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人物传
柯武东
柯武东(1905~1930),又名争荣,梁园镇柯岗村
人。幼年入私塾读书。为家境贫寒所迫,于民国11年(1922)考取安徽省警务处警察教练所,受训结业后当警察,因受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辞去警察,奔走于芜湖、合肥、凤阳等地,从事学生运动。
民国16年1月,柯武东在合肥城内参加共产党员张开泰、张伯平组织的“十人团”,以换帖结拜兄弟为名,联络失学的进步青年,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宣传共产主义。不久,在“十人团”内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7年春去江西,同年7月22日,参加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平江起义,后提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二团团长,率部在江西省安福、分宜、宜春3县边区,联合当地人民武装,反击国民党军队及地主武装的“围剿”,保卫苏维埃政权。民国18年底,柯武东与李韶九率领红军独立二团、三团,在江西吉安抗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连战皆捷。峡江一役,歼敌千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
民国19年1月,独立二团、三团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柯武东任第六军军委委员、第一纵队司令,并兼任第三支队支队长。7月,第六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三军,柯武东任第三军第一纵队司令。8月,为粉碎湖南省主席何键“围剿”红军的计划,军团长朱德、政委毛泽东率领第一军团进入湖南,8月20日分兵3路进攻浏阳县文家市。柯武东率领第一纵队担任正面进攻任务,于拂晓时猛攻九峰寺、棺材岭、高州岭的3个制高点,但由于守敌居高临下,以密集的炮火封锁通道,红军两次冲锋均未奏效。柯武东手举大刀,亲自率领80多名红军战士,发起第三次冲锋时,不幸腹部中弹负伤,肠子随着鲜血流出,战士要将他抬下火线,他却用绑带扎住伤口,继续带领1个班战士,绕道登上制高点,炸毁守敌的机枪封锁工事,终于为红军攻占文家市扫清前进中的障碍。战斗结束,战士用担架将柯武东抬回慈化后方医院的途中,他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
王亚樵
王亚樵(1889~1936),谱名玉清,字九光,另字鼎,别字擎宇。清光绪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即1889年2月26日)生于合肥北乡(今肥东县磨店乡)王小郢。1905年赴乡试未中,在家设馆执教。1908年,经吴春阳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后,王联合同乡李元甫、王传柱等人,举起土枪刀矛,成立革命军,自封司令,意欲封存“李府”(李鸿章家)财产,以作军饷之用。后因革命党人孙万自沪来庐,组织武装,成立庐州军政分府;不承认王的武装组织,先后以“土匪”之名,设计诱杀李元甫、王传柱等许多要人,王避居山野,幸免于难。
1912年2月,王逃至南京参加社会党,倡言“铲富济贫”,10月任社会党安徽支部长(总支部设在肥东撮镇夏家祠堂),先后在巢湖、全椒、滁县、安庆等地,广召会员。1913年冬,倪嗣冲攫夺皖权,宣布社会党为“乱党”,王亚樵被迫亡命于上海。不久,加入安那其主义(即无政府主义)研究小组。1917年,投奔柏文蔚,结识胡汉民等。第二年,南北议和于上海,王为南方代表之一,参与议和活动。嗣后,又与韩恢、胡抱一等在皖东、苏北起兵反苏督李纯,结果韩被杀,王再潜回家乡。1920年,去安庆,联络商绅,组织安庆民权协进会,王被推为会长。后因人反对“武人干政”,遭通缉,又亡命上海。
1921年,以柏文蔚、李少川的名义,组织安徽旅沪同乡会,王任评议员。是年冬,与马超俊、谌小岑组织上海劳工总会,掌握沪西、沪东工人群众十万余众,自成一派,常以斧头、手枪等武器,专门对付其他帮会和欺压工人的富商,人称“斧头党”、“暗杀团”,一时名震上海。
1923年秋,王组织工会会员游行示威,声讨曹锟贿选总统;冬,暗杀直系军阀走卒、淞沪警察厅厅长徐国梁。遭通缉,潜杭州,投奔浙督卢永祥,任浙江纵队司令。浙军溃,几经辗转,于1926年去广州,经胡汉民、柏文蔚举荐,任安徽宣慰副使,返上海,鼓动北伐。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王鉴于蒋介石叛变革命和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他内外结合,开始了他的反蒋、抗日活动。先后在上海、南京、庐山等地密设联络点,伺机刺杀蒋介石,五次未遂。特别是刺宋(宋子文)、刺汪(汪精卫)之后,引起蒋的恐慌,曾悬赏100万,欲缉拿王亚樵。1932年4月底,淞沪战场停火后,日军在虹口公园召开庆祝大会,王联络在沪的韩国革命志士,当场炸死日军陆军大将白川义则,炸断日本公使重光葵的一条腿,时国人皆传他为“抗日英雄”。几经周折,王于1936年2月中旬,携带眷属和部份骨干成员,化名匡盈舒,秘密离开香港,乘船经西江去梧州,住进李济深的李圩子。不久,由于白崇禧的冷淡,王决心去延安。不幸于10月,在此为蒋特戴笠等人诱杀。
崔干
崔干(1916~1940),名义权,以字行,本县解集乡长岗崔村人。自幼读书,受进步思想影响,抱负不凡,常以推翻社会腐朽制度为己任。民国20年(1931)起,在长岗崔村设立私塾教书,常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向往红军。
民国24年(1935)春荒严重,农民饥寒交迫。崔干协助靳首先组织农民起义,几天之内,长岗崔村、解集、施集、王集、刘巷等村镇的农民数百人,拿起长矛、大刀、洋枪、土炮,汇集长岗崔村举行武装暴动。仅长岗崔村就有近百名农民参加起义,编为一个自卫中队,由崔礼戎任中队长,崔干任秘书。起义队伍向古城方向开进,在杨塘集首战合肥县国民兵团王子城区第六中队胡载之部,歼敌数十人。南京国民政府调来两个团的兵力,进驻石塘地区进行镇压,崔干被捕,遭到严刑毒打,后趁敌人看守疏忽而逃脱,隐蔽在赤塘杨、泥土巷等村以教私塾作掩护,继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民国27年秋,崔干与新四军四支队取得联系,组织游击队20人,开至黄疃庙接受四支队九团的整编。九团决定将这支游击队并入王战领导的游击队,派崔干回乡另行扩展游击队。崔干接受组织的决定,立即回到家乡,日夜奔波,短短几个月,又重新发展游击队员约200人,奉命编为四支队岘山游击大队,崔干任大队长,活动于小岘山、高亮集、刘兴集、王子城、张集、石塘桥一带。1940年3月初的一天,岘山游击队在张集附近的王大清、陈大户等村宿营。胡载之侦悉后,出兵包围游击队的营地,崔干指挥战士进行反击,在突围中中弹牺牲。
蒋美鉴
蒋美鉴(1921~1941),撮镇人。民国23年(1934)夏,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撮镇第三完全小学。同年秋考入庐州中学,因家庭贫寒辍学,只得在家自学。民国24年秋考入黄麓师范学校读书,1938年夏日军侵入境内,学校被迫遣散。蒋美鉴回乡后,目睹日军的残暴行径,决心投笔从戎,抗日救亡。同年冬,经长途跋涉,到达安徽战时省会立煌(今金寨县),参加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直属第38工作团工作。当时全团算他年龄最小,表现较好。民国28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提拔为38工作团副团长,任党支部副书记。当时黄河决口,淮水泛滥,蒋美鉴与尚叶荣(团长)奉令率38工作团去淮北开展工作,先后在颍上、阜阳、沈邱、临泉一带,一面从事防汛救灾工作,一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抗敌协会。民国28年10月,蒋美鉴奉命与徐哲(即黎笑村)从淮北回到了立煌。其时,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已公开反共清共,共产党利用动员委员会开展工作已不可能,遂开始分散转移,党组织决定他俩去新四军根据地工作。他当即与徐哲肩挑行李,经霍山、舒城、庐江,越过重重封锁线,先后找到了中共安徽省委、皖东省委,蒋美鉴被派去全椒县民运组工作。这时,民运的环境十分艰苦,没有武器,没有冬衣。他身无一文钱,途中常常忍饥挨饿,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与组织工作。民国29年秋,已任区教导员的蒋美鉴,在大墅街一次反摩擦的战斗中,率领区中队与国民党地方武装进行了英勇的战斗,终因力量悬殊、弹尽援绝而被俘。旋被囚于安徽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的全椒县古河镇,专员李本一对他频施酷刑,逼写“自白书”,但他坚贞不屈,拒绝诱降。于民国30年,李本一下令将他带至大墅街附近秘密活埋了,时蒋美鉴不到20周岁。
蒋美鉴能诗文擅书法。民国27年冬在六安县张家店工作时,经常写诗作文章。一次,徐哲画了一幅墨兰,他信笔题诗:“此为兰中珍,专赠画石人,适逢春风至,香气足消魂!”
范小妹
范小妹(1913~1941),女,原籍无为县,上海私营机房帮工,民国28年(1939),随丈夫宋邦学来王铁乡宋南份村定居。当时,新四军江北游击队经常活动于王铁地一带山区,范小妹为游击队购买棉纱,组织群众织布,以供部队制作服装。经常去日伪军占领区为游击队购买药品、日用品和办公用品。民国29年初,新四军二师二旅副官处进驻宋南份村,副官处主任董干见范小妹革命热情很高,为人机警,又能吃苦耐劳,遂发展她当交通员。从此,她在副官处的安排下,时而扮作跑小生意的,时而扮作走亲戚的,经常到日伪军占据的炯炀河、桥头集和国民党保六团驻地柘皋,或侦察敌情和收集经济情报,或购买军用品,有时又递送情报到巢南,不论晴雨或昼夜,总是按时完成任务。游击队领导人赞誉她是出色的“三大员”(交通员、侦察员、采购员)。她多次到柘皋,与保六团内坚持联共抗日的葛营长联络,从他那里购买了一批枪支弹药,运到王铁地。1940年10月间,侵占桥头集和炯炀河的日伪军,计划分三路“扫荡”王铁地,范小妹在敌占区侦悉这一情报后,立即报告游击队,游击队及时转移了人员和物资,使日伪军扑了空。
民国30年初,二旅副官处向北转移前,董干叫范小妹送信到巢县境内的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并介绍她到巢南支队工作,她完成了送信任务,并接受了新分配的工作。农历除夕晚间赶回宋南份家里看望孩子,向亲邻辞行,不料被住在本村的文集区中队长宋隆中发觉,谎称董干相召,诱捕了她。宋隆中将范小妹捆绑带至大杨村,连夜进行吊打逼供,但她不吐一字。宋隆中对她无可奈何,于年初二早晨,将她带至兴隆集村前的山沟内秘密枪杀。
梁量涵龚健
梁量涵(1915~1943),名正权,以字行,龙城乡老梁集村人。父亲梁梓才,前清秀才,是合肥东乡有名的塾师。他自幼随父读书,聪颖过人,善于辞令,又富有正义感,素为同学们所敬服。民国21年(1932)上半年,与同学丁植民一道受到共产党人黄胜白、李光藩、李茂盛的影响,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思想日益趋向进步,决心以变革黑暗社会为己任。民国27年9月间,新四军八团东进抗日到了石塘桥,他毅然参加革命,积极从事抗日活动。民国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1月任中共老梁集支部书记,在龙城一带,为沟通新四军二师、七师之间的交通线坚持地下斗争。
龚健(1916~1943),名世勤,本县王铁乡朝阳龚村人,曾从梁量涵的父亲读书,是梁量涵的同窗好友。在梁量涵的思想影响下,他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于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编在王铁地党支部,和梁共同坚持地下斗争。
民国32年3月19日,梁量涵与龚健一道去枣树黄村(今属西山驿乡)调解民事纠纷,由于国民党政权的保长卜正芳告密,他俩被驻在西山驿土山头的日军捕去,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同时被残酷杀害。
童汉章
童仅章(1897~1943),店埠镇童小郢人。民国7年(1918)
考入安徽法政专门学堂,受五四运动新潮流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被选为安徽学生联合会副会长。民国13年东渡日本深造,一面研读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一面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民国15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童汉章闻讯回国,赴武汉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加入国民党,担任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总干事。民国16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安庆已为右派势力所占据,在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的推动下,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改在武汉举行,童汉章被选为省执行委员。同年7月,汪精卫也背叛革命,终于使大革命遭到失败。童汉章目睹蒋、汪合流,已完全滚到反革命营垒,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愤然离开武汉,经中共安徽省委王兴亚介绍,赴南昌参加周恩来、贺龙、叶挺等发起的八一南昌起义,随军南征,并主持革命委员会宣传委员会一部分工作。南征军于民国16年冬失败,童汉章潜回安徽,发誓“宁可饿死,决不做国民党的官”,隐姓埋名,先后在贵池、凤阳乡村师范教书数年。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童汉章从事抗日活动。民国27年春,到安徽省战时省会立煌(今金寨县),在以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为核心的安徽省民众运动委员会担任总务部总干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8年,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东进收复皖东敌后失地,而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却加紧执行国民党“限制异党异军”计划,迫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分兵数路,围攻新四军。童汉章对此义愤填膺,斥之为北伐时代反动清党运动的重演。毅然回乡,站在抗日民主运动方面,与反共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民国28年冬进入新四军淮南根据地后,出任路西各县联防办事处主任,从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此后数年,经常奔走于梁园、吴山庙、撮镇一带,深入各区乡,发动群众,领导反敌伪“扫荡”,推行新民主建设,成绩卓著。民国30年,经魏今非介绍,重新加入共产党。民国32年,童汉章年近五旬,犹力图精进,有志于学,决定请假离职,赴延安考察,借以学习。正整装待发,不幸于同年夏染病,疗养于路东根据地来安县半塔,数月偃卧病床,于8月8日逝世。他住院期间,恰遇新四军军长陈毅亦住院治病,两人朝夕晤谈,志同道合,相处甚欢。他逝世后,陈毅深表悲痛,撰写哀辞,赞其一生“毅然唯真理正义之是从”,“可谓不朽”!
