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概述
(一)
安徽工人阶级是伴随着近代工矿业的兴起而产生的。从19世纪60年代起,安徽出现了近代工业。安徽的第一代产业工人是在芜湖、安庆等沿江地区及矿区、铁路等行业先后诞生的。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安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从此诞生。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安徽出现了一批以开采煤矿为主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工矿企业,扩大了安徽的工人队伍。19世纪末20世纪初,安徽的民族资本掀起一股“办矿热”,民族工业也获得较快发展。民国9年(1920年),安徽的工人队伍有23569人。民国16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安徽的工矿企业和工人队伍经历了十年内战、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缓慢发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安徽共有工矿企业3813家,职工20多万人。建国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到1952年底,全省职工增加到33万多人。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安徽的工业发展较快。到1957年,全省职工增加到65万多人。1958年大办工业,全省职工猛增到171万多人,出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过几年调整,到1965年,全省职工精简到99万多人。“文化大革命”中,职工在各个部门的比例再度失调。1976年全省职工达到181万多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朝着协调的方向稳步、快速发展。到1993年底,安徽工人队伍达到494万多人。
安徽工人阶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安徽工人在经济上受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政治上受奴役,处于社会的最低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维护自身最起码的生存权利,安徽工人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初期的斗争是自发的、分散的、小规模的。“五四”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安徽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指引和本阶级政党领导下,自觉的、有组织的斗争持续不断。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安徽工人开展各种斗争共160多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安徽工人阶级始终站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前列,组织工人武装、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坚持敌后斗争、保卫革命根据地,以及护厂护矿保护国家财产等,为驱逐外国侵略者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安徽工人阶级起来斗争,由自发到自觉,进而组织起来。在早期斗争中,出现了一些自发的工人团体,这些组织虽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领导权多数操纵在官府和雇主手中。“五四”运动爆发后,安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由“自在”到“自为”的转变过程。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后,安庆、芜湖、六安等地的革命知识分子,深入到社会和工人群众之中,创办工人夜校和工读学校,宣传马列主义,帮助工人提高阶级觉悟和文化水平,使工人群众认识组织起来的重要性和成立工会的必要性。民国11年3月29日,芜湖各业工人群众,不顾北洋政府军警阻拦和镇压,联合召开劳动大会,宣告成立芜湖劳工会,并发表《芜湖劳工会宣言》。这是安徽省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工会。民国16年2月,北伐军进入安徽境内,占领了40多个县。在北伐军的推动和支持下,安徽省总工会筹备处于3月初在安庆宣告成立,中共党员舒传贤任筹备处委员长。在此前后,北伐军占领的多数县,相继建立了工会,全省工会会员达8万多人。在蒋介石制造的安庆“三·二三”反革命事件和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安徽所有进步工会被查封、解散,在安庆、芜湖、六安等地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工会领导人,组织黄色工会,打击陷害进步分子。在白色恐怖下,民国18年4月,成立了临时安徽省总工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了皖西(皖西北)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了皖江(皖中)、淮南、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各根据地都建立了工会组织。
建国后,1949年10月11日,皖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和皖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先后成立。1951年11月,皖南、皖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合并。1952年8月,安徽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53年3月,安徽省首次工会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安徽省总工会。1953年9月,改称安徽省工会联合会。1961年7月,又改称安徽省总工会(以下简称“省工会”)。省工会成立以来的40年中,全省的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既经历过兴旺发达的黄金时代,也经历过受“左”的影响和干扰,历经坎坷和磨难的时期。“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分裂工人队伍,并以“工运黑线统治论”、“三会一团”(生产工会、福利工会、全民工会、工团主义)等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给工会,为他们的帮派组织取代工会、夺取工人运动和工会的领导权制造舆论,“砸烂”各级工会,让“工人造反派”为主体的各级“工代会”所取代。1973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建工会组织的通知,召开了安徽省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出省总工会第五届委员会。粉碎“四人帮”后,全省各级工会领导班子进行了整顿、清理、调整和加强。1978年10月中国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转移,工会自身建设和各项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的新时期。从1953年到1993年,全省工会会员由31万多人增加到315万多人,建立起从省、市、县总工会和各产业工会到基层工会的完整的、独立的组织系统,成为党联系本阶级群众的纽带、人民民主专政的支柱、职工群众的重要代表者。
