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4年合肥城区抗洪
1954年7月,合肥地区累计全月降雨量677.5毫米,为历年月雨量最高值。10日18时许,特大暴雨出现,势如倾盆,24小时降雨196.1毫米(最大强度为90毫米/时)。南淝河出现洪峰,合肥北门外河段,水位猛涨至16.19米,超过1931年洪水位1米多。
在此紧急情况下,合肥市防汛指挥部主任(指挥)王国昌,摆脱一切其他工作,全力指挥全市党政军民投入抗洪斗争,挑选干部、工人1000人组成127个抢险队。全市动用汽车41辆,平板车1033辆。参加抗洪斗争的干部、工人、居民和解放军指战员达10余万人。市委、市政府严令各有关单位领导干部亲赴抗洪第一线指挥。7月11日是抢险最紧张的一天,抢险队员们在滂沱大雨中一身泥水,奋战整日,迅速将受水灾民和物资财产转移至安全地带。省交通厅一位工人,11日14时在大窑湾桥南侧见一排水管头堵塞,大片民房将要上水时,奋勇跳进滚滚洪流中,去疏通排水管道,因水流太急,被洪水漩涡吸入一涵洞,不幸壮烈牺牲。
在抗洪中,市委、市政府明确指示各单位,除尽量抽出人员参加抢险外,对于能用上的物资器材,随用随调拨,过后结算。此期间共动用麻袋5892条,木桩290根及其它大批器材,土产、五金部门为抗洪抢险提供了大量毛竹、芦席、草袋、扁担、竹杠、稻草及抽水机械设备。在抗洪中,为了筑堤、堵口、开挖泄水道,填平水毁路面,还做了大量土石方工程。
此次特大洪水,虽经奋力抗御,但由于水势过大过猛,难以有效控制,水退后经统计,倒塌房屋78867间,死亡12人,伤30人;受灾5589户,254663人;损坏家具3万余件;受淹农田82.46万亩,受淹菜圃1059.5亩;郊区破圩251处,决堤19281米,毁塘坝5553处。计损失粮食约2225万公斤。
大水过后,市政府采取三项救灾措施:一、妥善安置灾民住宿,免费为其治病;二、发放粮、煤、棉、衣、被、干菜等物;三、帮助灾民修建住房,恢复生产。市区组织居民清扫街道,恢复交通,整理市容,预防疫病发生,搞好市场供应,尽快恢复城市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郊区农村组织农民抢修水毁堤埂、涵闸,修筑道路,农田排涝救苗补种,力争把损失减到最低限度。
1980年抗洪
1980年上半年,合肥地区阴雨连绵,1~6月份少有晴天,市区及近郊累计降雨量671.7毫米,超过多年同期平均485.6毫米的雨量,也超过1954年同期644.7毫米的雨量。6月下旬至7月上旬,雨量逐渐增大,大雨、暴雨交替发生。由于前期降雨较多,塘坝、河沟、渠道普遍蓄水充盈,土壤饱和。7月17~18日的一次暴雨,合肥市区虽只降106毫米,但南淝河上游地带雨量较大,将军岭(正源源头)198毫米,四十铺(四里河源头)199.3毫米,罗集(江淮分水岭岭脊)197.3毫米,岭南水入板桥河。此时干支流3条河同时暴发洪水,很快汇流至市区,18日23时,合肥北门洪峰水位达14.45米,涨幅4.93米。滚滚洪流因河道渲泄不及,漫出河床,两岸低洼地带立成泽国。
在洪水到来时,中共合肥市委书记、市政府负责人郑锐、魏安民、丁之、杨永良、杜宏本、魏瑞峰、伊良辰等参加抗洪战斗。他们分赴市区、郊区和长丰县抗洪抢险第一线领导指挥抗洪抢险。副市长金翠珍带领市农委、计委、物资等部门30多名干部,组成市防汛工作组,吃住在郊区巢湖边义城乡,坐阵指挥巢湖大堤防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抗洪中,各区、县主要领导干部也都吃住在抗洪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率领干群与洪水搏斗。
长丰县有130多座中型及重点小型水库,在抗洪中,每库都有县、区、社主要干部负责分工把守。全县共组织15300人的抢险队护坝保库,并调集75台套、计3000马力柴油机抗洪。11座国营电灌站全部抽水排涝,大大减轻了受灾程度。
在南淝河市区段抗洪处于危急关头时,为减轻市区洪水压力,董铺水库主动承担重担,超限蓄水拦洪(按汛期控制运用水位规定,应该泄洪),待市区河段水位下降后,方错开洪峰泄洪8小时,即关闭闸门。计拦蓄洪水2400万立方米,有效地降低了市区受灾程度。
