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合肥地区种子事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农业合作化前,农民对种子自选、自留、自用,余缺相互串换,品种为地域性很强的地方品种;农业合作化至80年代初,种子工作特征是计划经济下政府部门强有力的行政组织干预,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改良和推广,建立了良种繁育体系和各级种子机构,通过专家审定、政府核准的优良品种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80年代后,种子逐步从产品过渡为商品,国家拨巨款扶持建立健全县、区(乡)种子机构,提出种子工作区域化、专业化、良种化、标准化和统一供种的“四化一供”方针,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使用优良品种的积极性,又由于杂交良种增产显著,得到大面积推广,杂交种子商品化迅猛发展。
品种普查
建国后,合肥市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品种普查。
第一次品种普查始于1957年8月16日,10月底结束。普查以县为单位,由农业局组织。每县由县农业局抽出1~2名干部具体负责,配备农校应届毕业生4~7人到各乡、社走村串户调查。每县调查50~60%的乡和20~30%的农业社。收集了合肥市郊和肥东、肥西2县10种农作物计71个品种,其中水稻36个,小麦12个,大豆12个,高梁2个,玉米2个,油菜3个,花生1个,棉花1个,甘薯1个,绿豆1个。这些品种中,除少数是从外地引进外,多属本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选育出来的。普查出的小冬稻、小红稻比较适宜做双季晚稻的品种,产量虽然不高,但收成稳定,耐瘠薄,食味好。小麦品种“矮粒多”,耐肥抗风,抗吸浆虫,出粉率高。肥西的“黄火燥”玉米,生育期短,春秋2季均可种植,产量较稳定,是很好的晚秋作物,安徽省把它当作救灾备荒种子,还支援过外省。合肥地区种植的优质香稻可以和宿县夹沟的香稻相媲美,米质好、食味佳,有“一家煮饭十家香”的美称。普查征集的水稻品种由省农科院每年负责种植保存;小麦品种由宿县地区农科所负责种植保存;大豆品种由阜阳地区农科所负责种植保存。“文革”中,机构撤并,人员下放,多数品种因无人保存而散失。
1978年,各县又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第二次品种普查。农业局组织干部、农技员,采取典型调查推算的方法取得数据,计12种作物,140多个品种。其中,水稻48个,小麦26个,大麦7个,大豆17个,棉花13个,油菜9个。
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1958年前,合肥未建良种场,未形成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1958年,合肥始建国营良(原)种场,人民公社亦建立种子队、良种场,生产队建立了种子田。60年代末,合肥有合肥市农业科研所,郊区农业科研所,肥西县四合水稻良种场、柿树棉花良种场、肥西县农业科研所,肥东南圩农场(水稻良种场)、肥东花生原种场,长丰水稻良种场、长丰棉花原种场。其中,肥西县四合水稻良种场(1958年建)年供水稻良种100万公斤,柿树棉花良种场(1962年建)年供棉种20余万公斤。良种场将生产的种子通过县农业局、种子站直接分配到各生产大队农科队进一步繁殖。各社队、生产队也普遍建立良种场、种子田,形成了一个以县良(原)种场为骨干,公社种子队(场)为桥梁,生产大队、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四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社、队种子队(场)、种子田随之解体。国家提出了“四化一供”种子工作方针。
80年代开始,长丰、肥东、肥西3县利用国家商品粮基地及以工补农等资金,新建仓库17525平方米,设立种子分公司19个,增添种子加工、检验设备,投资173.5万元。种子公司增设良种检验股、加工贮运股,供种能力有了显著增强。市、县种子公司首先对水稻、油菜等主要作物杂交种子统一组织生产调运,统一收购,统一供应,以提高种子质量,保证生产用种。全市作物常规良种年播种面积400余万亩,需种量4500万公斤。农户从种子公司购买优质新品种繁殖,第二年留用及供亲友串换。种子公司常规良种常年供种量占总用种量的10%左右。
