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城镇妇女参加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妇女工作以家庭劳动妇女为主要对象,团结城市各阶层妇女,动员她们积极参加城市手工业生产。1952年底,全省组织起来的职工家属2.23万人,成立家属委员会68个。1953年,省民主妇联提出,城市妇联首先要对工厂、合作社及从事各种手工业生产的女职工和其他劳动妇女进行教育,引导她们积极参加生产。芜湖、合肥、蚌埠、安庆4市有妇女生产小组307个,10557名妇女从事织布、摇纱、穿纱、做鞋、制伞、缝纫、刺绣、制粉笔等20多个手工行业。1954年6月,省民主妇联确定城市工作以发动妇女参加手工业生产为重点,为此,分别到蚌埠、芜湖、合肥、安庆4市,调查当地组织妇女参加手工业生产的情况。1955年,全省已组织起来的职工家属达8.88万人,成立家属委员会177个。家属委员会组织家属支援抗美援朝,参加经济建设,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1956年,全省基本上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合营,手工业合作化达到80~86%左右。全省女职工比1953年增加48.44%,过去没有女工的重工业部门也出现了不少女工,厂矿企业的女职工以及各阶层的妇女,积极参加劳动竞赛,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做出贡献。1956年1月31日,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在合肥召开。出席会议的全体女代表向全省妇女发出倡议:农村姐妹们要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工矿区和企业中姐妹们要努力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年9月10日,省民主妇联召开合肥、芜湖、蚌埠、淮南、屯溪、安庆、铜官山等6市妇联主任会议,讨论散居职工家属工作,研究开展副业生产。当年,职工家属以自愿为原则,全省共组织3702个互助组。为帮助职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在职工家属中普遍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副业生产,组织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副业生产组。马鞍山铁厂家属委员会先后建立了编筐、打绳、磨豆浆、缝纫、养猪、拾煤、拾铁、洗衣8个副业生产组,共解决132户860人的生活困难,占全部困难户的49.4%。广大手工业者家属和女手工业者,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鼓舞下,纷纷要求参加手工业合作社。芜湖市一个月内,有180多名手工业者入社。合肥市的缝纫组,因产品质量好,被国营公司包销定货,产品远销到青海、哈尔滨等地。在生产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当年出席省工业劳动模范大会的女工占7.1%。荣获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光荣称号的合肥矿山机器厂女电焊工瞿庭蓓,在零下15~16摄氏度的天气里带头在雪地上工作,月月突破定额,超额完成任务。1957年,安徽省工商界家属纷纷要求参加劳动。全省50个县(市),有1.27万余名工商界家属参加手工业劳动项目达60多个,有4474人参加副业生产。
1958年7月25日,省妇联与省工会、省广播电台联合举行广播大会,动员全省劳动妇女参加技术革新运动。广大女职工与男职工并肩作战,对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起了很大作用,涌现了大批的先进工作者。12月,全国妇联副主席康克清来安徽视察,在视察中,对组织职工家属学习政治、文化,提高妇女地位,提倡男女平等及组织家庭妇女搞生产等方面给予赞扬。1958年“大跃进”中,大办工业,盲目发展,经济过热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广大妇女在这种热潮鼓舞下,全力参与各种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59年,全省获社会主义竞赛奖励的先进生产(工作)者女职工有22695名,占先进生产者总数的10%,并有22名女职工和2名职工家属积极分子出席或被邀请参加了全国群英大会。1960年,全省女职工已达到14万多人,比1952年36283人增长了3倍多。蚌埠、合肥、芜湖、淮南、安庆5个市街道妇女9.7万多人就业,占有劳动能力的街道妇女的74.6%。
1961~1964年,国营企业女工苦练苦钻,革新技术,和男工打擂台,上先进榜。据5市48个县不完全统计,妇女发明创造各种生产工具36万多件。安纺一厂黄桂兰小组,认真钻研技术,连续5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80%的城镇街道妇女参加了生产劳动,她们白手起家建立了以妇女为主的编织、土化肥、蚕丝人造棉,饲养厂(场)等小型企业,妇女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术。全省工业、交通、财贸等行业中有女职工先进生产者1.1万人,占先进生产者总数12.11%,其中有24名妇女出席全国群英大会。