抗洪抢险中,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协同配合。公安部门抽调干警到抗洪第一线,加强治安保卫工作;供电部门不但加强调节电负荷,保证排涝电力需要,而且组织人力、物力及时排除用电中出现的问题;驻肥解放军组成1000多人的抢险队,日夜巡逻,与全市人民并肩抗洪;抗洪中,国家提供了大批木材、毛竹、铅丝、草袋、芦席、电线、麻、水泥、钢材、煤油、煤、红砖、油毡等器材。
1984年抗洪
1984年6月中旬,合肥地区大暴雨来临,市境内几条主要河流顿时暴涨,6月12日14时至13日20时,合肥市区总降雨量241毫米,其中12日20时至13日20时24小时即降雨232毫米(超过1954年最大24小时降雨量)。阜阳路桥水位20日为8.29米,14日2时水位猛涨至15.04米,最高上涨率为63公分/时。由于河水上涨迅猛,市区(明光路闸门未及关闭)21处733米防洪堤段漫溢造成水灾。东市工厂区受淹7平方公里,多家工厂进水。由于受工厂区水位顶托,造成水西门亳州路段7平方公里、阜阳路双岗路段2.5平方公里、二里河沿岸1.5平方公里三片受淹,面积达18平方公里。郊区大小16个内河圩口漫破,18个圩内涝严重。
肥西县大暴雨中心在淠河总干渠和派河上游一带。上派镇降雨量达221.1毫米,最大24小时降雨219.8毫米;将军岭一带降雨量达242.4毫米,最大24小时降雨237毫米。这两处降雨量均超历史最高纪录。派河上游小(一)型柏堰湾水库破坝,上派镇14日零时水位猛涨至14,89米,超过1954年水位39公分,派河大桥桥面水深2米,中断交通48小时。
肥东县店埠镇降雨量213.9毫米,最大24小时降雨206.1毫米,三叉河水位由10日的8.21米陡涨至11.91米。店埠镇洪水浸桥,水位高达15.65米,水位超过两岸堤顶。撮镇区所有圩口均因水从岗区后院漫顶入圩而溃破,一天时间全县漫破圩口26个。为保各水利工程安全,全县水库、闸、坝相继泄洪。
长丰县中、南部地区日降雨量均在200毫米以上,有的地带达241毫米。杨庙12日16时至13日16时,24小时,降雨量180毫米,全县8座中型水库和大部分小型水库开始泄洪。合淮公路交通中断,庄墓桥桥面水深1米。杨庙、下塘、水家湖和杜集等地农村公路亦中断交通。6月14日,瓦埠湖水位20.96米。
当洪涝灾害发生之时,中共合肥市委、市政府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发布动员令,把抗洪抢险作为紧急战斗任务布置下去,各级领导责任到人,分片包干。会后,市领导人郑锐、丁之、张大为、钟咏三、崔宗、黄静、吴翼、马学模等和各县、区负责人迅速赶赴抗洪第一线,指挥、调度抗洪排涝器材的供应,组织抢险队伍,迅速转移受水居民和物资财产。在抗洪抢险中,市区组成33支抢险抗洪堵口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区派出大批指战员帮助地方抗洪和抢险,及时抢救被水围困的灾民。市区、郊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凡能用上的抽水机泵均开机排水。
这次洪涝灾害,全市计受淹农田70.54万亩;受灾农户(不包括市区)3600余户,计498493人;受水房屋40563.5间,其中倒塌36166.5间;伤872人,死亡16人;损失粮食2250万公斤(包括刚收下脱粒与未脱粒被水冲走的折算新麦185.25万公斤),损失菜籽47.5万公斤。溃破圩堤62处;冲毁机电排灌站、桥梁、涵闸和其他建筑物计1056处;溃破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座2座。市区损失煤13550吨,水泥4758吨,纯碱3010.5吨,胶合板15300张。商品、物资、机械设备等直接经济损失为4000万元(不含农业经济损失)
灾后,市委、市政府负责人一面深入灾区慰问灾民,调运救灾物资,安排好灾民吃住问题。一方面组织和领导受灾群众修复水毁工程,排水抢种补苗,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1978年抗旱
