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乡镇建设
一、集镇
(一)撮镇
撮镇北距县城7公里,西濒店埠河;合裕公路、淮南铁路横贯东西,店忠公路纵贯南北;它是本县南部水陆交通重镇。
自明朝至民国,撮镇一直是合肥县一个乡镇。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以重兵盘踞合肥,严控过往行人,行商不敢去合肥的,多云集该镇,因此市场繁荣,米行20多家,较大的竹木行、布店、药店、纱市、牛市,招揽了定(远)、凤(阳)、嘉(山)的客商,并向池河、藕塘抗日根据地提供布、纱等军需用品。抗日战争胜利后,商业重点转移到合肥,加之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及通货膨胀,致使该镇商业,日趋萧条。
解放后,私人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走上集体化道路,国营企业和供销合作社企业控制了整个市场,特别对小农经济的卡死,失去广大农村的购买力,以致市场经济缺乏活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开放政策,给市场带来活力,农村剩余劳力积极投入镇上经营工商业的有882人,他们采取因地制宜,自由结合,3人1组,5人1店,10人1厂,自筹资金,自请师傅,自行管理,先后办起35个企业,现有固定资产原值50多万元。
1985年,铁道部、蚌埠铁路分局,省、县属单位在本镇有:铁路四局、撮镇火车站、省石油勘探公司、县撮镇禽蛋厂、县撮镇轧花厂、县建筑公司预制厂、县撮镇农行办事处、县撮镇工商行办事处、县撮镇中学、县撮镇食品厂、县木材公司、县撮镇供电所、县撮镇汽车站、县撮镇肉类食品加工厂、县撮镇医药公司、县撮镇邮电局、县供销社撮镇办事处。区属单位15个,镇属单位(含居民办的企事业)24个。有中学2所,小学2所,幼儿班1个,在校学生2817名。新建房面积:全民单位的楼房4735.8平方米,平房109163.6平方米;集体单位楼房9960.7平方米,平房37107平方米;私人楼房1028.72平方米,平房23390平方米。全镇面积由原来0.4平方公里,扩大到1.65平方公里,人口由1948年的1334人发展到16893人(含农业9611人),增加11.7倍。
近年来,本镇在整体规划中,新建了农民街、合裕街;拓宽了南街、北街;改造火车站街;兴建了镇南桥;改建店撮公路南端弯道;新辟农贸市场4230平方米;另建下水道长4500米,清除卫生死角27处和污水沟12条;增建公共厕所4处、添置垃圾箱27个;并在街道两旁,家前屋后植树3800余棵,初步实现了环境的绿化、净化和美化。1985年,《撮镇旧貌变新颜》被肥东县电视台搬上了荧屏。
撮镇镇街道现状一览表
(二)梁园镇
梁园镇位于本县中部,南距县城16公里,合蚌公路经此,是本县中部历史悠久、商业繁荣的重镇。宋武帝至北宋设县治。
该镇一直以商业著称,其中行业尤为突出。解放前,粮食、油、纱、布、鸡鸭、旧货、蹄角等行,吸引江苏、河南、定远、巢县、全椒等地外商。这些外商的货物进出,主要靠骡、驴、马等牲畜驮运,因此蹄角牲畜日成交额在千头以上。其次是商铺、馆店,其中布业有10余家,每家储布达700匹;毛万和、张恒春、陈四一(膏药)等药店,远近闻名;饭店和茶馆约50余家,浴池3家,市场繁荣,不亚于合肥。
在抗日战争时期,梁园遭日本侵略军两次洗劫,古老建筑,毁于战火,整齐街道,烧成焦土,城隍庙、涌慈庵、大法寺、火神庙,文昌宫、关帝庙、净果庵、李拔贡花园、蔡姓花园、古峏塔、明远台等名胜古迹,统成废墟。劫后人们在废墟上营造简易平房,建成一条南北向长街,南、中、北三段,总长1550米,宽8米,但古老县城,已旧貌全非。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资的基本建设,有镇南的粮站、米厂、煤建;镇西的梁园中学、汽车站、税务所;镇北的医院、食品站、轧花厂、供电所;镇中的供销社、邮局、银行、新华书店。属全民单位建的楼房总面积为2961.07平方米,平房总面积为45177.48平方米;属大集体建的楼房总面积为291.99平方米,平房总面积8508.37平方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政策开放,市场日益繁荣,农历每旬二、四、七、九逢集。其中二、七大集,有来自全椒、定远、长丰、和县、肥西、合肥的客商,从早到晚市场约5万人,是本县最大的交易市场。全镇私人工商业已发展到521户。其中经济富裕户建的楼房总面积为2251.52平方米,砖瓦结构平房总面积为44017.78平方米。1985年全镇人口10100人(含农业人口5570人)。