建国初期,安徽灾情严重,匪患猖獗,经济贫困不堪,严重破坏和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威胁着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稳定社会秩序,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在1952年以前,安徽各级工会在中共各级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和发动职工积极投入反匪反霸、生产救灾、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增产节约等一系列运动和治理淮河的斗争,为医治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各种创伤、恢复和发展安徽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以后,各级工会按照中共安徽省委和全国总工会(简称“全总”,下同)的部署,广泛团结职工群众,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发展安徽经济;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和文化技术教育,不断提高工人阶级队伍的素质;建立和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关心职工生活,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利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锐意进取,思想不断解放,在“振兴中华、建设安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作出了新的贡献。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立功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技术协作活动,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对职工进行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等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恢复、健全在“文化大革命”中中断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参政议政,发挥民主渠道作用;努力为职工说话办事,参与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改革,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加强劳动保护工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安徽工会组织在认真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的同时,面向基层,立足基层,不断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实现工会组织的民主化、群众化;不断加强干部培训工作,使工会干部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政治、业务素质得到改善,领导班子得到充实和加强;不断改进工会领导机关工作作风,逐步确立了“务实、求精、服务、创新”的机关工作精神;制订和完善各项制度,开展信息调研和理论研究,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强化对基层工会的服务和指导;不断加强工会财务工作管理和经费审查工作,开源节流,确保工会经费逐步增长,保证了工会任务的实现和工会事业的发展。
总之,安徽省的工会组织,自民国11年3月建立第一个工会组织起,到1993年底,走过了70多年的曲折历程,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之一。共青团安徽省委的主要职责是在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政治功能的前提下,完善和拓宽共青团的社会功能,积极承担青少年义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运行机制,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
“五四”运动以后,安徽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安庆、芜湖等地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纷纷成立青年社团。民国10年(1921年)春,进步青年教师蔡晓舟在安庆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1年春,安庆正式成立社会主义青年组织,取名“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之,芜湖、寿县、宿县等地先后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民国14年,“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安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时期,安徽团组织教育、带领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健全青年组织,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动了“六二”学潮、驱逐省长李兆珍、反曹锟贿选等声势浩大的运动。团组织在最初的斗争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又进一步决定了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安徽青年在这一时期积极投身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潮中,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由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安徽各地团组织遭到破坏。安徽各级党组织和团中央及时加强对安徽各级团组织领导,民国17年,团中央书记任弼时奉党中央之命,来安徽检查、指导团的工作,安徽团组织相继恢复和发展。在土地革命时期,安徽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等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阶级斗争发生深刻变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安徽团组织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及时转变工作方针,决定取消共青团组织,成立公开半公开的青年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区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在革命根据地成立青年救国联合会,并广泛建立多种形式的青少年抗日救国组织。“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经过改造后的安徽团组织团结广大青年,同日本侵略者和国内卖国投降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在这个历史时期,安徽团组织带领广大青年积极响应“九·一八”事变后席卷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一二·九”运动,投身于抗日救国大潮,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积极参加抗日根据地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革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民国3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根据中共中央的指导,在经过试点之后,青年团组织在安徽重新建立。