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工作概况
建国前,安徽省学联以领导学生运动、推翻“三座大山”为已任。
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安徽各地学生纷纷组织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运。5月11日,省学联筹委会在安庆成立,25日,成立省学联。在反帝方面,开展了抵制日货的爱国行动;在反封建方面,开展驱逐反动省长、校长等行动。
省学联成立后,便积极筹备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在安庆建立了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二者互相促进,共同推动安徽学运的不断发展。
“大革命”失败后,省学联遭破坏,学运走向低潮。“九·一八”后,为顺应抗日救国的历史潮流,省内各校纷纷成立学生救国联合会。它们以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斗争。抗战时期,全省学运再入低潮。解放战争时期,安徽学生经常举行罢课,反对国民党政府发动的内战,形成了配合解放军正面战场的第二战场。
建国后,安徽省学联在共产党领导和共青团指导下,蓬勃发展。
1950年,皖南和皖北地区学生联合会,开展了以下工作:指导学生战胜困难,开展新民主主义学习;普及和深入开展抗美援朝宣传活动;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注意对同学进行健康教育,开展文体活动。
1965年9月,安徽省第一次学代会选举产生了省学联委员会。省学联在引导学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同时,进一步贯彻毛主席“七三”指示,引导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
“文化大革命”后,1980年4月,省学联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省学联第二届委员会。省学联积极协助党团组织采取报告会、专题讨论会、社会考察等多种形式对同学们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三热爱”教育,帮助同学了解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和党史,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国情,正确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省学联号召同学们争做“文明大学生”,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校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省学联配合学校对同学加强学习目的、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同学坚持又红又专的路线。1980至1983年,省学联举办四次大学生夏令营,两次“大学生之春”文艺调演,还组织了其它文体活动。
1983年2月,省学联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学联委员会。该届学联动员广大青年以“振兴中华,建设安徽”为已任。各级学联和学生会广泛组织“学雷锋、树新风”、“学赖宁”、“学老山英雄”、“做好事,送温暖”、“义务劳动,便民利民服务”、“向非洲灾民募捐”、“为亚运会、大兴安岭募捐”等活动。学联引导同学们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帮助同学在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上站稳立场,保持清醒的头脑。在1986年学潮和1989年政治风波中,各级学联和各校学生会通过组织大学生辩论赛、文艺调演等形式正确引导学生、吸引学生。学联开展各种活动,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联倡导大中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同学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省学联每年暑假配合团委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1986年的扶贫致富“大学生科技服务团”、1987年的振兴安徽“社会实践建设营”、1990年的学习工农“大学生慰问团”活动,影响面大,实际效果好。学联和各校学生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拓思路,推陈出新,使校园文化活动水平越来越高。省学联组织了两次全省大学生文艺调演,组织了全省性的文化、艺术、体育交流活动。本届学联健全了各级学联、学生会组织,一些地、市学联相继建立,加强了对中等学校学生会工作的指导。一些研究生比较集中的高校,陆续成立了研究生会,成立活跃学联工作的一支新的力量。
1990年11月,省学联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委员会。本届学联紧紧围绕服务同学成长成才这一主题,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广大同学成长进步的要求,在巩固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省学联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基础文明教育为起点,对广大同学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省学联、学生会组织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学生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开展爱国主义影片展、征文、知识竞赛、辩论赛、“百万名学生看安徽爱国主义教育夏令营”、“十八岁成人仪式”等活动。省学联、学生会组织带领学生投身青年志愿活动。1994年和1995年春天,安徽数百万名学生参加了以“把热心带进春天”为主题的大学生铁路春运志愿服务和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1994年,万名中学生志愿集中开展了“让生活更美好”国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1995年,全省几十万名大中学生参加“大中学生暑期志愿者扫盲和科技文化服务行动”。省学联、学生会组织重视在同学中开展基础文明道德教育,如“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文明寝室”等评选活动。
2.适应社会需要,帮助同学成才。除社会实践活动外,省学联还开展大中学生学术科技活动。1993年,举办安徽省首届“世纪之光”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1991年至1994年的两届全国“挑战怀”竞赛和两届“中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省学联连续四次荣获组织奖。省学联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向上的宣传活动,丰富同学的校园文化生活。1991年,举办以“三热爱”为主题的第五届“大学生之春”文艺调演和首届全省“中学生读书节”;1994年,举办以“热爱祖国,健康成才”为主题的第六届“大学生之春”文艺调演;1995年,举办“土地与生存”全省大学生辩论赛。
3.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切实为同学服务。省学联引导同学参加学校民主管理,注意引导广大同学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省学联围绕“服务广大同学”这一中心,构筑有效服务体系。
4.加强学联、学生会自身建设。省学联实行主席团成员轮流驻会制度,秘书长聘任和述职制度,委员团体交纳会费制度和会费使用预算制度。制定颁布《安徽省学生会工作条例(试行)》。校学生会根据该条例,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学生会章程,建立了各种制度。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学联、学生会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1995年11月,省学联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委员会。
12月,省学联联合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对1995年暑期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1996年举办第七届“大学生之春”文艺调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