全镇有小学两所,32个班;中学l所,20个班;幼儿班2所,共有学生3190人。另外还有文化站、影剧院各1所。
1958年5月建成火力发电厂,1970年上半年高压线架经梁园,转电网供电。1984年按《梁园建设总体规划》开始新建一条振兴路,从童庄至梁园小学,长1500米,1985年已建成700米。
(三)小集市
全县现有小集市56个,其中52个是区、乡政府所在地。乡政府所在地的小集市都兴建有农具厂、供销社、卫生院、文化站(室)、缝纫店、理发店、旅社、饭店、作坊和学校。这些单位一般都是砖瓦结构的平房或楼房。区政府所在地的小集市,还设有广播站、兽医站、种子站、农技站、农机站、工商管理组、税务所、农电管理站;沿公路线的还设交通管理站。
有些小集市改造了旧街道,兴建了新街道:长临河建新街两条,成“T”形。南北向街长500米,宽15米;东西向街长400米,宽25米。长乐集建南北向新街1条,长400米,宽15米。桥头集建新街1条,长450米,宽16米。西山驿就合浦公路两旁建新街1条,长1004米,宽35米。高亮集新建两条街:东西向街长400米,宽20米;南北向街长700米,宽30米。石塘桥沿公路建1条东西向街,长900米,宽30米。白龙建4条街呈“井”字形:合青街长1220米,宽20米;费白街长800米,宽20米;新街长1020米,宽20米;小街(老街改造)长200米,宽51米。八斗建两条新街呈“”字形,南北向街长1500米,宽20米;东西向街长700米,宽20米。古城集新建街长400米,宽30米。张集新建街长1500米,宽15米。王子城新建街长2000米,宽20米。山王集于1974年向西南迁1.25公里(朝西韩村南),建新街1条,长300米,宽20米。
80年代起,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小集市的楼房也不断兴起,全民单位建的二至三层楼房有:石塘桥、龙塘、长乐、长临河、西山驿等地。私人建的楼房以西山驿、石塘桥较多。这些楼房下层作商店门市部,上层住宿。
二、农村
住房解放前,农村住房结构可分砖瓦、土瓦和草房三种。
砖瓦结构以石奠基,以砖砌墙,以木作梁、柱、桁条,以小瓦作上盖这类型房屋较少。还有极少数豪富者,墙壁、天花板都用木制,雕梁画栋,丹漆辉煌。
土瓦结构用土筑墙,用木作梁、柱、桁条,用小瓦作上盖。这类型房屋,县内南部较普遍。
草房以土筑墙或以草裹木棍糊上泥为墙,以杂树或竹为房架,以稻草或麦稭(山区用山草)盖顶。县内北部较多。此外,沿山区多用石头砌墙。
房屋格局有以下几种:一进三间,一进五间,一进七间;二进三间,二进五间;三进三间,三进五间;四进三间,四进五间;五进三间,五进五间等。
一进三间,每间有五桁的,有七桁的,也有九桁的,中间厅堂宽3米以上,其余各宽不到3米。厅堂前檐下是大门,后檐下是后门,左右两间作卧房和厨房用,人多房少的即沿侧间搭披厦做厨房,有的接两侧间或向前或向后盖厢房,并砌垣墙安上门,在前叫做大门楼,在后叫做后门楼,中间形成一个天井院。这类型很普遍。
一进五间,每间纵宽度与一进三间相同。厅堂一般敞三间,也有敞一间。两进五间,两边盖厢屋,形成三间面积的天井院,称四合院,生活宽裕的家庭,都喜住这类宅型。
一进七间与一进五间类似。
村庄最大有几百户,中等几十户,小的几户,大、小村为数不多。另有一些村庄,四周挖成围沟,行人来往,需走活动板桥,晚上抽掉桥板,防盗保安。这样村庄有的称圩,有的称院,如李家圩、肖圩、邹家院、曹家院。
解放后至1957年,农房以维修居多,兴建较少。“大跃进”中,支援大办钢铁,拆毁民房1349间,给农民住房带来困难。此后农民住房一直紧缺。1978年起,农村经济日趋繁荣,普遍修建新房。1983年底,全县住房面积934万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420.3万平方米、草房513.7万平方米)。按这年962837人口计算,人均占房面积9.7平方米。1984年至1985年,新建房1.59万户,面积99.03万平方米(其中楼房9.81万平方米,平房70.53万平方米),加上原住房,合计1033.03万平方米,人均占房面积10.63平方米。同时建公房19.43万平方米,生产用房4.13万平方米。规划村庄1个,规划小集镇39个。