选种
建国前,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株选、穗选、粒选和筛选等多种选种方法。解放初期,农村普遍存在种子严重混杂退化现象。1950年,合肥市积极贯彻执行《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田间选种工作。每年午收和秋收前,农业部门组织种子科技人员下乡做示范、抓典型,以点带面,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搞好选种留种工作。1954年,合肥政区片选“矮粒多”、“南大2419”、“三月黄”等小麦良种28.4万公斤,穗选种子7.7万公斤,当年即扩大小麦良种面积5.9万亩。在选种同时,各县在午、秋2季发动各乡村就现有品种评出初选种在全县推广使用,并送到华东农业科研所,经品种比较试验后产生出决选种,以代替初选种向各地推广。1955年秋,穗选和片选水稻良种82.5万公斤,筛选出了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的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优良品种。其中水稻有“小红稻”、“小冬稻”,小麦有“碧玛一号”,甘薯有“胜利百号”等。50年代后期,在征购粮食问题上一度出现高指标、高征购的现象,购了过头粮,有的地方还提出“先征购后留种”,把种子也征入仓库。肥东县有些公社小麦种是小麦、大麦、元麦混在一起,还有很多线虫瘿;长丰县的水稻种已分不出是什么品种,只能笼统地称为早稻、中稻。针对以上情况,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决定:从1962年午季开始,生产队按照“先留种,后卖粮”的原则,先留足种子,然后再安排口粮、饲料及其他用途;根据《安徽省农村人民公社种子管理办法的意见》中的规定,农村人民公社要贯彻执行“自繁、自选、自留、自用”的方针,选好留足保管好种子;必要时国家辅之以调剂。当年午、秋2季部分作物受了灾,但都留足了种子。1962年秋季作物,市郊区种植19.4万亩,按平均每亩7.5公斤种子计算,需要种子145.5万公斤,而人民公社自留的种子就有136.2万公斤,占用种的90%以上,只有棉花、玉米等需调剂供种。
1962年,合肥推行二级制种子田:一级种子田(正式种子田)选育的种子,第二年供二级种子田使用;二级种子田收获的种子,去杂去劣后,供下年大田生产使用。农技站在自己基点上做样板,生产队购买了“二级制种子田”宣传画,学习二级制种子田技术。
1964年,合肥市建立种子田4.34万亩。其中,正式种子田种子纯度达95%以上,临时种子田种子纯度85%左右。各地区于午收前,组织种子田现场参观,交流经验。生产队从老农、干部和回乡知识青年中推荐培训种子技术员,专门负责种子的选育、筛选、脱粒、翻晒、保管等工作。
1966年,“文革”开始,农技人员下放,种子工作陷于瘫痪。品种多、乱、杂现象相当普遍,病虫害蔓延严重。1970年,种子机构恢复,继续执行各项种子规章管理制度,抓好良种选育工作。
杂交西瓜制种
70年代,广东澄海白沙农场首次育成我国第一个杂交西瓜组合新澄。1982年,市农科所首次进行西瓜制种,面积2亩,总产13公斤。1983年制种20亩,获得成功。1985年,市种子公司采取行政、技术、经济相结合的基地管理方法制种:依靠乡、村行政力量落实基地;每50亩制种田选派一名技术员严格按照制种技术规程操作;种子公司分户鉴定质量,以质论价,分户收购。制种亲本采用“三圃”(瓜行、瓜系、原种)制繁种,生产的杂交西瓜种子纯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海南繁种
简称“南繁”,是利用海南岛冬春季节温热气候加繁一季种子。合肥市最早的“南繁”活动是70年代初期进行的杂交玉米亲本加代。1976年杂交水稻推广之初,市、县农业部门均组织科技人员去海南繁殖不育系,此后一直延续到1985年。主要内容则由不育系繁殖、杂交一代制种,逐渐改变为不育系亲本和杂交一代种子的纯度田间种植鉴定。1984年冬,市种子公司偕同郊区农技站率先去海南繁殖“新澄”杂交西瓜亲本,以后,市农科所、郊区种子公司等单位相继加入,规模逐渐扩大。
良种引进
建国前,合肥县未从国外引进良种。抗日战争前后,合肥县从外省引进了“胜利籼”、“中农四号”、“陆才号”等水稻良种和“矮立多”、“德字531号”等小麦良种。
建国后经过两次品种普查,至1979年,共从外地引进推广58个品种,其中:水稻32个,小麦15个,大麦4个,棉花3个。嗣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产力的提高,群众要求引进高产、高效、优质良种。1979~1985年,共引进良种97个。
