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发展生产
劳动竞赛
1951年,为把广大职工爱国主义热情,引向增加生产、支援抗美援朝运动,合肥市工会在全市企业中,组织开展制订爱国公约,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活动。
1953年,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市工厂工会召开工业职工代表大会,动员全市工业职工开展以增产节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随之,建筑、财贸系统也发动职工开展以增产节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当年,全市工业系统11项主要产品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增产51万元。建筑系统超额完成基建计划1.5万元。财贸系统销售和收购计划全部超额完成。
1953年1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要求把劳动竞赛向前推进一步,号召全国职工开展学习王崇伦的劳动态度和革新精神。市工会及时在全市职工中发动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先后组织推广“球黑铸铁”、“李川江榨油法”、“稀码勤烧法”、“张淑云包烟法”、“郭瓦缪夫工作法”等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10项。1956年2月下旬,市工会召开全市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动员全市职工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组织“比、学、赶、帮”竞赛,宣传贯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竞赛原则,掀起学、帮热潮。在此热潮中,全市工交系统签订学、帮合同2754份,财贸系统签订学帮合同246份,工交、建筑、财贸三个系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432项。推广学习外地先进经验205项,当年,全市工业系统劳动生产率较1955年增长9.24%。1959年,合肥市全面开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革新为中心的“十比”(比思想、比干劲、比钻劲、比质量、比产量、比品种、比效率、比成本、比安全、比协作)社会主义劳动红旗竞赛。4月5日,市工会在逍遥津公园召开有二万余名职工参加的誓师大会。当年,全市实现技术革新25万多项,有13个单位荣获全国“红旗”奖,52个单位荣获市“红旗”奖,37个单位被推选出席省群英会。
1960年,继续在工业企业中发动开展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在笨重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的企业,重点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经一年的“双革”运动,全市陆续研制出自动化、半自动化机床504台,辟建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86条,机械生产流水线271条,生产联动线57条,新建机械化工厂21家,机械化、自动化车间420个。全市工业生产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程度,由上年的30%提高到68%。
1964年,市工会在全市工业企业中组织开展创“五好”(政治工作好、完成任务好、思想作风好、企业管理好、生活管理好)企业做“五好”(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劳动纪律好、团结互助好、经常学习好)职工的竞赛活动。当年底,全市总评达标“五好”集体和单项先进集体500多个。评出“五好”职工及各种单项标兵达11000多人。全年有1200多项革新成果投入了生产。1965年,合肥市工业战线实现“双革”成果5318项。
1978年,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市各级工会先后组织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轻工系统开展“高产、优质、多品种、低消耗”一条龙竞赛;纺织系统开展“万米五次布”竞赛;建筑系统开展“全优工号”竞赛;交通系统开展“节油、安全、正点”竞赛;财贸系统开展“良好服务月”竞赛。
1980年,市总工会在全市发动开展为四化立功活动。1981年,市工会会同市经委、建委、财办、团市委,将为四化立功竞赛与推行经济责任制挂钩,开展“五定一奖”活动,实行联产、联利、计奖、计资、评功为内容的劳动竞赛。
