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邮政人员
中华邮政时期,邮政人员统属交通部邮政总局垂直管理。邮政总局对邮政机构实行严格的定编制度,人员编制按各局等级、业务收入、业务量诸因素核定增减。核定程序是由邮区(省)管理局初核,邮政总局最后审定。人员分两大类:邮务员、邮务佐从事管理、内勤业务,差役从事外勤繁重体力劳动。由于审核严密,增一邮务员(佐)须经邮总批准,故人员增长受到严格控制,人员配备精干,增长缓慢。人员文化素质分类要求,甲、乙等邮务员要求大专或高中毕业并通晓外语,邮务佐至少初中毕业,各类差役要求达到高小以上程度。除差役个别冒名顶替外,都要有真才实学。合肥邮局过去信差懂外文,邮务员(佐)用英文写作,并不少见。
建国后,邮政人员管理经过垂直、双重领导、下放地方等领导体制后,仍恢复以邮电部为主、地方政府为辅双重领导体制。随着邮政业务的发展,人员按计划增长。邮电(政)人员分管理、生产两部分,上下流动,身份并不固定。经过两次体制下放地方后,人员已严格分为干部与工人(所有从事生产工作的)两大类,工人经过批准始可转为干部,干部调至生产单位仍保留原身份。1958午后,每年有邮电院校毕业生分配来局。1980年后,邮电大中专、中技毕业生分配人局逐年增多,1983年开始对在职青壮年职工实行文化、技术“双补”培训,职工素质不断提高。1985年实行局长负责制后,从生产第一线的优秀工人中聘用一批懂业务的干部,有利于加强生产管理。1988年开展评定技术、管理职称,已形成高、中级和初级3个层次的业务管理、工程技术人员。
技术等级
中华邮政时期,职称、业务技术和工资等级紧密联系,主要分邮务长、副邮务长(适用于各省区管理局长、帮办,各分3级)、甲等邮务员(分3等15级)、乙等邮务员(分3等15级)、邮务佐(分4等,加试用,共15级)、差工(包括信差、听差、邮差及力夫工役三类,各分15级),另有汽车、轮船的驾驶、机匠、水手等工资等级,约有百余个级别,各大类间非经考试甄拔,不可逾越。定期考核升级,有功可提前3个月、6个月、12个月晋级,有过则给予延缓3个月、6个月、12个月晋级或降等降级。民国20年开始,合肥邮局局长均由甲等邮务员担任,乙等邮务员保持2~7名,邮务佐及差工所占比例较大,承担主要内、外勤业务。
1949年5月,皖北行署批准皖北邮管局将旧邮政员工原薪金合成一个工资等级表,划分44级(包括邮务长至差工)作临时过渡执行标准。1950年7月,邮电部通令改变旧邮政职务称谓,合并等级。正、副邮务长改一等邮务员,分6级;甲等邮务员改二等邮务员,分15级;乙等邮务员,分15级;邮务佐、差工改四等邮务员,合并为15级,共51级。一、二等为高级,三等为中级,四等为初级。
1952年,邮电部将一至五等邮电局各类人员(包括管理干部)划分为31级。原执行包干制、供给制的干部和薪给制的生产、服务人员,均核定、执行统一的级别。
1956年工资改革时,邮电部又将省以下各局干部(含职员)划分15级(相当国家行政级别9~23级),另设工程师、技术员、技师一至三等及助理技术员一至四等。业务生产人员初分四等7级,一等不分级,二至四等各分2级。1958午后,四等分3级,变为四等8级。1960年前后,安徽省管局在四等1~2级下延五等1~2级(四等3级不用)。1963年后取消五等1~2级,仍归并为四等8级。
1970年末,职工总数(含干部,按工资额,比照生产人员技术等级)421人,其中:一级35人,二级133人,三级42人,五级53人,六级26人,七级119人,八级13人。
1978年3月,邮电部《邮电技术职称管理试行办法》将技术职称分为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工程师、技师、技术员、助理技术员等7种。1979年评定技师2人,1980年后有邮政机械技术员、助理技术员10人。
1985年后,技术职称改为高级工程师、副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师、技术员(含经济、会计、统计各系列)。是年末,评有技师2人,技术员10人。生产人员871人,一级25人,二级3人,三级65人,四级111人,五级208人,六级211人,七级165人,八级81人,八级以上增临一(正、副二级)2人。
1988年5月,部发出“技师、业务师聘任制试点的通知”,形成高、中、初三级技术职称体系。市局经评定报批获准有高级经济师3人,工程师10人,经济师20人,会计师5人,统计师2人,医师7人,讲师1人,技师2人,助理××师147人,技术员107人,合计拥有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人员304人,占职工总数(1264)24.1%。
