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成人教育
一、农村扫盲
本县农民业余教育,始于1950年冬。11月间,首次召开工农业余教育会议,会后培训冬学教师795人,组织50349名农村文盲参加冬学。1951年11月,县、区设“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乡设“文教委员会”,培训冬师1000名,办起冬学2130所,有53403人参加学习,并将一部分办得好的冬学转为常年民校。课程设置除文化课外,还向学员进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生产互助、治理淮河、民主建政以及婚姻法等时政教育。至1952年春,扫盲运动进入高潮,全县冬学发展到3436所,学员78322人,教师4009人;民校发展到321所,439个班,学员25213人,教师551人。下半年,成立“肥东县扫盲运动委员会”,组织了扫盲工作队,每区还配一名专职扫盲干部,同时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教学法,从此,农民业余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的轨道,坚持常年不断。冬学学员通过学习,最多能识600个常用字;民校学员平均能识1500个常用字,最多识3000字,会写短文和书信,不少人当上记工员、会计,少数人当上供销社营业员和基层干部。1959年,肥东县被评为合肥地区扫除文盲先进单位,出席全国群英会。1960年和1961年,群众生活困难,农民业余教育转入低潮。1963年冬,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组织一批青壮年文盲参加冬学。1964年,半耕半读的简易小学(或称“一揽子”学校)在本县各地兴起,这类学校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除招收一些不能上全日制学校的学龄儿童外,还大量吸收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参加学习,这对扫除文盲起了积极的作用。十年动乱期间,全县农民业余教育处于停顿状态。1978年以后,重建业余教育领导组织,制订了发展规划,每年组织1万余人参加学习,取得了一些成效。
二、职工教育
(一)机关业余文化学校1951年,在文化馆开办县直机关文化学校,次年,新盖校舍两幢,配备专职教师4人,设高级、初级两个班,招收学员152人(其中干部21人,军警90人,勤杂41人),1955年,配专职校长1人,专职教师11人,兼职教师3人,学员300余人。学制两年,坚持早晚上课,每周上课6次,每次两小时,两年共1584个教时。当时,教学秩序正常,学员入学、升级、毕业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1955年至1957年,共培训初中毕业生150人,高小毕业生270人。1958年并入工人业余学校。
(二)职工业余学校1951年,县文教科和总工会联合办起职工业余教育10个班,吸收335名工人参加学习。同年设“肥东县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至1952年,职工业余学校发展到22个班,学员538人,教师26人。1959年,有学员3492人,其中初小班1664人,高小班1058人,初中班770人。1967年以后,绝大部分职工业余学校中断。1978年以后,为了提高职工文化、技术素质,以适应技术竞赛、振兴肥东经济的需要,各类职工业余学校又纷纷兴起。1985年,全县有职工中学6所,学员320人;系统培训中心4所,学员250人;文化补习班35个,学员1900人;技术培训班42个,学员2040人。
从1982年开始,对在文化上不及初中毕业程度,在技术上不及三级工技术水平的青年工人进行“双补”工作。据1985年统计:全县职工23378人,其中文化补课对象3694人,技术补课对象3400人。经过几年“双补”,文化补课累计合格3085人,占83.5%;技术补课累计合格2664人,占78.4%。职工中的文盲由原来的700多人减少到416人,小学文化程度由原来的726人下降到418人,初中文化程度由原来的8815人上升到11936人,并输送了500余人进入省内外中、高等专业学校学习。
三、函授、电视、广播学校
(一)函授学校1955年,县成立函授师范学校,招收不及中师毕业程度的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养员参加学习,单科独进,分科结业,当年全县有500多人参加学习。至1959年,函授学员发展到2025人。1960年因成绩显著,出席全国群英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函授师范学校停办。1985年恢复函授教育,由县教师进修学校主办。开设6个班,学员300人。
1979年,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教育学院开始在本县招收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函授班,先后招了三届,累计学员140人,现已毕业38人,还有76人坚持学习。本县成立了高师函授班,负责招生和日常管理,并聘请7名兼职辅导员,对学员进行面授。
(二)电视大学安徽电视大学在肥东设立教学班(简称肥东电大),1979年开办,分电子、机械、中文三个专业,招生对象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干部职工、教师和知识青年,至1985年已招生四届,累计学生214人,已毕业45人,结业51人,有两名学员因成绩优异,分别被合肥电视台、安徽消防编辑部录用为编辑和记者,有一名学员的文章在上海《文科月刊》获全国征稿二等奖。班主任楚爱良被评为全国电大优秀工作者,晋升工资一级。
(三)农业广播学校1981年设立农业广播学校肥东分校,招收首批学员126人,至1985年,累计招收383人,其中区、乡基层干部占80%。1985年,毕业58人,单科结业18人。