邹敏
邹敏(1922~1943),原名邹德华,龙城乡上九张村人。10岁入私塾读书,两年后因家境困难,遂辍学务农。民国30年(1941)春,他迫于生计,投奔到含山县陶厂任国民政权区长的堂叔邹子斌处混饭吃,目睹社会的腐败情景,萌发了不满与反抗的情绪。同年夏,他的同学梁量涵写信约他回乡参加革命工作,他接信后即连夜赶回龙城,跟随梁量涵从事巢南、巢北的交通工作。从此,他接受马列主义的教育,思想觉悟提高很快。民国30年底,邹子斌从陶厂回到龙城为其儿子举行婚礼。邹敏获悉后,带领侦察队将邹子斌击毙。这在龙城一带激起强烈反响,群众称他是大义灭亲的英雄。民国31年7月,邹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合二区游击队政治指导员。民国32年农历二月初四日,邹敏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与游击队队长黄服尧等一行7人,到店埠策动汪伪军反正,不料遭到汉奸徐敬三、王金泉、葛五拐等袭击,邹敏及随行的6名战友同时遇害。
完义美
完义美(1894~1944),满族,永安乡牌坊村人。民国29年(1940)参加革命工作,民国32年任抗日民主政权的永安乡乡长,在永安集一带,担负着维护新四军二师、七师之间交通联系的安全,抵制日伪军对民间的摊派,经常与驻店埠的日伪军、驻梁园的国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4年,国民政府的肥东办事处主任李仁坚多次派遣武装人员到牌坊村搜捕他,他均于事前得到消息而逃脱。民国33年秋,国民党合肥县第八区党部书记沈天生率领区中队到牌坊村,拆毁完义美家房3间,砍倒宅边大树17株,连同他家的风车、石臼等农具一并掳去。同年11月一天夜里,完义美因事回到牌坊村表弟钟明寿家,被省保三团的一个连的兵力围住捕去,经肥东办事处刑讯一次,即被活埋在梁园北头张河湾旁的荒岗上。
刘守信
刘守信(1917~1947),龙山乡尚庄人。幼年入塾读书。16岁时,因家贫生活无着,随父迁至全椒县周家岗蔡魏村佃耕地主土地。民国28年(1939),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进驻周家岗一带,宣传抗日,刘守信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不久即加入了抗日游击队,因作战勇敢,很快由战士提升班长、排长。民国30年任全椒县总队(即独立营)副队长。民国32年,任全椒县孤山游击大队第三中队中队长,在周家岗、大马厂、管家坝一带,为建立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对日本侵略军和国民政府的地方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民国35年随部队北撤后,在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四旅司令部任参谋。民国36年11月,在江苏盐城南洋岸协助旅长指挥部队反击敌军“围剿”时,不幸中弹牺牲。
吴宏全
吴宏全(1919~1950),回族,赵亮乡岗吴村人。
自幼家贫如洗,随父乞讨淮北。10岁起,佣工放牛,稍长,打长工为生。1939年,因舅父王邦清是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的警卫员,恶霸王华锦诬陷吴宏全家“通匪”,罚交长短枪5支,吴宏全被迫逃亡到当涂县城码头做搬运工,历时4年,因不堪日军、汪伪军的凌辱,回乡佃种地主土地。民国37年(1948)底,吴宏全的家乡解放了,他热爱共产党和新社会,表现积极,遂于1949年春被委任赵集乡(今赵亮乡)马陈行政村村长。1950年5月17日夜,他持枪随同乡长陈大奎去本乡三户钟村清剿土匪时,壮烈牺牲。
王华锦
王华锦(1915~1950),响导乡陶庄村人,本县北乡有名的恶霸。
王华锦兄弟4人,行四,体不高而壮实,脸有细白麻子。他家有田产105亩,有自卫枪,他自幼即喜玩枪,有举枪击落飞鸟之技。他的二哥王华廷,任国民政府的赵亮集乡乡长,是个明里披着官衣、暗里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民国27年(1938)在与土匪的一次火并中被打死。王华锦纠集他二哥的余党,与土匪进行几次枪战。民国28年,他投入国民政府王子城区区长胡载之部下任分队长。民国32年,任王子城区第二大队大队长。民国36年任王子城区区长,同年秋任区联防主任。民国37年12月,他率部逃至江南,任国民党将领陈瑞和的暂编第二纵队第二补充团团长。1949年5月,在泾县被俘,发给解放证,资遣回乡。但他却化名曹世华,先匿居南京,后潜居镇江果子巷9号,往来于宁沪之间,与潜伏在沪的陈瑞和取得联系,被委任为“安徽人民自卫军江北第四游击纵队司令”,遂即派其爪牙王如廉窜回肥东网罗匪徒,在王子城、黄山(巢县)一带进行抢劫财产和枪杀干部的活动。
王华锦在其祖居地陶庄村东北的高岗上,占地10余亩,构筑土圩子,圩子四周外有濠沟,内有暗道,四角筑碉堡,有武装4个中队、300多人,拥有重机枪1挺,轻机枪4挺,长短枪300多支。他盘据这个圩子头10年,俨然是响导铺、赵亮集、八斗岭、王子城一带的土皇帝。被他以“通匪”、“匪军的探子”、“匪军家属”的罪名,枪杀和活埋的有杨裁缝、郑有贤、郑有本、郑有玉等,先后达130多人。
王华锦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弄得许多农民家破人亡。民国32年至35年内,仅响导一个乡就有许老奶奶、王兴堂、管怀圣、许从云4人因交不起他摊派的捐税,被逼上吊自杀。大邵村(今属八斗乡)邵高武任民主政权的响导乡乡长,1946年北撤时回家探父,王华锦将邵高武以及他的妻子和两个未成年的子女一并捕去枪杀后,又勒令邵高武几户亲房罚交32万元(法币),迫使他们卖掉35石田和267石大米。王华锦聚敛大量财富,除了购买枪支外,还供他与妻妾4人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1950年1月16日,南京市公安局破获陈端和一伙阴谋组织反共武装一案时,从镇江市将王华锦捕获,移送巢湖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审理,依法判处极刑。同年8月9日,押至王子城乡谈村枪决,周围几十里的群众赶到刑场,拍手称快。
孙品骖
孙品骖(1877~1950),原名万星,改名万
骖幼年丧父,由母蔡氏抚养,11岁入塾读书,聪颖非凡。清光绪三十年(1904)去芜湖进入安徽公学读书,受到反清思潮的熏陶,逐渐树立了推翻帝制的志向。次年,合肥人吴旸谷奉命由日本回国组织同盟会安徽支部,孙品骖带头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孙品骖与周世平、吴伯奎等创办了城南小学堂,利用从事教育的身分,宣传反清思想,联络有志青年,使革命势力日益扩展。
辛亥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正在沪的孙品骖受同盟会国内总部派遣,赶回合肥与合肥分会会长李诚安密谋武装起义,决定由李诚安去沪向筹办饷械的范鸿仙要武器。孙品骖领导合肥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他与王兼之、殷羲樵、王和甫等人秘密筹划,派人到西乡各圩户商借枪支,策动自卫队归顺,号召在南京、芜湖、安庆等地读书的合肥籍学生回乡参加起义。大批革命党人陆续进城,有的还带上烈性炸弹。合肥地区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驻肥官兵陷入困境。四品京卿、宪政自治会总办、合肥县商会会长李国松和庐州府知府、满人穆特恩先后逃出合肥,而合肥县知县李维源、合肥巡防一营管带季光恩在革命党人感召下,表示赞成革命。孙品骖与其同仁用和平斗争策略,将合肥城内革命障碍排除,于宣统三年十一月九日在城内大书院召开民众大会,宣布成立庐州军政分府,会上公举孙品骖为革命北伐军驻庐总司令。同月十二日,江苏联军总司令徐国卿任命孙品骖为庐州军政分府司令。军政分府为了维护革命新秩序,镇压了趁火打劫的一伙歹徒,使庐州光复后盗贼不兴,社会秩序井然,各界称颂孙品骖堪当重任。接着,孙品骖委派方绰言、李性存、李新斋、季九仙等人,分头率兵进取庐江、舒城、巢县、和县、含山,并相继建立政权。
民国元年1月,安徽都督孙毓筠为使军政统一,决定撤销各地军政分府。孙品骖心怀大局,率先通电响应,表示愿意交出一切权力,解甲归田。庐州军政分府取消后,孙品骖所领导的合肥革命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由孙品骖任师长,下辖2旅4团,拥有枪支3000、大炮4门、战马百匹。同年2月,孙品骖奉命率师移驻芜湖,扼守长江,屏障金陵。10月间,孙中山巡视芜湖,孙品骖主持了迎送。
民国2年春,安徽迫于财政支绌,实行裁军,孙品骖在十五师缩编为安徽陆军第二旅后,即辞职回肥闲居。同年夏,由于袁世凯的反革命面目暴露无遗,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兴师讨袁,孙品骖又集合合肥各路军队,开赴皖北,与反革命的倪嗣冲军展开激战,重创倪军。讨袁失败后,孙品骖被迫去沪暂住。孙中山逝世后,他看不惯蒋介石的专横跋扈,决计不与当局合作,一直在芜湖闲居。解放前夕,他回原籍乡村定居。1950年病逝。
王群森沈华明郭佩珍王恩源
王群森、沈华明、郭佩珍、王恩源,是1952年震惊全县的防汛抢险、英勇牺牲的4烈士。
王群森,店埠镇人,民国20年(1931)生。因家庭
贫困,小学未毕业就从事理发。1951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店埠镇任民兵中队长,带领民兵夜间巡逻,维护社会治安,受到群众夸赞。
沈华明,女,安庆市人,民国19年(1930)生。1950年毕业于安庆卫校,同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分配来本县实验卫生院(即今之县医院)任助产士。她刻苦钻研医护技术,病员称她打针技术首屈一指。县实验卫生院举办助产士训练班,她任辅导员,热情向学员传授技术,并带领学员下乡实习新法接生。她能歌善舞,经常活跃在县直文娱晚会上,颇受群众的赞许。
郭佩珍,女,滁县人,民国19年(1930)生。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南军区运输部卫生处任助产士。1952年7月转业到本县,在县实验卫生院任助产士。到本县工作时间虽不长,但她那种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诚恳待人的纯真品格,已在同
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恩源,女,店埠镇排头村人,民国25年(1936)生。小学毕业后,曾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合肥第一中学,但她热爱护理工作,未去合肥读书,于1951年秋考进县实验卫生院,入助产士训练班学习,以学习成绩优秀,留院任见习助产士,工作表现也很突出。她性格开朗,对人和霭可亲,公认她是聪明能干、惹人喜爱的“好小鬼”。
1952年9月17日夜间,全县普降暴雨,18日下午3时,店埠河水猛涨数尺而外溢,沿河一带顿时成了一片汪洋,设在排头的国家粮库被水淹告急。为了保护国家粮食,实验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纷纷奔向排头。当时,店埠去排头的公路被洪水淹没,沈华明、郭佩珍、王恩源3人冒雨沿公路涉水前往,越往前走水越深,水深及膝、及腰、及胸,但她们不后退,毅然手挽手前往。在走近排头村北头时,不幸被激流冲没。这时,王群森不计个人安危,跳入水中抢救她们,但他自己也不会凫水,刹那间也被激流吞没了。就这样,王群森、沈华明、郭佩珍、王恩源都英勇牺牲。时在1952年9月18日下午4时左右。
县政府追认4人为烈士,将他们安葬在店埠镇陈岗,并分别在墓前立碑纪念(后因基建用地,4烈士墓已迁至塘林桥以北的县公墓区内)。
程玉山
程玉山(1907~1958),又名程小元,长乐乡程墩村人,县境南部有名的土匪头子、汉奸。
程玉山于民国11年(1922)去程恩普木帆船上烧锅,结识了土匪头子程泽安,从17岁起即随他为匪,跟船游荡,在三汊河、中庙、巢县、运漕等处抢劫过往行商,并到南昌、芜湖两市抢劫银行钱庄。民国27年初夏,日军侵占合肥后,乡村土匪蜂起。程玉山乘机回乡,在三汊河、长乐集、长临河一带进行抢劫,纠集一伙人,占据长乐集,自封为“队长”。民国28年,随同占据长临河镇的土匪头子陈俊之投靠日军,充任汪伪军的中队长、大队长。民国29年,汪伪皖中清乡司令部将他们分别扩编为团,他任二团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收编伪军,他被编在以陈俊之为总队长的巢湖水上公安总队任营长。民国37年,他投入国民党将领陈瑞和收编的新军(代号3843)任第七团团长,驻巢县炯炀河。同年冬,他率部逃至江南。1949年5月,解放军在绩溪县俘获了他,遣送回乡。他却化名刘玉明,用香火把脸烙成麻子,匿居歙县一年多。1951年秋,他潜逃至太平县,明里做货郎,暗里勾结逃亡反革命分子殷石涛、唐其金等人,私刻印信,妄图变天。
程玉山在长乐集“占地为王”近十年,除了配合日军“清剿”新四军游击队造成的伤亡不计外,还枪杀新四军的干部,战士9人和无辜群众9人。民国27年5月13日,国民政府的合肥东二镇区区长葛润泉(绰号葛矮子)率队清剿程玉山一伙匪徒。程为了报复,竟枪杀了葛的亲戚,周岗村农民周建机。后又枪杀了葛润泉,砍下葛的头颅悬在长乐集街头。民国31年5月的一天,他派人至撮镇宣坝村,捕去新四军税收员张胜德、何某,翌日即在长乐集加以杀害。民国33年春末,在南秦村(今属长乐乡)将民主政府临河乡乡长朱广应捕至长乐集枪杀。同年4月间,共产党员杨吉平受巢合县委派遣,率领一个游击小组在撮镇以东一带活动。4月21日,通知伪方各保保长在军蒋村(今属长乐乡)开会,不料有保长告密,程玉山即派警卫营营长刘炳东,率便衣武装数百人包围军蒋村,幸游击队事前转移,未遭暗算。但敌兵却遍村挨户搜查,捕去数十名农民,向程玉山邀功。程便下令,“先拣年轻漂亮的毙掉两个”,结果枪杀了军蒋村青年农民温光银、温光田兄弟俩。他还派人烧毁唐永昭(游击队计划开会的会址)和杨吉平两家的房子数十间。民国34年4月30日上午,程玉山派便衣武装数人到刘家集赶集,根据伪方乡长时永凤的告密,当场将新四军侦察员刘朝俊、刘子开枪杀,还将暗地为新四军工作的伪方乡政府司书宋子南捕至长乐集,用铁丝勒死。
程玉山披着日伪的“虎皮”,称霸长乐集。民国32年春,金庵村(今属长乐乡)青年农民金庆善被程玉山以壮丁抽去当兵,不久金庆善逃出,投奔新四军七师当战士。程玉山即将金庆善的父亲金有之捕去,严刑后枪杀。程玉山巧取豪夺,成了暴发户,在原籍购置田产18多石,兴盖瓦房30多间,强占民女3人为妻妾,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1957年10月22日,县公安局经过周密侦察,终于从太平县将程玉山逮捕归案。经蚌埠专区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1958年4月17日,县法院在长乐集召开万人宣判大会,将程玉山处决。