1984年,市总工会组织全市职工开展“创百、千、万”最佳经济效益竞赛活动,即争创一百个最佳经济效益单位,一千个文明集体,一万个优秀能手、技术能手、节约能手。全市各系统为实现“百、千、万”目标,有的实行经济技术小指标竞赛,有的针对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组织攻关赛,有的则实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结合,开展创“六好企业”竞赛。全市计有720个单位,24万多名职工参加了竞赛活动。竞赛由速度型向效益型、体力型向智力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通过竞赛活动,发展了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此间合钢小型厂有32个不同规格产品班产破历史记录;合肥化工厂全年实现“产值、产量、质量、利润、税金”五突破和成本、消耗两下降,使经济效益在全国十五个同类型企业中名列第二。全市共涌现4607个先进集体,39801名先进个人。有13家企业获省先进单位称号。
1985年,市总工会发动企业职工开展“创优、创先、创新、创名牌、创一流水平”劳动竞赛。在此次劳动竞赛活动中,全市工业战线共创国优产品2个、部优产品25个、省优产品47个,有18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生产空白。
班组工作
1951年2月,市邮电局第四、五工人小组,响应全国邮电工会号召,应战马恒昌小组,展开班组竞赛活动,成为合肥市工业企业以班组为单位开展生产劳动竞赛之始。
1952~1954年,市工会在企业班组中开展推广先进经验和合理化建议活动。1954年11月,合肥建新烟厂有14个班组在生产竞赛中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被评为优胜小组。
1959年8月,市工会召开有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邮电、财贸、文教等系统600多名班组长参加的代表会议,会议向全市班组长发出开展班组工作竞赛,促进增产节约运动的倡议。
1961年,市工会贯彻省总工会召开的先进班组会议精神,组织基层班组开展以“九好”为内容的竞赛活动。
1963年,合肥市班组竞赛转入以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班组管理好、团结互助好、遵守纪律好为内容的劳动竞赛。全年,全肥市参加“五好班组”竞赛活动的班组占全市班组总数的51%。通过五好竞赛,1964年,全市涌现先进班组824个。1982年,市工会加强班组建设,全年总结22个基层班组典型经验,并进行宣传、推广,同时以学习班形式,对各系统89名先进班组长进行重点培训,推动班组建设。截至1984年底,合肥市共涌现先进班组2794个。1985年,全市先进班组数继续增长。
技术协作
1979年,市工会接管原由市科协主持的企业职工技协组织,并在全市全面展开企业职工技术协作活动。1980年,合肥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成立,合肥市原有的技术交流协作组织改建为8个技术交流队,队员近300人。交流队先后深入到54个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帮助23个企业攻克15项技术难关,完成64项新技术,举办技术讲座74场,举办技术培训二期。
1984年,全市技术交流队发展到9个,建立基层技协组织35个,技术交流站46个,有专职工作人员25人。全市技术交流组织,全年共完成47个技术协作项目,接受技术咨询108次,攻克技术关键项目372件,举行技术表演476次,先后组织三万多名青年职工,进行近100个项目的技术进步选拔赛,在市级技术进步比赛中,选拔出17个工种的技术操作状元。
1985年,市工会下辖技术交流队发展到10个,完成技术协作任务170项,技术攻关14项,有偿服务总额达10万余元。基层技协组织发展到98个,专业推广队(组)发展到97个,队员1643人。全年完成656项攻关项目,举办技术表演1276次,参加表演人数达45210人次。举办技术讲座1826次,听讲人数达53746人。先后举行445次专题会议,开展普及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经验活动,促进了企业劳动竞赛和生产的发展。
劳动保护
1949年合肥解放后,不久即成立了工厂安全检查委员会,并在50人以下的工厂设保护员,100人以上的工厂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至1952年,全市工业企业中的主要劳动保护用品及生产设备方面的防护设施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制定了企业生产安全操作规程,规定了职工劳动时间,培训了100名专兼职劳动保护人员。
1954年夏,合肥市暴雨成灾,市工会及时组织力量帮助受灾的工厂进行物资抢救和受灾职工家庭安置住宿。灾后,市工会会同市卫生科、劳动局、电业局等单位,对全市工业用电,工厂电器、工厂卫生等方面进行检查,并从劳动经费中拨出75万元,在14个工厂装置了安全设备。
1955年,合肥市建立职工劳动保护定期检查汇报制度,各建筑系统工地都建立了安全卫生检查小组。1956~1957年,市政府支拨2万元劳动保护经费,在合肥市高温作业单位装置空气淋浴设备、喷雾器、冷却设备和防暑降温工棚。
