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文化教育
一、学校教育
〔女子学校〕
女子小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诏令废科举、兴学堂,分别设立男女小学。女子小学堂分为初、高两等。安徽最早的女子小学有光绪三十一年设立的巢县私立新民女子学堂、歙县公立正则女子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开设的宜城私立立本女学堂、桐城县公立化俗女学堂及光绪三十四年设立的婺源县(现属江西省)公立女子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芜湖女子公学创办附属小学。当年,全省有女子小学堂17所。
民国1年(1912年),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改为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实验小学。
民国12年,全省小学生73447人,其中女生4391人,占5.98%。民国20年,女生比例上升到14.45%。民国23年,省立小学学生中,女生占38.67%;各县小学生中,女生占18.62%。民国33年,全省共有小学生947414人(包括幼稚园),其中女生201856人,占21.31%。
此外,安徽各县还创办了许多私立女子小学。
绩溪城西女塾。绩溪县年汪瑞英(1866~1937),在其弟孟邹(辛亥革命后与陈独秀合作从事图书出版工作)进步思想影响下,清光绪三十一年独自创办了绩溪城西女塾(亦称初等学堂)。民国4年8月,又创办了县立女子小学,2年后改为绩溪县立第一女子小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题写校牌。汪瑞英任女校校长。民国14年女校建校十周年,在校庆活动时,女教师自编自演了《自决》等话剧。这是绩溪女子首次登台演戏。
霍邱女子小学。民国6年,原清翰林院学士朱点衣夫人李冰心自筹经费创办霍邱女子小学。校址在霍邱县节孝坊。李冰心自任校长。学制3年。开设有国文、算学、历史、图画、手工、歌咏、习字等课,后又增设了英语课。招生50~60人。此学堂后改为安丰女子小学。
私立海峰女子小学。民国12年秋,六安苗衡峰受“五四”运动新思想影响,捐出全部私产,创办该校。该校对学生免收学费、书籍等费用,意欲使贫苦人家的女儿能接受教育。
敏秀女校。民国30年歙县吴言吾女士(1901~1963年)创办该校。免费招生。自任教员,以龚自珍“但开风气不为师”自勉。
国民时期创办的私立女子小学还有民国8年桐城县自由党领导人叶小舫创办的大连寺女子小学,民国9年创办的砀山女子小学和濉溪启秀女子小学,民国16年创办的临涣女子小学和南坪私立女子小学,民国17年创办的广德女子小学等。
女子中学:光绪二十九年,芜湖创办有培德女学堂(后改为培德女中);合肥创办有三育学堂(后改为三育女中)。
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民国15年,安徽省教育厅报经省议会通过的《安徽中等教育改造方案》决定:每学区设女子中学1所。依照这个方案,民国17年1月,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民国1年11月创办)改为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设高初中两部。民国22年8月,又奉命将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改称为省立安庆女子中学校,将原有的师范科三班、幼稚师范一班分出和附属实验小学成立安庆女子师范。于是,安庆女子中学成为一所纯粹的女子普通中等学校,全校共有学生380名。
安徽省女子中学校一览表
表3—6—1(民国33年)


女子职业学校:民国时期,安徽省创办了一些女子职业、实业学校。
安徽女子实业学校情况表
表3—6—2(民国11年)

安徽中等女子职业学校情况表
表3—6—3(民国38年)

安徽女子师范学校情况表
表3—6—4(光绪三十三年至民国36年)