葛质夫
葛质夫(1883~1959),名盛章,桥头集乡小葛村人。少时就学于合肥城内张子开和张琴襄,结识了胡渭清、李诚安,接受推翻封建帝制的思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吴畅谷由日本回合肥,秘密发展同盟会组织,他参加同盟会,积极从事反清宣传活动。光绪三十三年,入江南高等学堂读书,又与同盟会的骨干分子范鸿仙时相过从,更坚定了推翻清朝统治的志向。
武昌起义后,合肥革命人士秘密筹划响应。公推葛质夫与李诚安负责筹办枪械,他俩随即去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向范鸿仙求援,范拨给长、短枪300支,子弹2万发,由葛质夫运回合肥。同年十一月九日,合肥光复,成立庐州军政分府,葛质夫任军政分府经理处副处长,很短时间为分府筹集军费百余万元。民国元年(1912)1月,庐州军政分府撤销,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葛质夫任师军械处处长。
民国2年;袁世凯复辟,葛质夫愤而去芜湖协助范鸿仙组军讨袁,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民国3年9月,范鸿仙在沪不幸被袁世凯的爪牙暗刺殉难。葛质夫闻讯,受范夫人李真如之托,任范的家庭教师,借以抚孤。后来,他因与蒋介石集团政见不合,执意洁身自好,遂于民国19年回原籍从事乡村教育,直至晚年。他教的私塾,设立英、汉、算课程,紧跟进步潮流。执教10余年,从教的学生200多人中,大多申于受到他的思想熏陶和教诲,后来都有所造就。
宋益勤
宋益勤(1880~1960),名邦翰,王铁乡宋山洼人。7岁入私塾读至23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考入保定府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一年后被选派去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统二年夏回国,任广西陆军干部学堂骑兵科科长。次年冬,响应武昌起义,去九江任支队参谋,参与攻占安庆,未几,应沪军都督府参谋长黄郛之约,任沪军威武军第一团团长。后因南北统一,沪军裁减,随陆军部次长蒋作宾去北京在陆军部任科长。民国4年后,历任陆军第八混成旅第三团团长、新编步兵第一旅旅长、西北边防军第一混成旅旅长。民国9年秋,皖系与直系军阀战起,宋益勤所部属段祺瑞的皖系,随着皖系战败而宋部亦被裁并,宋进退失据后,回乡蛰居4年。民国14年,应段祺瑞之邀,去北京任执政府参议;翌年又应安徽省督理陈调元之聘,任督理公署顾问。民国19年起,任南京国民政府参议院咨议,直至七七事变后,受聘为安徽省政府顾问,旋被省府委任为抗日人民自卫军第六路指挥官,率部在六安对入侵的日军作战,为时3个月,因病辞去指挥官,去立煌(今金寨县)养病,专任省府顾问。抗战胜利后,省府裁去顾问名义,遂回乡为民。
宋益勤在军政界浮沉40余年,洞察时事,息影乡村后,仍关心时局。他乡居的宋山洼村,坐落在浮槎山的西麓,这一带正是共产党游击队活动区,是新四军往来于巢湖南北的一条通道。他同情革命,与游击队领导人唐晓光、方茂初、王光前、李刚、吴万银、宣锦章、龚世泰等,建立友谊,常相往来。他凭藉自己的声望,为掩护游击队领导人的安全和支持游击活动,为保护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做了有益工作,被游击队指战员和群众誉为“暴风雨中的雨伞”。民国36年,和(县)含(山)支队龚世泰率部数十人驻宋南份村,被保安第六团约一营人东西包围。龚世泰率部冲出转移,而保安团乃归罪村民,捕去保、甲长及村民7人。宋益勤多方周旋,保安团将捕去的人全部释放。浮槎山顶的甘露寺,殿宇90多间,是合(肥)巢(县)游击队的栖息之所,保安团勒令山下居民蘸油焚毁。他闻讯后,请省保安司令出面制止,才使古刹免于一炬。
新中国成立后,宋益勤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60年病逝于宋山洼村。
丁有和
丁有和(1895~1961),艺名丁大汉,黄粟乡大李集人。自幼随父学艺,15岁起唱门歌,后唱板凳头戏,走村串乡卖唱,借以糊口。成年后,自编启唱庐剧,能兼演老生、小生、老旦、小旦几种角色,并以唱腔圆润甜美、做工生动细腻而受到农民喜爱,遂成庐剧名角。
民国11年(1922),丁有和购置一批服装行头,吸收邹五、陈仁贵等,创建丁家班,自任班主,领班在江北东部农村演唱。他擅长小花脸、老生行当,在扮演薛平贵、杨四郎、魏大蒜等角色中,既能运用京剧的一些表演程式,又注意从生活中吸取营养,溶二者于一体,使演出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名噪合、巢、和、含数县。
丁有和在艺术生涯中,敢于破除旧习,锐意探索倒七戏的新路子。他鼓动妻子马梅英(人称老蛮子)登台扮演花旦,开创了倒七戏班社女性唱戏的先例。他兼收京、徽剧种之长,用以丰富倒七戏的表演、声腔、化妆艺术,并不断移植京、徽剧的剧目,使倒七戏从唱扎子戏、“找戏”向本头戏、提纲戏发展,对倒七戏的发展和成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在中年以后,又热忱向青年人授艺,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师徒制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倒七戏艺人。解放后,活跃在安徽庐剧(倒七戏改称)舞台上的丁玉兰(他的养女)、孙邦栋、丁道元等一批艺术造诣较深的庐剧艺人,皆出自他的门下。
1949年9月,丁有和带班进入合肥,与费家班合并组成平民剧社,在合肥演出。1950年,省文化部门以平民剧社为基础,组成了安徽省倒七戏剧团(后改称庐剧团),使之成为省的重要文艺团体之一。当时,年近花甲的丁有和,任后台经理,仍执著于庐剧的创新与发展。
罗香山
罗香山(1903~1963),谱名爱馨,长临河乡老家罗村人。出身地主。民国17年(1928),毕业于合肥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后,考入国民政府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在步兵科受训3年。1930年,被派到教导第五师第五旅机枪团任少尉连附。从民国20年到30年,一直在卫立煌部下工作,历任第十师司令部中尉副官、豫鄂边区督办公署上尉随从副官、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部中校随从副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随从室主任兼警卫营营长、豫东师管区补充第四团上校团长等职。民国31年起,先后任第九军司令部上校高级参谋、新编第二十四师七十二团上校团长兼灵宝军警稽查处处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整编,被编入军政直属军官第四大队任上校队员。民国35年后,任安徽救济分署专员、芜湖军官第十三总队上校大队附,淮南铁路特别党部委员。民国37年底淮南解放后,回原籍任小学教师。1958年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63年病逝。
罗香山随从卫立煌参加过抗日的南口、忻口、中条山等战役,负伤十余次,为抗日统一战线作了有益的工作。民国26年,卫立煌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时,朱德总司令率领的第十八集团军正在第一战区抗日作战。当时,担任长官部随从室主任兼警卫营营长的罗香山,同常来长官部开会的朱德以及常到长官部领取军需的十八集团军兵站分监彭雪枫,都结下友谊,竭力保护他们的安全和支持他们的工作。民国27年初的一天,朱德到长官部开会,罗香山听说特务要暗害他,便派贴心警卫加以保护。散会后,亲自驾驶卫立煌的小轿车,率领一连警卫人员,护送朱德安全到达临潼十八集团军驻地。分手时,朱德赞扬罗香山胆识过人,勉励他为统战多做工作。朱德后来每到长官部开会,都到他的家中访叙。一次,朱德欣然挥毫,为他写了“坚持华北抗日,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条幅,上题“香山中校纪念”,并署名“朱德”,加盖印章。民国27年10月10日,十八集团军兵站装好36辆汽车军火武器,准备连夜运往山西翼城抗日前线,被十四集团军兵站少将分监司可庄扣压,不准运走。应彭雪枫的请求,罗香山立即电话通知司可庄放行,司以“奉上谕”为辞,罗便填好盖有战区长官大印的通行证,率领一卡车武装人员,赶到现场强制放行,并增派两连武装卫士护送。后罗香山随卫立煌去延安时,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盛情招待。毛泽东书“努力奋斗,打日本,救中国”的条幅以赠,上款“为香山先生题”,下款“毛泽东”。他晚年忆及此事,仍感到幸福和自豪。
吴佩之
吴佩之(1874~1963),名纫礼,湖滨乡六家畈人,幼年在本村私塾读书,16岁时,经里人吴仲卿引荐,从家乡徒步奔至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攻读航海课,同时补习英语、数学,经5年学习,在毕业考试时,以各科全优,获全校第一名,深受校长萨镇冰的器重,被选在萨的部下见习海军业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海圻号”舰长随萨镇冰率舰队访问南洋、欧、美各国,考察世界海军。宣统元年,任海军部军械司司长,奉海军部统制萨镇冰之命,赴欧洲购买军舰10余艘。在英国购买军舰时,英商照例以购价5%的回扣相赠,吴佩之分文不收,英商坚持赠予,他即利用英商所赠回扣的白银数十万两,悉数添购军火运载回国交公,此事为英商所惊诧,亦为国人所赞誉。宣统二年,应段祺瑞之邀,任保定陆军大学(后改为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主持军事教学,为我国造就了一大批军事人才。1924年,段祺瑞任“执政”,委任吴佩之为海军部次长,并一度代理海军总长,被授予中将衔。民国15年,段祺瑞下野,吴佩之亦随之辞退,闲居北京。民国16年,蒋介石电邀吴佩之到南京国民政府任职,他以年老辞不赴命,隐居于芜湖,过着清贫生活。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吴佩之化名逃难到西南,在贵阳乡下的清镇中学教书,借以维持生计。抗战胜利后,他携带子女,回到了故乡六家畈,依靠国民政府海军部寄来的退休金过活。这时,他虽已年过古稀,但仍执著家乡的教育事业,主动担任养正小学(即六家畈小学)校长。他常对亲友说:“我不想在外做大官。总想回乡办教育,当个小学教员,于愿足矣。”他任校长后,每日起早散步田野,锻炼身体,也教学生早操,要求学生既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又要有强健的体魄,将来好为社会效力。每逢周会,他都向师生发表讲话。养正小学享有校风正、文风盛的美誉,成了湖滨乡一带培养人才的摇篮。
1954年,他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委员,人民政府每月给他生活补助费50元。一次,他在合肥参加省政协会议时,副省长戴戟去住地看望他,馈赠人民币100元,他婉言谢却:“您的钱,我不要,我不能剥削您。我有政府给的生活款,够用了。”戴说:“我是您的学生,给老师几个钱零用,谈不上剥削。”说来说去,他还是没收。1958年,他参加省政协会议时,即兴赋诗一首:
六十年前一水兵,烟波海上几亡身。
于今欣逢跃进日,愿把丹心献党人。
祭永祥
蔡永祥(1948~1966),湖滨乡大蔡村人。8岁入黑石小学读书,经常提早到校,打扫校园教室,学习用功。1964年,党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蔡永祥积极响应,经常帮助邻居五保户扫地、挑水、种自留地。一个冬天的晚上,他路过丁水塘水库,发现水库涵洞漏水,就不顾夜深水冷,跳下水里把涵洞堵实,不使库水白白流掉。
1966年2月,蔡永祥应征入伍,在浙江省军区驻杭州某部任战士,他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更高了。他的岗楼在钱塘江大桥边上,他经常在休息时间内,为行人挑担、推车过大桥。一天,他从医院治疗脚伤归队,
在公共汽车站获悉一位老大娘忘记带钱,就用自己仅有的2角钱,替这位老大娘买了车票,而他却步行十几华里回连部。当他听说战友吴小春家遭了火灾,就把自己积下来的津贴全部交给党支部,转寄到小吴家中。
蔡永祥所在连队担负着守卫钱塘江铁路大桥的任务。他热爱自己的战斗岗位,执勤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1966年10月10日凌晨,蔡永祥在大桥南头执勤。这时,由南昌开往北京的764次客车向着大桥飞驰而来,在列车灯光的照射下,蔡永祥突然发现前方40米左右的铁轨上横置着一段木头,在这一瞬间,他为了保卫旅客列车,冲上前去,用尽全力抱起木头,向铁路右侧跃去!障碍排除了,列车安全驶过了,而蔡永祥由于自身腾挪不及,却献出了年轻生命。南京部队党委决定,给蔡永祥追记一等功,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6年10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到杭州,写下了《水调歌头·蔡永祥》词一首:
又一欧阳海,战士蔡永祥,十八青春年少,头脑武装强。秋雨连绵初过,夜雾迷茫昏黑,桥畔守钱塘。北上火车到,‘红卫’满车厢。
桥头近,车势猛,射毫光,突然发现,大木一幢卧轨梁。舍命迎头奔去,只见英姿飒爽,抱木跃于旁。一瞬泰山重,百代颂芬芳。
戴正华
戴正华(1901~1966),湖滨乡六家畈人。幼年在六家畈、撮镇私塾读书。民国10年(1921)去上海考入南洋专门学校学医,积极参加五卅运动。民国14年毕业后,先后任黄浦军官学校军医、广东国民党总兵站医院内科主任、国民政府陆军四十四军卫生队队长和第五十六师少校军医。在军营生活中,他耳闻目睹官场内部的相互倾轧和社会制度的腐败,思想彷徨,亟想寻求新的生活出路。