良种提纯
合肥地区良种提纯工作始于建国后。随着良种推广工作发展和良种面积的不断扩大,为加强良种繁殖工作,各地建立了去杂提纯责任制,严把播种关、田间管理关、收打关、翻晒关和仓贮保管关。1958年,在兴建良(原)种场的同时,制定了水稻、棉花等提纯复壮、培育原种的操作规程。此后,农业部门还组织重点良种繁殖场场长、农业科技人员赴浙江绍兴、江西余江以及省内外先进良种繁殖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在社队良种繁殖基地、良种场建立了“三圃”,使良种提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80年代中期,作物良种成为商品。为了扩大种子市场,提高销售良种经济效益,产种单位除做好良种提纯工作外,每年还召开原种鉴定会,向用户通报原种的丰产性和典型性状。良种推广
水稻良种推广大体上经历了总结推广农家良种、引进推广高产良种、普及高产稳产良种和推广高产稳产优质良种4个阶段,实现了4次品种大更换。
1949~1957年,发动农民总结发掘农家良种。对混杂和退化的品种,采取提纯复壮的方法培育原种,以县为单位评选初选种,先推广使用,继之由省组织评比试验产生决选种,以取代初选种,辅之引进一些抗病虫害的良种。水稻良种有“鸡爪籼”、“三朝齐”、“三粒寸”等。1953年始推广双季稻,其中双季早稻有“五十籽”、“六十籽”、“南特号”,双季晚稻有“小冬稻”、“小红稻”等。1957年,基本实现了良种更新和普及。
60年代,随着早稻耐肥抗倒的矮杆品种和晚稻耐寒高产品种的出现,水稻品种逐渐由高产良种代替。早稻推广的良种有“莲塘早”、“陆才号”、“矮脚南特”和“矮南早1号”。晚稻向粳稻发展,前期有“武农早”、“老来青”;中后期为“农垦58号”。双季稻有了较适当的优良品种,面积逐渐扩大,产量不断提高。
70年代,进行了第三次品种更换。早稻普及了矮杆高产品种,主要有“二九青”、“二九南一号”、“圭陆矮8号”、“先锋一号”、“广陆矮四号”等。双晚推广了“武农早”、“当选晚2号”、“早熟农垦”等。双季稻单产484公斤。
“六五”、“七五”及“八五”前中期,开始推广高产稳产优质水稻品种。这一时期,推广的主要杂交稻组合有“汕优2、3、6号”、“汕优63”、“汕优64”、“汕优10号”、“协优63”、“汕优69”、“汕优桂33”、“协优64”、“广优青”、“协优10号”、“汕优72”等。
小麦良种推广建国后,合肥地区小麦品种更换大体也经历了总结推广农家良种、引进推广高产良种、普及高产稳产良种和推广高产稳产优质良种4个阶段。
1949~1957年,推广使用了农家小麦良种“和尚头”,引进推广了“南大2419”、“碧玛1号”作为当家品种,完成了新品种普及和第一次品种更换。
60年代,由于3年自然灾害,农村实行“责任田”,加之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当家品种除“三月黄”外,像“南大2419”、“碧玛1号”等品种大面积缩小,农家品种抬头。1957年,引种试种“阿夫”、“吉利”、“阿勃”等新品种。60年代后期,“阿夫”成为主栽品种。
70年代,小麦品种第三次更换。主要引进了“郑引一号”、“丰产3号”、“徐州14”等优良品种。其中“丰产3号”的使用率在30.8%。
1980年后,小麦品种又一次更换。主要推广高产稳产品种“偃师4号、9号”、“扬麦2、3、4、5号”、“萧农11”、“扬麦158”等。
油菜良种推广合肥地区油菜原来全部是农家品种,大多是白菜型,极少芥菜型。1952年始引进甘蓝型品种。1957年,甘蓝型油菜种植面积占油菜总面积的3.2%,主要是“胜利油菜”。白菜型品种仍占很大比重,主要品种有“黄鳝籽”、“大乌籽”、“五花籽”等。
60~70年代,主要推广“胜利52”、“当涂油早”、“滁油一号”、“军农一号”等甘蓝型品种,主栽品种仍为“芜湖104”、“油冬儿”、“武油一号”等白菜型品种。
80年代末引进杂交油菜“秦油二号”,92年起成为主栽品种。90年代中期主推优质杂交油菜主要品种有“华杂三号”、“油研七号”等。
良种经营
1965年6月,合肥地区各县开始成立种子公司,但种子经营依托粮食部门“四代”(代购、代销、代保管、代运输),用种计划及种子检验由农业主管部门负责,种子公司无力单独开展。1971年7月,各县成立了县种子管理站,属于事业编制。1971~1973年,安徽省分批拨专款给县、市种子站,用于建造仓库和水泥晒场。1974年底,各县、市实现了一站一库,为种子站独立经营打下了物质基础。