1990年末,生产人员1071人中,二级3人,三级41人,四级56人,五级87人,六级53人,七级96人,八级166人,八级以上增临一、临二(各正、副二级)569人。各类管理人员共282人(高工3人,工程师12人,经济师25人,会计师7人,统计师2人,管理师2人,医师6人,讲师1人,助师148人,技术员76人),占职工总数(1390)20.8%。
文化状况
中华邮政时期,充任甲等邮务员须大专文化,乙等邮务员须高中文化,邮务佐须初中文化,信差以下文化参差不齐,但文盲少见。员工除人局前已有学历外,文化补习组织极少,主要靠自学。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入局工农子弟多,年龄稍大的在解放前无力上学,文化偏低,多分布在投递、乡邮、运输等外勤工种,初小以下占20%左右,其中少数为文盲、半文盲。1950年后,通过开办扫盲班、识字班、文化补习班,这些人的文化程度逐步提高到高小程度。1951年后,省局举办正规的分类人员邮电训练班(后改邮电学校),每期或每年都有各种专业的毕业生分配进局。1958年举办红专学校,以后组织在职文化学习或自学,收效明显。
1960年,邮政职工261人,其中大专2人,高中27人,初中104人,小学12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计29人,占职工总数11%。
1970年,邮政职工总数481人,其中大学3人,大专5人,中专13人,中技6人,高中71人,初中370人,小学13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计98人,占职工总数20.4%。
1980年后,邮电院校专业教育网日益扩展,每年有大学本科、专科、中专、中技的毕业生输送入局,从而提高了邮电职工整体文化、业务技术素质。
1985年,职工总数达到1055人,其中大学19人,大专54人,中专60人,中技32人,高中366人,初中407人,小学117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计531人,占职工总数50.3%。
1990年,职工总数1353人,其中大学11人,大专72人,中专114人,中技63人,高中507人,初中586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计767人,占职工总数56.7%。
建国后,邮政人员管理经过垂直、双重领导、下放地方等领导体制后,仍恢复以邮电部为主、地方政府为辅双重领导体制。随着邮政业务的发展,人员按计划增长。邮电(政)人员分管理、生产两部分,上下流动,身份并不固定。经过两次体制下放地方后,人员已严格分为干部与工人(所有从事生产工作的)两大类,工人经过批准始可转为干部,干部调至生产单位仍保留原身份。1958午后,每年有邮电院校毕业生分配来局。1980年后,邮电大中专、中技毕业生分配人局逐年增多,1983年开始对在职青壮年职工实行文化、技术“双补”培训,职工素质不断提高。1985年实行局长负责制后,从生产第一线的优秀工人中聘用一批懂业务的干部,有利于加强生产管理。1988年开展评定技术、管理职称,已形成高、中级和初级3个层次的业务管理、工程技术人员。
技术等级
中华邮政时期,职称、业务技术和工资等级紧密联系,主要分邮务长、副邮务长(适用于各省区管理局长、帮办,各分3级)、甲等邮务员(分3等15级)、乙等邮务员(分3等15级)、邮务佐(分4等,加试用,共15级)、差工(包括信差、听差、邮差及力夫工役三类,各分15级),另有汽车、轮船的驾驶、机匠、水手等工资等级,约有百余个级别,各大类间非经考试甄拔,不可逾越。定期考核升级,有功可提前3个月、6个月、12个月晋级,有过则给予延缓3个月、6个月、12个月晋级或降等降级。民国20年开始,合肥邮局局长均由甲等邮务员担任,乙等邮务员保持2~7名,邮务佐及差工所占比例较大,承担主要内、外勤业务。
1949年5月,皖北行署批准皖北邮管局将旧邮政员工原薪金合成一个工资等级表,划分44级(包括邮务长至差工)作临时过渡执行标准。1950年7月,邮电部通令改变旧邮政职务称谓,合并等级。正、副邮务长改一等邮务员,分6级;甲等邮务员改二等邮务员,分15级;乙等邮务员,分15级;邮务佐、差工改四等邮务员,合并为15级,共51级。一、二等为高级,三等为中级,四等为初级。
