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电影 影剧院
一、电影
放映设施1950年秋,皖北行署文教处电影放映队至县城放映《红旗漫卷西风》。此系县内首次放映电影,轰动了店埠镇,观众数千人。1952年,省文化局派1个电影队常驻肥东,巡回放映,所到之处,群众争相迎送。1955年,省文化局将直属的91、92两个电影队派驻肥东,每队3人、16毫米放映机1台。在全县建立51个固定放映点。1957年,省派驻肥东的电影队增至5个,16毫米放映机5台,放映员15人。1958年,电影放映管理权下放,上述电影队交归县管。同年,县城建立电影俱乐部,35毫米放映机1台,工作人员6人,借用县大会场作营业性放映。1967年,电影俱乐部改为肥东电影院,先后借“工人之家”、县大会场作放映场所,直至1984年新建的电影院落成,始有固定放映场所。
从1970年起,农村人民公社办集体电影队,到所辖村庄,轮流放映《新闻简报》、“样板戏”等影片,摊派生产队用集体公款付放映费。到1976年,集体电影队增至54个;放映员118人,16毫米放映机19台,8.75毫米放映机42台(含一队双机)。当年9月,肥东电影院首次放映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天山上的红花》,连映18场,场场满座。1977年,开放了全县41个会场作放映场所,上映了大批新影片和优秀传统影片,上座率提高,激发了放映积极性,集体电影队增到66个,国家办电影队9个。1978年,全县评比出电影放映先进集体和个人77个。1982年起,文化专业户自筹资金,购买设备,建立个体电影队。1983年,随着集体、个体电影队的发展,国家办的电影队全部撤销。惟肥东电影院仍属国营,于1984年首次放映立体影片《欢欢笑笑》,连映21场,观众争购预售票,达2.4万人次。
1985年,全县有集体电影队90个(区、乡办的84个,厂矿办的6个),放映员191人。个体放映队16个,放映员29人。全县有电影放映机117台(35毫米5台,16毫米44台,8.75毫米68台)。肥东电影院也增加了较多设备,有放映机9台(35毫米2台,16毫米7台),发电机8台(其中8000瓦3台),立体电影设备1套。
肥东县电影放映设施概况表
(1955~1985)
发行管理1958年,设肥东电影联队,配队长1人,负责影片发行管理。1961年,成立肥东电影管理组,取代电影联队。1963年,改为肥东电影管理站,工作人员4人,负责发行、机修、财经、帐目。1969年,改为肥东电影宣传站,影片单调,上座率低,收入不足,每年要国家补贴数万元。1973年,复改名为肥东电影管理站。1980年,随着放映事业的发展,发行、机修和放映管理的工作量大,将电影管理站上升为肥东电影公司,工作人员增至38人,内设业务、计财、修供3个股,并设派出机构古城电影管理站。公司承担全县电影放映管理,影片发行,机械修理。至1981年,电影观众和放映、发行收入,有很大增长,与1965年比较,观众增加11倍,放映收入增加127倍,发行收入增加13.7倍。电影公司的经济收支略有盈余,支持梁园、八斗、广兴等区乡建影剧院;帮助撮镇、石塘、复兴、店埠等影剧院,建35毫米放映机;扶持许多集体、个体电影队换机种,改光源。1982年以后,随着电视机的增加,电影观众减少,1985年比1981年下降34%。
肥东县电影公司(管理站)影片放映放行效益表
(1965、1970~1985)
二,影剧院
肥东影剧院1951年,店埠镇郭某租用民房搭台,演“倒七戏”,称小戏院。1954年,国家投资在店埠镇北头建一砖墙草顶简易剧场,座位800个。1968年扩建公路拆除。1976年,国家投资50万元,在公园路建肥东影剧院,面积5000平方米,座位1730个。但建筑质量较差,1984年8月,县环保局宣布属“危房”,即停止使用。1985年,按安徽省国防工业设计研究院方案,正在加固。
“工人之家”1965年县总工会兴建。坐落店埠镇青春路,面积1200平方米,座位830个。主要活动是接待外来剧团、县内业余剧团演出,有时放映录像。
肥东电影院1980年,国家投资45万元建肥东电影院。坐落店埠镇新街,面积1950平方米,座位1136个,1984年7月开放使用。
店埠影剧场1982年,店埠公社在店埠镇公园路建一电影院。1984年,店埠乡与店埠镇合并,移至龙泉西路重建一影剧院。面积1200平方米,座位866个。
区、乡影剧院全县区、乡影剧院(场)47个,其中设备较好、使用正常的11个,概况如下表:
肥东区、乡电影院概况表
放映设施1950年秋,皖北行署文教处电影放映队至县城放映《红旗漫卷西风》。此系县内首次放映电影,轰动了店埠镇,观众数千人。1952年,省文化局派1个电影队常驻肥东,巡回放映,所到之处,群众争相迎送。1955年,省文化局将直属的91、92两个电影队派驻肥东,每队3人、16毫米放映机1台。在全县建立51个固定放映点。1957年,省派驻肥东的电影队增至5个,16毫米放映机5台,放映员15人。1958年,电影放映管理权下放,上述电影队交归县管。同年,县城建立电影俱乐部,35毫米放映机1台,工作人员6人,借用县大会场作营业性放映。1967年,电影俱乐部改为肥东电影院,先后借“工人之家”、县大会场作放映场所,直至1984年新建的电影院落成,始有固定放映场所。
从1970年起,农村人民公社办集体电影队,到所辖村庄,轮流放映《新闻简报》、“样板戏”等影片,摊派生产队用集体公款付放映费。到1976年,集体电影队增至54个;放映员118人,16毫米放映机19台,8.75毫米放映机42台(含一队双机)。当年9月,肥东电影院首次放映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天山上的红花》,连映18场,场场满座。1977年,开放了全县41个会场作放映场所,上映了大批新影片和优秀传统影片,上座率提高,激发了放映积极性,集体电影队增到66个,国家办电影队9个。1978年,全县评比出电影放映先进集体和个人77个。1982年起,文化专业户自筹资金,购买设备,建立个体电影队。1983年,随着集体、个体电影队的发展,国家办的电影队全部撤销。惟肥东电影院仍属国营,于1984年首次放映立体影片《欢欢笑笑》,连映21场,观众争购预售票,达2.4万人次。
1985年,全县有集体电影队90个(区、乡办的84个,厂矿办的6个),放映员191人。个体放映队16个,放映员29人。全县有电影放映机117台(35毫米5台,16毫米44台,8.75毫米68台)。肥东电影院也增加了较多设备,有放映机9台(35毫米2台,16毫米7台),发电机8台(其中8000瓦3台),立体电影设备1套。
肥东县电影放映设施概况表
(1955~1985)
发行管理1958年,设肥东电影联队,配队长1人,负责影片发行管理。1961年,成立肥东电影管理组,取代电影联队。1963年,改为肥东电影管理站,工作人员4人,负责发行、机修、财经、帐目。1969年,改为肥东电影宣传站,影片单调,上座率低,收入不足,每年要国家补贴数万元。1973年,复改名为肥东电影管理站。1980年,随着放映事业的发展,发行、机修和放映管理的工作量大,将电影管理站上升为肥东电影公司,工作人员增至38人,内设业务、计财、修供3个股,并设派出机构古城电影管理站。公司承担全县电影放映管理,影片发行,机械修理。至1981年,电影观众和放映、发行收入,有很大增长,与1965年比较,观众增加11倍,放映收入增加127倍,发行收入增加13.7倍。电影公司的经济收支略有盈余,支持梁园、八斗、广兴等区乡建影剧院;帮助撮镇、石塘、复兴、店埠等影剧院,建35毫米放映机;扶持许多集体、个体电影队换机种,改光源。1982年以后,随着电视机的增加,电影观众减少,1985年比1981年下降34%。
肥东县电影公司(管理站)影片放映放行效益表
(1965、1970~1985)
二,影剧院
肥东影剧院1951年,店埠镇郭某租用民房搭台,演“倒七戏”,称小戏院。1954年,国家投资在店埠镇北头建一砖墙草顶简易剧场,座位800个。1968年扩建公路拆除。1976年,国家投资50万元,在公园路建肥东影剧院,面积5000平方米,座位1730个。但建筑质量较差,1984年8月,县环保局宣布属“危房”,即停止使用。1985年,按安徽省国防工业设计研究院方案,正在加固。
“工人之家”1965年县总工会兴建。坐落店埠镇青春路,面积1200平方米,座位830个。主要活动是接待外来剧团、县内业余剧团演出,有时放映录像。
肥东电影院1980年,国家投资45万元建肥东电影院。坐落店埠镇新街,面积1950平方米,座位1136个,1984年7月开放使用。
店埠影剧场1982年,店埠公社在店埠镇公园路建一电影院。1984年,店埠乡与店埠镇合并,移至龙泉西路重建一影剧院。面积1200平方米,座位866个。
区、乡影剧院全县区、乡影剧院(场)47个,其中设备较好、使用正常的11个,概况如下表:
肥东区、乡电影院概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