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纺织
一、轧花
店埠轧花厂1958年创建,坐落店埠桥西侧,合浦路畔,占地85亩,原名肥东县棉油联合加工厂,建厂设计是轧花和加工棉子油两项任务,后因加工棉籽油的机械设备未解决,以轧花为主,改为店埠轧花厂。共建厂房1050平方米,仓库1100平方米,是一座四台八型规模轧花厂,机械设备有51型80片毛刷式轧花机2台,141型毛刷式剥绒机4台以及打包机、吹籽机等,厂建成后,适逢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减产,棉花歉收,几年间处于停产状态。1962年以后逐渐好转,到1964年农业生产发展,棉花产量上升,收购量增加,轧花厂逐渐扩大。经过逐年扩建,机械设备更新,生产技术不断革新。1984年,厂房面积增加到1550平方米,仓库面积增加3600平方米,主要机械设备有:51型80片毛刷式轧花机2台,141型毛刷式剥绒机6台,螺旋式油压打包机1台等轧花设备。职工134人,完成产值130万元,实现利润13万元。
撮镇轧花厂位于撮镇镇梁贾院生产队,靠近撮镇火车站。1955年兴建,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1966年3月投产,建有车间240平方米,仓库800平方米,职工宿舍200平方米,机械设备有5571型毛刷式锯齿轧花机2台,141型毛刷式锯齿剥绒机2台,滚筒式清花机1台,当年实现利润17.6万元。投产后经过不断技术革新,设备改造,先后搞了23项技术革新,增加了清绒机3台,自动吹籽机1台,吸皮棉机1台,轧花双管配棉机1台,清花双管配棉机1台,自动配籽设备1套,链条式踩压机2台。还建有机修车间,车床1台,刨床、钻床各2台,剪板机1台,电焊机1台。厂为了解决棉花打包用布和淡旺季的矛盾,因陋就简,建立回纺车间,配有捧条清花机、刺滚清花机、开花机、并条机、大小管机、经纶机各1台,纺纱机12台,织布机8台。日产粗纱60公斤,包装布300米,1984年,厂房面积3313平方米,职工宿舍2190平方米,露天货场1800平方米,职工73人。年轧花能力6万担,固定资产净值30万元,实现利润9万元。
梁园轧花厂
位于梁园镇北头,梁古路北侧,1975年12月兴建,1977年建成投产,占地面积29300平方米,共建车间1139平方米,仓库1797平方米,收购营业间240平方米,办公室、宿舍1678平方米。机械设备有80型锯齿轧花机2台,141型剥绒机6台,清花机1台,踩压式打包机l台,清绒机1台,拉绒2台,洗锉机、扣环机各1台。1984年,有职工69人(其中技工11人)。1978年到1984年,共完成皮棉产量38150担,产值240万元,实现利润25万。
三个厂都属大集体企业。
店埠、撮镇、梁园等轧花厂几个年份实绩比较表
二、纺织
肥东县纺织厂1958年,兴建于店埠镇西侧,属地方国营企业。征地26640平方米,1959年12月建成纺部车间厂房4400平方米、织布车间厂房4447平方米,占基建工程的60%;原棉库房1071平方米,占基建工程20%。职工宿舍384平方米,安装清花机一个头,梳棉机12台,并条机4台,粗纱机2台,细纱机3台,摇纱机3台等设备,共有职工397名,去安纺一厂培训女工230名,当年12月31日部分纱机投产。1960年l至5月共生产棉纱56件。1961年在工业调整中停办。1968年,县委决定纺织厂工程继续建,继续建成厂房及附属厂房12204平方米,生活用房7717平方米。主机设备在原有老厂的基础上,纺部设备从安纺一厂请来6名师傅协助整修安装,于1970年元旦开动钢丝车14台,细纱机2台,以及部分清花、条粗、摇纱等设备。织部设备的安装于国庆节前全部结束,第一批投入生产的织机267台。1970年,共有纱锭1.2万枚,织布机324台,职工715名,年产棉纱2596.27件,棉布51.8万米,产值185.74万元,税金21.8万元。由于产品质量差,经营管理不善,生产白市布单一品种等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从1970年至1984年的15年中,经济效益不稳定,年利润平均38.7万元,1972年利润107.54万元,1977年亏损23万元,1984年亏损15.6万元。1984年4月厂在后纺565人中试行30%基本工资浮动试点,6月在全厂普遍推行。强化企业管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5年实现产值1600万元,利润102.80万元,税金169万元,人均创利497元,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厂占地面积扩大到98677平方米,厂房面积45100平方米,其中职工宿舍14488平方米,职工2068名,固定资产原值1093.3万元,纱锭20384枚,布机504台,生产能力从最初只能生产21支纱,发展为全省16家全能纺织厂之一,并成批生产42支细棉纱,纯棉纱、布,涤棉混纺纱、布,维棉混纺纱、布,麻棉混纺纱、布等数十个品种。