1976~1978年在工业学大庆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三八”商店、“三八”车队、“三八”包乘组。蚌埠市建立女职工突击队194个,有突击手2837人。铜陵井巷公司30名女职工组成女子掘井队,一年任务半年完成,是全公司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先进集体。全省有市县级女先进工作者和女劳动模范29482人,先进集体2982个,县以上工矿企业先进生产者中女职工8.3万人,占先进生产者总数2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城镇女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女职工数由1979年的60余万人增加到1982年底的80余万人,占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城镇各级妇女儿童服务网点5000多个。淮北市各级妇联共办2000多个服务网点,街道服务网点从业人员中妇女占80%。
1988年,全省全民、集体企事业单位的女职工人数达159万多人,占职工总数的35.02%。在改革与竞争中,一批精明强干的女职工跨入了厂长、经理和管理人员的行列。是年“三八”节期间,省妇联表彰100名优秀女厂长、女经理,她们分别来自37个国营企业,51个乡镇企业和9家户办企业。二、农村妇女参加生产劳动
〔田间劳动〕
1953年1月,省民主妇联要求各级妇联组织在广大妇女中进行“劳动光荣”和“只有参加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生产劳动才能提高妇女地位,争取男女平等”的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妇女树立“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观念,激发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是年,妇女参加春耕、夏收、夏种、锄草、积肥、追肥、栽种的占全部劳动力的三分之一。据省民主妇联在22个重点乡调查,有妇女劳动力1.6万多人,经常参加生产的有10017人,占妇女总人数60.6%。不少妇女还学会了浸种、播种、农作物管理、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性较强的农活。1954年,全省有500多万名妇女参加生产劳动。1955年8月11日,省民主妇联发出《为动员妇女积极完成全省晚秋种植计划》的通知,要求全省妇女和男农民一起共同为完成2600万亩晚秋播种面积,争取实现增产22~25亿斤粮食任务。桐城县50万亩午季作物、61万亩水稻、26万亩晚秋作物收割,大部分是妇女完成的。1956年3月8日,《安徽日报》发表“三八”纪念文章,题目是:《在农业生产战线上——我省妇女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文章指出,在农业社中,妇女所得的工分占男女所得总工分的40%以上。4月23日,省民主妇联召开全省农村副业生产座谈会,研究发展家禽和家畜问题。8月31日,省民主妇联制定的《1956年至1967年安徽省农村妇女工作纲要(草案)》出台。10月,安徽省妇女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团结全省农村妇女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努力完成安徽省委提出的农业计划指标,保证90%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并要求广大社员在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劳动中提高做活质量,90%以上的妇女劳动力逐步达到每年参加劳动时间不少于150天;号召与组织广大妇女因时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各种副业生产,大量喂养猪、鸡、鹅、鸭、兔、蚕等。当年全省妇女参加田间劳动人数达到85%以上。妇女田间劳动时间,一般能达到150天,高的达到224天。阜阳县口孜区焦天凤,自幼当童养媳,解放后,积极参加互助合作运动,成为全省第一个女拖拉机手。1955年,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接见。
