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农村共青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农村深入改革和青年致富需要,组织青年积极参与农业生产,通过培训使青年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培养新一代农民。一、参加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中的青农工作〕
安徽省从1950年7月至1952年7月开展了轰轰烈烈土地改革运动,各级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投入土地改革运动。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皖北区团工委和皖南区团工委开展团干训练。通过训练,大批团干在土地改革中起了领导作用,积极宣传土地改革政策,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土地改革法,了解国家土地改革政策,团员青年学懂以后,向农民群众宣传。各级团组织利用青年代表会发动团员青年投身土地改革运动,团员青年讲实话,说服家长配合土地改革,减少土地改革阻力、团员青年为保卫胜利果实,参加民兵、农会,打击不法分子。
〔合作化运动中的青农工作〕
1951年11月,团省委发出《关于协助党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指示》,根据指示精神,地方各经团组织做好以下4项工作:1、深入了解团员青年思想状况,对他们进行教育,领导他们学习有关互助的各种具体措施。2、协助领导掌握群众的情况,团员青年反映家庭与群众的思想情况,实事求是地报告家庭土地数量、质量和产量。3、教育团员大公无私,不要自私自利。4、协助领导建立合作社的组织,讨论合作社的各种具体问题。1951年11月,全省参加互助合作组的团员占农村团员的75%,在互助合作运动中,许多团员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有20%的团员担任了农业生产组(社)的各种职务,成为社内的骨干力量,1953年春至1955年10月,团省委共发出有关互助合作团的文件共67份,1954年3月3日,团省委发出的第10号文件要求,各地组织要配合各级党委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初级社。1954年5月和6月,又先后发出6份文件,推广潜山、怀宁、肥西等地开展农业合作化的经验,并要求团组织协助党委办好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社训练班,总结经验,开展活动。各级团组织领导团员青年参加初级社。团员有近45万多人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占农村团员(50万)的90%以上,其中参加合作社的团员有25万左右,占农村团员总数的50%,并有近12万团员在社里担任了社长、社委、会计、生产队长、技术员等职务。农村青年近150万参加了合作社,团已成为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支活跃的突击力量。1956年11月,团省委制定《关于1956年到1967年的农业生产方面的规划》,要求全省团员到1956年底,有95%参加高级农业合作社,青年85%参加高级农业合作社,团员青年响应团省委号召,到年底,基本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大跃进运动中的青农工作〕
1958年3月、4月份,根据省委指示,团省委在全省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宣传活动,号召各地召开生产大跃进青年誓师大会,突破定额。7月份,在党政部门和团组织的领导下,各地开展创造丰产奇迹夺取丰产冠军的红旗竞赛活动,提出亩产水稻和玉米5千斤、1千斤,1.5万斤、2万斤的高指标,大搞报喜或献礼活动。8月份,团省委转发团蚌埠地委《关于开展亩产万斤小麦的高丰产活动的初步规划》,盲目开展一个“乘火箭,放卫星,小麦亩产超万斤”高额丰产活动,各地团组织又通过所谓“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办法大力宣传青年丰产田,1959年1月20日至26日,团省委在砀山县唐社公社召开“大面积”丰产活动现场会,表彰先进交流经验,推动大面积高额丰产活动。9月份,团省委向全省各公社团委发出倡议,号召开展万亩小麦双千斤活动,要求全省青年培养50万亩小麦、油菜丰产田。1960年上半年,团省委召开团地委书记电话会议,进一步提出开展“粮、棉、油超产超万斤”大面积丰产红旗竞赛活动。
〔实行责任田和改正责任田时的青农工作〕
从1960年开始,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渡过困难时期,针对农村出现的问题,团省委要求全省农村各级团组织,领导团员青年配合党政推行责任田,重申家具、耕田、耕畜、劳动力4项主要生产资料固定到生产小队的4固定政策。在团的帮助下,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曾经达到全省生产队的85.4%。1962年春,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指出安徽省的责任田是方向性错误,安徽又开始改正责任田。
〔农业小开发〕
1989年,共青团安徽省委八届三次全体会议决定:动员和组织全省农村青年向开发性农业进军,广泛开展农业小开发活动,为安徽农业再上新台阶创业建功。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村青年开展农业小开发活动,率先向全省2000多万亩荒山荒坡,700多万亩可养水面和中低产田进军。