饮用水县境人民生活饮用水一向以井水为主。中部大部分地区的浅水井,纯是渗透水,水量小;丘陵地区水井,遇旱易枯涸;北部江淮分水岭两侧,岩石厚,土层薄,地下水位低,凿井难度大,有些村庄无井,吃塘坝或土凼水,干旱年份吃水常发生问题;南部圩区,地下水位高,挖井易出水,但沿河、湖居民,习惯饮河、湖水。解放后,合肥、店埠等地工业发展很快,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河湖,使沿岸居民饮用水发生问题。因此,1956年,县成立两个打井专业队,为缺水地区打井。1962年后,两次请省水文钻探队在定光、店埠、石塘等地打井4眼,深300米左右,是县内最早最深的机井,水量多,水质好。1978年,县境发生特大旱灾,部分高岗地带人畜用水发生困难,于是发动群众和当地打井技术人员,突击清淘老井1500多眼,挖新井770眼。又从北京市海淀区请来两个机械打井队,钻机4台,工人60多名,历时半年在王集、马湖、费集、店埠等地打机井109眼,水质好,深度一般在30米至40米,最深的商冲1号井为55.7米。日出水量一般200吨至300吨,最多960吨(王集乡农科站28号井)。70年代后期以来,集镇、农村不少居民在庭院打小型压水
井,速度快,造价小,使用方便,正在发展中。1985年,撮镇请合肥工业大学地下水开发公司在镇上打一口辐射井,井口直径3.5米、深36米。在17米、24米深度各有一层细砂层,水量不多;26米、28.5米深度有2米多厚的砂层;水量多,水质好。为扩大来水量,在井筒的3个砂层打57个横向辐射孔,向四周延伸,最远达150米。一昼夜出水量1080吨。它是华东地区现时最大的新型水井。
30多年来,通过大力改造老井,建设新井,各地饮用水状况已有很大改善,但仍有少数村庄,特别是沿河、湖村庄食用塘坝水或受污染的河、湖水,有碍健康。
(一)撮镇
撮镇北距县城7公里,西濒店埠河;合裕公路、淮南铁路横贯东西,店忠公路纵贯南北;它是本县南部水陆交通重镇。
自明朝至民国,撮镇一直是合肥县一个乡镇。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以重兵盘踞合肥,严控过往行人,行商不敢去合肥的,多云集该镇,因此市场繁荣,米行20多家,较大的竹木行、布店、药店、纱市、牛市,招揽了定(远)、凤(阳)、嘉(山)的客商,并向池河、藕塘抗日根据地提供布、纱等军需用品。抗日战争胜利后,商业重点转移到合肥,加之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及通货膨胀,致使该镇商业,日趋萧条。
解放后,私人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走上集体化道路,国营企业和供销合作社企业控制了整个市场,特别对小农经济的卡死,失去广大农村的购买力,以致市场经济缺乏活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开放政策,给市场带来活力,农村剩余劳力积极投入镇上经营工商业的有882人,他们采取因地制宜,自由结合,3人1组,5人1店,10人1厂,自筹资金,自请师傅,自行管理,先后办起35个企业,现有固定资产原值50多万元。
1985年,铁道部、蚌埠铁路分局,省、县属单位在本镇有:铁路四局、撮镇火车站、省石油勘探公司、县撮镇禽蛋厂、县撮镇轧花厂、县建筑公司预制厂、县撮镇农行办事处、县撮镇工商行办事处、县撮镇中学、县撮镇食品厂、县木材公司、县撮镇供电所、县撮镇汽车站、县撮镇肉类食品加工厂、县撮镇医药公司、县撮镇邮电局、县供销社撮镇办事处。区属单位15个,镇属单位(含居民办的企事业)24个。有中学2所,小学2所,幼儿班1个,在校学生2817名。新建房面积:全民单位的楼房4735.8平方米,平房109163.6平方米;集体单位楼房9960.7平方米,平房37107平方米;私人楼房1028.72平方米,平房23390平方米。全镇面积由原来0.4平方公里,扩大到1.65平方公里,人口由1948年的1334人发展到16893人(含农业9611人),增加11.7倍。
