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县城建设
一、概况
县治所在地店埠,位于县境西南部,西距省会17.5公里,是合肥的东大门,又是合浦、合蚌公路必经地。店埠河南流穿城区,横跨河上的通济桥,青春桥连接东西城区为一体。
解放前,店埠仅有南街和北街,居民600多户,人口不到3000。手工业、作坊、商店等约40家,小学1所。北头是荒冈,东、南、西三方都是农田村舍,属典型的旧乡镇。
1949年,县府定驻店埠,经过38年的规划建设,城区面积已达4.1平方公里,人口2.35万人,工厂企业33个(其中国营13个、县属集体11个、镇办9个),职工5678名,商业和服务行业280个,4个交易市场(蔬菜副食品1个、粮食交易1个、牲畜交易1个、毛竹交易1个)。4所中学(内含师范1所)、4所小学、3所幼儿园(班),在校学生总数8143名。4所医院,床位282张。3座影剧院,5100个座位。1座体育场(内建可容2000人座位的灯光球场、练球场、300米跑道),并设卫生、商业、农机等进修学校和训练班。房屋面积:全民单位楼房135430平方米、平房22470平方米;集体单位楼房18560平方米、平房56550平方米;私人楼房5552.4平方米、平房2564平方米,大体分河西为工业区,河东为党政机关、商业服务及生活等区。已形成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街道
旧有南(前)、北两街,成“T”字形,共有瓦房1600多间,草房800多间。南街长450米,宽4米,中段有南巷,服务业多在这里;北街长475米,中、北段宽4米,南段宽15米,东通太平巷,西通上弯巷和下弯巷,农产品市场、手工业、作坊,大多集中在这条街。建县后,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县城建设较快。开始以平房居多。从70年代起,楼房和小型厂房日渐增多,街道的整建也相应进行。1971年,拓宽北街(现名老街),裁弯取直,街面宽14米,路面改乱石为柏油,两旁旧门面统一改造翻新。1978年后,相继建成三至四层楼房建筑有:小商品商场,县公安局、法院的办公楼,实验小学两幢教学楼以及栉比鳞次的私人住宅楼。1978年至1984年,改造了南街,拆迁房屋165间,筑水泥路面长2302米,宽22米(车道14米,两旁人行道各4米),更名为龙泉路。两旁先后建起三至五层楼房有龙泉商场、南大商场、城关商场、食品公司百货商店、日用化工品公司、烟草公司营业部、天都商场、龙泉酒家、通济桥饭店、新雅大酒店(私人)、城关粮店营业部、县建筑公司、县农行宿舍、锻压机床厂办公楼、店埠区供电所,还有县城目前最高建筑——县机械厂的六层远望楼。
新中国成立后,新建较繁华的街道两条:新街,长300米,宽9米,路两旁的主要建筑有:和平商场、店埠区供销门市部、县百货公司义丰商场、县供销社贸易公司、县土杂品门市部、电影院、工人影剧院;三至四层楼房建筑有:得月楼,工人文化宫,县人行、农行和工商行的营业楼。青春路,长1725米,宽7米,两旁三至五层主要楼房建筑有:青春旅社,蔬菜公司营业部,人民商场,工业品批发部,裕祥商场,唐杨饭店,县汽车站,县二轻局、供电局、卫生局、民政局、房地产管理局、税务局及店埠镇等机关办公楼。
城区街道概况表
三、排供水、供电
在改造和建设街道的同时,修建下水道12处,使城区内的雨水、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统流入青春桥以南河道,减少桥以北自来水厂的水源污染。
城区人口日渐增多,过去习惯吃井水用河水已不适应。1972年,县自来水厂建成,日产水2000吨,给水率60%。1984年,扩建平池1个,增设主管道,每日供水量可达5000吨,确保县城用水。
1952年3月,建成火力发电厂,县城机关始用电。后经两次充实设备,1957年9月全城用电,1959年转高压线供电。
店埠城关下水道工程一览表
四、桥梁
通济桥明朝嘉靖年间于店埠河上建座三孔石拱桥。清《续修庐州府志》载柳先甲重修此桥碑文云:“庐州府之东40里,有市曰店埠,市西有河,昔人建桥于上,由之东北达燕赵,西南通楚皖,来往络绎,盖数年矣。”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李承志堂捐款重修。民国20年(1931)大水冲塌此桥墩。1976年在治理店埠河时拆除。1979年1月,建成钢筋混凝土三孔双曲大拱桥,高程11.6米、桥基深24米、长81.65米,跨径20米、净宽14米,载重15吨。
青春桥1930年,修合浦公路时筑木桥横跨店埠河(向西弯河道),名店埠桥。1970年,改建为混凝土双曲拱形桥,长53.2米,跨径20米,净宽7米,改名为青春桥
