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其他学校
合肥市聋哑学校
合肥市聋哑学校前身为西市区民办聋哑业余文化学校。1963年筹办,设在金寨路小学内。1965年改为全日制聋哑学校,1970年改为公办,命名为合肥市聋哑学校,校址在屯溪路西侧,由西市区文教科代管。有学生78人,分5个年级授课,教职工共13人。1981年收归市教育局直接领导,校址迁至濉溪路35号。
1971年学校办起电机修理厂,1975年和1982年,分别开办缝纫班和工艺美术班。1973年以来坚持“双指语”教学试验取得明显效果。1978年,副校长刘道法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周有光和北京第四聋哑学校沈家英设计的《汉语手指音节拟议》一文,在大家帮助下,绘制了《汉语拼音指语韵母表》,促进了教学,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为了培养骨干,1970~1972年学校2次共派16名教师分别到南京、青岛聋哑学校学习。1972年上半年学校向全省5所聋哑学校倡仪集体备课,得到省教育厅的支持,备课中编写了《安徽省聋哑学校各年级算术教学要求》(初稿)。
1985年,全校共有学生13个班级,在校学生188人;教职工48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学校占地20亩,校舍面积2400平方米。学制八年(工艺美术班学制十一年)。开设的课程原来有语文、数学、体育、美术、政治、科常等,近年来又增设律动、手工、图画、地理、历史、生理卫生、篆刻、木工、缝纫、装裱等具有聋哑教育特色的课程。
合肥市聋哑学校前身为西市区民办聋哑业余文化学校。1963年筹办,设在金寨路小学内。1965年改为全日制聋哑学校,1970年改为公办,命名为合肥市聋哑学校,校址在屯溪路西侧,由西市区文教科代管。有学生78人,分5个年级授课,教职工共13人。1981年收归市教育局直接领导,校址迁至濉溪路35号。
1971年学校办起电机修理厂,1975年和1982年,分别开办缝纫班和工艺美术班。1973年以来坚持“双指语”教学试验取得明显效果。1978年,副校长刘道法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周有光和北京第四聋哑学校沈家英设计的《汉语手指音节拟议》一文,在大家帮助下,绘制了《汉语拼音指语韵母表》,促进了教学,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为了培养骨干,1970~1972年学校2次共派16名教师分别到南京、青岛聋哑学校学习。1972年上半年学校向全省5所聋哑学校倡仪集体备课,得到省教育厅的支持,备课中编写了《安徽省聋哑学校各年级算术教学要求》(初稿)。
1985年,全校共有学生13个班级,在校学生188人;教职工48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学校占地20亩,校舍面积2400平方米。学制八年(工艺美术班学制十一年)。开设的课程原来有语文、数学、体育、美术、政治、科常等,近年来又增设律动、手工、图画、地理、历史、生理卫生、篆刻、木工、缝纫、装裱等具有聋哑教育特色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