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工人队伍的产生
安徽工人阶级是随着近代工矿业和商业的兴起而产生和逐步发展壮大的。当初的产业工人,多数来源于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居民。在旧社会,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和剥削,处境极为悲惨。安徽工人阶级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为改变这种状况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成长壮大。解放后成为国家的主人和建设的主力军。
第一节工人队伍的产生
从19世纪60年代起,安徽出现了近代工业。第一代产业工人是在芜湖、安庆等沿江地区以及矿区、铁路等行业先后诞生的。按其性质可分为清政府官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工人队伍;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近代工矿业工人队伍;商办的民族工矿业工人队伍。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辟为通商口岸,随着芜湖米市的兴起,米粮业及其相关行业职工队伍也应运而生。
一、近代军事工业工人队伍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从太平天国手中夺取安庆城后,便调出湘军兵丁和招募铁工计百人,用军费办起安庆内军械所,安徽最早的一支产业工人队伍从此诞生。内军械所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试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木质机动轮船。这两项成果的研制,“全用汉人,未用洋匠”。为中国机械工业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造船工业创建之始,显示了安徽第一代工人阶级的聪明才智。
二、近代工矿业工人队伍
清光绪三年开办的安徽第一家采用机器开采的池州煤矿,最盛时有工人400名;清光绪二十三年,寿州统领徐吉忠到淮南霸占民窑办起官窑,雇工300余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开办的礼和公司贵池煤矿,雇工200人;19世纪90年代由商办、官商合办转为官办的淮南大通煤矿到清宣统元年(1909年)有矿工五六百人,宿县烈山煤矿到民国元年(1912年)有矿工1000多人,民国5年,骤增到八九千人。
除开办煤矿外,还成立了一些官办的局、厂、所和公司,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安庆设立火药局;清光绪二年,在安庆设立银元局,后改为造币厂,有工人1000人左右;同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芜湖设立轮运局;清光绪三十三年,创办安庆电厂,有职工二三十人,民国13年增至近百人;同年,开办的安徽全省工艺厂;清光绪三十二年开办的舒城工艺厂(官绅合办);清光绪三十年开办的巢县工艺局和天长工艺所;清光绪三十二年开办的蒙城工艺厂;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办的寿州工艺局和滁州织布局;清光绪二十九年开办的和州工艺局等。随着这些企业的开办,又产生了一批工人队伍。
清宣统三年,蚌埠淮河铁路桥建成,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安徽最早的一批铁路工人随之在蚌埠诞生,开始只有机务工人上百人,到“五四”运动时,增至五六百人。
三、民族工矿业工人队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安徽掀起了一股民族资本办矿热。自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安徽民族资本创办的矿业公司有23家,领有矿区32个,其中绝大部分是煤矿,另有铁、铜、锑矿各1处。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商人王希仲在芜湖开设晋康公司,在繁昌、南陵、宣城等县开煤矿11处。清光绪三十二年,郑赞臣等“先行集股三万两,创设广益煤矿公司,租购驰名之烟煤矿两区一翎猪洞,一梁家山,坐落在广德独山东泉”。这期间设立的矿业公司,有的仍用土法开采。由于开采技术落后,耗资过甚,产量较低,使得一些公司因亏损倒闭,形成安徽近代矿业的一起一落。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矿企业发展的条例,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无暇东顾,国际钢铁价格猛增等因素,刺激了国内投资矿业的积极性,安徽矿业获得很大发展。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8年,安徽注册领照的煤矿公司有81家(包括探矿公司),其中开采出煤的公司24家。同一期间,安徽注册领照的铁矿公司有15家,其中已生产铁矿的4家。还有于民国5年注册、专门生产硫磺的贵池协议公司。这期间,安徽煤铁产量较清末有很大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增长尤为迅猛。堪称为安徽近代矿业的“黄金时代”。但是,由于对矿质缺乏化验、机器设备陈旧或采用土法生产、苛捐杂税严重、经营管理不善,以及日本采取压价收购等原因,有些公司亏损严重。多数矿业公司不是中途夭折,就是领而不办,形成安徽近代矿业的二起二落。由于矿业的大起大落,必然造成工人队伍的猛增猛减,导致一部分工人失业。据农商部统计,民国元年安徽矿业职工人数为661人,民国5年为2173人,民国6年猛增到73.8万人,民国7年又猛增到148.84万人,民国9年减少到75.83万人。