民国20年,蒋介石纠集20万兵力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戴正华所在的第五十六师被红军歼灭3个团,他被红军解放,便毅然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参加红三军团任军医。面对敌军的不断“围剿”和严密封锁,红军伤病员增多,医疗条件低劣,他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自制手术刀、剪子、镊子等医疗器械和药品,抢救伤病员。民国21年春,他在根据地的永新县黄岗医院,一面克服困难治疗伤病员,一面办起医训班,自编教材讲课,培养医护人才。他懂几国语言,凡从战场缴获的进口药品,别人看不懂的,他都能一一译出,使药品得以及时提供使用。民国22年9月,他调任湘赣军区司令部医务主任。次年1月,跟随肖克、王震指挥的红军第十七师北出南浔。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民国23年10月,戴正华任六军团卫生部部长,随部队长征北上,组织上配给他的马,他让给伤病员骑,自己步行在部队的首尾,随时为伤病员治疗。经阿坝过草地时,有的战士带的干粮吃完了,他就节省一点干粮让战士吃,自己则挖野菜草根充饥。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后,他被提任中央红军总卫生部医务主任。
民国29年,戴正华调任八路军一二○师卫生部政委,从延安率领一支医疗队爬山涉水,迂廻绕道,冲破日军的封锁线,辗转一个多月,到达晋西北的根据地后,在河家川创办一二○师医院,治愈了一大批抗日负伤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历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后勤部参谋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卫生主任等职,致力于军队卫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医疗事业的建设,卓有成效。全国解放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曾多次率领医务人员志愿入朝,及时研究解决了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门工作中的许多困难,为保障志愿军将士的健康作出贡献。
1952年12月,戴正华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66年6月22日,因患直肠癌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
李建华
李建华(1919~1966),名万章,陈集乡小李村人。8岁入私塾读书6年,后在家务农。民国28年(1939)7月,在家乡参加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工作,任第25工作团团员,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调至新四军四支队教导队学习,民国30年4月,调任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三团机要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一直在部队从事机要工作,先后任二师师部机要员,十九师师部机要科长,第七纵队司令部机要组长,山东兵团司令部机要秘书,二十一军军部机要科长。1949年转业,历任浙江省委办公厅机要秘书、机要科长、机要处长、秘书处长等职,终生为军队和党政机关的机要工作做了贡献。
李建华转入省委机关工作的十多年,经常带病坚持工作。1962年,住院治病期间,被病员选为党的支部书记,一面治病,一面在病员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他在素称繁华的闹市杭州工作十多年,工资级别行政13级,仍保持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李建华因病久治无效,于1966年7月17日病逝,骨灰安葬在杭州市南山烈士墓区。浙江省委办公厅当即镌碑立于墓前,述其生平梗概。
张永安
张永安(1941~1968),响导乡大张村人。家贫常以乞讨为生。年方7岁,就到一个富农家佣工放牛,起五更,睡半夜,还经常挨打受骂。一次带晚割牛草,因天黑手抖,不幸砍断了左食指的一个骨节。解放后入小学读书,以品学兼优,被评为“三好”学生。1963年应征入伍,在部队苦练杀敌本领,被授予“特级射击能手”荣誉称号。
1968年3月退伍回乡。同年4月5日上午,张永安正在田间劳动时,突然发现一华里之外的响导铺失火了,他便飞奔赶到现场,只见火苗即将蔓延到供销合作社生产资料门市部的屋面,那里堆放着大量的剧毒农药,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危急关头,他纵身上屋,扑打快要燃烧到生产资料门市部屋面的火焰。正当他奋力扑灭火焰时,因房架烧断倒塌,他落入火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永安生前服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8321部队党委闻讯后,根据张永安生前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号召全体指战员学习他这种舍己为公的高尚品德。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时指出,张永安“抢险英烈,足资后人楷模”。
吴光杰
吴光杰(1886~1970),字霖泉,湖滨乡六家畈人。8岁入私塾读书,14岁习艺于家设的漕染坊。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经长兄吴中英引荐,先后入保定陆军幼年学校、保定陆军速成学校读书,宣统三年卒业后,任陆军部机关枪纵队排长。同年秋,武昌起义后,随部队至汉口,毅然加入革命军,在作战中负伤。未几,去南京任陆军部军械司科员,旋充陆军部长黄兴之副官。民国元年,由陆军部保送去德国柏林工科大学及陆军炮工大学就读,并入普鲁士第三军第六师炮兵第三十九团实习。民国4年秋,应德国大本营之邀,代表我国担任观战武官,与十几个中立国武官一同观战,遍历德法、德俄及巴尔干各战场,对研究现代战争学获益颇多。民国5年3月中德断交,绕道回到国内,任汉阳兵工厂炮厂主任。民国11年后,历任吴淞陆军军官教导团教育长、陆军检阅使署教练处炮兵主任、南京中央军校高级教官、训练总监部军官外国语文补习所所长等职。民国30年,调至重庆任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为陆军少将衔。民国35年于南京退役。
吴光杰终生从事军事教育,练兵有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军事人才。练兵之余,又锐意进行军事译著,正式出版的,计有《德国军事调查记》、《国防刍议》、《步兵操典》、《军队指挥》、《兵器学》、《民众防空》、《新时代之要塞》、《英汉军语辞典》、《步兵教练手册》、《装甲部队》等24部著作。
吴光杰于民国37年携眷去台湾。晚年仍手不释卷,勤求新知,并以养兰饲鸽自娱。1970年7月26月,病逝于台北。
陈欣南
陈欣南(1924~1971),名玉喜,江苏省金湖县三河乡陈庄人。民国31年(1942)参加革命,次年入党。1961年4月,由安徽省水电厅副厅长下放任中共嘉山县委书记,同年11月调任中共肥东县委书记。
陈欣南自背行李到本县。他注重了解民情,每年用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下乡调查。1962年春,他徒步从店埠出发,经王铁、高亮、三官、马湖、古城、广兴、肖圩、响导、白龙、肖凤等公社,20多天内,跑遍与全椒、滁县、定远县接壤的边缘地带,沿途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他到王子城公社陆还生产队时,见有的社员赌钱,有的秧田被牛践踏,无人过问,遂深入了解,发现这个队存在问题较多。后,他即敦请教育局一位家在这个队的干部回乡处理,并为这个队买了一头耕牛,激励社员投入生产,很快改变了落后面貌。
陈欣南出身于农家,少年时代种田讨饭,饥寒交迫的生活磨练出艰苦朴素的品格。他的家属在合肥,他一个人在本县工作3年多,衣服脏了自己洗,鞋袜破了自己补,穿着旧衣服。一日三餐,到食堂排队买饭,坐在饭厅与其他就餐人员边吃边谈心。上级来了领导人,他叫公务员安排伙食,但不奉陪。有位领导人对此很不理解,说:“他是厅长,哪里看得起我们!”他不陪客吃饭,也不准下级干部把他当客待。他到区、社,叫随员买菜饭票,食堂有什么吃什么,不准另备饭菜。他行政13级,每月工资100多元,支持家庭生活很少,大部分用于工作的需要,下乡的车船票不报销,不要补助费,连到外地开会的误餐补助,他也从未领过,但对随员却要他们按制度报销。他常说:“我拿钱够多的了,反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他周末回合肥家里,总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乘公共汽车往返。当时机关有轿车和吉普车各一辆,专供县委常委和副县长公用,而他回家绝不坐小车,下乡大多步行或骑自行车。陈欣南对人处事,体现着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爱憎分明,祛邪扶正。1963年元宵节,他在草庙集附近的一个村子内,见到社员衣服破旧,面带饥色,墙倒屋塌,田地荒芜,便就地连续3天走访村庄,终于查明一个大队干部,依仗大姓宗族势力和手中权势,欺压社员,奸污妇女,贪污农贷和救济粮款,只是因为公社有“保护伞”,社员投告无门,致使这个村的10几户人家,已有5户迁逃,还有几户正准备外迁。他立即责成公社严肃处理,很快将这个大队干部清除出党,撤销了行政职务,把群众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他是县委书记,又堪称是模范的普通党员,无论工作怎么忙,凡是开党小组会和支部会,他总是按时参加。与他在一起工作的人,无不受到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人确能起到“贪者廉、懦者立”的启迪作用。在常委内部,他以诚相处,民主协商办事,一反过去一个时期内“第一书记说了算”的一言堂作风。凡使用一个干部,或处理一个重大问题,他都在事前向常委逐一通气,反复酝酿,在意见基本一致后,再召开常委会集体讨论,形成决议。
1964年12月1日,中共滁县地委开除了陈欣南的党籍。他被处理的一条主要“罪状”就是,“有粮不卖,破坏征购”。其实,1964年,全县粮食征购任务为4900万公斤,除了午季已交售的1500万公斤外,秋季应交售3400万公斤。当年秋季受旱减产,征购进度缓慢,地委副书记高峰来县督催,强令县委“下决心完成任务”。在县委常委会议上,陈欣南针对上级的压力,直言不讳地说:“请您听听群众的意见,看看灾情,光说大话没用。按照实际情况,秋季只能交售3500万斤到4000万斤。”高峰不听,竟然斥令“县委反右倾’。陈欣南愤而离开了会场,决心抵制浮夸风。那位领导者遂即上告省委,由地委两次派来调查组,查他的工作问题,进而又查他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后来竟罗列三条“罪状”,给他以开除党籍、工资级别由行政13级降为14级的处分。此后不到两个月,省委鉴于许多干部、群众对此案的不平反映,又复议,给他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降职改任利辛县副县长。1964年秋季,在地委工作组的重压下,全县交售粮食3000万公斤,翌年春荒又回销1100万公斤,两比实际只交售1900万公斤。这证明,陈欣南预计只能交售1750万公斤到2000万公斤,是符合实际情况的。1965年12月7日,省委决定提前恢复他的党员权利,调他任凤台县县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已任凤台县委书记的陈欣南,遭受诬陷,于1971年11月4日含冤不幸逝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委为他彻底平反昭雪,完全恢复了名誉。
黄畴
黄畴(1914~1974),名忠发,石塘乡陈桥村人。家境贫寒,自幼在私塾读书6年后,即随母种田和打短工。民国24年(1935)春,到芜湖帮工未成,遂投国民政府军队当兵,历时9个月,因不堪军营生活的折磨,偷跑回家,在全椒县程家市附近乡村教私塾。七七事变后,回乡与同学丁植民等一道从事抗日活动,任乡抗日救亡协会理事。民国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参加了新四军游击队,历任排长、连长、指导员等职。民国32年12月,调任凤阳县黄泥铺乡指导员兼乡长。次年,调任凤阳县陆塘区委副书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作战机智勇敢,被凤阳后山群众誉为“勇敢的小蛮子”。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他于民国35年9月随淮南区党委北撤,经山东去东北,任安东省孤山县孤山区委书记。民国37年调任山东省昌平县土改工作队支部书记。1949年3月随军南下。同年6月至1953年4月,任上海市洋泾区民运部长、大场区区委副书记。1955年6月,转入市轻工业局工作,先后任人事处副处长、机关党委书记,上海市轻工业专科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造反派”关进黑屋,精神上和身体上受到严重摧残,于1974年2月13日凌晨饮恨与世长辞。1978年10月,上海市轻工业局党委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陆友海
陆友海(1941~1976),梁园镇小陆岗人。幼年乞讨为生。1961年,毕业于肥东师范学校,先后在张集、杨庙、镇东等小学任教师,对农民子女入学读书特别同情。他在镇东小学任教时,发现贫农陆友川因经济困难,不让孩子上学,就连晚登门,说:“在旧社会,我们穷人是睁眼瞎。今天党把学校办到家门口,怎么能不让孩子上学呢?两个孩子学费的困难,我帮助解决就是了。”次日一早,陆友川就送两个孩子上学了。因为孩子入学迟,课本发完了,陆友海就连续几个晚上为这两个孩子抄课本。烈士子女陆小舟、陆菊梅天寒无棉衣,陆友海便掏出20元,资助添置棉衣。孩子的叔祖父激动地说:“海老师,您家庭负担那么重,自己又有病,一个月工资只有30多元,还拿钱解决学生困难,真是我们贫下中农的贴心教师啊!”