开展农业小开发活动的重点是以智力开发促进农业开发,引导和带动农村青年向“四荒”(荒山、荒坡、荒水、荒滩)、四边(路边、水边、田边、村边)、“三低”(低产田、低产水、低产林)、“一院”(庭院经济)进军,大力发展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其他多种经营,发展创汇农业和乡镇企业。全省农业小开发活动自1989年5月开始至1992年5月结束,全省多数农村青年投身开发性农业生产实践,参加小开发活动的青年人均增收200至300元,“四荒”、“三低”得到开发,40%的乡村建青年科技服务实体和专业协会,50%的村有1家科技示范户。农业小开发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全省开发性农业发展。
〔乡镇企业家协会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创举,乡镇企业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到1988年底,安徽省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474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23%,许多优秀青年担任了乡镇企业的厂长和经理。
1989年9月16日安徽省青年乡镇企业家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后,根据理事会确定的“健全机构、打好基础、理顺关系、扩大影响”的总体要求,开展了6个方面工作:
(1)强化协会的基础建设工作。一是健全协会的工作机构、建立秘书处,下设办公室、培训部、联络部、实业开发部;二是抓好会员的发展,把一些有成绩的青年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吸收到协会中来;三是加强协作区建设,依据地理特点,划分8个协作区,每个协作区在协会会长和秘书处的统筹规划下组织一些区域活动,以加强会员的联系和管理工作。
(2)开展首届全省青年乡镇企业厂长(经理)评选活动。1992年,协会具体承办了首届全省青年乡镇企业厂长(经理)评选活动,通过推荐、宣传、投票、评审,选出10名明星青年乡镇企业家,40名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厂长(经理),58名先进青年乡镇企业工作者。
(3)协会委托安徽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举办首期企业管理大专专业班。从1993年3月至1996年6月,有20多名协会会员参加学习。协会还委托复旦大学举办一期企业管理本科班和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
(4)开展联谊活动。1992年5月,开展沪皖联谊活动。协会秘书处得知日本高知县友好访华考察团有意与安徽省乡镇企业进行贸易合作洽谈,主动与省外事办公室联系,将协会及部分会员企业简况与考察团进行了交流,增强了日本企业家对协会了解,扩大协会影响。
(5)加强与协会会员联系。协会通过深入企业单位、来往信件、电话联系等形式,经常与协会会员保持联系,征求会员意见,了解会员情况,共同协商做好协会工作。协会秘书处分别对宿县、淮南、马鞍山、六安、合肥等地市的部分会员进行考察。
(6)进行舆论宣传。协会成立后,先后创办了《安徽青年乡镇企业家》、《纵横》、《三色桥》等刊物,还依托有关研究所编印了《信息之窗》为会员提供技术、销售、政策等多方面的信息。协会还与宣传舆论单位合办专栏、合拍专题片宣传会员和企业。
〔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
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是配合星火计划的实施而开展的。活动中,全省团组织注重在“选项目、培养人、抓服务、增活力”上下功夫;一是围绕当地支柱产业选项目,通过帮助全省联系村选择先进实用、技术含量高、能形成规模的科技项目;二是通过培训培养人。围绕培训、服务、扩散,形成党政挂帅、团委牵头、多方协作的体系;建立了以基地为主体的培训网络和以带头人为骨干的扩散体系;如皖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丰富培训内容,增加培训人数,建立了以县为基础、以带头人为骨干的扩散体系。三是发挥星火带头人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周围群众脱贫致富;四是通过服务增活力。各地团组织积极创造条件,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切实服务,取得较好的效果,受到地方党领导和青年的好评;五是积极做好国家、省级“青年星火带头人”的评选表彰工作,建立起激励机制。1993年初团省委、省科委联合下发了《安徽省青年星火带头人评审表彰工作细则》,4年内全省共表彰青年星火带头人340名,全国级青年星火带头人114名。1996年颍上县青年农民朱永祥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创建小康团支部〕