1958年,市工会在贯彻生产必须安全的方针中,配合有关部门,组织三个安全检查组,在工厂及建筑系统39个单位进行“反事故”教育,开展“百日无事故和千日无事故竞赛”。当年全市1~11月的工伤事故,较上年同期下降50%。
1960年,市工会针对部分企业加班加点严重超限的情况,抽调人员,对全市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商业财贸三大系统83个单位进行大检查,使违规加班加点情况得到及时纠正。
1961年,市工会组织对工业、建筑系统进行十二项内容的劳保大检查,共发现各种不安全因素56132项,然后会同各企业修订各种规章制度138种,新建保卫、安全、消防小组496个,使90%的不安全因素得到消除。
1963年,市工会对全市27个单位88名从事矽尘作业的职工进行健康检查,查出矽肺病一期、二期患者及可疑的肺结核患者54人,市工会督促企业采取措施,控制矽尘,减少矽尘危害。对患有矽尘病的职工安排住院治疗或休息,并调整新的作业岗位。
1981年,市工会结合全国总工会第三次劳动保护工作会议精神,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在42个基层单位建立劳动保护委员会,配备专职和兼职劳动保护干部2000多名。同时对广大职工、特别是学员、特殊工种的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和遵守劳动纪律及操作规程的教育。是年1~5月份,全市工业企业未发生因工死亡事故,重伤事故比上年同期下降31.6%。
1983年,经市工会检查督促,全市工业企业中913台冲床有449台装置了安全设备,39台木工平刨床中有33台装置了安全设备,并相应制定了冲床安全作业管理暂行办法,使全市工业生产中的冲刨事故由1982年的30多起、断指50余节,下降44.2%(断指节数下降42%)。
1984年,市工会先后在全市工厂企业及所属三县放映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科教影片374场次,在24个工厂企业举办安全教育展览211场,有64000名职工受到安全保护教育。同年8月,市工会针对部分企业擅自改变职工劳保福利待遇规定的不正确做法,作了专题调查,并逐一予以纠正。
1985年,根据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等三个条例的精神,市工会针对银光电镀厂“三废”危害严重的情况,监督该厂在短期内集中人、财、物力,增加防毒防尘装置,改造工艺流程,添置防护设施,根治“三废”污染,使职工劳动条件得到改善,从而保障了职工的身体健康。
1951年,为把广大职工爱国主义热情,引向增加生产、支援抗美援朝运动,合肥市工会在全市企业中,组织开展制订爱国公约,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活动。
1953年,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市工厂工会召开工业职工代表大会,动员全市工业职工开展以增产节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随之,建筑、财贸系统也发动职工开展以增产节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当年,全市工业系统11项主要产品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增产51万元。建筑系统超额完成基建计划1.5万元。财贸系统销售和收购计划全部超额完成。
1953年1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要求把劳动竞赛向前推进一步,号召全国职工开展学习王崇伦的劳动态度和革新精神。市工会及时在全市职工中发动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先后组织推广“球黑铸铁”、“李川江榨油法”、“稀码勤烧法”、“张淑云包烟法”、“郭瓦缪夫工作法”等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10项。1956年2月下旬,市工会召开全市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动员全市职工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组织“比、学、赶、帮”竞赛,宣传贯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竞赛原则,掀起学、帮热潮。在此热潮中,全市工交系统签订学、帮合同2754份,财贸系统签订学帮合同246份,工交、建筑、财贸三个系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432项。推广学习外地先进经验205项,当年,全市工业系统劳动生产率较1955年增长9.24%。1959年,合肥市全面开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革新为中心的“十比”(比思想、比干劲、比钻劲、比质量、比产量、比品种、比效率、比成本、比安全、比协作)社会主义劳动红旗竞赛。4月5日,市工会在逍遥津公园召开有二万余名职工参加的誓师大会。当年,全市实现技术革新25万多项,有13个单位荣获全国“红旗”奖,52个单位荣获市“红旗”奖,37个单位被推选出席省群英会。