同一时期,安徽的工厂企业同样获得较快的发展。截止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共创办工厂企业约40家,其中织布厂15家,其余为榨油、面粉、肥皂、电灯等工业企业。其中规模较大、使用机器生产较早的是清光绪二十三年创办的芜湖益新面粉公司,有职工200人左右。
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安徽新设立织布工厂33家,职工1200多人;碾米厂17家,职工400人;印刷所、馆15家,职工100多人;火柴厂2家,职工830人;电灯公司5家,职工数百人;以及榨油、制皂、面粉、打蛋等工厂、公司20余家。民国3年至民国8年,蚌埠先后创办工厂、公司10家,各业工人达5000人,加上商店店员,职工数在万人以上。
四、芜湖米市与相关行业工人队伍
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将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并于次年建立海关,李鸿章奏准清廷,发布将镇江七浩口米市迁移芜湖的命令,确定了芜湖成为长江下游米市的地位。据统计,清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年间,芜湖米粮出口多达500余万石。民国7年(1918年)后,一度增至800余万石。此时兴起的机器碾米厂8家,杂粮米行的业务有增无减。随着米市的建立,芜湖米粮业的职工队伍也随之形成和迅速发展,采运业有米号近30家,雇用职工600余人;米行业有8家,有职工100余人;砻坊业有60家,共有职工2400余人;碾米业共有职工500余人;杂粮市米行业有行户百家,有职工100人左右。除以上几个主要行业职工队伍外,另有斛工200名左右,绞包工400名左右,掮运工(码头工人)830~970人。以上合计芜湖米市米粮业职工有5000多人。
在米粮业的带动下,其他行业也得到相应发展。芜湖米市之所以兴起,关键在于建立了海关,和外轮在芜湖停泊,运输畅通等。但粮源来自周围各县(镇),于是,民间运输业应运而生。据芜湖海关民国20年统计,当时共有各类民船5.8万多只,分别来自湘、赣、鄂、苏和安徽等地,其船只专载粮食来芜湖,回程带杂货,船民以长途载运收费为唯一生活来源,每船平均五六人,约有30万人以此维持生活。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芜湖仅有钱庄10余家,到清光绪二十年发展到23家,每年进出汇划达1300余万元,其中以米业进出为大宗。民国10~19年,为芜湖钱庄业兴盛时期,先后创立20余家,共有职工约1000多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芜湖仅有布业批发商数家,民国8年已有26家。饮食服务行业,如茶楼、旅馆、酒肆、澡堂、小吃、戏院等等,也陆续得到发展。到20世纪初,在芜湖经商者达3000户,约50000人,芜湖进一步成为安徽的商业中心,对安徽其他城镇的商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手工业工人队伍
安徽的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些手工业技术成就早已闻名于世。誉满艺林的文房四宝——泾县宣纸,宣州紫毫,徽州墨砚,就是皖南的著名特产;康熙时,出现了汤天池研制的铁画,是芜湖特有的工艺美术品,它们在中国民族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徽州吴氏漆器、螺钿漆器都素享盛名。芜湖的冶炼技术和染织业在明代中期已具有资本主义雏型,冶炼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纺织业在明成祖(朱棣)时,曾在歙县设织染局,绢帛绸缎与苏、常、松、嘉、湖并提。制茶、砻坊、砖瓦、日用品等手工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形成和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手工业工人队伍。据农商部《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上卷和《第二次农商统计表》记载:“1912年时,安徽有制线业1家,职工7人;织物业卅家,职工507人;成衣业2家,职工17人;染坊及漂洗业6家,职工107人;窑瓷业11家,职工121人;造纸业27家,职工828人;制油及制蜡业88家,职工779人,制香烛业2家,职工18人;酿酒业23家,职工190人;制糖业15家,职工124人;制茶业15家,职工349人;糕点业22家,职工168人;印刷刻字业1家,职工7人;木竹藤柳器业22家,职工370人”。“民国2年时,有制线业2家,职工21人;织物业44家,职工828人;成衣业1家,职工10人;针织业2家,职工24人;窑瓷15家,职工153人;造纸业65家,职工1148人;制油及制蜡业95家,职工891人;制香烛业1家,职工26人;酿酒业21家,职工180人;制烟业18家,职工189人;制茶业97家,职工700人;糕点制造业4家,职工33人;纸制品业1家,职工15人;木竹藤柳器业27家,职工514人。”以上合计,安徽民国元年(1912年)有手工业工人3592人,民国2年有手工业工人4732人。这支手工业工人队伍人数虽然不多,但它已成为安徽工人阶级的来源之一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总之,安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产业工人队伍比较弱小,据农商部统计,民国元年至9年(1912~1920年)安徽历年职工人数见表1—1—1。
安徽职工人数统计表
表1—1—1(民国元年~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