创建“小康团支部”活动是实施青年小康工程的具体形式。1995年2月,团省委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农村团组织中开展创建“小康团支部”活动的意见》,同年8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青年小康工程”近期需要做好几项工作的通知》。团省委根据省委、省政府农村达小康的标准和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具体量化了“小康团支部”的五条标准。一是团支部班子建设好;二是培养一批青年星火带头人;三是建立一个服务组织;四是兴办一个经济实体,每年创活动经费1000元;五是团支部在奔小康中整体作用发挥了,青年小康户占青年户的70%以上。1995年5月,团省委在霍山县召开了“创建‘小康团支部’工作推进会议”,总结了创建工作的初步经验,部署了工作任务。1996年5月4日,团省委在合肥召开了“模范‘小康团支部’命名表彰大会”,对“小康团支部”创建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表彰。全省各地、市团委积极响应团省委的号召,围绕本地实际,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小康团支部”创建活动。截至1996年底,全省共创建模范小康团部200个,优秀小康团支部980个,小康团支部5540个。通过创建,加强了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培养了一大批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加快了全省农村奔小康的进程。
〔实施服务万村行动〕
实施“服务万村行动”是共青团组织配合党委、政府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培训农村青年人才,项目、资金、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1995年,在团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省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服务万村行动”,在5000个村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行动,加强引导和宣传,确定目标和任务,着力推进服务万村工作,培养致富带头人,工作成效显著提高。至1986年底,各级团委确定的联系村数量已达2000个,确定的联系村占农村团支部总数的比例为6.7%,已领办项目的联系村达877个,与企业、院校、机关结对的联系村有1224个,已结对的联系村的比例达61.2%,受过上级团组织一项以上的服务的联系村数量为1780个,团支部书记和青年技术骨干接受过上级团委培训的联系村比例为72%,达到“服务万村行动”八条标准的联系村的比例为65%。
二、开展培训
50年代初,在技术革新活动中,农村团组织通过订立包学合同,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技术百日小组,组织参观等形式,学习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村青年的技术水平。
改革开放后,安徽农村青年在团组织的带领下,开展助耕包户活动,随着第二步改革的不断深化,助耕包户活动方式由劳力助耕向智力、信息助耕转换,团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活动。
1984年2月,全省团组织开展“两个开发、两个进军”活动,向山水进军,向多种区域进军。团组织开办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和多种经营讲座、学习班、指导站、业余科技夜校。创办半工半读的“山水夜校”,帮助回乡青年实现知识转化,输送人才。
1984年,在“一团助户”活动中,农村团组织利用服务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集中演讲,传授技术,分别咨询,组合转化,开办农业科技学校4000所,各种农业科技培训班27462期,培训人数达37万多人次,建立青年科技咨询站3371个。
1986年,团组织开展科技扶贫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大学生到全省16个贫困县,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5个致富科技服务分团,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培养对象是致富无门的农村青年,传授农业生产和商品生产的专业技术,培训时间短、见效快。
1987年,全省创建培训基地1065个,建立各种信息服务组织3137个,培训农村青年135万人次。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格局。利辛、砀山、六安、东至4县被团中央命名为“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先进县”。
1988年至1989年,团省委把皖西大白鹅药物拔毛技术、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香菇、木耳栽培等10个技术项目作为团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工作的重点。1989年,砀山团县委与砀山县园艺场共建水果技术培训基地,共投资14.08成元。1991年,团省委以培养青年示范户为主体,以培训基地、服务实体为依托建设青年科技工程,培养科技示范户2万名,巩固发展100个共青团培训基地,创办1000个共青团科技服务实体。
1991年1月,寿县团县委制定“关于全面实施3211共青工程”方案,“3211”工程要求用3年时间,培养1000名青年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培养1000名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和小开发示范。1991年春,团省委联合有关部门在全省开展首届农村青年“科技之春”活动。