本县农民业余教育,始于1950年冬。11月间,首次召开工农业余教育会议,会后培训冬学教师795人,组织50349名农村文盲参加冬学。1951年11月,县、区设“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乡设“文教委员会”,培训冬师1000名,办起冬学2130所,有53403人参加学习,并将一部分办得好的冬学转为常年民校。课程设置除文化课外,还向学员进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生产互助、治理淮河、民主建政以及婚姻法等时政教育。至1952年春,扫盲运动进入高潮,全县冬学发展到3436所,学员78322人,教师4009人;民校发展到321所,439个班,学员25213人,教师551人。下半年,成立“肥东县扫盲运动委员会”,组织了扫盲工作队,每区还配一名专职扫盲干部,同时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教学法,从此,农民业余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的轨道,坚持常年不断。冬学学员通过学习,最多能识600个常用字;民校学员平均能识1500个常用字,最多识3000字,会写短文和书信,不少人当上记工员、会计,少数人当上供销社营业员和基层干部。1959年,肥东县被评为合肥地区扫除文盲先进单位,出席全国群英会。1960年和1961年,群众生活困难,农民业余教育转入低潮。1963年冬,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组织一批青壮年文盲参加冬学。1964年,半耕半读的简易小学(或称“一揽子”学校)在本县各地兴起,这类学校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除招收一些不能上全日制学校的学龄儿童外,还大量吸收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参加学习,这对扫除文盲起了积极的作用。十年动乱期间,全县农民业余教育处于停顿状态。1978年以后,重建业余教育领导组织,制订了发展规划,每年组织1万余人参加学习,取得了一些成效。
二、职工教育
(一)机关业余文化学校1951年,在文化馆开办县直机关文化学校,次年,新盖校舍两幢,配备专职教师4人,设高级、初级两个班,招收学员152人(其中干部21人,军警90人,勤杂41人),1955年,配专职校长1人,专职教师11人,兼职教师3人,学员300余人。学制两年,坚持早晚上课,每周上课6次,每次两小时,两年共1584个教时。当时,教学秩序正常,学员入学、升级、毕业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1955年至1957年,共培训初中毕业生150人,高小毕业生270人。1958年并入工人业余学校。
(二)职工业余学校1951年,县文教科和总工会联合办起职工业余教育10个班,吸收335名工人参加学习。同年设“肥东县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至1952年,职工业余学校发展到22个班,学员538人,教师26人。1959年,有学员3492人,其中初小班1664人,高小班1058人,初中班770人。1967年以后,绝大部分职工业余学校中断。1978年以后,为了提高职工文化、技术素质,以适应技术竞赛、振兴肥东经济的需要,各类职工业余学校又纷纷兴起。1985年,全县有职工中学6所,学员320人;系统培训中心4所,学员250人;文化补习班35个,学员1900人;技术培训班42个,学员2040人。
从1982年开始,对在文化上不及初中毕业程度,在技术上不及三级工技术水平的青年工人进行“双补”工作。据1985年统计:全县职工23378人,其中文化补课对象3694人,技术补课对象3400人。经过几年“双补”,文化补课累计合格3085人,占83.5%;技术补课累计合格2664人,占78.4%。职工中的文盲由原来的700多人减少到416人,小学文化程度由原来的726人下降到418人,初中文化程度由原来的8815人上升到11936人,并输送了500余人进入省内外中、高等专业学校学习。
三、函授、电视、广播学校
(一)函授学校1955年,县成立函授师范学校,招收不及中师毕业程度的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养员参加学习,单科独进,分科结业,当年全县有500多人参加学习。至1959年,函授学员发展到2025人。1960年因成绩显著,出席全国群英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函授师范学校停办。1985年恢复函授教育,由县教师进修学校主办。开设6个班,学员300人。
1979年,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教育学院开始在本县招收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函授班,先后招了三届,累计学员140人,现已毕业38人,还有76人坚持学习。本县成立了高师函授班,负责招生和日常管理,并聘请7名兼职辅导员,对学员进行面授。
(二)电视大学安徽电视大学在肥东设立教学班(简称肥东电大),1979年开办,分电子、机械、中文三个专业,招生对象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干部职工、教师和知识青年,至1985年已招生四届,累计学生214人,已毕业45人,结业51人,有两名学员因成绩优异,分别被合肥电视台、安徽消防编辑部录用为编辑和记者,有一名学员的文章在上海《文科月刊》获全国征稿二等奖。班主任楚爱良被评为全国电大优秀工作者,晋升工资一级。
(三)农业广播学校1981年设立农业广播学校肥东分校,招收首批学员126人,至1985年,累计招收383人,其中区、乡基层干部占80%。1985年,毕业58人,单科结业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