1952年,邮电部将一至五等邮电局各类人员(包括管理干部)划分为31级。原执行包干制、供给制的干部和薪给制的生产、服务人员,均核定、执行统一的级别。
1956年工资改革时,邮电部又将省以下各局干部(含职员)划分15级(相当国家行政级别9~23级),另设工程师、技术员、技师一至三等及助理技术员一至四等。业务生产人员初分四等7级,一等不分级,二至四等各分2级。1958午后,四等分3级,变为四等8级。1960年前后,安徽省管局在四等1~2级下延五等1~2级(四等3级不用)。1963年后取消五等1~2级,仍归并为四等8级。
1970年末,职工总数(含干部,按工资额,比照生产人员技术等级)421人,其中:一级35人,二级133人,三级42人,五级53人,六级26人,七级119人,八级13人。
1978年3月,邮电部《邮电技术职称管理试行办法》将技术职称分为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工程师、技师、技术员、助理技术员等7种。1979年评定技师2人,1980年后有邮政机械技术员、助理技术员10人。
1985年后,技术职称改为高级工程师、副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师、技术员(含经济、会计、统计各系列)。是年末,评有技师2人,技术员10人。生产人员871人,一级25人,二级3人,三级65人,四级111人,五级208人,六级211人,七级165人,八级81人,八级以上增临一(正、副二级)2人。
1988年5月,部发出“技师、业务师聘任制试点的通知”,形成高、中、初三级技术职称体系。市局经评定报批获准有高级经济师3人,工程师10人,经济师20人,会计师5人,统计师2人,医师7人,讲师1人,技师2人,助理××师147人,技术员107人,合计拥有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人员304人,占职工总数(1264)24.1%。
1990年末,生产人员1071人中,二级3人,三级41人,四级56人,五级87人,六级53人,七级96人,八级166人,八级以上增临一、临二(各正、副二级)569人。各类管理人员共282人(高工3人,工程师12人,经济师25人,会计师7人,统计师2人,管理师2人,医师6人,讲师1人,助师148人,技术员76人),占职工总数(1390)20.8%。
文化状况
中华邮政时期,充任甲等邮务员须大专文化,乙等邮务员须高中文化,邮务佐须初中文化,信差以下文化参差不齐,但文盲少见。员工除人局前已有学历外,文化补习组织极少,主要靠自学。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入局工农子弟多,年龄稍大的在解放前无力上学,文化偏低,多分布在投递、乡邮、运输等外勤工种,初小以下占20%左右,其中少数为文盲、半文盲。1950年后,通过开办扫盲班、识字班、文化补习班,这些人的文化程度逐步提高到高小程度。1951年后,省局举办正规的分类人员邮电训练班(后改邮电学校),每期或每年都有各种专业的毕业生分配进局。1958年举办红专学校,以后组织在职文化学习或自学,收效明显。
1960年,邮政职工261人,其中大专2人,高中27人,初中104人,小学12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计29人,占职工总数11%。
1970年,邮政职工总数481人,其中大学3人,大专5人,中专13人,中技6人,高中71人,初中370人,小学13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计98人,占职工总数20.4%。
1980年后,邮电院校专业教育网日益扩展,每年有大学本科、专科、中专、中技的毕业生输送入局,从而提高了邮电职工整体文化、业务技术素质。
1985年,职工总数达到1055人,其中大学19人,大专54人,中专60人,中技32人,高中366人,初中407人,小学117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计531人,占职工总数50.3%。
1990年,职工总数1353人,其中大学11人,大专72人,中专114人,中技63人,高中507人,初中586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计767人,占职工总数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