出,与合肥市邮局正式合并为“合肥市邮电局”,由薛、张祖宜分任正、副局长。除行政、党群机构调整为一套班子外,生产机构仍保留邮政、电信两局原有的股室,邮政职工有95人。1952年11月,张彬接任局长,并增设后大街支局(后改安庆路支局)。1953年8月,周建华继任局长。1954年7月,郭景山调任局长。1955年3月,陈觉民任代局长,年底,邮政职工169人。
安徽省合肥市邮电局
1955年6月,合肥市邮电局改称安徽省合肥市邮电局,受省邮电管理局和市政府双重领导。12月,机构进行整编,推行苏联邮电管理经验,撤销原有二级行政机构(股室),改为单一职能制。除专职秘书外,各科室负责人、科员、办事员,一律改为主任××员(如主任人事指导员、经济员、会计员、总务员)、××员(如业务指导员、供应管理员、定额测定员、总出纳员),保留保卫和营业、发行、邮件分拣、投递、运输等股。东大街、后大街支局一度改为邮电营业处,不久改为淮河路、安庆路邮电支局,鼓楼街支局(原为映典路支局)并入营业股。1956年,比照地方编制形式,生产部门的股改为科,设营业、报刊推广、分拣、转运交换、投递5个科室。行政部门主任××员改为主办,如人事保卫主办、总务供应主办、计划会计主办。主办系科级,但兼任具体事务。行政管理人员由原有52人,减为33人。1957年8月,张彬复任局长,9月,重新恢复职能科室,设秘书室和人保、计财、供应、总务科;业务部门设营业、发行、邮件分拣、邮件交换、投递科及安庆路、淮河路、蚌埠路、铜陵路支局。1959年2月,朱晖任局长。1960年5月,省局办公室主任张彬兼任局长。8月,省局副局长亓会川兼任局长。12月,行政4科合署办公,组成一个联合办公室,另设临时基建办公室。辖大西门、四牌楼、蚌埠路、铜陵路、徽州路、黄山路及忠庙(即巢湖区支局)等7支局。邮件分拣、交换2科合并为邮件交换科,投递科并入营业科。1961年9月,恢复办公室和计划财务、人事保卫、总务供应科。1962年6月,邮件分拣、运输分成2科,新设技术业务科(统管邮电业务);7月,营业科改成四牌楼邮政支局,恢复投递科。行政设办公室和总务、供应、人事工资、计划财务、邮政业务、电信业务等7个科室。经省局核定新设总工程师室、总会计师室。1963年12月,卢文缙任局长。1964年6月,首次设立政治处,辖组干、宣传、保卫3科。各生产科配专职政治指导员。1965年9月,邮政、电信2科并为邮电业务科。12月,分拣、转运合并为邮件交换科,撤销投递、发行2科,其业务划交各支局管理,实行分区投递。大西门、蚌埠路、徽州路3个支局降为邮电所。时辖四牌楼、铜陵路(曾称东郊)、黄山路(曾称南郊)3个支局。
合肥市邮电局革命委员会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行政、业务各科室尚能维持运转。1967年1月23日,造反派“夺权”后,管理机构瘫痪。各部门、班组工作靠“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群众组织也曾设立生产管理委员会之类,“抓革命、促生产”,虽不能作为权力机构,但也能起到某些“自约”作用,保证了通信中断。1968年8月,经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合肥市邮电局革命委员会”,主任暂缺,第一副主任为孙良臣,张树堂及群众代表高光俊、董现民为副主任。10月增补军代表刘来保为主任。初设政工、生产、行政3组和办公室以替代原行政管理各科室。9月,改设办事、政工、生产、后勤4大组。办事组下设计财、总务、供应等小组。各生产科设革命领导小组,搞“三结合”班子(即干部、群众代表、民兵代表),一般3~5人,管理业务工作。10月,原发行科改称报刊发行所。
合肥市邮局革命委员会