1972年,县、市开展了经营业务,流动资金由省下拨,各级财政统一管理,盈亏由同级财政安排。种子站起初只经营粮、油、棉等主要作物的原种、良种和少量杂交一代种子,以及已引进并通过试种成功的新品种。1978年,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提出实现“四化一供”目标。同年始县、市逐步恢复种子公司,实行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体制,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明确规定种子公司的任务是;贯彻和落实中央和省有关种子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经营粮、棉、油、麻、烟、糖、绿肥等作物的新良种、原种和杂交亲本种。1982年以后,增加蔬菜和瓜类等种子的经营业务。
种子检验
建国后,随着种子机构的建立,种子检验工作也逐渐开展起来。初期检验主要靠感官鉴定,同时使用老式水份测定器、粗天平、放大镜等仪器设备,检测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量和病虫害等项目。由于重视田间检验,种子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1957年冬季,合肥地区有15名种子技术骨干参加了“安徽省种子检验培训班”,安徽省为县(市)种子机构和良(原)种场配备了部分检验仪器。1963年,县、市种子部门和良(原)种场又派人参加省再次举办的种子检验干部培训班,并充实和更新了部分检验仪器设备。新增加的仪器设备有分样器、快速水份测定器、容重器、显微镜、二级天平和保温箱等。
“文革”期间,种子检验工作基本停顿,种子检验仪器设备大部分散失、报废。
1984年,农业部发出《全国种子检验交流会议纪要》和“国家标准”后,安徽省也相继发出《关于种子检验工作管理意见》,对检验范围、检验项目、检验分工、签发证书、明确责任等5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同年,市种子公司设检验科,逐年配备检验仪器设备,派专门检验人员去外地参观学习,种子检验进入正轨。同时,3县公司亦设立专门检验机构,先后派出39人(次)参加了市级和县级举办的检验员学习班,提高了检验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合肥市种子检验一览表
(1984~1985年)

种子机构
1971年1月,合肥市种子管理站成立,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职工10名,固定资产6.8万元,流动资金18万元。主要负责良种经营、繁殖、选种、调济、引种、推广等业务。1976年以后,实行良种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就地储存、就地供应,主要农作物推广率达到90%以上。为了扩大良种经营业务,1984年10月,合肥市种子公司成立。公司与种子管理站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实行企业管理。公司在七里塘、三孝口、城隍庙分别设立了公司营业部、种子经营部和四季青商店;同上海、浙江建立了沪、浙、皖西瓜种子产销联会体,开拓了销售市场;87年兴建一座902立方米中温低湿库和总面积210平方米的电脑室、录像室、检验室、展览室和资料室,购了4台良种精选机和20多台(件)检验仪器,为提高种子质量提供了可靠的储存和测试手段;建立粮食作物良种基地4100亩,西瓜制种基地6000亩,蔬菜良种基地500亩,年产总量300万斤;先后同辽宁、山东、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和本省的宿县、蚌埠、淮南等地联合,建立了异地良种繁育基地;通过经济、行政、法律三种手段和培训技术干部、农民技术员,印制品种栽培资料,拟定杂交西瓜种子质量标准和制种技术规程,严格把好制种质量关等措施,逐步完善和巩固由市种子公司和郊区农林局、乡政府、行政村、制种农户联合组成的制种管理体系。
合肥市种子公司隶属合肥市农林局,位于合肥市西郊七里塘。1985年底,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4.6万元,净值31万元,流动资金18万元,年经销额372.9万元,实现利润17.3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在安徽省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