1992年3、4月份,又开展第二届“科技之春”活动。“科技之春”活动是适应全省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适应农村团的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需求提出来的,得到省农经委、省科委、省教委、省农牧渔业厅、省广播电视厅、省供销社的支持。“科技之春”期间,抓好“一团”(每个乡镇要建立一支科技兴农示范报告团)、“一项”(每个团县委承担一个新技术推广的重点项目)、“一户”(每个村支都要确定并培养一支科技兴农示范户)、“一队”(在乡、村两级广泛建立青年科技服务队)。“科技之春”促进了农村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此项活动为农村青年提供了学习技术的机会和条件,强化了青年的科技意识,培养了青年人才,扩大了团的工作影响,活跃了农村团的工作。全省第一届“科技之春”活动直接创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以上。1992年,团中央“青年科技服务团”赴皖,推动科技兴农工作。
1993年,团省委倡办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学校(简称农函校)。通过两年的办学实践,全省建立地市、县分校24个,教学点204个,拥有专职教师500多人,编写教材12种,形成了一个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社会联合办学体积和教学网络。同年,各地团组织又开展实用新技术竞赛活动。团省委组织编写《“两高一优”农业实用技术》一书,通过竞赛和培养,全省500万青年受到培训。
1995年,全省团组织开展创建“小康团支部”活动和“服务万村行动”,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工作。
全省共创建省培训基地2个,地市级基地8个,县级基地44个。团省委在濉溪县创办了中国青年星火技术推广中心——皖北基地,在怀宁县创办了安徽省皖南青年星火带头人培训基地,依托两个基地,分别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皖北基地1995年至1996年共举办培训班30期,培训学员3000多人。各地市、县和乡镇团委与当地的农技部门和职业中学配合,开展了种、养、加领域的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除了从点上进行示范带动外,团省委还注重从面上广泛开展培训工作,培养致富带头人,至1996年底,各级团委建立青年星火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已达506个,依托培训基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受训青年占农村青年的比例为42%,经过团组织培训获技的青年比例为94%,经过团组织培训成为致富能手或青年星火带头人的青年比例为68%,培养县级以上的青年星火带头人的数量达12500个,创建乡镇“青年科技图书站”11个,联系村落实结对互助率达37%。三、抗洪救灾与植树造林
1949年,团组织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治理淮河。团组织在治理淮河的工程中,起到了模范作用和先锋作用,团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大提高,团群关系更加密切,许多团员被评为基层领导干部,被选为治理淮河的功臣模范。
1991年5月中旬到7月中旬,安徽遭受百年不遇的的洪涝灾害。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号召全省总动员,齐心协力抗洪救灾。团省委于6月14日下发紧急通知,通知各级团组织动员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站在抗洪救灾第一线,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各地团组织迅速组建青年突击队,赴险工险段,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奔赴受灾地区,解救受灾群众,六安、阜阳、滁县3地区组建青年防汛抢救队2480多支。团省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动员一切力量,抢收、抢运、抢脱粒并积极开展捐款捐粮,组织团员青年生产自救,全省涌现一批助耕包户小组、扶贫帮困小组、学雷锋小组等青年服务组织,帮助群众生产自救、排忧解难。
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过后,国务院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全省团组织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投身到二次治淮的战斗中。团员青年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治淮的重要性,为治淮鼓劲加油。建立了青年突击队组织,开展突击性活动和劳动竞赛,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建设青年样板工程,发挥了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1955年,全省青少年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从1955年12月至1956年4月,全省有650万青少年参加了植树造林活动,共植树1亿零9百多万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团组织开展营建青年绿色工程活动。1989年,全省团组织贯彻“五八”绿化规划,全省1000多万青少年参加造林活动,绿化荒山、荒坡109.4亩,成片营建青年绿色工程3000处,造林面积达20万亩。1996年,响应省委、省政府林业二次创业的号召,全省团员青年开展了营建青年经济林活动,全省共创办省级示范点3个,地市级示范点16个,各类示范片200多处,营建青年经济林3.3万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