1969年11月19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邮政、电信分设。12月25日,成立合肥市邮局革命委员会,直属市革命委员会。局革委会内设政工、人保、办事、生产4组。(办事组下设总务、供应、计财小组。生产部门设邮件分拣、运输、投递科)。辖大西门、四牌楼、蚌埠路、铜陵路、徽州路、黄山路等6个邮政支局和长丰县邮局。1970年1月,原属省局的报刊订单科、汇兑稽核科、邮车站划入,其中订单科与原报刊发行所合并,成立发行科。8月,各生产科、站按民兵体制组建连队:分拣科编为一连,转运科为二连,投递科为三连,发行科为四连,邮车站为五连,汇兑稽核科为六连。1972年3月,报刊订单、汇兑稽核2科原建制重新划回省局管理。1973年lo月,改变大组套小组及生产科连队建制,恢复政治处、办公室及业务、劳资、计供、总务、发行、分拣、转运、投递8科和邮车站、修机室。
合肥市革命委员会邮政局
1976年5月16日,改称“合肥市革命委员会邮政局”。10月,增设设备技术科,以修机室为基础组建邮政机械修配厂。11月,行政科室调整为秘书、人事工劳、保卫、计财供应、业务、总务、设备技术7科和政治处;生产部门设报刊发行、分拣、转运、投递4科及邮车站。辖大西门、四牌楼、大庆路(即蚌埠路)、铜陵路、徽州路、南七里站(原黄山路迁址改称)等6个邮政支局。1978年6月,肥西县义城支局划归市局,11月改按科级建制。1979年9月,经省局批准:行政系统设办公室及人事、保卫、计财、供应、总务、基建、业务、技术设备8科,政治处改为党委办公室;生产系统设报刊发行、邮件分拣、投递、转运4科及邮车站,修机室改属技术设备科;辖大西门、大兴集等7个邮政支局。
合肥市邮政局
1980年1月,合肥市革命委员会邮政局改称合肥市邮政局。2月,任命徐文一为局长。4月,市局组建中国集邮总公司安徽分公司。6月,邮车站改全称为“合肥邮政车辆运输站”。8月,党委办公室改为政治处。10月,业务科、设备技术科(原技术设备科)合署办公,组成通信调度室,对外仍使用两科牌子。11月,分拣科撤销,成立函件科、包刷科,工劳科改为人事教育科。
1981年1月,邮运站划归省局邮运总站直接领导。1982年1月,五七印刷厂改为邮政局印刷厂。9月,新设五里墩支局。10月,撤销中国集邮总公司安徽分公司,分别成立安徽省、合肥市邮票公司。市公司归属市局建制。10月,省属合肥邮运站划入。12月,新设向阳(位于卫岗)、双岗两邮政支局。
1983年1月,撤销投递科,设置四牌楼、铜陵路、南七、合巢路(原“向阳”改名)、五里墩、双岗等6个中心邮政支局,先后实行分区投递;原大西门、徽州路邮政支局划归四牌楼邮政支局,原蚌埠路(大庆路改名)邮政支局划归铜陵路支局,原义城邮政支局划归合巢路邮政支局分别管理,对外仍各自沿用支局名称,对内降为所建制。3月,由朱忠孝接任局长。6月,肥东、肥西两县邮电局,划归市局领导,同时设立县局管理科。10月,市文联所属的市集邮协会划入。11月,人事教育科分为劳动工资科、教育科。
1984年3月,大西门邮政支局降为所。另设三孝口邮政支局。
1985年1月,设报刊零售公司。2月,成立邮政服务公司(从事第三产业开发),劳资、教育2科合并为人事教育科。3月,总务、基建科合并为行政管理科,另成立枢纽基建办公室。7月,成立邮政视察组,后配备审计视察员。
1986年6月,陈润元继任局长。视察组改为审计视察科。人事教育、保卫科合并为人事保卫科。
1987年2月,以省邮政机械厂划进39名干部、职工为基础,筹组合肥邮政汽车修理厂。3月,组建速递服务站,办理邮政特快专递业务;新设立邮袋管理科,为市局职能科室,又作为省邮袋调拨局的办事机构。5月,以市局邮车站部分车辆为基础,组建上海区邮运分局安徽车队,仍由市局代管。12月,市局设立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
1988年7月,设立储蓄汇兑科;审计视察科分为审计、视察检查科。同年,人事保卫科分为人事教育、安全保卫科,设立监察室(与党委纪委合署办公)。
1989年1月,省机要通信局并入,全省机要业务划归省局邮政处管理,合肥地区的机要业务管理改由新设的机要科负责,并兼办市区的文件收寄、封发、运输、投递。
1990年7月,县局管理科兼管农村电话科职能,对外两个牌子,对内一套班子。11月,郭宗亮任局长,许家宽、许先卓任副局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