1965年夏,陆友海患风湿性心脏病,省、县医院都诊断为“严重心瓣膜病,无法根治,建议保守疗法”,要他卧床养病,但他却坚持教学。他家离路口公社杨庙小学三四公里,便借耕牛骑着到校,坚持教学。因过度劳累,病情加剧,多次休克,被送到医院治疗。1970年,他的病复发,领导部门送他到上海作了心瓣分离手术。手术后1个月,就一再要求提前出院,回到学校。当时,县教育局给他送来长期休假养病的通知,聘来代课教师,他都一一谢绝了,又坚持教学。他坚持白天登堂授课,晚上批改作业,还同其他教师一道看护建校工地,全不把自己的重病放在心上。
1973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6年11月11日凌晨4时,他在批改作业的座椅上停止了心跳。次年1月30日,中共肥东县委通报表彰了陆友海,赞誉“他的一生,是为党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褚峻斋
褚峻斋(1891~1977),学名振德,青龙乡褚老圩人。8岁入私塾读书,民国2年(1913),考入合肥政法研究所。民国5年,毕业后谋求职业未成,回家闲居。民国13年,在家乡创办小学,自任校长,立志为桑梓造就人才。
民国28年初,新四军七团东进抗日到了青龙厂。团的领导人与褚峻斋商量,欲借住褚老圩房屋,褚峻斋欣然同意,并积极协助进驻的部队发动群众,筹办军需。未几,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又驻于褚老圩,褚峻斋协助部队工作,深得四支队领导人的信任,遂于同年入伍,在部队举办的青龙厂合作社任经济委员。不久,新四军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定(远)合(肥)县,他被选为定合县参议员。从民国32年起,历任定合县参议会议长、路西四分区参议员和豫苏边区参议员。民国34年,被选为路西四分区的代表,出席延安的参政会。民国35年,随新四军北撤。1949年初,从山东随军调回合肥,先任皖北行署财政处实物仓库主任,后任皖北行署合作社经理。1951年后,因年事已高,改任安徽文史研究馆馆员,直至晚年。
褚峻斋参加革命前,家在褚老圩拥有房屋数十间和土地13石,作为开明士绅和学者,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他思想开明,倾向进步,在共产党的思想教育和政策感召下,毅然加入革命队伍。1940年,国民政府的地方部队烧了他家的房屋。他带动儿子参加了革命,“文化大革命”前,长子褚明安任安徽省建设厅副厅长,三子褚农任皖安机械厂党委副书记。
龚喆民
龚喆民(1917~1977),谱名世泰,王铁乡龚大郢人。自幼在本地私塾读书,后考入黄麓师范,接受新思想,积极投入抗日学生运动。民国25年(1936)春,因为首组织学潮被开除,即返乡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民国27年6月,参加安徽省动员委员会任团员,10月任工作团副团长,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3月,调入新四军四支队九团团部任情报干事。此后,在新四军二师、七师所部历任游击队队长、连长、大队副、侦察参谋等职。抗战胜利后,先后任江淮工委第三支队支队长、皖北四分区湖东县大队大队长、皖北军区含山县大队大队长,解放战争胜利后,任皖北军区巡视组组长。1952年11月,转入海军工作,先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水道测量科副科长,后任东海舰队司令部海道测量处副处长、处长。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3年因病离职休养。1977年1月9日病逝于合肥。
龚喆民入伍后,长期在合肥东乡山王集、王铁地和巢县烔炀河的山区一带,开展游击战,打击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地方武装,镇压土豪劣绅。民国30年,国民政府的合肥县王铁乡乡长徐子祥将他的父亲龚宗俊捕去,逼其交出喆民。其父被囚数月,后挖洞逃出。徐子祥将他家三间瓦屋拆掉,将房料拉到文集盖炮楼。他的一家老小头十口人东逃西散,吃尽苦头。但他仍坚持同敌人作斗争。民国31年,他的同族一个哥哥参加中统组织,向国民党提供共产党游击队的情报。他接到命令后,便派人将其处决。
刘鸿文
刘鸿文(1916~1979),湖滨乡刘寿三村人。幼年跟随执教的姐夫吴端礼,先后在撮镇小学、安庆师范读书,因在安庆受到共产主义影响,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开除,遂于民国24年(1935)去上海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鸿文在上海时,深入郊区从事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工作。抗战爆发后,转入白区工作,任中国共产党霍邱县委书记兼皖北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在复杂的环境中,机智沉着,顽强战斗,逐步扩大革命力量,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后在解放区,历任全椒县、合肥县、定合县县委书记、县长,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民运科长,皖东专署党团书记兼秘书长,淮南路东地委城工部部长,淮南区党委城工部副部长,领导和发动群众,积极组织地方力量,发展了党的组织,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开展和坚持了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奉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刘伯承、邓小平的指示,再次到白区进行地下工作,与国民党上层军官面对面进行斗争,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决堤放黄河水阻止刘邓大军南下的阴谋。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在河南省工作,历任开封特别市副市长,河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部长,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委员,省委常委,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委副书记等职,先后当选为第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第三、四届政协副主席,在党的统一战线、组织和外事工作中颇多建树。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因而长期受到打击和迫害,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患了七八种疾病。粉碎“四人帮”后,他旗帜鲜明地与林彪、“四人帮”帮派体系作坚决的斗争。1979年1月30日凌晨1时30分病逝于郑州。
葛庆华
葛庆华(1926~1981),复兴乡小熊村人。幼年家境贫困,衣食无着,7岁即以乞讨为生,11岁替地主家放牛,13岁到芜湖毛巾厂当徒工,因不堪虐待,于民国33年(1944)6月逃离工厂,到无为参加了新四军,在七师教导队当战士。民国3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团的侦察主任、作训股长等职。1955年9月任炮兵四○八团副团长,1961年2月任炮兵十二师司令部作训科长,1965年任炮兵二○四团团长,直到1976年7月经组织批准离职休养。
葛庆华入伍后,随部队南征北战,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严峻考验。在无为县反“围剿”战役、山东沙河沟战役、临城战役、枣庄战役、河南睢县战役、淮海战役中,或在战火的第一线,或传达首长作战命令,或深入敌人阵地侦察情况,表现出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60年4月晋升为少校,1964年4月再晋升为中校。1981年5月23日在上海市执行公务时,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杨怀成
杨怀成(1923~1981),原名怀伦,高塘乡杨岗村人。民国33年(1944)12月在滁县参加新四军,次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青年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等职。1965年2月任炮兵二○四团政治委员。
他入伍后,经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卓绝的考验,参加战役战斗十余次,作战勇敢,负伤两次。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60年4月晋升少校,1964年再晋升为中校。“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憎恨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倒行逆施。1969年受到遣回原籍劳动改造的错误处理。但他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决定,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表现出共产党员的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受到群众的好评。1979年9月,他的冤案得到了平反昭雪。
张义纯
张义纯(1895~1982),字靖白,绰号小张飞,长临河乡张胜吾村人,出身于地主家庭,民国5年(1916)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第三期,历任北洋政府军第一混成旅炮兵营营长、第二十四混成旅中校团副、北京临时政府少将科长、直隶省军务督办公署少将处长等职。北伐战争开始后,加入国民革命军,任第六军第十九师副师长,参加攻克南京的战役。民国18年,在汉口任第十八军副军长兼五十六师师长,同年在蒋桂战争中投向新桂系,此后即成为新桂系军阀的骨干分子之一。民国22年至26年,在广西任第十五军中将参谋长、第四十八军副军长、上将军长,在上海参加了八一三的抗日战争。民国27年,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代理省主席,旋又再任第四十八军军长,驻防六安县麻埠镇,参加了武汉外围会战,抗击日军的进犯。民国28年冬以后,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并代理总司令一年。民国37年1月,任皖南行署主任。次年3月,在屯溪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在国共两党和谈期间,下令停止征兵,释放了部分政治犯,拥护和谈。
1949年4月,解放军打过长江后,张义纯率部逃至浙江省开化县被俘。经过自我思想改造,积极要求为新中国做一些工作。1956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1957年任上海民革对台工作委员会委员,1962年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参事,1979年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他积极从事对台宣传工作,撰写具有较高质量的文史资料近10万字,有的被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采用。他在患病临终前,仍殷切关怀在海外的旧属和同僚,期望他们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相国的和平统一。1982年9月10日病逝于上海。
温广汉
温广汉(1902~1982),字漫生,又名孟荪,撮镇六房郢人。民国19年(1930),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即以后的中央大学前身),同年任合肥第六女子中学教员。翌年去法国留学,攻读社会历史学,获巴黎大学文科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民国27年春,任国民政府武昌战时干部训练团教官,同年秋去西北联合大学任教授。民国28年,在洛阳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机要秘书,旋又兼任以卫立煌为主席的河南省政府委员。民国31年6月,随卫立煌去西安,任西安行辕参谋,后又一度随卫立煌去重庆赋闲。民国35年秋,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不久兼任训导长。此后,支持青年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1949年8月,去香港住卫立煌寓所,思想徬徨。1950年,从香港回南京,同年冬参加南京市人民法院法学研究会工作。1952年秋起,先后任南京市第十中学、江苏省教师进修学院教员。1962年,组织上恢复其教授职称后,又先后在江苏省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学院任教授。1976年,参加《汉语大辞典》的编写工作,不畏酷暑和严寒,经常去南京图书馆翻阅资料,查核书证,一丝不苟。1951年2月,他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当选为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民革江苏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为统一战线工作作了努力。1982年1月8日病逝于南京。
米广桂
米广桂(1903~1982),回族,本县黄栗乡小朱村人。自幼读私塾,16岁开始随父学习中医。民国12年(1923),在肖家圩开设“米仁寿药店”,坐堂行医,擅治小儿科、妇科、医术日精,医德可风,在几十里内享有盛名。他继承与发展了相传的《专治疑难病症一百种》秘方,常能医好大医院也不能治愈的疑难病症。民国32年夏,大魏村魏先怀身染梅毒,卖掉两头耕牛,筹款去芜湖弋矶山医院治疗,经美籍一医生诊治数月也未根治。魏先怀回乡转请米广桂诊治,他只用几剂单方,即将魏的梅毒治愈,并且不取报酬,魏感激不已。1954年,他带头组织联合诊所,推行中西医结合,扩大医疗范围。1954年、1957年,当选为第一届和第二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他生病卧床,但对病人仍有求必应,坚持带病行医,直至死而后已。
杨国英
杨国英(1939~1982),女,文集人。出生3个月后,因家贫抱给高亮乡山徐村徐家做童养媳。自幼勤劳过人,成年后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表现出色。1962年,当选为山徐村第三生产队妇女队长,组织劳动竞赛,使全队妇女发挥了“半边天”作用。
1972年,杨国英当选为山徐生产大队妇女代表会主任,终年为妇女排难解忧,奔忙不息。1977年,山徐三队社员夏庆英家遭受火灾,生活发生困难,杨国英带头送去了一些衣物,并发动广大妇女捐款捐物,帮助夏庆英家过了灾荒。不久,夏庆英生病,杨国英又送她到30公里以外的县医院住院治疗,陪伴护理7天,直至她病愈出院。群众说:“国英就是心肠好,妇女们大事小事都喜欢跟她讲,她为大家做的好事真是说不完!”
杨国英热心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并能以身作则。她只有一个男孩,为响应党的号召,自觉做了绝育的结扎手术,并说服弟媳、堂嫂做了结扎手术。在她的带动下,山徐大队的育龄妇女都实行了计划生育。1979年以后的3年,山徐大队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降到7‰以下,被评为全县计划生育的先进单位。1981年,杨国英被评为全县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1月18日,青年妇女汪国翠与婆母争吵后生气,跑向水库去寻短见。杨国英赶到水库边,这时汪国翠已投入齐腰深的水中。杨国英顾不得脱下棉衣,便跳下水去,一边劝,一边拉,终于把汪国翠拉到岸边,而杨国英却不幸落进深水中,英勇献身。
2月,高亮公社党委根据杨国英的一贯表现,决定追认她为优秀共产党员。巢湖地区妇女联合会追认她为地区三八红旗手。6月30日,中共肥东县委向全县各级党组织通报表彰了杨国英的模范事迹。
张杰
张杰(1919~1983),谱名盛杰,阚集乡大张村人。幼年家贫,无钱上学,刚成年即以种田、织布为生。民国27年(1938)在新四军四支队的宣传教育下,在家乡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2月入伍,历任游击队队副、队长、连长、政治指导员、副营长、县大队大队长、上海龙华机场警卫营营长、空军济南场站副站长等职。他从长期的战争磨练中学会战争艺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白龙厂、涟水、靖江、盐城等著名战斗和淮海、渡江两大战役,素以行动机智、作战勇敢著称。1957年6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授予他三级独立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各一枚。
1978年11月,他离职休养,仍关心着空军现代化的建设和家乡建设。1981年2月,回到阚集,同家乡人民一道,致力于农田基本建设,历时半年多,受到了乡亲的尊敬和爱戴。
陈季丹
陈季丹(1907~1984),名桂泰,以字行,湖滨乡现龙城村人。幼年随父在扬州读书,民国13年(1924)考取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民国17年,毕业后即任上海无线电台台长兼任工程师,翌年任芜湖电台台长兼工程师。民国20年去英国留学,民国23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学位。民国24年回国后,任真如国际电台工程师。民国25年,转任湖南大学电机系教授,此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历任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教授,在电气绝缘领域内造诣很深,1952年在全国首先创建绝缘专业,成为我国有名的电气绝缘专家。