这一时期,安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与广大人民群众、武装部队战士一起,奋起自卫,反对内战,广泛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支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茁壮成长。青年团组织也通过工作实践,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1949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和团章草案。同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皖北区工作委员会在合肥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皖南区工作委员会在芜湖成立。1951年12月,皖北区团工委与皖南区团工委合并,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安徽省工作委员会。1954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1956年9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安徽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1957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之,安徽各地团组织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9年12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1963年11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安徽全境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团组织带领全省团员青年,围绕党的工作中心,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省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运动,为巩固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做出了贡献。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全省团组织紧跟形势,积极开展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参加整风和反右派斗争,组织群众性的学习《毛泽东选集》活动,掀起学雷锋活动的高潮,组织生产跃进活动,带领青年艰苦奋斗,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全省团员青年紧跟共产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党和国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灾难性的浩劫。共青团组织在这场内乱中遭到严重摧残,安徽共青团工作处于瘫痪状态。经毛泽东提议,共青团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得到了部分的恢复。1973年4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但由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共青团组织依然没有形成自身的组织系统,直到1978年10月,共青团十大的召开,才最后完成了组织系统的重建工作。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共青团安徽省委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共青团安徽省委于1979年、1982年、1987年、1992年、1997年,分别召开了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团代会。在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团的组织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全面恢复和发展,围绕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各级团组织对全省团员青年进行了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带领团员青年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成长。各级团组织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坚持服务大局,服务青年,带领全省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了农业小开发、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创建小康团支部、服务万村行动、实用技术培训、抗洪救灾、植树造林、“五小”在全省青工中开展的“小发明、小改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竞赛活动。、“QC”质量管理小组。、青年岗位能手、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手拉手、大学生社会实践、雏鹰行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广大团员青年在两个文明建设实践中,锻炼成长。团组织也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
在旧社会,安徽妇女遭受封建礼教的迫害是深重的。在“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禁锢下,劳动妇女除繁重的劳动外,没有独立的人身权利。穿耳缠足使妇女陷入“小脚一双,眼泪汪汪”的悲惨境地。在封建的婚姻制度下,妇女婚嫁凭媒妁之言,听父母之命,从一而终,没有离婚和再婚的权利。童养媳的痛苦更深。豪富人家妇女也逃脱不了被封建礼教扼杀的命运。安徽南部,尤其是徽州,有许多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贞节牌坊和烈女祠,这是封建社会安徽妇女悲惨命运的历史见证。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陈独秀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开始提倡妇女放足和兴办女子教育,反对包办买卖婚姻,反对封建礼教,这是安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声。
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安徽各地女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参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对签订“二十一条约”的反帝爱国斗争。
大革命时期,安徽妇女开始有了组织的活动。民国13年,中共寿县小甸特支在瓦埠地区发展少数女党员,并成立了妇女会。从此,安徽妇女的解放运动便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有组织的斗争。
民国16年2月,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安徽境内,安徽妇女运动进入高潮。在国民革命军和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的支持和推动下,安庆妇女协会成立,并有20多个县市相继成立妇女协会,动员妇女剪发、放足、克服不良的封建习俗,欢迎慰问北伐军将士,支援北伐战争。在蒋介石制造的安庆“三·二三”反革命事件和在上海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安庆妇女协会被捣毁,各地妇女协会被迫停止活动。国民党右派控制的安徽省妇女协会在安庆成立,成为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御用工具。安徽的妇女运动陷入低潮。