1957年2月18日,省民主妇联制定《关于开展家庭副业生产的意见》,3月,省民主妇联发出《关于劳动妇女开展养猪、鸡生产的工作意见》,要求推动农村妇女养猪、养鸡发展家庭副业。年底,全省养猪由春季400多万头,增加到700多万头。养篦麻蚕由1956年20多个县推广到50多个县,产蚕茧3万多担。1958年8月底,省妇联在太和县召开全省妇女工作会议,总结工作经验。全省农村妇女参加集体劳动出勤率普遍提高到95%以上,不少人掌握了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全省近百万妇女培育了水稻、棉花、山芋、玉米等各种丰产田60~70万亩。妇女植树造林热情高涨,芜湖专区妇女造林19万亩,含山县妇女营造“三八”林84处,面积达6500亩。涌现出大批女劳动模范。出色的代表有霍邱县戚文兰,巢县杨桂枝,歙县胡早娣,枞阳县汪文英,宿县张淑兰。1959年,全省有350多万名妇女从家庭走出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1960年,省妇联、省农业厅、省商业厅、团省委联合向省委报告,提出在全省发展家庭养兔。1961年,为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共安徽省委提出休养生息,战胜灾荒,渡过困难。妇女的生产积极性重新调动起来。1966年4月,省妇联号召妇女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展“三田”活动。徽州、池州、六安3个专区,“三田”“三田”指种子田、试验田、样板田。面积40300亩。休宁县屯光公社妇女改造206亩低产田,平均亩产1216斤,产量增加1倍以上。
70年代初期,安徽省一些地方妇女积极学习科学技术。1973年,当涂县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科技试验和研究,全县建妇女农业科研小组499个,植棉小组800多个。濉溪县马桥乡雷山大队女青年荣侠进行小麦生产试验,亩产达1000斤。该县女农业技术员曾凤銮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培育棉花、花生幼苗,获得花生亩产558.2斤,皮棉亩产200斤的好收成。
〔兴修水利〕
治淮:1950年,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安徽省广大妇女积极响应,同男子一道参加治淮工程。濉溪县有10万妇女劳力参加治淮工程。五河县妇女上堤人数,占该县参加治淮总人数26%。怀远县妇联发动72874名妇女,组织3874个突击队参加治淮,完成10430万方土。阜阳县女青年张秀莲第一批参加治淮,率领180多人到离家百余里的阜南洪蒙洼地参加治理蓄洪工程,治淮7年,8次获得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优秀团员称号。该县女青年蔡敏,在治淮中创造了滑轮拉耳法,改进运土工具,提高工效2.8倍。在治理淮河工程中,全省有近百名妇女被评为治淮模范或治淮功臣。1951年8月,治淮劳动模范金秀兰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团员,出席在柏林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9月11日,阜阳专区李秀英应邀赴北京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次全国委员会会议。10月1日,蚌埠甘彩华作为华东地区治淮劳动模范,参加首都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2年5月4日,青年团安徽省治淮工作委员会奖励75名治淮模范团员,其中22名是女性。
农田基本建设:安徽省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加农田水利建设,在湖、泊、塘、坝、井等群众性水利工程中,妇女劳力占三分之一以上。1953年,潜山县模范乡207名妇女完成了7口水塘和2个小坝的土方工程。1955年,怀宁县有99061名妇女参加农田冬修。该县两河农业合作社妇女突击队,7天时间建成一个小型水库,可灌溉527亩地。1958年,望江县12万妇女参加水利兴修,其中有3万名妇女组成1330个水利兴修突击队。萧县有45%的妇女参加修水库,挖“三八”塘225处,挖沟69条,该县妇女徐桂英在萧濉运河工地获得生产学习双模范称号。
1959年,全省有540多万妇女参加水利建设工程。据44个县统计,组织妇女突击队41159个,参加妇女915312人,约占水利工地劳动力的40%。
1971年,固镇县杨庙公社石门赵生产队妇女,在兴建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中成绩突出,被县委命名为“石门女将”,受到省、地、县表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宣传。
1976~1977年,东至县妇联发动妇女参加兴修七里湖水利工程,有46名妇女加入中国共产党,396名妇女加入共青团,18个“铁姑娘”队被评为先进集体,1491名妇女被评为治湖先进个人。
防汛排涝:广大妇女积极参加防汛排涝。在1952年和1954年的洪水灾害中,寿县、六安、芜湖、肥东、炳辉(现天长市)等县,妇女参加防汛占全部参加防汛人员30%。1952年8月,在乌河长江大堤出现缺口时,贵池县乌沙乡女青年龙冬花带领幸福农业生产合作社全体社员以身体挡浪堵口,使下游13万人生命财产安全脱险。龙冬花1953年出席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1954年出席全国青年积极分子大会,1956年1月以全国政协特邀委员的身份出席全国政协会议,195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龙冬花先后13次见到毛泽东。三、参加商品生产
〔参加多种经营活动〕
