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中西医疗
一、中医
医务人员新中国成立前夕,县境有中医453人。有开铺、坐堂、赶集、串乡等行医形式。其中长临河的徐恕甫,长乐的张默存,撮镇的唐纯甫,桥头集的杨少苓,店埠的赵厚山、陈浩然,梁园的张维生、毛祝三,黄栗的蒋成银等人,都是县内有影响的医生。
1950年,民间中医有292人参加医务工作者协会。1956年,全县组建7个联合诊所,民间中医有75人参加联合诊所。1958年,联合诊所撤销,吸收95名中医进区乡医院。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于1956年吸收民间中医余俊川,1963年吸收民间中医葛仙洲,以治愈率高获得信誉。
1963年的中医门诊达18084人次,占全院门诊总数28%。1965年调整精简,全县中医减为86人,从1953年开始至1985年,批准中医带徒53人,分配中医大中专毕业生26人。同时对原来民间中医培养提高。从1950年至1985年,选送至安徽中医学院、芜湖中医学校进修的55人,本县培训针灸技术72人。1985年底,全县有中医技术人员110人。其中医师级34人(中医师33人,中药师1人),医士级37人(中医士30人,药剂士7人),初级39人(药剂员12人,其他27人)。
医疗技术新中国成立前,一些名中医以治疗伤寒、痢疾、疟疾、肺痈、结核、骨伤等著称,有的擅长妇科、儿科和脾胃学。新中国成立后,继承发扬中医医术,在治疗疾病中有良好的疗效。1955年,梁园区治愈白喉646人,其中用中医方“养阳清肺汤”,治愈265人。1958年,试用中方“利水散”,治疗肾炎水肿45例,平均7天疗程、三剂药即愈,每一患者只需药费1.3元。同年,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用中医方“清饮汤”,治愈单纯性阑尾炎13例,每一患者只需药费6到8元。1963年,县医院中医科自制中成药“钩虫贫血丸”,治愈钩虫病348人。1978年以后,中医能诊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关节系统、内分泌系统、妇科、外科、寄生虫症等方面的多种常见病和疑难病,能熟练使用针灸、拔罐、按摩、推拿、磁疗、贴耳穴等医疗技术。
二、西医
医务人员解放前夕,县境有民间西医79人,行医方式主要为开设诊所。医术较高的有:长临河乡丁善发,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先在宣城开办“中德医院”,民国29年(1940年)回乡办“佛心诊所”。以下腹部、难产手术赢得声誉。解放以后参加长临河联合诊所。湖滨乡盛宗三村盛方才,毕业于河南医学院。民国35年(1946年)回乡办“普济医院”,以妇科、外科手术著称。巢县、合肥、蚌埠一带病人亦来就医,每日门诊达百人,设有病床20张。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县人民医院,现任该院主治医师。撮镇的夏筱峰,店埠的梁捷三,梁园的龚之文,众兴的韩沛霖,也有一定名气。
1950年,民间西医参加医务工作者协会,内有25人于1952年取得卫生技术职称。1956年,民间西医全部加入联合诊所。1958年随联合诊所转入区、乡医院。是年底,全县有国家分配、从民间吸收的西医卫生技术人员388人。
对在职的卫生技术人员,重视培养提高。从1952年至1985年,到安徽医学院、省人民医院、解放军105医院等处和本县县医院进修的426人,进成人提高班深造的46人,县训练班、卫生学校系统培训589人。
1985年,全县有西医技术人员1090人,其中:主治(主管)医师17人,医师级170人(医师148人,护师14人,药剂师3人,检验师5人),医士级413人(医士207人,护士105人,助产士35人,药剂士34人,检验士28人,其他技士4人),初级490人(护理员183人,药剂员84人,检验员48人,其他176人)。
医疗技术县医院在建院初期只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1953年,外科能做阑尾炎、疝气手术,化验室开展一般检验。1956年,外科能进行肠吻合、胃修补、子宫切除等手术。1959年,开展胸透、摄片。1965年,外科进行各种手术547人,其中胃次全切除、胆囊摘除、子宫切除、胸廓改形等较大手术28人;检验科作临床检验3.1万人次,生化检验、细菌培养6.3万人次;放射科开展食道镜、膀胱镜检查。1978年以后,内科能诊治心肌病、冠心病、风心病、脑血管意外;能处理休克、“五衰”(肺、心、肾、肝、脑)。外科能做胃、直肠、乳腺“三癌”的根治切除手术,前列腺、肾切除,以及泌尿系统取石术,胰腺囊肿切除、断流、分流手术。妇产科能熟练处理各种难产和产科急症(产前子、功血、宫外孕等)。儿科能处理先心,肾病综合症,再障性贫血,感染性休克,“四衰”(心、肺、肾、脑);可做骨穿、肝穿等。传染科能诊治急慢性肺炎、肺结核、麻疹、百日咳、中毒性菌痢;以及流脑、乙脑等季节性流行病。骨科能做人工股骨置换,髋关节融合术,病灶清除及神经肌健修补吻合术。口腔科能诊治牙体、牙周病,以及牙槽外科手术、义齿修复、矫正术、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五官科可诊治内外眼疾病,耳、鼻、喉常见病;以及鼻息肉摘除,外耳道乳头瘤摘除,扁桃腺剥离。眼科可做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检验科可做肝、肾功能、血脂、细菌培养,血型、验血检查。放射科能熟练掌握胸腹部、四肢骨骼、心血管透视、食道、胃肠、胆囊、肾盂、支气管造影,及各种摄片。