他在西安交通大学任绝缘教研室主任、绝缘研究室主任,主讲“介质物”课程。他热心培养青年教师,主动为他们讲授一部分课程,提高他们独立教学能力。他追求进步,1957年在上海加入九三学社,后在西安交通大学九三支社任组织委员。1959年,被评为西安交通大学先进工作者,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群英会。1960年,以先进单位代表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1年和1963年,分别获得陕西省文教工作者旗手和陕西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他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第四届政协常务委员和陕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1984年病逝于西安。遗著有《无线电原理》以及他与刘子玉教授合著的《电介质物理学》。
刘先焕
刘先焕(1953~1984),湖滨乡堕山村人。1969年毕业于临湖农业中学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战士,197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退伍回乡,8月由公社推荐上合肥工业大学建筑系读书,1978年被分配到巢湖地区水利建筑安装公司工作,次年又调任巢湖地区水利局技术干部。1983年调来本县水利局任干事,旋任人秘股副股长。
1984年夏汛紧张。6月13日,刘先焕随领导人去巢湖地区,接受无为长江大堤的抢险任务,同日下午由巢县冒雨乘吉普车返回,约21时,在驶至本县定光乡板桥时,因公路被一米多深的洪水淹没,吉普车涉水行驶时熄火停车,刘先焕与副局长肖文斌先后从车上跳下,原想涉水去附近村庄寻人营救,不意肖文斌被激流冲向深处几丈远,刘先焕奋力救助,将肖文斌推上浅滩,而刘先焕自己却因精疲力尽被激流冲走,不幸牺牲。同年,安徽省民政厅批准他为烈士。
苏平
苏平(1924~1985),满族,原名完礼文,参加革命后为避免家庭受牵累,改用现名,永安乡完牌坊村人。民国27年(1938)毕业于梁园小学。民国28年考取安徽省立第三临时中学,只读5个月,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梁园参加青抗会,进行抗日的宣传活动。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因国民党制造摩擦,在家乡无法立足,于民国29年2月参加新四军,在二师四旅九团任代理民运组长。民国31年2月入抗大八分校学习,7月任二师六旅十五团宣教干事,以后又任政治干事和组织干事。1950年,任华东军政大学七团政治处宣传股副股长。1952年后,历任工兵学校二大队政治委员、工程兵建筑107团政治处主任、7169部队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二工程学校训练部副政委、工程兵工程部政治部政治处副主任等职。
苏平参加王子城攻坚战、南麻阻击战等大小战役十余次,作战勇敢,不怕牺牲。1957年6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工程兵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他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各1枚。1962年6月25日,授予他中校军衔。1985年2月27日病逝于河南省洛阳市。
柯武东(1905~1930),又名争荣,梁园镇柯岗村
人。幼年入私塾读书。为家境贫寒所迫,于民国11年(1922)考取安徽省警务处警察教练所,受训结业后当警察,因受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辞去警察,奔走于芜湖、合肥、凤阳等地,从事学生运动。
民国16年1月,柯武东在合肥城内参加共产党员张开泰、张伯平组织的“十人团”,以换帖结拜兄弟为名,联络失学的进步青年,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宣传共产主义。不久,在“十人团”内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7年春去江西,同年7月22日,参加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平江起义,后提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二团团长,率部在江西省安福、分宜、宜春3县边区,联合当地人民武装,反击国民党军队及地主武装的“围剿”,保卫苏维埃政权。民国18年底,柯武东与李韶九率领红军独立二团、三团,在江西吉安抗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连战皆捷。峡江一役,歼敌千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
民国19年1月,独立二团、三团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柯武东任第六军军委委员、第一纵队司令,并兼任第三支队支队长。7月,第六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三军,柯武东任第三军第一纵队司令。8月,为粉碎湖南省主席何键“围剿”红军的计划,军团长朱德、政委毛泽东率领第一军团进入湖南,8月20日分兵3路进攻浏阳县文家市。柯武东率领第一纵队担任正面进攻任务,于拂晓时猛攻九峰寺、棺材岭、高州岭的3个制高点,但由于守敌居高临下,以密集的炮火封锁通道,红军两次冲锋均未奏效。柯武东手举大刀,亲自率领80多名红军战士,发起第三次冲锋时,不幸腹部中弹负伤,肠子随着鲜血流出,战士要将他抬下火线,他却用绑带扎住伤口,继续带领1个班战士,绕道登上制高点,炸毁守敌的机枪封锁工事,终于为红军攻占文家市扫清前进中的障碍。战斗结束,战士用担架将柯武东抬回慈化后方医院的途中,他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
王亚樵
王亚樵(1889~1936),谱名玉清,字九光,另字鼎,别字擎宇。清光绪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即1889年2月26日)生于合肥北乡(今肥东县磨店乡)王小郢。1905年赴乡试未中,在家设馆执教。1908年,经吴春阳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后,王联合同乡李元甫、王传柱等人,举起土枪刀矛,成立革命军,自封司令,意欲封存“李府”(李鸿章家)财产,以作军饷之用。后因革命党人孙万自沪来庐,组织武装,成立庐州军政分府;不承认王的武装组织,先后以“土匪”之名,设计诱杀李元甫、王传柱等许多要人,王避居山野,幸免于难。
1912年2月,王逃至南京参加社会党,倡言“铲富济贫”,10月任社会党安徽支部长(总支部设在肥东撮镇夏家祠堂),先后在巢湖、全椒、滁县、安庆等地,广召会员。1913年冬,倪嗣冲攫夺皖权,宣布社会党为“乱党”,王亚樵被迫亡命于上海。不久,加入安那其主义(即无政府主义)研究小组。1917年,投奔柏文蔚,结识胡汉民等。第二年,南北议和于上海,王为南方代表之一,参与议和活动。嗣后,又与韩恢、胡抱一等在皖东、苏北起兵反苏督李纯,结果韩被杀,王再潜回家乡。1920年,去安庆,联络商绅,组织安庆民权协进会,王被推为会长。后因人反对“武人干政”,遭通缉,又亡命上海。
1921年,以柏文蔚、李少川的名义,组织安徽旅沪同乡会,王任评议员。是年冬,与马超俊、谌小岑组织上海劳工总会,掌握沪西、沪东工人群众十万余众,自成一派,常以斧头、手枪等武器,专门对付其他帮会和欺压工人的富商,人称“斧头党”、“暗杀团”,一时名震上海。
1923年秋,王组织工会会员游行示威,声讨曹锟贿选总统;冬,暗杀直系军阀走卒、淞沪警察厅厅长徐国梁。遭通缉,潜杭州,投奔浙督卢永祥,任浙江纵队司令。浙军溃,几经辗转,于1926年去广州,经胡汉民、柏文蔚举荐,任安徽宣慰副使,返上海,鼓动北伐。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王鉴于蒋介石叛变革命和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他内外结合,开始了他的反蒋、抗日活动。先后在上海、南京、庐山等地密设联络点,伺机刺杀蒋介石,五次未遂。特别是刺宋(宋子文)、刺汪(汪精卫)之后,引起蒋的恐慌,曾悬赏100万,欲缉拿王亚樵。1932年4月底,淞沪战场停火后,日军在虹口公园召开庆祝大会,王联络在沪的韩国革命志士,当场炸死日军陆军大将白川义则,炸断日本公使重光葵的一条腿,时国人皆传他为“抗日英雄”。几经周折,王于1936年2月中旬,携带眷属和部份骨干成员,化名匡盈舒,秘密离开香港,乘船经西江去梧州,住进李济深的李圩子。不久,由于白崇禧的冷淡,王决心去延安。不幸于10月,在此为蒋特戴笠等人诱杀。
崔干
崔干(1916~1940),名义权,以字行,本县解集乡长岗崔村人。自幼读书,受进步思想影响,抱负不凡,常以推翻社会腐朽制度为己任。民国20年(1931)起,在长岗崔村设立私塾教书,常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向往红军。
民国24年(1935)春荒严重,农民饥寒交迫。崔干协助靳首先组织农民起义,几天之内,长岗崔村、解集、施集、王集、刘巷等村镇的农民数百人,拿起长矛、大刀、洋枪、土炮,汇集长岗崔村举行武装暴动。仅长岗崔村就有近百名农民参加起义,编为一个自卫中队,由崔礼戎任中队长,崔干任秘书。起义队伍向古城方向开进,在杨塘集首战合肥县国民兵团王子城区第六中队胡载之部,歼敌数十人。南京国民政府调来两个团的兵力,进驻石塘地区进行镇压,崔干被捕,遭到严刑毒打,后趁敌人看守疏忽而逃脱,隐蔽在赤塘杨、泥土巷等村以教私塾作掩护,继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民国27年秋,崔干与新四军四支队取得联系,组织游击队20人,开至黄疃庙接受四支队九团的整编。九团决定将这支游击队并入王战领导的游击队,派崔干回乡另行扩展游击队。崔干接受组织的决定,立即回到家乡,日夜奔波,短短几个月,又重新发展游击队员约200人,奉命编为四支队岘山游击大队,崔干任大队长,活动于小岘山、高亮集、刘兴集、王子城、张集、石塘桥一带。1940年3月初的一天,岘山游击队在张集附近的王大清、陈大户等村宿营。胡载之侦悉后,出兵包围游击队的营地,崔干指挥战士进行反击,在突围中中弹牺牲。
蒋美鉴
蒋美鉴(1921~1941),撮镇人。民国23年(1934)夏,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撮镇第三完全小学。同年秋考入庐州中学,因家庭贫寒辍学,只得在家自学。民国24年秋考入黄麓师范学校读书,1938年夏日军侵入境内,学校被迫遣散。蒋美鉴回乡后,目睹日军的残暴行径,决心投笔从戎,抗日救亡。同年冬,经长途跋涉,到达安徽战时省会立煌(今金寨县),参加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直属第38工作团工作。当时全团算他年龄最小,表现较好。民国28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提拔为38工作团副团长,任党支部副书记。当时黄河决口,淮水泛滥,蒋美鉴与尚叶荣(团长)奉令率38工作团去淮北开展工作,先后在颍上、阜阳、沈邱、临泉一带,一面从事防汛救灾工作,一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抗敌协会。民国28年10月,蒋美鉴奉命与徐哲(即黎笑村)从淮北回到了立煌。其时,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已公开反共清共,共产党利用动员委员会开展工作已不可能,遂开始分散转移,党组织决定他俩去新四军根据地工作。他当即与徐哲肩挑行李,经霍山、舒城、庐江,越过重重封锁线,先后找到了中共安徽省委、皖东省委,蒋美鉴被派去全椒县民运组工作。这时,民运的环境十分艰苦,没有武器,没有冬衣。他身无一文钱,途中常常忍饥挨饿,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与组织工作。民国29年秋,已任区教导员的蒋美鉴,在大墅街一次反摩擦的战斗中,率领区中队与国民党地方武装进行了英勇的战斗,终因力量悬殊、弹尽援绝而被俘。旋被囚于安徽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的全椒县古河镇,专员李本一对他频施酷刑,逼写“自白书”,但他坚贞不屈,拒绝诱降。于民国30年,李本一下令将他带至大墅街附近秘密活埋了,时蒋美鉴不到20周岁。
蒋美鉴能诗文擅书法。民国27年冬在六安县张家店工作时,经常写诗作文章。一次,徐哲画了一幅墨兰,他信笔题诗:“此为兰中珍,专赠画石人,适逢春风至,香气足消魂!”
范小妹
范小妹(1913~1941),女,原籍无为县,上海私营机房帮工,民国28年(1939),随丈夫宋邦学来王铁乡宋南份村定居。当时,新四军江北游击队经常活动于王铁地一带山区,范小妹为游击队购买棉纱,组织群众织布,以供部队制作服装。经常去日伪军占领区为游击队购买药品、日用品和办公用品。民国29年初,新四军二师二旅副官处进驻宋南份村,副官处主任董干见范小妹革命热情很高,为人机警,又能吃苦耐劳,遂发展她当交通员。从此,她在副官处的安排下,时而扮作跑小生意的,时而扮作走亲戚的,经常到日伪军占据的炯炀河、桥头集和国民党保六团驻地柘皋,或侦察敌情和收集经济情报,或购买军用品,有时又递送情报到巢南,不论晴雨或昼夜,总是按时完成任务。游击队领导人赞誉她是出色的“三大员”(交通员、侦察员、采购员)。她多次到柘皋,与保六团内坚持联共抗日的葛营长联络,从他那里购买了一批枪支弹药,运到王铁地。1940年10月间,侵占桥头集和炯炀河的日伪军,计划分三路“扫荡”王铁地,范小妹在敌占区侦悉这一情报后,立即报告游击队,游击队及时转移了人员和物资,使日伪军扑了空。
民国30年初,二旅副官处向北转移前,董干叫范小妹送信到巢县境内的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并介绍她到巢南支队工作,她完成了送信任务,并接受了新分配的工作。农历除夕晚间赶回宋南份家里看望孩子,向亲邻辞行,不料被住在本村的文集区中队长宋隆中发觉,谎称董干相召,诱捕了她。宋隆中将范小妹捆绑带至大杨村,连夜进行吊打逼供,但她不吐一字。宋隆中对她无可奈何,于年初二早晨,将她带至兴隆集村前的山沟内秘密枪杀。
梁量涵龚健
梁量涵(1915~1943),名正权,以字行,龙城乡老梁集村人。父亲梁梓才,前清秀才,是合肥东乡有名的塾师。他自幼随父读书,聪颖过人,善于辞令,又富有正义感,素为同学们所敬服。民国21年(1932)上半年,与同学丁植民一道受到共产党人黄胜白、李光藩、李茂盛的影响,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思想日益趋向进步,决心以变革黑暗社会为己任。民国27年9月间,新四军八团东进抗日到了石塘桥,他毅然参加革命,积极从事抗日活动。民国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1月任中共老梁集支部书记,在龙城一带,为沟通新四军二师、七师之间的交通线坚持地下斗争。
龚健(1916~1943),名世勤,本县王铁乡朝阳龚村人,曾从梁量涵的父亲读书,是梁量涵的同窗好友。在梁量涵的思想影响下,他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于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编在王铁地党支部,和梁共同坚持地下斗争。
民国32年3月19日,梁量涵与龚健一道去枣树黄村(今属西山驿乡)调解民事纠纷,由于国民党政权的保长卜正芳告密,他俩被驻在西山驿土山头的日军捕去,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同时被残酷杀害。
童汉章
童仅章(1897~1943),店埠镇童小郢人。民国7年(1918)
考入安徽法政专门学堂,受五四运动新潮流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被选为安徽学生联合会副会长。民国13年东渡日本深造,一面研读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一面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民国15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童汉章闻讯回国,赴武汉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加入国民党,担任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总干事。民国16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安庆已为右派势力所占据,在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的推动下,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改在武汉举行,童汉章被选为省执行委员。同年7月,汪精卫也背叛革命,终于使大革命遭到失败。童汉章目睹蒋、汪合流,已完全滚到反革命营垒,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愤然离开武汉,经中共安徽省委王兴亚介绍,赴南昌参加周恩来、贺龙、叶挺等发起的八一南昌起义,随军南征,并主持革命委员会宣传委员会一部分工作。南征军于民国16年冬失败,童汉章潜回安徽,发誓“宁可饿死,决不做国民党的官”,隐姓埋名,先后在贵池、凤阳乡村师范教书数年。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童汉章从事抗日活动。民国27年春,到安徽省战时省会立煌(今金寨县),在以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为核心的安徽省民众运动委员会担任总务部总干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8年,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东进收复皖东敌后失地,而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却加紧执行国民党“限制异党异军”计划,迫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分兵数路,围攻新四军。童汉章对此义愤填膺,斥之为北伐时代反动清党运动的重演。毅然回乡,站在抗日民主运动方面,与反共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民国28年冬进入新四军淮南根据地后,出任路西各县联防办事处主任,从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此后数年,经常奔走于梁园、吴山庙、撮镇一带,深入各区乡,发动群众,领导反敌伪“扫荡”,推行新民主建设,成绩卓著。民国30年,经魏今非介绍,重新加入共产党。民国32年,童汉章年近五旬,犹力图精进,有志于学,决定请假离职,赴延安考察,借以学习。正整装待发,不幸于同年夏染病,疗养于路东根据地来安县半塔,数月偃卧病床,于8月8日逝世。他住院期间,恰遇新四军军长陈毅亦住院治病,两人朝夕晤谈,志同道合,相处甚欢。他逝世后,陈毅深表悲痛,撰写哀辞,赞其一生“毅然唯真理正义之是从”,“可谓不朽”!