近年来,本镇在整体规划中,新建了农民街、合裕街;拓宽了南街、北街;改造火车站街;兴建了镇南桥;改建店撮公路南端弯道;新辟农贸市场4230平方米;另建下水道长4500米,清除卫生死角27处和污水沟12条;增建公共厕所4处、添置垃圾箱27个;并在街道两旁,家前屋后植树3800余棵,初步实现了环境的绿化、净化和美化。1985年,《撮镇旧貌变新颜》被肥东县电视台搬上了荧屏。
撮镇镇街道现状一览表
(二)梁园镇
梁园镇位于本县中部,南距县城16公里,合蚌公路经此,是本县中部历史悠久、商业繁荣的重镇。宋武帝至北宋设县治。
该镇一直以商业著称,其中行业尤为突出。解放前,粮食、油、纱、布、鸡鸭、旧货、蹄角等行,吸引江苏、河南、定远、巢县、全椒等地外商。这些外商的货物进出,主要靠骡、驴、马等牲畜驮运,因此蹄角牲畜日成交额在千头以上。其次是商铺、馆店,其中布业有10余家,每家储布达700匹;毛万和、张恒春、陈四一(膏药)等药店,远近闻名;饭店和茶馆约50余家,浴池3家,市场繁荣,不亚于合肥。
在抗日战争时期,梁园遭日本侵略军两次洗劫,古老建筑,毁于战火,整齐街道,烧成焦土,城隍庙、涌慈庵、大法寺、火神庙,文昌宫、关帝庙、净果庵、李拔贡花园、蔡姓花园、古峏塔、明远台等名胜古迹,统成废墟。劫后人们在废墟上营造简易平房,建成一条南北向长街,南、中、北三段,总长1550米,宽8米,但古老县城,已旧貌全非。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资的基本建设,有镇南的粮站、米厂、煤建;镇西的梁园中学、汽车站、税务所;镇北的医院、食品站、轧花厂、供电所;镇中的供销社、邮局、银行、新华书店。属全民单位建的楼房总面积为2961.07平方米,平房总面积为45177.48平方米;属大集体建的楼房总面积为291.99平方米,平房总面积8508.37平方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政策开放,市场日益繁荣,农历每旬二、四、七、九逢集。其中二、七大集,有来自全椒、定远、长丰、和县、肥西、合肥的客商,从早到晚市场约5万人,是本县最大的交易市场。全镇私人工商业已发展到521户。其中经济富裕户建的楼房总面积为2251.52平方米,砖瓦结构平房总面积为44017.78平方米。1985年全镇人口10100人(含农业人口5570人)。
全镇有小学两所,32个班;中学l所,20个班;幼儿班2所,共有学生3190人。另外还有文化站、影剧院各1所。
1958年5月建成火力发电厂,1970年上半年高压线架经梁园,转电网供电。1984年按《梁园建设总体规划》开始新建一条振兴路,从童庄至梁园小学,长1500米,1985年已建成700米。
(三)小集市
全县现有小集市56个,其中52个是区、乡政府所在地。乡政府所在地的小集市都兴建有农具厂、供销社、卫生院、文化站(室)、缝纫店、理发店、旅社、饭店、作坊和学校。这些单位一般都是砖瓦结构的平房或楼房。区政府所在地的小集市,还设有广播站、兽医站、种子站、农技站、农机站、工商管理组、税务所、农电管理站;沿公路线的还设交通管理站。
有些小集市改造了旧街道,兴建了新街道:长临河建新街两条,成“T”形。南北向街长500米,宽15米;东西向街长400米,宽25米。长乐集建南北向新街1条,长400米,宽15米。桥头集建新街1条,长450米,宽16米。西山驿就合浦公路两旁建新街1条,长1004米,宽35米。高亮集新建两条街:东西向街长400米,宽20米;南北向街长700米,宽30米。石塘桥沿公路建1条东西向街,长900米,宽30米。白龙建4条街呈“井”字形:合青街长1220米,宽20米;费白街长800米,宽20米;新街长1020米,宽20米;小街(老街改造)长200米,宽51米。八斗建两条新街呈“”字形,南北向街长1500米,宽20米;东西向街长700米,宽20米。古城集新建街长400米,宽30米。张集新建街长1500米,宽15米。王子城新建街长2000米,宽20米。山王集于1974年向西南迁1.25公里(朝西韩村南),建新街1条,长300米,宽20米。