全县区、乡卫生院,1985年能做下腹部手术的17所(产妇难产手术11例),X光拍片10所,X光透视34所,生化检验11所。
三、中西医结合
1959年,有244名西医学习中医。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治疗胆结石、尿道结石、上消化道出血、尿潴留、胰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菌痢、肠炎等,都获得较好疗效。治疗胆结石30例。西山驿乡农民王胜明患病5年余,1979年2月1日入院,经中药和针刺治疗,3天后大便中淘出2.5×2厘米大小胆结石3枚。中医师郭其祥获县科技成果二等奖。治疗尿潴留50例。吴建华因患流脑引起尿潴留,保留导尿一个月,转入中西医结合科病房,随即拔去导管,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当天即自行解出小便,两天后恢复正常。1981年,收治脑炎50例,用中药鼻饲,蟾蜍外敷,西药抢救,疗效满意。学术论文《基层医院开展中西结合工作大有可为》,于1985年6月在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上交流。并载于1986年第一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较有影响。
附一单方验方
1972年,县卫生局与科技局收集单方、验方1500余方,筛选500余方汇成《土名医验方选编》,印刷成册。有些单方、验方对症治病,疗效也好。例一:毛茛(鱼疔草)治疟疾。病人李光英、张承凤患疟疾,取血化验,查见间日疟原虫。用新鲜毛茛捣烂外敷手上“内关”穴,6小时敷处感灼热微痛,即取下。敷一次即愈。例二:五倍子治自汗、盗汗。病人王汝保,体虚,夜间常出汗。用五倍子研细末敷肚脐,连敷5天,出汗停止。例三:白芷治风寒头痛。病人张道英,前额头痛半年多,每天服用白芷粉2次,每次5克,连服4天后头痛即止。
附二肥东县一些年份卫生技术人员概况
医务人员新中国成立前夕,县境有中医453人。有开铺、坐堂、赶集、串乡等行医形式。其中长临河的徐恕甫,长乐的张默存,撮镇的唐纯甫,桥头集的杨少苓,店埠的赵厚山、陈浩然,梁园的张维生、毛祝三,黄栗的蒋成银等人,都是县内有影响的医生。
1950年,民间中医有292人参加医务工作者协会。1956年,全县组建7个联合诊所,民间中医有75人参加联合诊所。1958年,联合诊所撤销,吸收95名中医进区乡医院。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于1956年吸收民间中医余俊川,1963年吸收民间中医葛仙洲,以治愈率高获得信誉。
1963年的中医门诊达18084人次,占全院门诊总数28%。1965年调整精简,全县中医减为86人,从1953年开始至1985年,批准中医带徒53人,分配中医大中专毕业生26人。同时对原来民间中医培养提高。从1950年至1985年,选送至安徽中医学院、芜湖中医学校进修的55人,本县培训针灸技术72人。1985年底,全县有中医技术人员110人。其中医师级34人(中医师33人,中药师1人),医士级37人(中医士30人,药剂士7人),初级39人(药剂员12人,其他27人)。
医疗技术新中国成立前,一些名中医以治疗伤寒、痢疾、疟疾、肺痈、结核、骨伤等著称,有的擅长妇科、儿科和脾胃学。新中国成立后,继承发扬中医医术,在治疗疾病中有良好的疗效。1955年,梁园区治愈白喉646人,其中用中医方“养阳清肺汤”,治愈265人。1958年,试用中方“利水散”,治疗肾炎水肿45例,平均7天疗程、三剂药即愈,每一患者只需药费1.3元。同年,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用中医方“清饮汤”,治愈单纯性阑尾炎13例,每一患者只需药费6到8元。1963年,县医院中医科自制中成药“钩虫贫血丸”,治愈钩虫病348人。1978年以后,中医能诊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关节系统、内分泌系统、妇科、外科、寄生虫症等方面的多种常见病和疑难病,能熟练使用针灸、拔罐、按摩、推拿、磁疗、贴耳穴等医疗技术。
二、西医