1960年,继续在工业企业中发动开展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在笨重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的企业,重点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经一年的“双革”运动,全市陆续研制出自动化、半自动化机床504台,辟建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86条,机械生产流水线271条,生产联动线57条,新建机械化工厂21家,机械化、自动化车间420个。全市工业生产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程度,由上年的30%提高到68%。
1964年,市工会在全市工业企业中组织开展创“五好”(政治工作好、完成任务好、思想作风好、企业管理好、生活管理好)企业做“五好”(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劳动纪律好、团结互助好、经常学习好)职工的竞赛活动。当年底,全市总评达标“五好”集体和单项先进集体500多个。评出“五好”职工及各种单项标兵达11000多人。全年有1200多项革新成果投入了生产。1965年,合肥市工业战线实现“双革”成果5318项。
1978年,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市各级工会先后组织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轻工系统开展“高产、优质、多品种、低消耗”一条龙竞赛;纺织系统开展“万米五次布”竞赛;建筑系统开展“全优工号”竞赛;交通系统开展“节油、安全、正点”竞赛;财贸系统开展“良好服务月”竞赛。
1980年,市总工会在全市发动开展为四化立功活动。1981年,市工会会同市经委、建委、财办、团市委,将为四化立功竞赛与推行经济责任制挂钩,开展“五定一奖”活动,实行联产、联利、计奖、计资、评功为内容的劳动竞赛。
1984年,市总工会组织全市职工开展“创百、千、万”最佳经济效益竞赛活动,即争创一百个最佳经济效益单位,一千个文明集体,一万个优秀能手、技术能手、节约能手。全市各系统为实现“百、千、万”目标,有的实行经济技术小指标竞赛,有的针对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组织攻关赛,有的则实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结合,开展创“六好企业”竞赛。全市计有720个单位,24万多名职工参加了竞赛活动。竞赛由速度型向效益型、体力型向智力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通过竞赛活动,发展了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此间合钢小型厂有32个不同规格产品班产破历史记录;合肥化工厂全年实现“产值、产量、质量、利润、税金”五突破和成本、消耗两下降,使经济效益在全国十五个同类型企业中名列第二。全市共涌现4607个先进集体,39801名先进个人。有13家企业获省先进单位称号。
1985年,市总工会发动企业职工开展“创优、创先、创新、创名牌、创一流水平”劳动竞赛。在此次劳动竞赛活动中,全市工业战线共创国优产品2个、部优产品25个、省优产品47个,有18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生产空白。
班组工作
1951年2月,市邮电局第四、五工人小组,响应全国邮电工会号召,应战马恒昌小组,展开班组竞赛活动,成为合肥市工业企业以班组为单位开展生产劳动竞赛之始。
1952~1954年,市工会在企业班组中开展推广先进经验和合理化建议活动。1954年11月,合肥建新烟厂有14个班组在生产竞赛中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被评为优胜小组。
1959年8月,市工会召开有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邮电、财贸、文教等系统600多名班组长参加的代表会议,会议向全市班组长发出开展班组工作竞赛,促进增产节约运动的倡议。
1961年,市工会贯彻省总工会召开的先进班组会议精神,组织基层班组开展以“九好”为内容的竞赛活动。
1963年,合肥市班组竞赛转入以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班组管理好、团结互助好、遵守纪律好为内容的劳动竞赛。全年,全肥市参加“五好班组”竞赛活动的班组占全市班组总数的51%。通过五好竞赛,1964年,全市涌现先进班组824个。1982年,市工会加强班组建设,全年总结22个基层班组典型经验,并进行宣传、推广,同时以学习班形式,对各系统89名先进班组长进行重点培训,推动班组建设。截至1984年底,合肥市共涌现先进班组2794个。1985年,全市先进班组数继续增长。
