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域、鱼类
水域除与邻县、市公有巢湖水面外,内地有很多的河、渠、塘、坝、水库。1949年,有23万亩,其中可养鱼水面13万多亩,占总水面56.6%;1985年,总水面扩大到31万多亩,其中可养鱼水面17.8万亩,占总水面57.2%。
几个年份各类水域变化情况表

鱼类有鲢、鳙、青、草、鲤、鲫、长春鳊、三角鲂、团头鲂、细鳞斜颔鲴、日本大阪鲫、尼罗罗非鱼、杂交鲤、银鱼、太湖短吻银、胭脂鱼、、船钉鱼、刺鳑鳊、花鳅、泥鳅、刺鳅、黄沙鳅、鳗鲡、黄鳝、鳜鱼、鲶鱼、乌鳢、鳡鱼、短颔鳍等。其中鲢、鳙、青、草、鲤、鲫为主要放养鱼类,银鱼为巢湖特有的珍贵鱼类。
二、养殖
(一)鱼苗繁育1966年前养鱼,用长江产的天然鱼苗。1966年,国营县临河水产养殖场人工繁殖鱼苗成功,当年繁殖鲢、鳙3万尾,1973年增到2568万尾,实现全县鱼苗自给。1976年人工繁殖草鱼成功。次年,人工繁殖上述3种鱼苗超过1亿尾,每年有大量鱼苗外销。1979和1984两年,国营众兴、管湾水库养殖场陆续建成人工繁殖鱼苗基地,并育成团头鲂、日本大阪鲫等新品种,其中鲤鱼繁殖采用淋水孵苗法,孵化期缩短半个月,且高产稳产。
本县传统放养鱼苗多用麦花苗,成鱼率低,生长慢,杂鱼多。50年代前期,临河水产养殖场将麦花苗育成夏花出售,1958年培育601万尾。1963年,该场在管湾水库坝下挖27亩鱼种塘,设立分场,扩大夏花生产。1973年,众兴水产养殖场和部分社队渔场也开展鱼苗培育工作。1980年起,又建立一批个体或联户鱼苗场,并由培育夏花发展到培育冬春片大鱼种。1985年,全县各种鱼苗场共有鱼苗种塘553.8亩,育夏花4520万尾,冬春片大鱼种560万尾。其中国营场培育量分别占总数的22.8%和21.4%。
几个年份人工繁殖鱼苗、培育鱼种情况表


(二)成鱼养殖
池塘养鱼解放初至60年代末,池塘养鱼面积占池塘总面积30—40%,只放不管,每亩年产鲜鱼10公斤左右。70年代初,养殖面积和产量逐渐增多。1975年,放养面积7万亩,接近池塘总面积70%,成鱼产量135多万公斤,平均亩产16.15公斤。80年代初,落实水面使用权,推行渔业生产责任制,放养面积继续扩大,放养技术不断提高,管理也相应加强,增产显著。尤其是南部地区,有些专业户和渔业生产单位,采取投饵、施肥的半精养法或“八字”(水、种、饵、密、混、轮、防、管)精养法,使成鱼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撮镇乡吴堡村郑明熙等4户承包的80亩大塘,1982和1983两年,每年亩产成鱼212.5公斤。定光乡史河村养鱼专业户孙锦生,1984年承包的40亩大塘,当年亩产成鱼250公斤。龙塘、长乐等乡的专业户和管湾水产养殖场的成鱼塘,年亩产更达到400至520公斤。1985年,全县池塘养鱼面积增到84652亩,占池塘总面积84.4%,成鱼总产量202.3万公斤,平均亩产23.9公斤。但总的说来大多数仍属粗养、低产状态,特别是北部地区产量水平很低,有的亩产仅几公斤。
水库养鱼1965年,始有少量放养。60至70年代,县在众兴、管湾两座大,中型水库设水产养殖场,放养成鱼,条件较好的小型水库,由社队经营,养鱼面积近3万亩,占当时水库可养鱼面积35.5%。80年代初,把发展水库养鱼作为重点,支持集体单位、联户、专业户、重点户承包经营。1985年,放养面积59441亩,占水库可养鱼水面71%,总产85.2万斤,占全县各种水面养殖总产量的15.5%。在发展水库养鱼过程中,通过反复实践,总结出“一种为主,合理搭配,多种混养,适当密度,种大体壮,科学防逃,捕大留小”的水库养鱼经验。
河渠养鱼80年代初,通过落实水面使用权和渔业生产责任制,放养面积和成鱼产量急剧扩大和上升。1982年至1985年,平均每年放养面积为2416亩,占该水面可养鱼面积的57.8%。成鱼产量64262.5公斤,平均每亩26.6公斤。其中1985年放养面积2715亩,成鱼产量11.9万公斤,平均每亩43.8公斤。
其他水面养鱼1981年起,有些农民将牲口田或门前屋后的废水凼、低洼地、进行加工改造,放养成鱼。至1985年的5年中,总产最少年份8.5万公斤,最多年份20万公斤。1985年放养34576亩,产鱼15.55万公斤。
稻田养鱼1982年放养28亩,以后连年增多,1985年达4456亩,总产17070公斤。
(三)河蟹养殖自1973年起,多次由上海市的崇明岛引进毛蟹苗,在店埠河和众兴、管湾、万林等水库放养。其中:1973年、1974年、1981年,分别放养蟹苗30公斤、35公斤、10.5公斤。1982年放养幼蟹400公斤。成蟹捕获量是;1974年至1976年共28万公斤,1982至1983年共7.5万公斤。
(四)河蚌育珍珠1973年,临河水产养殖场开始河蚌育珍珠,由于技术不过关及随后出现销路不畅,以无成效而中断。1980年恢复养殖,同年,撮镇公社邑堂大队做手术蚌3500只,繁殖幼蚌40000只,1983年临河鱼苗场、管湾水库、乌龙乡官塘村、撮镇乡大姚村等8个河蚌育珠点放养手术蚌水面共1000多亩,70万只以上,至1984年共产珍珠97公斤。
附:国营渔业生产单位简介
临河水产养殖场隶属县畜牧水产局。位于长乐乡的临河集。1957年筹建,承担培育鱼苗任务。1966年和1976年,先后人工繁殖鲢、鳙、草鱼成功,产量最多年份超过一亿尾,是本县最大的鱼苗繁殖基地。1985年,有人员40名,亲鱼塘15亩,孵化池3个、21立方米,繁殖鱼苗3180万尾,培育鱼种600万尾。
管湾水库养殖场隶属县畜牧水产局。1963年在管湾水库坝下兴建鱼种塘,培育鱼种,为临河水产养殖场的分场。1980年独立经营,以人工繁殖鱼苗为主,兼在管湾水库放养成鱼。1985年有人员31名,亲鱼塘6.6亩,孵化池1个、22立方米,成鱼水面3000亩,成鱼产量0.91万公斤,培育鱼种380万尾,繁殖鱼苗3900万尾。
众兴水库渔场隶属县水利局。1973年建立,以放养成鱼为主,是县内最大的放养成鱼基地。1985年,有人员28名,成鱼水面15360亩,亲鱼塘22亩,孵化池1个、24立方米,培育鱼种50万尾,繁殖鱼苗1170万尾,成鱼产量3.5万公斤。