1978年,合肥地区长期不雨,全年降水量较常年少四至五成,为百年不遇大旱之年。该年旱情来的早,春夏两季仅降雨82.5毫米,初夏旱情开始呈现,农作物安种困难。4月,出现高温天气,由于春雨少,土壤含水量低,此时光照强,蒸发量大,土地开始龟裂,旱情渐趋严重。盛夏之际,作物无法安种,大片农田赤裸,土地焦渴,已下种的作物,均苗黄叶卷,一片枯槁。7月,全市三县一郊(区)沟、河、塘、坝以及小型水库均已干涸;中型水库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大型董铺水库水位5月26日为25.6米,蓄水量3615万立方米。由于时值盛夏,合肥城市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及农灌用水,日供水量为10.9万立方米,从5月27日至6月12日,已用去1800万立方米,至7月初水位降至21米,亦在死水位以下;此时巢湖现滩,淠河总干渠断流。
长丰县从4月1日至11月8日222天中,总降水量仅349.7毫米。
全市受旱成灾面积131.5万亩,长丰110万亩,郊区21.5万亩。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6月下旬紧急决定,要求淠史杭各干渠均以高水位、大流量向下游各渠道送水。但因大别山里磨子潭、佛子岭、响洪甸3座水库水位都在死水位以下,无水可放,淠河总干渠遂于7月初断流。省委第一书记万里视此严重旱情,亲自从北京市请来8个援皖抗旱机械打井队,支援安徽打井抗旱。他们忍干渴、冒酷暑,苦战在干旱最严重的地带,打井找水。他们不计报酬,不怕困难,以“解救受旱人民为己任”的精神,打出一眼眼深井。由于合肥地区岗丘地下贫水,出水量很少,不能解决多大问题,于是,合肥市政府号召农民群众,全力抗旱,动用提、戽、舀、挑等一切可用的工具,遍找地面地下水源。据后来统计,长丰县和郊区在抗旱期间,淘老井、打新井计8790眼(郊区700眼、长丰8090眼)。除少数特别无水源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基本解决了人畜饮用水问题。
在1978年的抗旱中,充分利用“三湖”(巢湖、瓦埠湖、高塘湖)水源,以救城乡需水的燃眉之急,这是抗旱主要工程项目。合肥城市用水50%水源靠董铺水库。由于董铺水库水源面临紧张之势,为确保合肥城市用水,由市农林水利办公室、市自来水公司、市政工程管理处和郊区水利局联合组成“引巢工程指挥部”,由市农林水利办公室副主任金翠珍任指挥,指挥引巢工程施工。引巢路线采用扩建兴集电灌站一、二级站,新建卫塘三级站(计装机6台450千瓦)的办法,将巢湖水引入大蜀山分干渠的水厂支渠后,再在水厂支渠上建四级站(锻压机床厂、轴承厂、丁岗村、化工机械厂),把水引入二水厂(该厂原从董铺水库提水)。该工程于是年12月初建成,当即给二水厂送水,使全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趋于缓解。
为解决农业灌溉,省、市拨款修建一些临时工程,以提高“三湖”提水能力,郊区主要靠提取巢湖水,长丰靠提取瓦埠湖和高塘湖水。全市各地均兴建了许多低水高调、逐级翻水工程。长丰县和郊区共同在南淝河凤凰桥处建立翻水站,把南淝河水送到板桥河上游,引入滁河干渠,以灌溉双墩区农田。郊区在马家渡、果园等处,亦建有多处电灌站。
提取“三湖”水,全市新建和扩建大小灌溉站41处。其中,长丰县27处,安装柴油机317台,10090马力;郊区14处,安装电动机67台,3604千瓦,柴油机179台,8160马力。全市除增安柴油机、电动机外,各灌溉站均开机提水。这一低水高调的紧急措施,在抗御严重的干旱中,发挥了很大的工程效益,使很多地方中、晚稻得以及时栽插、及时灌溉。
1978年,全市抗旱使用经费(包括省、市财政拨款、外援、地方和群众自筹不包括部分抗旱物资折款)计975.44万元(长丰县472.65万元,郊区121.3万元,市区381.49万元)。
旱情持续到1979年初夏降雨后解除。在抗旱中,各项水利工程设施发挥巨大工程效益。在整个干旱期间,合肥城市工业生产用水未受影响,城市生活用水供应正常。据统计与正常年相比,长丰减产1亿斤,郊区减产0.19亿斤。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