技术协作
1979年,市工会接管原由市科协主持的企业职工技协组织,并在全市全面展开企业职工技术协作活动。1980年,合肥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成立,合肥市原有的技术交流协作组织改建为8个技术交流队,队员近300人。交流队先后深入到54个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帮助23个企业攻克15项技术难关,完成64项新技术,举办技术讲座74场,举办技术培训二期。
1984年,全市技术交流队发展到9个,建立基层技协组织35个,技术交流站46个,有专职工作人员25人。全市技术交流组织,全年共完成47个技术协作项目,接受技术咨询108次,攻克技术关键项目372件,举行技术表演476次,先后组织三万多名青年职工,进行近100个项目的技术进步选拔赛,在市级技术进步比赛中,选拔出17个工种的技术操作状元。
1985年,市工会下辖技术交流队发展到10个,完成技术协作任务170项,技术攻关14项,有偿服务总额达10万余元。基层技协组织发展到98个,专业推广队(组)发展到97个,队员1643人。全年完成656项攻关项目,举办技术表演1276次,参加表演人数达45210人次。举办技术讲座1826次,听讲人数达53746人。先后举行445次专题会议,开展普及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经验活动,促进了企业劳动竞赛和生产的发展。
劳动保护
1949年合肥解放后,不久即成立了工厂安全检查委员会,并在50人以下的工厂设保护员,100人以上的工厂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至1952年,全市工业企业中的主要劳动保护用品及生产设备方面的防护设施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制定了企业生产安全操作规程,规定了职工劳动时间,培训了100名专兼职劳动保护人员。
1954年夏,合肥市暴雨成灾,市工会及时组织力量帮助受灾的工厂进行物资抢救和受灾职工家庭安置住宿。灾后,市工会会同市卫生科、劳动局、电业局等单位,对全市工业用电,工厂电器、工厂卫生等方面进行检查,并从劳动经费中拨出75万元,在14个工厂装置了安全设备。
1955年,合肥市建立职工劳动保护定期检查汇报制度,各建筑系统工地都建立了安全卫生检查小组。1956~1957年,市政府支拨2万元劳动保护经费,在合肥市高温作业单位装置空气淋浴设备、喷雾器、冷却设备和防暑降温工棚。
1958年,市工会在贯彻生产必须安全的方针中,配合有关部门,组织三个安全检查组,在工厂及建筑系统39个单位进行“反事故”教育,开展“百日无事故和千日无事故竞赛”。当年全市1~11月的工伤事故,较上年同期下降50%。
1960年,市工会针对部分企业加班加点严重超限的情况,抽调人员,对全市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商业财贸三大系统83个单位进行大检查,使违规加班加点情况得到及时纠正。
1961年,市工会组织对工业、建筑系统进行十二项内容的劳保大检查,共发现各种不安全因素56132项,然后会同各企业修订各种规章制度138种,新建保卫、安全、消防小组496个,使90%的不安全因素得到消除。
1963年,市工会对全市27个单位88名从事矽尘作业的职工进行健康检查,查出矽肺病一期、二期患者及可疑的肺结核患者54人,市工会督促企业采取措施,控制矽尘,减少矽尘危害。对患有矽尘病的职工安排住院治疗或休息,并调整新的作业岗位。
1981年,市工会结合全国总工会第三次劳动保护工作会议精神,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在42个基层单位建立劳动保护委员会,配备专职和兼职劳动保护干部2000多名。同时对广大职工、特别是学员、特殊工种的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和遵守劳动纪律及操作规程的教育。是年1~5月份,全市工业企业未发生因工死亡事故,重伤事故比上年同期下降31.6%。
1983年,经市工会检查督促,全市工业企业中913台冲床有449台装置了安全设备,39台木工平刨床中有33台装置了安全设备,并相应制定了冲床安全作业管理暂行办法,使全市工业生产中的冲刨事故由1982年的30多起、断指50余节,下降44.2%(断指节数下降42%)。
1984年,市工会先后在全市工厂企业及所属三县放映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科教影片374场次,在24个工厂企业举办安全教育展览211场,有64000名职工受到安全保护教育。同年8月,市工会针对部分企业擅自改变职工劳保福利待遇规定的不正确做法,作了专题调查,并逐一予以纠正。
1985年,根据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等三个条例的精神,市工会针对银光电镀厂“三废”危害严重的情况,监督该厂在短期内集中人、财、物力,增加防毒防尘装置,改造工艺流程,添置防护设施,根治“三废”污染,使职工劳动条件得到改善,从而保障了职工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