邹敏
邹敏(1922~1943),原名邹德华,龙城乡上九张村人。10岁入私塾读书,两年后因家境困难,遂辍学务农。民国30年(1941)春,他迫于生计,投奔到含山县陶厂任国民政权区长的堂叔邹子斌处混饭吃,目睹社会的腐败情景,萌发了不满与反抗的情绪。同年夏,他的同学梁量涵写信约他回乡参加革命工作,他接信后即连夜赶回龙城,跟随梁量涵从事巢南、巢北的交通工作。从此,他接受马列主义的教育,思想觉悟提高很快。民国30年底,邹子斌从陶厂回到龙城为其儿子举行婚礼。邹敏获悉后,带领侦察队将邹子斌击毙。这在龙城一带激起强烈反响,群众称他是大义灭亲的英雄。民国31年7月,邹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合二区游击队政治指导员。民国32年农历二月初四日,邹敏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与游击队队长黄服尧等一行7人,到店埠策动汪伪军反正,不料遭到汉奸徐敬三、王金泉、葛五拐等袭击,邹敏及随行的6名战友同时遇害。
完义美
完义美(1894~1944),满族,永安乡牌坊村人。民国29年(1940)参加革命工作,民国32年任抗日民主政权的永安乡乡长,在永安集一带,担负着维护新四军二师、七师之间交通联系的安全,抵制日伪军对民间的摊派,经常与驻店埠的日伪军、驻梁园的国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4年,国民政府的肥东办事处主任李仁坚多次派遣武装人员到牌坊村搜捕他,他均于事前得到消息而逃脱。民国33年秋,国民党合肥县第八区党部书记沈天生率领区中队到牌坊村,拆毁完义美家房3间,砍倒宅边大树17株,连同他家的风车、石臼等农具一并掳去。同年11月一天夜里,完义美因事回到牌坊村表弟钟明寿家,被省保三团的一个连的兵力围住捕去,经肥东办事处刑讯一次,即被活埋在梁园北头张河湾旁的荒岗上。
刘守信
刘守信(1917~1947),龙山乡尚庄人。幼年入塾读书。16岁时,因家贫生活无着,随父迁至全椒县周家岗蔡魏村佃耕地主土地。民国28年(1939),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进驻周家岗一带,宣传抗日,刘守信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不久即加入了抗日游击队,因作战勇敢,很快由战士提升班长、排长。民国30年任全椒县总队(即独立营)副队长。民国32年,任全椒县孤山游击大队第三中队中队长,在周家岗、大马厂、管家坝一带,为建立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对日本侵略军和国民政府的地方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民国35年随部队北撤后,在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四旅司令部任参谋。民国36年11月,在江苏盐城南洋岸协助旅长指挥部队反击敌军“围剿”时,不幸中弹牺牲。
吴宏全
吴宏全(1919~1950),回族,赵亮乡岗吴村人。
自幼家贫如洗,随父乞讨淮北。10岁起,佣工放牛,稍长,打长工为生。1939年,因舅父王邦清是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的警卫员,恶霸王华锦诬陷吴宏全家“通匪”,罚交长短枪5支,吴宏全被迫逃亡到当涂县城码头做搬运工,历时4年,因不堪日军、汪伪军的凌辱,回乡佃种地主土地。民国37年(1948)底,吴宏全的家乡解放了,他热爱共产党和新社会,表现积极,遂于1949年春被委任赵集乡(今赵亮乡)马陈行政村村长。1950年5月17日夜,他持枪随同乡长陈大奎去本乡三户钟村清剿土匪时,壮烈牺牲。
王华锦
王华锦(1915~1950),响导乡陶庄村人,本县北乡有名的恶霸。
王华锦兄弟4人,行四,体不高而壮实,脸有细白麻子。他家有田产105亩,有自卫枪,他自幼即喜玩枪,有举枪击落飞鸟之技。他的二哥王华廷,任国民政府的赵亮集乡乡长,是个明里披着官衣、暗里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民国27年(1938)在与土匪的一次火并中被打死。王华锦纠集他二哥的余党,与土匪进行几次枪战。民国28年,他投入国民政府王子城区区长胡载之部下任分队长。民国32年,任王子城区第二大队大队长。民国36年任王子城区区长,同年秋任区联防主任。民国37年12月,他率部逃至江南,任国民党将领陈瑞和的暂编第二纵队第二补充团团长。1949年5月,在泾县被俘,发给解放证,资遣回乡。但他却化名曹世华,先匿居南京,后潜居镇江果子巷9号,往来于宁沪之间,与潜伏在沪的陈瑞和取得联系,被委任为“安徽人民自卫军江北第四游击纵队司令”,遂即派其爪牙王如廉窜回肥东网罗匪徒,在王子城、黄山(巢县)一带进行抢劫财产和枪杀干部的活动。
王华锦在其祖居地陶庄村东北的高岗上,占地10余亩,构筑土圩子,圩子四周外有濠沟,内有暗道,四角筑碉堡,有武装4个中队、300多人,拥有重机枪1挺,轻机枪4挺,长短枪300多支。他盘据这个圩子头10年,俨然是响导铺、赵亮集、八斗岭、王子城一带的土皇帝。被他以“通匪”、“匪军的探子”、“匪军家属”的罪名,枪杀和活埋的有杨裁缝、郑有贤、郑有本、郑有玉等,先后达130多人。
王华锦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弄得许多农民家破人亡。民国32年至35年内,仅响导一个乡就有许老奶奶、王兴堂、管怀圣、许从云4人因交不起他摊派的捐税,被逼上吊自杀。大邵村(今属八斗乡)邵高武任民主政权的响导乡乡长,1946年北撤时回家探父,王华锦将邵高武以及他的妻子和两个未成年的子女一并捕去枪杀后,又勒令邵高武几户亲房罚交32万元(法币),迫使他们卖掉35石田和267石大米。王华锦聚敛大量财富,除了购买枪支外,还供他与妻妾4人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1950年1月16日,南京市公安局破获陈端和一伙阴谋组织反共武装一案时,从镇江市将王华锦捕获,移送巢湖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审理,依法判处极刑。同年8月9日,押至王子城乡谈村枪决,周围几十里的群众赶到刑场,拍手称快。
孙品骖
孙品骖(1877~1950),原名万星,改名万
骖幼年丧父,由母蔡氏抚养,11岁入塾读书,聪颖非凡。清光绪三十年(1904)去芜湖进入安徽公学读书,受到反清思潮的熏陶,逐渐树立了推翻帝制的志向。次年,合肥人吴旸谷奉命由日本回国组织同盟会安徽支部,孙品骖带头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孙品骖与周世平、吴伯奎等创办了城南小学堂,利用从事教育的身分,宣传反清思想,联络有志青年,使革命势力日益扩展。
辛亥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正在沪的孙品骖受同盟会国内总部派遣,赶回合肥与合肥分会会长李诚安密谋武装起义,决定由李诚安去沪向筹办饷械的范鸿仙要武器。孙品骖领导合肥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他与王兼之、殷羲樵、王和甫等人秘密筹划,派人到西乡各圩户商借枪支,策动自卫队归顺,号召在南京、芜湖、安庆等地读书的合肥籍学生回乡参加起义。大批革命党人陆续进城,有的还带上烈性炸弹。合肥地区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驻肥官兵陷入困境。四品京卿、宪政自治会总办、合肥县商会会长李国松和庐州府知府、满人穆特恩先后逃出合肥,而合肥县知县李维源、合肥巡防一营管带季光恩在革命党人感召下,表示赞成革命。孙品骖与其同仁用和平斗争策略,将合肥城内革命障碍排除,于宣统三年十一月九日在城内大书院召开民众大会,宣布成立庐州军政分府,会上公举孙品骖为革命北伐军驻庐总司令。同月十二日,江苏联军总司令徐国卿任命孙品骖为庐州军政分府司令。军政分府为了维护革命新秩序,镇压了趁火打劫的一伙歹徒,使庐州光复后盗贼不兴,社会秩序井然,各界称颂孙品骖堪当重任。接着,孙品骖委派方绰言、李性存、李新斋、季九仙等人,分头率兵进取庐江、舒城、巢县、和县、含山,并相继建立政权。
民国元年1月,安徽都督孙毓筠为使军政统一,决定撤销各地军政分府。孙品骖心怀大局,率先通电响应,表示愿意交出一切权力,解甲归田。庐州军政分府取消后,孙品骖所领导的合肥革命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由孙品骖任师长,下辖2旅4团,拥有枪支3000、大炮4门、战马百匹。同年2月,孙品骖奉命率师移驻芜湖,扼守长江,屏障金陵。10月间,孙中山巡视芜湖,孙品骖主持了迎送。
民国2年春,安徽迫于财政支绌,实行裁军,孙品骖在十五师缩编为安徽陆军第二旅后,即辞职回肥闲居。同年夏,由于袁世凯的反革命面目暴露无遗,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兴师讨袁,孙品骖又集合合肥各路军队,开赴皖北,与反革命的倪嗣冲军展开激战,重创倪军。讨袁失败后,孙品骖被迫去沪暂住。孙中山逝世后,他看不惯蒋介石的专横跋扈,决计不与当局合作,一直在芜湖闲居。解放前夕,他回原籍乡村定居。1950年病逝。
王群森沈华明郭佩珍王恩源
王群森、沈华明、郭佩珍、王恩源,是1952年震惊全县的防汛抢险、英勇牺牲的4烈士。
王群森,店埠镇人,民国20年(1931)生。因家庭
贫困,小学未毕业就从事理发。1951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店埠镇任民兵中队长,带领民兵夜间巡逻,维护社会治安,受到群众夸赞。
沈华明,女,安庆市人,民国19年(1930)生。1950年毕业于安庆卫校,同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分配来本县实验卫生院(即今之县医院)任助产士。她刻苦钻研医护技术,病员称她打针技术首屈一指。县实验卫生院举办助产士训练班,她任辅导员,热情向学员传授技术,并带领学员下乡实习新法接生。她能歌善舞,经常活跃在县直文娱晚会上,颇受群众的赞许。
郭佩珍,女,滁县人,民国19年(1930)生。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南军区运输部卫生处任助产士。1952年7月转业到本县,在县实验卫生院任助产士。到本县工作时间虽不长,但她那种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诚恳待人的纯真品格,已在同
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恩源,女,店埠镇排头村人,民国25年(1936)生。小学毕业后,曾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合肥第一中学,但她热爱护理工作,未去合肥读书,于1951年秋考进县实验卫生院,入助产士训练班学习,以学习成绩优秀,留院任见习助产士,工作表现也很突出。她性格开朗,对人和霭可亲,公认她是聪明能干、惹人喜爱的“好小鬼”。
1952年9月17日夜间,全县普降暴雨,18日下午3时,店埠河水猛涨数尺而外溢,沿河一带顿时成了一片汪洋,设在排头的国家粮库被水淹告急。为了保护国家粮食,实验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纷纷奔向排头。当时,店埠去排头的公路被洪水淹没,沈华明、郭佩珍、王恩源3人冒雨沿公路涉水前往,越往前走水越深,水深及膝、及腰、及胸,但她们不后退,毅然手挽手前往。在走近排头村北头时,不幸被激流冲没。这时,王群森不计个人安危,跳入水中抢救她们,但他自己也不会凫水,刹那间也被激流吞没了。就这样,王群森、沈华明、郭佩珍、王恩源都英勇牺牲。时在1952年9月18日下午4时左右。
县政府追认4人为烈士,将他们安葬在店埠镇陈岗,并分别在墓前立碑纪念(后因基建用地,4烈士墓已迁至塘林桥以北的县公墓区内)。
程玉山
程玉山(1907~1958),又名程小元,长乐乡程墩村人,县境南部有名的土匪头子、汉奸。
程玉山于民国11年(1922)去程恩普木帆船上烧锅,结识了土匪头子程泽安,从17岁起即随他为匪,跟船游荡,在三汊河、中庙、巢县、运漕等处抢劫过往行商,并到南昌、芜湖两市抢劫银行钱庄。民国27年初夏,日军侵占合肥后,乡村土匪蜂起。程玉山乘机回乡,在三汊河、长乐集、长临河一带进行抢劫,纠集一伙人,占据长乐集,自封为“队长”。民国28年,随同占据长临河镇的土匪头子陈俊之投靠日军,充任汪伪军的中队长、大队长。民国29年,汪伪皖中清乡司令部将他们分别扩编为团,他任二团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收编伪军,他被编在以陈俊之为总队长的巢湖水上公安总队任营长。民国37年,他投入国民党将领陈瑞和收编的新军(代号3843)任第七团团长,驻巢县炯炀河。同年冬,他率部逃至江南。1949年5月,解放军在绩溪县俘获了他,遣送回乡。他却化名刘玉明,用香火把脸烙成麻子,匿居歙县一年多。1951年秋,他潜逃至太平县,明里做货郎,暗里勾结逃亡反革命分子殷石涛、唐其金等人,私刻印信,妄图变天。
程玉山在长乐集“占地为王”近十年,除了配合日军“清剿”新四军游击队造成的伤亡不计外,还枪杀新四军的干部,战士9人和无辜群众9人。民国27年5月13日,国民政府的合肥东二镇区区长葛润泉(绰号葛矮子)率队清剿程玉山一伙匪徒。程为了报复,竟枪杀了葛的亲戚,周岗村农民周建机。后又枪杀了葛润泉,砍下葛的头颅悬在长乐集街头。民国31年5月的一天,他派人至撮镇宣坝村,捕去新四军税收员张胜德、何某,翌日即在长乐集加以杀害。民国33年春末,在南秦村(今属长乐乡)将民主政府临河乡乡长朱广应捕至长乐集枪杀。同年4月间,共产党员杨吉平受巢合县委派遣,率领一个游击小组在撮镇以东一带活动。4月21日,通知伪方各保保长在军蒋村(今属长乐乡)开会,不料有保长告密,程玉山即派警卫营营长刘炳东,率便衣武装数百人包围军蒋村,幸游击队事前转移,未遭暗算。但敌兵却遍村挨户搜查,捕去数十名农民,向程玉山邀功。程便下令,“先拣年轻漂亮的毙掉两个”,结果枪杀了军蒋村青年农民温光银、温光田兄弟俩。他还派人烧毁唐永昭(游击队计划开会的会址)和杨吉平两家的房子数十间。民国34年4月30日上午,程玉山派便衣武装数人到刘家集赶集,根据伪方乡长时永凤的告密,当场将新四军侦察员刘朝俊、刘子开枪杀,还将暗地为新四军工作的伪方乡政府司书宋子南捕至长乐集,用铁丝勒死。
程玉山披着日伪的“虎皮”,称霸长乐集。民国32年春,金庵村(今属长乐乡)青年农民金庆善被程玉山以壮丁抽去当兵,不久金庆善逃出,投奔新四军七师当战士。程玉山即将金庆善的父亲金有之捕去,严刑后枪杀。程玉山巧取豪夺,成了暴发户,在原籍购置田产18多石,兴盖瓦房30多间,强占民女3人为妻妾,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1957年10月22日,县公安局经过周密侦察,终于从太平县将程玉山逮捕归案。经蚌埠专区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1958年4月17日,县法院在长乐集召开万人宣判大会,将程玉山处决。
葛质夫
葛质夫(1883~1959),名盛章,桥头集乡小葛村人。少时就学于合肥城内张子开和张琴襄,结识了胡渭清、李诚安,接受推翻封建帝制的思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吴畅谷由日本回合肥,秘密发展同盟会组织,他参加同盟会,积极从事反清宣传活动。光绪三十三年,入江南高等学堂读书,又与同盟会的骨干分子范鸿仙时相过从,更坚定了推翻清朝统治的志向。
武昌起义后,合肥革命人士秘密筹划响应。公推葛质夫与李诚安负责筹办枪械,他俩随即去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向范鸿仙求援,范拨给长、短枪300支,子弹2万发,由葛质夫运回合肥。同年十一月九日,合肥光复,成立庐州军政分府,葛质夫任军政分府经理处副处长,很短时间为分府筹集军费百余万元。民国元年(1912)1月,庐州军政分府撤销,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葛质夫任师军械处处长。
民国2年;袁世凯复辟,葛质夫愤而去芜湖协助范鸿仙组军讨袁,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民国3年9月,范鸿仙在沪不幸被袁世凯的爪牙暗刺殉难。葛质夫闻讯,受范夫人李真如之托,任范的家庭教师,借以抚孤。后来,他因与蒋介石集团政见不合,执意洁身自好,遂于民国19年回原籍从事乡村教育,直至晚年。他教的私塾,设立英、汉、算课程,紧跟进步潮流。执教10余年,从教的学生200多人中,大多申于受到他的思想熏陶和教诲,后来都有所造就。
宋益勤