大革命失败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安徽妇女运动分化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劳动妇女为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而进行的斗争,二是国民党控制的少数上层妇女开展的争取女权和妇女职业问题研究等项活动。前者与人民民主革命融为一体,成为安徽妇女运动的主流。民国18年夏,皖西苏维埃区域开始创立。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苏区妇女组织普遍建立,妇女运动蓬勃发展。苏区妇女不仅担负起生产、支前的重任,还承担了宣传动员、扩红和拥军优属、治安防卫、救护伤病员等任务,不少妇女还参加了红军和赤卫队、游击队、便衣队。同时,国民党统治区的女共产党员和进步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影响下,以多种形式投入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安徽妇女在更大范围内投入了反抗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民国28年,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在立煌(今金寨)成立。同年10月,江北有29个县动委会成立了妇女组,21个县成立了妇女抗敌协会,各级妇抗会组织达1049个,会员达69800余人。省及六安等县还成立了妇女服务团或工作团。各级妇女组织工作十分活跃,并涌现出舒城、岳西、太和等12个妇女工作模范县。同年冬,第一次国共摩擦加剧。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安徽境内创建了皖江(皖中)、皖南、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地内普遍建立了妇女组织。广大妇女踊跃参加根据地的建设,支援战争,争取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权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妇女干部在斗争中迅速成长起来。民国27年,中共舒城县委3名成员都是女性。民国31年,淮南路西培养50名妇女干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共地县委员会中有30多名部长以上的女干部。
解放战争时期,安徽各解放区和游击区的妇女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土改、生产和支前工作。淮海战役中,淮北妇女“家家磨面,歇人歇驴不歇磨”,阜阳县王市乡妇女磨面2万多斤,慰劳解放军猪肉1.1万多斤,做鞋2.3万多双。渡江战役中,皖浙赣妇女做军鞋10万双,并涌现出渡江特等功臣马毛姐这样的少年女英雄(时年不满14岁)。
为了革命的胜利,安徽妇女作出了巨大牺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皖西苏区牺牲了30万人,其中有许多是妇女儿童。建国后确定的皖西牺牲的女烈士有140多人。
1949年,安徽境内先后成立了皖南区和皖北区民主妇联筹备委员会。1952年,皖北、皖南区妇联合并,1953年成立安徽省民主妇女联合会,1957年改为安徽省妇联。各地、市、县亦成立了妇女组织。“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受到冲击,但安徽的妇女工作一直是围绕中共安徽省委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的。
50年代初期,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稳定社会秩序,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徽各级妇联在中共各级组织的领导下,贯彻“男女一齐发动”的方针,组织妇女参加反匪反霸、生产自救、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增产节约、治理淮河等一系列运动或斗争,参加学习文化和各种生产劳动,为医治国民党留下来的创伤和发展安徽经济做出了贡献。1950年,全省有女职工4900多人,1952年,增加到40888人,参加学文化学政治的有2473人。全省女职工积极参加了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先进生产者运动。1953年,芜湖、安庆、合肥、蚌埠4市城镇妇女1055人组织成立多种形式的生产合作社,开辟了以手工生产为主的刺绣、编织等多种生产门路。
1953年,为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省妇联与有关单位配合,在全省开展了宣传普及《婚姻法》运动,制止包办买卖婚姻,抱养的童养媳回到娘家,严厉打击残害妇女的违法犯罪行为,倡导全社会树立婚姻自主、家庭民主和睦的新风尚。同时,为解除妇女后顾之忧,各种形式的托幼园所(组)开始创办。
50年代中期,各级妇联贯彻“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在全省妇女中开展“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和“五好”家庭活动。广大妇女努力学习生产技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涌现出一批妇女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1956年,全省基本实现社社有女社长(含副社长)。同年,全省有353名妇女劳动模范出席省第三次农业劳模大会。1957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妇女占农业女劳动力的70%。
1958年,全省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高潮。省妇联与省总工会联合动员全省劳动妇女参加技术革新运动,涌现出一批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由于“左”倾冒进蛮干的影响,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妇女的积极性。1961年初,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省妇联认真转变工作作风,注意调查研究。各级妇联在组织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建设的同时,贯彻劳逸结合的方针,着重落实妇女劳动保护制度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关心妇女疾苦,为妇女群众排忧解难。
全省妇女在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自身素质逐步得到提高。1960年,全国妇联表彰万名“三八”红旗手和红旗集体,安徽省有200名妇女受到全国妇联表彰。从此,“三八”红旗手(集体)竞赛和评选表彰活动成为全省妇女工作一项经常性的任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妇联组织工作被迫中断。1973年后,各级妇联组织虽然陆续恢复,但由于“左”的干扰,未能完全正常开展工作。在此期间,广大妇女群众以各种形式自觉抵制“左”的错误干扰,坚持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全省各级妇联班子重新调整,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省妇女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省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对妇联工作的指示精神,各级妇联把抚育、培养、教育儿童少年列为妇女工作的重要内容。省妇联牵头成立了省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关心儿童少年工作的新局面。1987年,中共中央明确指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是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能,各级妇联建立维权工作机构,与有关方面配合,全方位地开展依法维权工作,促进男女平等权利的实现。