1979年5月20日,安徽省妇联在金寨县召开蚕桑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会上,省妇联要求各级妇联组织协助党委和农业部门制订蚕桑生产发展规划,组织妇女学习和提高蚕桑生产技术,实行科学养蚕。巢湖地区有关部门实行责任制,由农林部门提供桑树苗,供销部门提供资金,妇联负责发动组织妇女栽桑养蚕,蚕桑事业得到很大发展。
中共安徽省委(80)35号文件指出:“妇女是植棉的主力军”。1981年5月,为了完成全省285万担棉花生产任务,省妇联在宿松县召开棉花生产现场会。26个重点产棉县妇联负责人、棉花生产先进单位的女代表、女植棉组长、女棉花技术员等54人参加会议。会议要求各产棉区妇联组织,认真总结推广建立棉田管理责任制,落实奖惩政策,组织妇女学习植棉技术,用科学方法管理棉田创棉花高产。五河县进行科学种棉知识及棉花后期管理技术培训,协助落实种棉花政策,调动棉农的积极性,当年完成了全县产棉235万斤的任务。宿松县套口公社孤山大队女植棉专业组管理的35亩棉田,皮棉单产160斤。
各级妇联组织因地制宜发动妇女发展家庭养殖业和种植业,不少妇女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省“三八”红旗手、无为县艾能秀在1亩地的庭院里实行综合生产,立体开发,上植葡萄、盖顶下筑鸡舍,种食用菌,建蚯蚓池和无毒蛇池,一年创收近万元。阜阳县蒋楼乡张李楼村宫继美,种药材致富,一年成为万元户。在她的帮助和带动下,全村户户种药材,成为种药专业村。1984年底,据46个地、市、县统计,有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专业村、经济联合体23万多户(个)。是年,全省有2897名妇女出席了省、地、县、“两户”(专业户、重点户)先代会。1988年,全省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64万多户,占全省专业户总数的三分之一。
〔兴办第三产业〕
全国妇联五届二次执委会提出“各级妇联要带领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兴办第三产业”。1985年5月,安徽省妇联在太和县召开发动妇女参加商品生产兴办第三产业经验交流现场会。省妇联副主任高福明作了《积极动员全省妇女发展商品生产,兴办第三产业》的报告。出席会议110人。会议要求各级妇联把发展商品生产,兴办乡镇企业、第三产业作为妇联带领妇女治贫致富的大事来抓。这次会议推进了全省妇女商品生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许多地方靠一部缝纫机、一把剪刀、一块板、一根针就办起了家庭或联户工厂。利辛县阚町区有80%的妇女从事服装生产,产品畅销安徽、河南两省,年产值达700多万元。
各级妇联积极兴办第三产业。淮南市田家庵区洞山街道12个居委会妇代会兴办服务网点59个,经营项目近30种,营业额42万多元,安排从业人员192人,其中待业青年和家属占70%。有的地、市、县兴办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家庭服务公司、儿童食堂,开展职业培训,介绍家庭服务员,出租儿童玩具、家用餐具,组织待业青年搞服务加工等业务。宿州市妇联动员县城待业女青年及闲散人员办饭店、旅社、浴池、理发店、托儿所及各类修理业和文化娱乐场所等服务项目,从业妇女达9989人。蚌埠市西区、中区,五河县城关在半年时间内,创办服务网点59个。芜湖市在各市区、街道组织待业女青年和闲散劳力开洗衣店,办缝纫组,建立儿童餐厅,增加早餐供应点。
〔参加乡镇企业工作〕
80年代初,安徽省乡镇企业开始兴起,为广大农村妇女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中,女劳力占一半以上。1984年,安庆地区在乡镇企业从业的妇女有18.8万多人,占从业人员的40%。广德县共办乡镇企业68个,吸收妇女1.36万人,占从业总人数68%。舒城县孔集镇舒席工艺厂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83%,1985年创产值40.7万元,利税2.64万元,产品被“中国竹协会”评为信得过产品。1988年,全省乡镇企业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45%。
广大妇女在发展乡镇企业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怀宁县乡镇企业中参与企业管理的妇女有927人。界首县界首镇88个镇办企业中,有女经理、正副女厂长75人。中原罐头股份有限公司经理朱慧秋,1982年联合33名下放回城的待业青年,办起“锦华副食品厂”,当年产值56万元,实现利税16万元。1987年产值达到409.64万元,实现利税38.6万元。1998年,朱慧秋被授予省“优秀女厂长(女经理)”称号。桐城县新安渡“三八”塑料厂厂长程炳琪,原是个农村妇女,1986年创办“三八”塑料厂,招收几十名家庭困难的女青年和残疾人。塑料厂不断扩大,引进了先进吹塑机器,实现吹塑、热合、彩印一条龙作业。1989年程炳琪被授予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安徽电视台还将她的事迹拍成专题片《小镇风流》参加华东6省1市专题片展播,获得优秀奖。