肥东县各种水面放养成鱼情况表


三、捕捞
(一)捕捞队伍
个体捕捞户个体捕捞户是捕捞队伍的主体,分布于全县各地。除巢湖沿有少数以捕捞为主业外,其余均农渔结合。其中又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平时务农,捕捞季节时,一户或几户联合,专为别人捕捞家鱼,按捕获量分成。此类捕捞户有鱼盆、大型渔网等工具,捕捞能力较强,以服务方式取得收入。另一种是以业余时间在不养家鱼的水面,捕捞自然繁衍鱼类,作为家庭副业,一般只有小型或单一渔具,捕捞能力不大,但人数较多,遍及各个乡村。
集体捕捞队1956年,巢湖边沿的长临河、湖滨两乡的个体渔民,随着农业的合作化而走上渔业集体化道路,两乡各组成一个捕捞专业队,共60多人、50多劳动力,属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以后,由于巢湖渔业资源渐少,1975年湖滨捕捞队解散,长临河捕捞队1985年有79个渔业人口,37个劳动力。
(二)渔具主要渔具有毛鱼拖网、拉网、刺网、张网、撒网、推网、簸箕形定置张网、赶网、拦河罾、虾罾、鳝笼、卡、钓等十余种,以推网、拉网、撒网、赶网、张网、刺网为多,推网几乎遍及每个农户。
(三)捕捞量(指非人工放养水域的鱼类捕捞量)50年代成鱼放养面积少,捕捞自然繁衍鱼类是渔业生产的主体,年捕捞量在35至50万公斤之间,约占全县总产量85%左右。60年代,巢湖口和裕溪口两水闸相继建成,使长江洄游性鱼类进入巢湖和内河的通道阻塞,加上合肥和本县店埠、撮镇等地

的工业废水,大量排放到内河和巢湖。同时,广大农村又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各种水面的水质,尤其是湖、河水质,遭到污染,渔业资源受到损害,年捕捞量逐渐下降到四、五十万斤。70年代,巢湖和内河捕捞量继续下降,但水库不断增多,生殖了部分自然鱼类,填补了湖、河鱼产的短少。1973年至1979年的7年中,总捕捞量为165多万公斤,平均年捕捞量为28.5万公斤。1979年,省在巢湖建立了开发公司,采取积极有效的增殖和管理措施,使巢湖及内河渔业资源逐渐恢复,1984年和1985年,天然捕捞量分别达到53.5和51.5万公斤,占该两年总捕捞量的19.93%和15.94%。
上一篇:第五节 副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