80年代中期,各级妇联在妇女群众中开展“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四自”教育,增强了全省妇女自立自强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在城乡开展“五好”家庭活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改革开放进一步拓宽了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领域。在农村,妇女在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现了一批以妇女为主体的专业户。1988年底,全省以妇女为主体的专业户64万户,占专业户总数的三分之一。乡镇企业中的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45%,其中不少人担任厂长、经理。在城镇,广大女职工分布在轻工、纺织、商业服务、文教卫生、公交邮电、金融财政、石油化工、科研机构等行业。1989年,全省共有女职工113.6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34.55%。
全省妇女在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参政意识增强。一批优秀妇女干部进入各级领导机构,成为全省政权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安徽省妇联在组织和发动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制订各项制度,开展干部培训、调查和理论研究,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牢固树立起为基层服务、为妇女群众服务思想,领导班子得到充实和加强,妇联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妇女群众的“娘家”,为安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
安徽的农民革命组织历史悠久,在中国农民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早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皖西、皖中、皖南不少县就成立了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团结广大贫苦农民积极投入革命斗争,打土豪,分田地,为壮大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从民国16年(1927年)12月至民国24年9月,全省各地举行农民暴动60多次,参加暴动的人数达20万人之多。尤其是皖西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暴动,农民纷纷参加红军,创建了鄂豫皖苏区。民国23年冬至26年初,在农协会农民的支援下,红军在皖西坚持了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壮大了革命队伍。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淮北、淮南、皖江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组织了农民抗日协会(简称农抗会)等组织。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皖江、淮南、淮北解放区等地,组织了贫农团,发动农民积极投入反对国民党的战争,为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初期,安徽按行政区划分为皖南、皖北区。农民组织,也分别成立了“皖南区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皖北区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专区、县、区、乡设有“农协会”。农民协会这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生产救灾,反匪反霸,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广大农民积极投入了上述斗争,农村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喜人景象。但是农业合作化开始后,农民协会就逐渐消失了,为农业社所代替。
为了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毛泽东主席指出:“在农村中,在农业集体化以后,也必须依靠贫农、下中农,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击败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不断地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阵地”。1963年5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指出“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为了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建立贫下中农组织,是完全必要的。”1964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贫农下中农协会组织条例(草案)》,规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贫下中农协会的组织,并且从中央到地方逐级成立这个组织的领导机构。”1965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二十三条”,再次重申建立贫下中农协会组织决定。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和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共安徽省委于1965年3月召开了安徽省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成立了省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为安徽省的第一届贫下中农组织。1966年1月,安徽召开了全省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省贫协委员会,这是安徽省第二届贫下中农组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被造反派夺权,贫协会的活动也被迫停止。1969年2月,在省革委会领导下,召开了安徽省第三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安徽省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委员会(简称贫代会),这是安徽省第三届贫下中农组织。1973年11月,在中共安徽省委的领导下,召开了安徽省第四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省贫协会第四届委员会。
历届贫协会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广大贫下中农和农民群众的拥护。在农村“四清”运动中,帮助干部改变工作作风,起到了积极作用。贫协会领导农民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坚守农业生产阵地,为夺取农业好收成,作出了贡献。为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省贫协成立后,各地、市(郊区)、县陆续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对团结农民群众,开展农村各项工作,发挥了作用。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贫协积极投入批判“四人帮”的斗争,发动农民大搞农业生产,协助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贫协在农村扫盲工作中的作用,在太和、泾县、庐江将贫协发展为农民协会进行试点工作等等,贫协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