〔致富带头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形势下,许多农村妇女发家致富,成为致富的带头人。1985年,全省有23万户以妇女为主专业户率先致富,不少妇女专业户拿出资金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传授技术,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1986年,六安地区妇代会主任40%上成为专业户,固镇县有18名村妇代会主任成为万元户。合肥市郊区花园村党支部书记李广姐,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在三间牛棚办起淘化铸件厂,后发展为花园机械总厂,成为全省明星企业,生产100多种高精密度的机械配件,产品畅销日本、法国、美国、新加坡和港澳地区。1989年,李广姐被授予省“三八”红旗手称号。淮北市高岳村党支部副书记宫继红,带领全村群众创办各种经济实体,全村发展了250户专业户,年创人均纯收入2.5万元以上。含山县福山乡在苗木生产专业户李昌兰带动下,成为苗木生产专业乡。
〔妇联为妇女发展商品生产服务〕
1985年11月,全国妇联五届三次执委会议提出,妇联要帮助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联合体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认真做好治穷致富,扶贫帮困工作。省妇联六届三次执委(扩大)会提出应用科学技术广开生产门路,努力促进专业户、联合体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转变贡献力量。
联系专业户:省妇联及各级妇联联系专业户、扶贫户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出主意,想办法,提供信息,寻找门路,帮助妇女劳动致富,为妇女进行商品生产铺路架桥。巢湖地区妇联采取层层包干办法,1984年,地、县、乡三级妇联共联系专业户437户。庐江县妇联在一年时间里,为妇女“两户一体”两户一体指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解决生产资金5.9万多元,以及化肥、煤、饲料、木材、蚕种蚕具,种蛋、鸡苗等许多生产原料。1985年,该县以妇女为主体的“两户”已发展到6500户,占全县两户总数的31%。
1986年,46个地、市、县乡以上妇联共联系专业户12221户。
扶持贫困妇女脱贫致富:1989年,为帮助贫困地区妇女开发智力,发展生产,省妇联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加拿大国际署申请援助项目,当年实施草编、贝母、竹编、食用菌等4个项目,同时,利用省人民政府拨给的扶贫资金,扶持3个点。是年10月,省妇联与省老区扶贫办公室联合举办25个贫困县妇联主任培训班,重点推广快速养猪。至1989年,全省乡以上妇联累计扶持贫困户1.3万多户。省“三八”红旗手、宣城县回乡女知青陈美华钻研生物防治病虫害成功,应邀出席全国“杀蚜素”讨论会。她用科学技术扶持25户贫困户,使他们增产20%。
技术培训:为了帮助妇女提高素质,1980年,省妇联制定“七五”妇女儿童工作规划,要求在3年时间内,对180万待业、回乡女青年,进行1~2项实用技术培训,为她们就业和掌握新技术创造条件。1984年,省妇联在全省妇女中开展“四自、两学、多贡献”活动。1985年,省妇联、省科协、团省委联合起草由省委办公厅批转下发“关于对回乡知青进行技术培训”的通知。各地妇联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回乡女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多渠道、多层次对她们进行1~2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让她们学习和掌握1~2项实用技术。
1986年,全省90个地、市、县妇联累计自办、联办各类培训班3.3万多期,培训57万多人(次)。创办女子职业学校(班),培训4万多人。全省770多万中青年妇女中有280多万人受到1~2次实用技术的培训。1987年4月,省妇联召开全省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会议和举办全省妇女实用技术培训成果展览,200幅照片和近300件实物参展,充分反映了安徽妇女学技术,用科学成就。凤阳县回乡女知青高明兰由创办孵化场开始,几年间发展成孵化、饲养、加工一条龙生产。1987年她自费到日本学习现代化养殖技术。《安徽日报》以“凤阳女下东洋”为题介绍了她的事迹。
1989年,全国妇联等12家单位联合作出《关于在全国农村妇女中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的决定》后,是年10月,安徽省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协调小组成立。副省长汪涉云任组长、省妇联副主任高福明、省农牧渔业厅副厅长李秀芳任副组长。成员单位有省农牧渔业厅、省教育委员会、省妇联等14家。是年底,全省有16个地、市、县成立了“双学双比”活动协调小组。从此,农村妇女参加经济建设和技术培训均纳入到“双学双比”活动之中,使活动更扎实、更富有成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