80年代起,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小集市的楼房也不断兴起,全民单位建的二至三层楼房有:石塘桥、龙塘、长乐、长临河、西山驿等地。私人建的楼房以西山驿、石塘桥较多。这些楼房下层作商店门市部,上层住宿。
二、农村
住房解放前,农村住房结构可分砖瓦、土瓦和草房三种。
砖瓦结构以石奠基,以砖砌墙,以木作梁、柱、桁条,以小瓦作上盖这类型房屋较少。还有极少数豪富者,墙壁、天花板都用木制,雕梁画栋,丹漆辉煌。
土瓦结构用土筑墙,用木作梁、柱、桁条,用小瓦作上盖。这类型房屋,县内南部较普遍。
草房以土筑墙或以草裹木棍糊上泥为墙,以杂树或竹为房架,以稻草或麦稭(山区用山草)盖顶。县内北部较多。此外,沿山区多用石头砌墙。
房屋格局有以下几种:一进三间,一进五间,一进七间;二进三间,二进五间;三进三间,三进五间;四进三间,四进五间;五进三间,五进五间等。
一进三间,每间有五桁的,有七桁的,也有九桁的,中间厅堂宽3米以上,其余各宽不到3米。厅堂前檐下是大门,后檐下是后门,左右两间作卧房和厨房用,人多房少的即沿侧间搭披厦做厨房,有的接两侧间或向前或向后盖厢房,并砌垣墙安上门,在前叫做大门楼,在后叫做后门楼,中间形成一个天井院。这类型很普遍。
一进五间,每间纵宽度与一进三间相同。厅堂一般敞三间,也有敞一间。两进五间,两边盖厢屋,形成三间面积的天井院,称四合院,生活宽裕的家庭,都喜住这类宅型。
一进七间与一进五间类似。
村庄最大有几百户,中等几十户,小的几户,大、小村为数不多。另有一些村庄,四周挖成围沟,行人来往,需走活动板桥,晚上抽掉桥板,防盗保安。这样村庄有的称圩,有的称院,如李家圩、肖圩、邹家院、曹家院。
解放后至1957年,农房以维修居多,兴建较少。“大跃进”中,支援大办钢铁,拆毁民房1349间,给农民住房带来困难。此后农民住房一直紧缺。1978年起,农村经济日趋繁荣,普遍修建新房。1983年底,全县住房面积934万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420.3万平方米、草房513.7万平方米)。按这年962837人口计算,人均占房面积9.7平方米。1984年至1985年,新建房1.59万户,面积99.03万平方米(其中楼房9.81万平方米,平房70.53万平方米),加上原住房,合计1033.03万平方米,人均占房面积10.63平方米。同时建公房19.43万平方米,生产用房4.13万平方米。规划村庄1个,规划小集镇39个。
饮用水县境人民生活饮用水一向以井水为主。中部大部分地区的浅水井,纯是渗透水,水量小;丘陵地区水井,遇旱易枯涸;北部江淮分水岭两侧,岩石厚,土层薄,地下水位低,凿井难度大,有些村庄无井,吃塘坝或土凼水,干旱年份吃水常发生问题;南部圩区,地下水位高,挖井易出水,但沿河、湖居民,习惯饮河、湖水。解放后,合肥、店埠等地工业发展很快,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河湖,使沿岸居民饮用水发生问题。因此,1956年,县成立两个打井专业队,为缺水地区打井。1962年后,两次请省水文钻探队在定光、店埠、石塘等地打井4眼,深300米左右,是县内最早最深的机井,水量多,水质好。1978年,县境发生特大旱灾,部分高岗地带人畜用水发生困难,于是发动群众和当地打井技术人员,突击清淘老井1500多眼,挖新井770眼。又从北京市海淀区请来两个机械打井队,钻机4台,工人60多名,历时半年在王集、马湖、费集、店埠等地打机井109眼,水质好,深度一般在30米至40米,最深的商冲1号井为55.7米。日出水量一般200吨至300吨,最多960吨(王集乡农科站28号井)。70年代后期以来,集镇、农村不少居民在庭院打小型压水
井,速度快,造价小,使用方便,正在发展中。1985年,撮镇请合肥工业大学地下水开发公司在镇上打一口辐射井,井口直径3.5米、深36米。在17米、24米深度各有一层细砂层,水量不多;26米、28.5米深度有2米多厚的砂层;水量多,水质好。为扩大来水量,在井筒的3个砂层打57个横向辐射孔,向四周延伸,最远达150米。一昼夜出水量1080吨。它是华东地区现时最大的新型水井。
30多年来,通过大力改造老井,建设新井,各地饮用水状况已有很大改善,但仍有少数村庄,特别是沿河、湖村庄食用塘坝水或受污染的河、湖水,有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