安徽省合肥女子高级职业中学。1985年9月,安徽省政协妇女组和省妇联协商研究,征得省长王郁昭支持,经省教育委员会批准,创办了安徽省合肥女子高级职业中学。省财政拨款5万元,租用合肥15中教室上课。当年招收服装工艺班学员38人,学制2年。1986年招收精毛纺织班学员40人,学制2年。1987年再招精毛纺织班学员49人,学制3年。三个班的学员毕业后,均分配了适当工作。
〔普通学校中的女学生〕
民国38年(1949年),安徽全境解放,女子获得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适龄女子普遍进入各类普通学校,男女同校受教育。有的地方还实行给女童减免学杂费等优惠措施,动员其入学。当年,全省小学生中女学生占20.9%。1988年,全省小学生在校学生679.73万人,其中女生297.96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3.8%;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94.76万人,其中女生63.26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2.4%;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7.79万人,其中女生7.6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27.4%;中专在校学生7.41万人,其中女生2.65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5.8%;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6.31万人,其中女生1.55万人,占学生总数的24.6%;特殊教育学校(聋、盲、哑、弱智)在校学生0.17万人,其中女生0.06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3.8%。
〔妇联创办的学历班〕
为了帮助更多的女性提高文化、技术素质,有条件的城市妇联创办了电视大学女子班等教学点。
1985年,合肥市妇联开办了电视大学教学班和在职幼师业余中专班,有435名学员参加了学习。1988年蚌埠市妇联也创办了电大班和幼师职业中专班,参加学习的学员162人,其中女学员126人。二、扫盲教育
妇女扫盲教育,始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国19年(1930年)4月,霍山县苏维埃创办一所妇女识字速成班。同年10月,中共芜湖特委妇委筹办了妇女平民夜校。民国28年,岳西创办妇女识字班107班,4000余人参加学习。1949年冬,濉溪女教师陈钦兰在临涣集南旱河福音堂办起该县建国后第一所妇女夜校,后改为常年民校。
50年代初,各级妇联配合有关部门大抓妇女扫盲教育。1950年11月9日,皖南民主妇联筹委会发出关于开展冬学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妇联协助人民政府发动妇女参加冬学运动。1951年全区15个县不完全统计,有80351名妇女参加扫盲学习。绩溪全县评出冬学模范34人,其中女性20名,占59%。
1951年5月15日至21日,皖北区召开了第一届冬学模范代表会。模范教师、学员共101人,其中女教师4人,女学员34人,占37.62%。同年11月5日,皖北民主妇联指示各级妇联要大力发动妇女参加冬学运动。怀宁县江镇区澈仃乡彭家沟冬学模范汪友香,不仅自己脱了盲,还动员组织村里人参加扫盲学习。全村140多人参加冬学,认识300字以上的有105人,其中妇女45人,有30多人能写家信。江镇区被评为冬学模范区。
1952年,省民主妇联召开城市妇女工作会议,要求推广速成识字法,有计划地扫除文盲,并开办各种补习学校,发动妇女参加扫盲运动。当年全省有2473名女工参加文化学习班、速成识字班。同年10月,治淮委员会创办“治淮模范速成识字实验班”,58名学员中有妇女24人。女学员罗素珍通过学习能识2000多字,给毛泽东主席写信,感谢共产党给了她学习文化的机会。
1953年1月,省民主妇联提出要“有计划地加强妇女文化教育。提高妇女觉悟,发动妇女参加各种技术训练班和各种讲座;组织80%的青壮年妇女参加冬学、民校、识字班、读报组及各种文化活动,准备就业条件,以适应祖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
1953年累计,全省有305277名妇女参加常年民校,有13661人参加读报组。肥东县定光乡妇女殷光兰经过扫盲学习,参加了农民业余创作小组,参与集体创作诗歌48篇,个人创作4篇,获农民歌手称号。1955年,殷光兰出席了省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56年1月25日,省民主妇联副主任杨钊在《安徽日报》发表“积极发动农村妇女参加业余文化学习”的文章。同年11月,据不完全统计,有400余万名农民参加了识字学习。望江县妇女韩映兰,带领40名青年坚持常年学文化,年内被评为全国扫盲模范。
“文化大革命”中,农村新文盲大量出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提高妇女素质成为各级妇联的重要任务之一。
1979年,安徽省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号召广大妇女,提高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使自己成为有政治觉悟、有文化科学知识、有才能的社会主义新型妇女。
1980年3月中旬,省妇联参加全省扫盲工作大检查。据统计,去冬今春(1979年~1980年)全省共办民校、扫盲班31000多个,有82万人参加学习,其中女性占60%左右。
1985年,省教育厅、省妇联、团省委制定《关于加强我省农民教育的意见》。许多县、市和农村基层单位对扫除文盲采取了强制性措施。有的地方规定,女青年婚前必须脱盲;未脱盲的男女青年,乡人民政府延期办理结婚登记;有文盲的家庭不能评为“五好家庭”等等。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至1988年,全省有130多万妇女脱盲。三、职工教育
城市女职工积极参加基础技术学习,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1985年,全省共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5000多期,培训妇女30多万人次。有条件的女职工还参加职工大学、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业余大学、夜大学等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学习,有4727人获得毕业证书。
四、女知识分子
〔女教师〕
民国20年,全省各市县小学(不包括省立小学)教职员11480人,其中女性760人,占6.62%。民国22年,全省小学教职员12316人,女性960人,占7.9%。建国后,小学女教师人数增长较快。1950年,全省小学教职工30355人,其中女性3941人,占12.98%。1976年,全省教职工291358人,其中女性90581人,占31.1%。1988年,全省中小学、成人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及工读学校专职教师385317人,其中女性106298人,占27.6%,具体情况见表3—6—5。
安徽省中小学、成人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及工读学校专职教师情况表
表3—6—5(1988年)

〔女专业技术人员〕
1983年全省女专业技术人员近7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8%。1985年全省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女专业技术人员100人,占获奖人员的41.7%。安徽省卫生防疫站主任医师罗兆庄研究《家猫作为出血热的传染源》获得成功,出席1987年11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29届国际病毒学术会议。她的研究引起与会专家的关注。1988年全省6554名女知识分子获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全省20个社会科学研究单位有科研人员662名,其中女性132人,占19.94%;243个自然科学研究单位有科研人员19060人,其中女性6424人,占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