肥东县纺织厂几个年份实绩比较表
三、塑料编织
合肥市塑料十厂县内南部地少人多,原来土纺土织较多,合作化初期,马集、王集、撮镇等集镇共有棉织业59户,附近农村棉织业约600户。1954年马集、撮镇、梁园先后办起棉织生产合作社,从业人员900多人。1958年,梁园与撮镇的棉织社合并,社址在撮镇南郑小郢,定名为“肥东县针织社”。次年又将马集棉织社并入,转为地方国营,职工700多人,木织机700台,产品有劳动布,卡叽布,府绸格,鸡眼格,印花毯,袜子,毛巾,线罗纹帐及棉线等。三年经济困难期间,大部分职工下放支农,该社即处于停顿状况。1962年7月,该社转为集体企业,改名为“肥东县棉线生产合作社”,职工20名,1971年厂址迁至县城龙泉路西站,1972年改名为“肥东县针织厂”,产品以棉线为主,兼产手套、纱袜。1976年,试产彩条被单面、格子布、包装布、蚊帐。1985年,引进全套编织袋生产机,企业贷款154万元,当年即生产编织袋60万条,产值49.6万元,劳动生产率2638元。5月2日,经合肥市经委批准为现名,又改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县经委领导。现厂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房面积5000平方米,职工188人,固定资产原值236万元。
长临河乡棉织厂历年实绩比较表
四、乡镇棉织
长临棉织厂1980年1月至5月,长临河乡在上海毛巾十二厂的帮助下,建成长临河乡棉织厂,生产提花枕巾。由于这种产品滞销,次年改产出口提花浴巾,远销东南亚、法国、美国、苏联。198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部发给荣誉证书。1985年,扩建了织造车间3000平方米,形成一个“小而全”的生产流水线,年总产值156.7万元,创外汇150万元。
店埠轧花厂1958年创建,坐落店埠桥西侧,合浦路畔,占地85亩,原名肥东县棉油联合加工厂,建厂设计是轧花和加工棉子油两项任务,后因加工棉籽油的机械设备未解决,以轧花为主,改为店埠轧花厂。共建厂房1050平方米,仓库1100平方米,是一座四台八型规模轧花厂,机械设备有51型80片毛刷式轧花机2台,141型毛刷式剥绒机4台以及打包机、吹籽机等,厂建成后,适逢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减产,棉花歉收,几年间处于停产状态。1962年以后逐渐好转,到1964年农业生产发展,棉花产量上升,收购量增加,轧花厂逐渐扩大。经过逐年扩建,机械设备更新,生产技术不断革新。1984年,厂房面积增加到1550平方米,仓库面积增加3600平方米,主要机械设备有:51型80片毛刷式轧花机2台,141型毛刷式剥绒机6台,螺旋式油压打包机1台等轧花设备。职工134人,完成产值130万元,实现利润13万元。
撮镇轧花厂位于撮镇镇梁贾院生产队,靠近撮镇火车站。1955年兴建,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1966年3月投产,建有车间240平方米,仓库800平方米,职工宿舍200平方米,机械设备有5571型毛刷式锯齿轧花机2台,141型毛刷式锯齿剥绒机2台,滚筒式清花机1台,当年实现利润17.6万元。投产后经过不断技术革新,设备改造,先后搞了23项技术革新,增加了清绒机3台,自动吹籽机1台,吸皮棉机1台,轧花双管配棉机1台,清花双管配棉机1台,自动配籽设备1套,链条式踩压机2台。还建有机修车间,车床1台,刨床、钻床各2台,剪板机1台,电焊机1台。厂为了解决棉花打包用布和淡旺季的矛盾,因陋就简,建立回纺车间,配有捧条清花机、刺滚清花机、开花机、并条机、大小管机、经纶机各1台,纺纱机12台,织布机8台。日产粗纱60公斤,包装布300米,1984年,厂房面积3313平方米,职工宿舍2190平方米,露天货场1800平方米,职工73人。年轧花能力6万担,固定资产净值30万元,实现利润9万元。
梁园轧花厂