县治所在地店埠,位于县境西南部,西距省会17.5公里,是合肥的东大门,又是合浦、合蚌公路必经地。店埠河南流穿城区,横跨河上的通济桥,青春桥连接东西城区为一体。
解放前,店埠仅有南街和北街,居民600多户,人口不到3000。手工业、作坊、商店等约40家,小学1所。北头是荒冈,东、南、西三方都是农田村舍,属典型的旧乡镇。
1949年,县府定驻店埠,经过38年的规划建设,城区面积已达4.1平方公里,人口2.35万人,工厂企业33个(其中国营13个、县属集体11个、镇办9个),职工5678名,商业和服务行业280个,4个交易市场(蔬菜副食品1个、粮食交易1个、牲畜交易1个、毛竹交易1个)。4所中学(内含师范1所)、4所小学、3所幼儿园(班),在校学生总数8143名。4所医院,床位282张。3座影剧院,5100个座位。1座体育场(内建可容2000人座位的灯光球场、练球场、300米跑道),并设卫生、商业、农机等进修学校和训练班。房屋面积:全民单位楼房135430平方米、平房22470平方米;集体单位楼房18560平方米、平房56550平方米;私人楼房5552.4平方米、平房2564平方米,大体分河西为工业区,河东为党政机关、商业服务及生活等区。已形成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街道
旧有南(前)、北两街,成“T”字形,共有瓦房1600多间,草房800多间。南街长450米,宽4米,中段有南巷,服务业多在这里;北街长475米,中、北段宽4米,南段宽15米,东通太平巷,西通上弯巷和下弯巷,农产品市场、手工业、作坊,大多集中在这条街。建县后,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县城建设较快。开始以平房居多。从70年代起,楼房和小型厂房日渐增多,街道的整建也相应进行。1971年,拓宽北街(现名老街),裁弯取直,街面宽14米,路面改乱石为柏油,两旁旧门面统一改造翻新。1978年后,相继建成三至四层楼房建筑有:小商品商场,县公安局、法院的办公楼,实验小学两幢教学楼以及栉比鳞次的私人住宅楼。1978年至1984年,改造了南街,拆迁房屋165间,筑水泥路面长2302米,宽22米(车道14米,两旁人行道各4米),更名为龙泉路。两旁先后建起三至五层楼房有龙泉商场、南大商场、城关商场、食品公司百货商店、日用化工品公司、烟草公司营业部、天都商场、龙泉酒家、通济桥饭店、新雅大酒店(私人)、城关粮店营业部、县建筑公司、县农行宿舍、锻压机床厂办公楼、店埠区供电所,还有县城目前最高建筑——县机械厂的六层远望楼。
新中国成立后,新建较繁华的街道两条:新街,长300米,宽9米,路两旁的主要建筑有:和平商场、店埠区供销门市部、县百货公司义丰商场、县供销社贸易公司、县土杂品门市部、电影院、工人影剧院;三至四层楼房建筑有:得月楼,工人文化宫,县人行、农行和工商行的营业楼。青春路,长1725米,宽7米,两旁三至五层主要楼房建筑有:青春旅社,蔬菜公司营业部,人民商场,工业品批发部,裕祥商场,唐杨饭店,县汽车站,县二轻局、供电局、卫生局、民政局、房地产管理局、税务局及店埠镇等机关办公楼。
城区街道概况表
三、排供水、供电
在改造和建设街道的同时,修建下水道12处,使城区内的雨水、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统流入青春桥以南河道,减少桥以北自来水厂的水源污染。
城区人口日渐增多,过去习惯吃井水用河水已不适应。1972年,县自来水厂建成,日产水2000吨,给水率60%。1984年,扩建平池1个,增设主管道,每日供水量可达5000吨,确保县城用水。
1952年3月,建成火力发电厂,县城机关始用电。后经两次充实设备,1957年9月全城用电,1959年转高压线供电。
店埠城关下水道工程一览表
四、桥梁
通济桥明朝嘉靖年间于店埠河上建座三孔石拱桥。清《续修庐州府志》载柳先甲重修此桥碑文云:“庐州府之东40里,有市曰店埠,市西有河,昔人建桥于上,由之东北达燕赵,西南通楚皖,来往络绎,盖数年矣。”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李承志堂捐款重修。民国20年(1931)大水冲塌此桥墩。1976年在治理店埠河时拆除。1979年1月,建成钢筋混凝土三孔双曲大拱桥,高程11.6米、桥基深24米、长81.65米,跨径20米、净宽14米,载重15吨。
青春桥1930年,修合浦公路时筑木桥横跨店埠河(向西弯河道),名店埠桥。1970年,改建为混凝土双曲拱形桥,长53.2米,跨径20米,净宽7米,改名为青春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