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团的队伍
一、团员队伍安徽建团早期,团员不足200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省团员发展至1万多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团员2.5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省团员17万。1952年皖北、皖南区团工委合并成立青年团安徽省工委时,全省有团员36万。1954年全省有团员53.02万,发展新团员26.1万,团员入党2.8万。1956年全省有团员85.67万,占全省青年总数的14.8%,发展新团员32万,占团员总数的40%,团员入党8.2万。1959年全省有团员110万,发展新团员9.8万,团员入党2.4万。1963年全省有团员95.52万,发展新团员3.28万,团员入党2157人。1965年全省有团员105万,新发展团员14.9万,有2.8万团员入党。“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3年安徽有团员174万,发展新团员11万,4.5万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全省有团员187万,发展新团员32.42万,团员入党4878人。1987年全省团员238万,发展新团员73万,团员入党2.6万。
九次团代会召开前,安徽省团员数增至248万,发展新团员41万,团员入党1.9万人。1994年,全省团员259万,发展新团员47万,有2.6万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全省团员增加到269.8万,有49.3万青年加入团组织,3.3万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全省团员275万,发展新团员50万,3.6万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
十次团代会召开前,全省团员数达到285万,比5年前净增46.9万名。团员数占全省青年数23.7%。1992年至1997年有9万多名优秀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全省发展新团员52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安徽团员在治理淮河的水利工程中发挥突击队和模范作用。1951年第一期治淮工程,团员参加数为2.8万人,占民工总数的2.6%,占参加治淮地区团员总数的39.3%。担任治淮民工干部的团员8133人,占治淮团员总数的28.4%,团员担任中队干部1128人,占中队干部总数的15%,担任分队长2611人,占分队长总数的18%,担任班长4395人,占班长总数的9%,被评为治淮模范的团员有3303名。治淮特等劳动模范、女团员金秀兰为治淮团员的杰出代表,曾参加1951年8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
1955年上半年,安徽农村有37万8千名团员参加互助合作化运动,占农村团员总数的90%。在互助合作组织中担任各种职务的团员有10万人,占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团员数的20%。同年8月,安徽省召开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出席大会的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226人,其中团员192人,占青年积极分子总数的84.7%。1957年,安徽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全省受错误批判、处分的团员20多万人,占全省团员总数的20%。
60年代,全省有50多万团员参加学习雷锋、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出现数以万计学雷锋、学毛泽东著作先进个人。
80年代至90年代,安徽团员在各级团组织的带领下,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安徽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1982年4月,团省委和省林业厅联合表彰全省团的系统植树造林突击队47个,植树造林突击手62名。同年,团省委表彰“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先进集体178个,先进个人322名。1991年,团省委在“五四”期间表彰新长征突击队30个,新长征突击手200名。1992年,团省委表彰安徽省“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10名、“青年星火带头人”80名。自1994年,安徽各级团组织在21个行业中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到1997年5月,共创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30个,地市级青年文明号168个,省级青年文明号252个。1996年5月,团省委表彰400名优秀团员。
安徽省团员及基层团组织状况表
表2—1—1(1950~1997年)


二、团干部队伍
1950年,皖南区有团干部540人,皖北区有团干部1361人。
1951年,皖南区有团干部609人。其中团区委书记15人,副书记95人,团县委书记3人,副书记16人。皖北区有团干部1671人,其中区级团干部1250人。
1952年,全省专职干部3044人,超编216人。团支部13517个。全省7个专区每个专区团委配备团干部10名。全省67个县团干部配备按全县人口数下达编制。80万以上人口的县为特等县共7个,每个团县委配团干部9人;50万至80成人口的县为甲等县共20个,每个团县委配团干部8人;30万至50万人口的县为乙等县共13个,每个团县委配团干部7人;15万至30万人口的县为丙等县共20个,每个团县委配团干部6人;15万人口以下的县为丁等县共10个,每个团县委配团干部5名。全省配备团县委干部484人。全省691个区,配备团区委书记602人。
1956年全省有专职干部6000人。1957年全省团干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29人。其中团省委机关错划右派分子5人(部长1人,科长4人),地市团委错划右派分子10人(书记1人,部长3人,一般干部6人),县级团委错划右派分子14人(书记4人,部长8人,一般干部2人)。
1957年至1958年,县以上团干部下放劳动锻炼134人。其中团省委机关18人,团地市委48人,团县委68人。下放劳动锻炼干部占团干部总数901人的14.8%,其中处级干部12人,科级干部50人,一般干部72人。
1959年,全省团干部8758人。其中党员6159人,团员259人,群众7人。担任各级团委书记5408人,副书记1225人,正副部长256人,团委委员210人,一般干部1659人。同年,输出团干部926人。其中党员774人,团员152人,书记533人,副书记200人,正副部长33人,科级干部1人,一般干部159人。
1962年团省委机关干部编制51人。其中书记室5人,办公室13人,组织部6人,宣传部(包括军体部)8人,青工部5人,青农部5人,学少部6人,统战部2人,人民来信部1人。全省7个团地委,根据地区面积大小,每个团地委配备团干部9至12人,平均每个团地委配备11人,合计77人。全省8个团市委。合肥、淮南配备25至30人,芜湖、蚌埠配备20至25人,安庆、马鞍山配备15至20人,铜陵、濉溪配备10至15人,合计173人。省直机关团委配备8人。全省67个县,其中4个特等县,每个团县委配备9人,计36人。19个甲等县,每个团县委配备8人,计152人。20个乙等县,每个团县委配备7人,计140人。24个丙等、丁等县,每个团县委配备6人,计144人。全省466个区,2976个公社。每个团区委、公社团委配备专职团干部1名,面积小的公社配备半脱产团干部。全省区社两级团委配备团干部2199人,其中专职团干部1948人,兼职团干部251人。
“文化大革命”前,全省有专职团干部4000多名。80年代增至7000多名。90年代为8000多名。1991年,全省专职团干为8989名。其中女团干1825名,少数民族团干54人,大学文化水平4019名,25岁以下团干2683名,党员5066名。1995年,全省专职团干7293名。其中女团干1841名,少数民族团干80名,研究生34名,大学文化水平4324名,25岁以下1645名,党员4203名。1997年,全省专职团干7312名。其中女团干1866名,少数民族团干128名,研究生171名,大学文化程度4824名,25岁以下团干2628名,党员4756名。
1996年5月,团省委表彰全省100个模范“小康团支部”和200名优秀团干部。1997年6月,团省委表彰6名全省优秀团干部和10名团县(市、区)委书记。受表彰的10名团(市、区)委书记是:团太和县委书记王西广、团巢湖市委书记唐永忠、团肥东县委书记丁玉金、团祁门县委书记李炜、团固镇县委书记杨琳、团怀宁县委书记黄晓武、团淮北市桐山区委书记霍佳雨、团宿州市委书记张建军、团舒城县委书记董玉龙、团宁国市委书记柏满萍。
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安徽各级团干部做出了贡献。通过公开选拔、推优上岗、挂职锻炼、党校团校培训和学历教育,优化了团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团干部的综合素质,涌现出大批优秀团干部,为党的事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
安徽省历任团省委书记一览表
表2—1—2

安徽省历任团省委副书记一览表
表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