位于梁园镇北头,梁古路北侧,1975年12月兴建,1977年建成投产,占地面积29300平方米,共建车间1139平方米,仓库1797平方米,收购营业间240平方米,办公室、宿舍1678平方米。机械设备有80型锯齿轧花机2台,141型剥绒机6台,清花机1台,踩压式打包机l台,清绒机1台,拉绒2台,洗锉机、扣环机各1台。1984年,有职工69人(其中技工11人)。1978年到1984年,共完成皮棉产量38150担,产值240万元,实现利润25万。
三个厂都属大集体企业。
店埠、撮镇、梁园等轧花厂几个年份实绩比较表
二、纺织
肥东县纺织厂1958年,兴建于店埠镇西侧,属地方国营企业。征地26640平方米,1959年12月建成纺部车间厂房4400平方米、织布车间厂房4447平方米,占基建工程的60%;原棉库房1071平方米,占基建工程20%。职工宿舍384平方米,安装清花机一个头,梳棉机12台,并条机4台,粗纱机2台,细纱机3台,摇纱机3台等设备,共有职工397名,去安纺一厂培训女工230名,当年12月31日部分纱机投产。1960年l至5月共生产棉纱56件。1961年在工业调整中停办。1968年,县委决定纺织厂工程继续建,继续建成厂房及附属厂房12204平方米,生活用房7717平方米。主机设备在原有老厂的基础上,纺部设备从安纺一厂请来6名师傅协助整修安装,于1970年元旦开动钢丝车14台,细纱机2台,以及部分清花、条粗、摇纱等设备。织部设备的安装于国庆节前全部结束,第一批投入生产的织机267台。1970年,共有纱锭1.2万枚,织布机324台,职工715名,年产棉纱2596.27件,棉布51.8万米,产值185.74万元,税金21.8万元。由于产品质量差,经营管理不善,生产白市布单一品种等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从1970年至1984年的15年中,经济效益不稳定,年利润平均38.7万元,1972年利润107.54万元,1977年亏损23万元,1984年亏损15.6万元。1984年4月厂在后纺565人中试行30%基本工资浮动试点,6月在全厂普遍推行。强化企业管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5年实现产值1600万元,利润102.80万元,税金169万元,人均创利497元,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厂占地面积扩大到98677平方米,厂房面积45100平方米,其中职工宿舍14488平方米,职工2068名,固定资产原值1093.3万元,纱锭20384枚,布机504台,生产能力从最初只能生产21支纱,发展为全省16家全能纺织厂之一,并成批生产42支细棉纱,纯棉纱、布,涤棉混纺纱、布,维棉混纺纱、布,麻棉混纺纱、布等数十个品种。
肥东县纺织厂几个年份实绩比较表
三、塑料编织
合肥市塑料十厂县内南部地少人多,原来土纺土织较多,合作化初期,马集、王集、撮镇等集镇共有棉织业59户,附近农村棉织业约600户。1954年马集、撮镇、梁园先后办起棉织生产合作社,从业人员900多人。1958年,梁园与撮镇的棉织社合并,社址在撮镇南郑小郢,定名为“肥东县针织社”。次年又将马集棉织社并入,转为地方国营,职工700多人,木织机700台,产品有劳动布,卡叽布,府绸格,鸡眼格,印花毯,袜子,毛巾,线罗纹帐及棉线等。三年经济困难期间,大部分职工下放支农,该社即处于停顿状况。1962年7月,该社转为集体企业,改名为“肥东县棉线生产合作社”,职工20名,1971年厂址迁至县城龙泉路西站,1972年改名为“肥东县针织厂”,产品以棉线为主,兼产手套、纱袜。1976年,试产彩条被单面、格子布、包装布、蚊帐。1985年,引进全套编织袋生产机,企业贷款154万元,当年即生产编织袋60万条,产值49.6万元,劳动生产率2638元。5月2日,经合肥市经委批准为现名,又改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县经委领导。现厂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房面积5000平方米,职工188人,固定资产原值236万元。
长临河乡棉织厂历年实绩比较表
四、乡镇棉织
长临棉织厂1980年1月至5月,长临河乡在上海毛巾十二厂的帮助下,建成长临河乡棉织厂,生产提花枕巾。由于这种产品滞销,次年改产出口提花浴巾,远销东南亚、法国、美国、苏联。198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部发给荣誉证书。1985年,扩建了织造车间3000平方米,形成一个“小而全”的生产流水线,年总产值156.7万元,创外汇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