医务人员解放前夕,县境有民间西医79人,行医方式主要为开设诊所。医术较高的有:长临河乡丁善发,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先在宣城开办“中德医院”,民国29年(1940年)回乡办“佛心诊所”。以下腹部、难产手术赢得声誉。解放以后参加长临河联合诊所。湖滨乡盛宗三村盛方才,毕业于河南医学院。民国35年(1946年)回乡办“普济医院”,以妇科、外科手术著称。巢县、合肥、蚌埠一带病人亦来就医,每日门诊达百人,设有病床20张。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县人民医院,现任该院主治医师。撮镇的夏筱峰,店埠的梁捷三,梁园的龚之文,众兴的韩沛霖,也有一定名气。
1950年,民间西医参加医务工作者协会,内有25人于1952年取得卫生技术职称。1956年,民间西医全部加入联合诊所。1958年随联合诊所转入区、乡医院。是年底,全县有国家分配、从民间吸收的西医卫生技术人员388人。
对在职的卫生技术人员,重视培养提高。从1952年至1985年,到安徽医学院、省人民医院、解放军105医院等处和本县县医院进修的426人,进成人提高班深造的46人,县训练班、卫生学校系统培训589人。
1985年,全县有西医技术人员1090人,其中:主治(主管)医师17人,医师级170人(医师148人,护师14人,药剂师3人,检验师5人),医士级413人(医士207人,护士105人,助产士35人,药剂士34人,检验士28人,其他技士4人),初级490人(护理员183人,药剂员84人,检验员48人,其他176人)。
医疗技术县医院在建院初期只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1953年,外科能做阑尾炎、疝气手术,化验室开展一般检验。1956年,外科能进行肠吻合、胃修补、子宫切除等手术。1959年,开展胸透、摄片。1965年,外科进行各种手术547人,其中胃次全切除、胆囊摘除、子宫切除、胸廓改形等较大手术28人;检验科作临床检验3.1万人次,生化检验、细菌培养6.3万人次;放射科开展食道镜、膀胱镜检查。1978年以后,内科能诊治心肌病、冠心病、风心病、脑血管意外;能处理休克、“五衰”(肺、心、肾、肝、脑)。外科能做胃、直肠、乳腺“三癌”的根治切除手术,前列腺、肾切除,以及泌尿系统取石术,胰腺囊肿切除、断流、分流手术。妇产科能熟练处理各种难产和产科急症(产前子、功血、宫外孕等)。儿科能处理先心,肾病综合症,再障性贫血,感染性休克,“四衰”(心、肺、肾、脑);可做骨穿、肝穿等。传染科能诊治急慢性肺炎、肺结核、麻疹、百日咳、中毒性菌痢;以及流脑、乙脑等季节性流行病。骨科能做人工股骨置换,髋关节融合术,病灶清除及神经肌健修补吻合术。口腔科能诊治牙体、牙周病,以及牙槽外科手术、义齿修复、矫正术、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五官科可诊治内外眼疾病,耳、鼻、喉常见病;以及鼻息肉摘除,外耳道乳头瘤摘除,扁桃腺剥离。眼科可做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检验科可做肝、肾功能、血脂、细菌培养,血型、验血检查。放射科能熟练掌握胸腹部、四肢骨骼、心血管透视、食道、胃肠、胆囊、肾盂、支气管造影,及各种摄片。
全县区、乡卫生院,1985年能做下腹部手术的17所(产妇难产手术11例),X光拍片10所,X光透视34所,生化检验11所。
三、中西医结合
1959年,有244名西医学习中医。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治疗胆结石、尿道结石、上消化道出血、尿潴留、胰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菌痢、肠炎等,都获得较好疗效。治疗胆结石30例。西山驿乡农民王胜明患病5年余,1979年2月1日入院,经中药和针刺治疗,3天后大便中淘出2.5×2厘米大小胆结石3枚。中医师郭其祥获县科技成果二等奖。治疗尿潴留50例。吴建华因患流脑引起尿潴留,保留导尿一个月,转入中西医结合科病房,随即拔去导管,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当天即自行解出小便,两天后恢复正常。1981年,收治脑炎50例,用中药鼻饲,蟾蜍外敷,西药抢救,疗效满意。学术论文《基层医院开展中西结合工作大有可为》,于1985年6月在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上交流。并载于1986年第一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较有影响。
附一单方验方
1972年,县卫生局与科技局收集单方、验方1500余方,筛选500余方汇成《土名医验方选编》,印刷成册。有些单方、验方对症治病,疗效也好。例一:毛茛(鱼疔草)治疟疾。病人李光英、张承凤患疟疾,取血化验,查见间日疟原虫。用新鲜毛茛捣烂外敷手上“内关”穴,6小时敷处感灼热微痛,即取下。敷一次即愈。例二:五倍子治自汗、盗汗。病人王汝保,体虚,夜间常出汗。用五倍子研细末敷肚脐,连敷5天,出汗停止。例三:白芷治风寒头痛。病人张道英,前额头痛半年多,每天服用白芷粉2次,每次5克,连服4天后头痛即止。
附二肥东县一些年份卫生技术人员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