由于农村形势发生了变化,1982年,各级贫下中农协会被撤销,贫协工作从此终止。
(五)
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于1953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委员会领导下,由安徽各类工商业者联合组成。从成立之时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的组成单位之一。它是具有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为特征的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
安徽工商界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安庆商务总会,民国3年(1914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颁布商业法后,蚌埠、芜湖、各县城乡及商业较发达的乡镇(如三河、正阳关、襄安、湾

建国后,安徽各地政府根据建国方针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组织工商业联合会的指示》,接收改组所在市、县镇旧商会,建立工商联合会(有的成立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在建国初期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安徽各市、县镇工商联合会组织工商业者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国家政策法令。支援抗美援朝斗争,组织工商业者举行正义的示威游行,推动工商业者捐献飞机大炮和开展慰问活动。组织工商业者参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参加触及他们灵魂的“五反”运动,在运动中接受教育。当安徽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时,组织工商业者参加抢险、救灾活动。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推动工商业者恢复生产、搞好经营、开展调查研究,反映工商业者生产经营情况和存在问题,开展城乡内外物资交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调整工商业,搞好税收,监督纳税和劝购公债等,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恢复国民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成立时,正是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实施之际,省及各市、县工商联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立即在全省工商界掀起了宣传学习总路线的热潮,同时组织工商界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工商界贯彻国家的政策法令。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协助政府调整工商业,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推动工商业者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辅导私营工商业者接受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创造条件实行公私合营以至全行业公私合营。还协助政府联系接受上海36户私营工业企业内迁,组织100多户批发商转业投资建设。各级工商业联合会在团结、教育私营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协助党和政府搞好公私合营企业的公私共事关系和贯彻赎买政策,组织和推动工商业者学习和自我教育,创办了工商联政治学校,分期分批地培训工商界骨干。对全省工商业者开展“爱国、敬业、守法”教育,推动他们投入增产节约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文化大革命”中,安徽省工商联受到冲击,被迫停止了活动,许多会员受到打击和迫害。绝大多数会员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动摇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守生产和工作岗位,有些会员还在技术革新、增产节约方面做出了贡献。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工商业者在政治上获得“第二次解放”,安徽省工商联和各市县工商联逐渐恢复了活动。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以“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为行动纲领,在会员中广泛开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我教育;帮助会员加强学习,改造思想,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协助党和国家拨乱反正,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开展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国家事务和经济决策的协商,参政议政。
中共十二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安徽省工商联的工作也不断深入开展。在组织方面,恢复和建立了88个市县级组织,形成了全省地方组织网络。吸收了一批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和经营者为新会员,到1989年底,据75个市县统计,共吸收新会员14633个,其中企业会员612个、个人会员7173个。给工商联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开展经济咨询服务,进行了大中型国营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调查活动;开展了中药材、调味品和传统副食品、茶叶等专项咨询服务活动,并开展了信息咨询工作;举办或组织工商企业参加了省内外多次大型商品交易会;举办了各类工商培训学校和培训班,培养工商专业人才;兴办集体企业80多个,安置了一批待业青年,对促进安徽商品流通和搞活经济,贡献了力量;开展了与港澳台和外国工商社团工商界人士的联系工作,协助政府引介洽谈成功一批“三资”企业项目,并协助促进办好中外合资企业,努力为改革、开放和安徽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的成立、发展以及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做出了一些成绩,都是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关怀和支持下取得的。1991年7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工商联的性质、组织结构和主要职能,并明确了方针、政策和要求,把做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工作这一重任赋予了工商联。这是中共中央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指导新时期工商联工作纲领性文件。省工商联各级组织将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加快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进行团结、帮助、引导、教育,逐步培养起一支积极拥护党的领导的新型的工商界积极分子队伍,使工商联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