宋益勤(1880~1960),名邦翰,王铁乡宋山洼人。7岁入私塾读至23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考入保定府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一年后被选派去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统二年夏回国,任广西陆军干部学堂骑兵科科长。次年冬,响应武昌起义,去九江任支队参谋,参与攻占安庆,未几,应沪军都督府参谋长黄郛之约,任沪军威武军第一团团长。后因南北统一,沪军裁减,随陆军部次长蒋作宾去北京在陆军部任科长。民国4年后,历任陆军第八混成旅第三团团长、新编步兵第一旅旅长、西北边防军第一混成旅旅长。民国9年秋,皖系与直系军阀战起,宋益勤所部属段祺瑞的皖系,随着皖系战败而宋部亦被裁并,宋进退失据后,回乡蛰居4年。民国14年,应段祺瑞之邀,去北京任执政府参议;翌年又应安徽省督理陈调元之聘,任督理公署顾问。民国19年起,任南京国民政府参议院咨议,直至七七事变后,受聘为安徽省政府顾问,旋被省府委任为抗日人民自卫军第六路指挥官,率部在六安对入侵的日军作战,为时3个月,因病辞去指挥官,去立煌(今金寨县)养病,专任省府顾问。抗战胜利后,省府裁去顾问名义,遂回乡为民。
宋益勤在军政界浮沉40余年,洞察时事,息影乡村后,仍关心时局。他乡居的宋山洼村,坐落在浮槎山的西麓,这一带正是共产党游击队活动区,是新四军往来于巢湖南北的一条通道。他同情革命,与游击队领导人唐晓光、方茂初、王光前、李刚、吴万银、宣锦章、龚世泰等,建立友谊,常相往来。他凭藉自己的声望,为掩护游击队领导人的安全和支持游击活动,为保护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做了有益工作,被游击队指战员和群众誉为“暴风雨中的雨伞”。民国36年,和(县)含(山)支队龚世泰率部数十人驻宋南份村,被保安第六团约一营人东西包围。龚世泰率部冲出转移,而保安团乃归罪村民,捕去保、甲长及村民7人。宋益勤多方周旋,保安团将捕去的人全部释放。浮槎山顶的甘露寺,殿宇90多间,是合(肥)巢(县)游击队的栖息之所,保安团勒令山下居民蘸油焚毁。他闻讯后,请省保安司令出面制止,才使古刹免于一炬。
新中国成立后,宋益勤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60年病逝于宋山洼村。
丁有和
丁有和(1895~1961),艺名丁大汉,黄粟乡大李集人。自幼随父学艺,15岁起唱门歌,后唱板凳头戏,走村串乡卖唱,借以糊口。成年后,自编启唱庐剧,能兼演老生、小生、老旦、小旦几种角色,并以唱腔圆润甜美、做工生动细腻而受到农民喜爱,遂成庐剧名角。
民国11年(1922),丁有和购置一批服装行头,吸收邹五、陈仁贵等,创建丁家班,自任班主,领班在江北东部农村演唱。他擅长小花脸、老生行当,在扮演薛平贵、杨四郎、魏大蒜等角色中,既能运用京剧的一些表演程式,又注意从生活中吸取营养,溶二者于一体,使演出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名噪合、巢、和、含数县。
丁有和在艺术生涯中,敢于破除旧习,锐意探索倒七戏的新路子。他鼓动妻子马梅英(人称老蛮子)登台扮演花旦,开创了倒七戏班社女性唱戏的先例。他兼收京、徽剧种之长,用以丰富倒七戏的表演、声腔、化妆艺术,并不断移植京、徽剧的剧目,使倒七戏从唱扎子戏、“找戏”向本头戏、提纲戏发展,对倒七戏的发展和成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在中年以后,又热忱向青年人授艺,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师徒制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倒七戏艺人。解放后,活跃在安徽庐剧(倒七戏改称)舞台上的丁玉兰(他的养女)、孙邦栋、丁道元等一批艺术造诣较深的庐剧艺人,皆出自他的门下。
1949年9月,丁有和带班进入合肥,与费家班合并组成平民剧社,在合肥演出。1950年,省文化部门以平民剧社为基础,组成了安徽省倒七戏剧团(后改称庐剧团),使之成为省的重要文艺团体之一。当时,年近花甲的丁有和,任后台经理,仍执著于庐剧的创新与发展。
罗香山
罗香山(1903~1963),谱名爱馨,长临河乡老家罗村人。出身地主。民国17年(1928),毕业于合肥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后,考入国民政府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在步兵科受训3年。1930年,被派到教导第五师第五旅机枪团任少尉连附。从民国20年到30年,一直在卫立煌部下工作,历任第十师司令部中尉副官、豫鄂边区督办公署上尉随从副官、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部中校随从副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随从室主任兼警卫营营长、豫东师管区补充第四团上校团长等职。民国31年起,先后任第九军司令部上校高级参谋、新编第二十四师七十二团上校团长兼灵宝军警稽查处处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整编,被编入军政直属军官第四大队任上校队员。民国35年后,任安徽救济分署专员、芜湖军官第十三总队上校大队附,淮南铁路特别党部委员。民国37年底淮南解放后,回原籍任小学教师。1958年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63年病逝。
罗香山随从卫立煌参加过抗日的南口、忻口、中条山等战役,负伤十余次,为抗日统一战线作了有益的工作。民国26年,卫立煌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时,朱德总司令率领的第十八集团军正在第一战区抗日作战。当时,担任长官部随从室主任兼警卫营营长的罗香山,同常来长官部开会的朱德以及常到长官部领取军需的十八集团军兵站分监彭雪枫,都结下友谊,竭力保护他们的安全和支持他们的工作。民国27年初的一天,朱德到长官部开会,罗香山听说特务要暗害他,便派贴心警卫加以保护。散会后,亲自驾驶卫立煌的小轿车,率领一连警卫人员,护送朱德安全到达临潼十八集团军驻地。分手时,朱德赞扬罗香山胆识过人,勉励他为统战多做工作。朱德后来每到长官部开会,都到他的家中访叙。一次,朱德欣然挥毫,为他写了“坚持华北抗日,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条幅,上题“香山中校纪念”,并署名“朱德”,加盖印章。民国27年10月10日,十八集团军兵站装好36辆汽车军火武器,准备连夜运往山西翼城抗日前线,被十四集团军兵站少将分监司可庄扣压,不准运走。应彭雪枫的请求,罗香山立即电话通知司可庄放行,司以“奉上谕”为辞,罗便填好盖有战区长官大印的通行证,率领一卡车武装人员,赶到现场强制放行,并增派两连武装卫士护送。后罗香山随卫立煌去延安时,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盛情招待。毛泽东书“努力奋斗,打日本,救中国”的条幅以赠,上款“为香山先生题”,下款“毛泽东”。他晚年忆及此事,仍感到幸福和自豪。
吴佩之
吴佩之(1874~1963),名纫礼,湖滨乡六家畈人,幼年在本村私塾读书,16岁时,经里人吴仲卿引荐,从家乡徒步奔至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攻读航海课,同时补习英语、数学,经5年学习,在毕业考试时,以各科全优,获全校第一名,深受校长萨镇冰的器重,被选在萨的部下见习海军业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海圻号”舰长随萨镇冰率舰队访问南洋、欧、美各国,考察世界海军。宣统元年,任海军部军械司司长,奉海军部统制萨镇冰之命,赴欧洲购买军舰10余艘。在英国购买军舰时,英商照例以购价5%的回扣相赠,吴佩之分文不收,英商坚持赠予,他即利用英商所赠回扣的白银数十万两,悉数添购军火运载回国交公,此事为英商所惊诧,亦为国人所赞誉。宣统二年,应段祺瑞之邀,任保定陆军大学(后改为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主持军事教学,为我国造就了一大批军事人才。1924年,段祺瑞任“执政”,委任吴佩之为海军部次长,并一度代理海军总长,被授予中将衔。民国15年,段祺瑞下野,吴佩之亦随之辞退,闲居北京。民国16年,蒋介石电邀吴佩之到南京国民政府任职,他以年老辞不赴命,隐居于芜湖,过着清贫生活。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吴佩之化名逃难到西南,在贵阳乡下的清镇中学教书,借以维持生计。抗战胜利后,他携带子女,回到了故乡六家畈,依靠国民政府海军部寄来的退休金过活。这时,他虽已年过古稀,但仍执著家乡的教育事业,主动担任养正小学(即六家畈小学)校长。他常对亲友说:“我不想在外做大官。总想回乡办教育,当个小学教员,于愿足矣。”他任校长后,每日起早散步田野,锻炼身体,也教学生早操,要求学生既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又要有强健的体魄,将来好为社会效力。每逢周会,他都向师生发表讲话。养正小学享有校风正、文风盛的美誉,成了湖滨乡一带培养人才的摇篮。
1954年,他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委员,人民政府每月给他生活补助费50元。一次,他在合肥参加省政协会议时,副省长戴戟去住地看望他,馈赠人民币100元,他婉言谢却:“您的钱,我不要,我不能剥削您。我有政府给的生活款,够用了。”戴说:“我是您的学生,给老师几个钱零用,谈不上剥削。”说来说去,他还是没收。1958年,他参加省政协会议时,即兴赋诗一首:
六十年前一水兵,烟波海上几亡身。
于今欣逢跃进日,愿把丹心献党人。
祭永祥
蔡永祥(1948~1966),湖滨乡大蔡村人。8岁入黑石小学读书,经常提早到校,打扫校园教室,学习用功。1964年,党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蔡永祥积极响应,经常帮助邻居五保户扫地、挑水、种自留地。一个冬天的晚上,他路过丁水塘水库,发现水库涵洞漏水,就不顾夜深水冷,跳下水里把涵洞堵实,不使库水白白流掉。
1966年2月,蔡永祥应征入伍,在浙江省军区驻杭州某部任战士,他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更高了。他的岗楼在钱塘江大桥边上,他经常在休息时间内,为行人挑担、推车过大桥。一天,他从医院治疗脚伤归队,
在公共汽车站获悉一位老大娘忘记带钱,就用自己仅有的2角钱,替这位老大娘买了车票,而他却步行十几华里回连部。当他听说战友吴小春家遭了火灾,就把自己积下来的津贴全部交给党支部,转寄到小吴家中。
蔡永祥所在连队担负着守卫钱塘江铁路大桥的任务。他热爱自己的战斗岗位,执勤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1966年10月10日凌晨,蔡永祥在大桥南头执勤。这时,由南昌开往北京的764次客车向着大桥飞驰而来,在列车灯光的照射下,蔡永祥突然发现前方40米左右的铁轨上横置着一段木头,在这一瞬间,他为了保卫旅客列车,冲上前去,用尽全力抱起木头,向铁路右侧跃去!障碍排除了,列车安全驶过了,而蔡永祥由于自身腾挪不及,却献出了年轻生命。南京部队党委决定,给蔡永祥追记一等功,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6年10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到杭州,写下了《水调歌头·蔡永祥》词一首:
又一欧阳海,战士蔡永祥,十八青春年少,头脑武装强。秋雨连绵初过,夜雾迷茫昏黑,桥畔守钱塘。北上火车到,‘红卫’满车厢。
桥头近,车势猛,射毫光,突然发现,大木一幢卧轨梁。舍命迎头奔去,只见英姿飒爽,抱木跃于旁。一瞬泰山重,百代颂芬芳。
戴正华
戴正华(1901~1966),湖滨乡六家畈人。幼年在六家畈、撮镇私塾读书。民国10年(1921)去上海考入南洋专门学校学医,积极参加五卅运动。民国14年毕业后,先后任黄浦军官学校军医、广东国民党总兵站医院内科主任、国民政府陆军四十四军卫生队队长和第五十六师少校军医。在军营生活中,他耳闻目睹官场内部的相互倾轧和社会制度的腐败,思想彷徨,亟想寻求新的生活出路。
民国20年,蒋介石纠集20万兵力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戴正华所在的第五十六师被红军歼灭3个团,他被红军解放,便毅然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参加红三军团任军医。面对敌军的不断“围剿”和严密封锁,红军伤病员增多,医疗条件低劣,他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自制手术刀、剪子、镊子等医疗器械和药品,抢救伤病员。民国21年春,他在根据地的永新县黄岗医院,一面克服困难治疗伤病员,一面办起医训班,自编教材讲课,培养医护人才。他懂几国语言,凡从战场缴获的进口药品,别人看不懂的,他都能一一译出,使药品得以及时提供使用。民国22年9月,他调任湘赣军区司令部医务主任。次年1月,跟随肖克、王震指挥的红军第十七师北出南浔。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民国23年10月,戴正华任六军团卫生部部长,随部队长征北上,组织上配给他的马,他让给伤病员骑,自己步行在部队的首尾,随时为伤病员治疗。经阿坝过草地时,有的战士带的干粮吃完了,他就节省一点干粮让战士吃,自己则挖野菜草根充饥。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后,他被提任中央红军总卫生部医务主任。
民国29年,戴正华调任八路军一二○师卫生部政委,从延安率领一支医疗队爬山涉水,迂廻绕道,冲破日军的封锁线,辗转一个多月,到达晋西北的根据地后,在河家川创办一二○师医院,治愈了一大批抗日负伤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历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后勤部参谋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卫生主任等职,致力于军队卫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医疗事业的建设,卓有成效。全国解放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曾多次率领医务人员志愿入朝,及时研究解决了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门工作中的许多困难,为保障志愿军将士的健康作出贡献。
1952年12月,戴正华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66年6月22日,因患直肠癌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
李建华
李建华(1919~1966),名万章,陈集乡小李村人。8岁入私塾读书6年,后在家务农。民国28年(1939)7月,在家乡参加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工作,任第25工作团团员,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调至新四军四支队教导队学习,民国30年4月,调任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三团机要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一直在部队从事机要工作,先后任二师师部机要员,十九师师部机要科长,第七纵队司令部机要组长,山东兵团司令部机要秘书,二十一军军部机要科长。1949年转业,历任浙江省委办公厅机要秘书、机要科长、机要处长、秘书处长等职,终生为军队和党政机关的机要工作做了贡献。
李建华转入省委机关工作的十多年,经常带病坚持工作。1962年,住院治病期间,被病员选为党的支部书记,一面治病,一面在病员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他在素称繁华的闹市杭州工作十多年,工资级别行政13级,仍保持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李建华因病久治无效,于1966年7月17日病逝,骨灰安葬在杭州市南山烈士墓区。浙江省委办公厅当即镌碑立于墓前,述其生平梗概。
张永安
张永安(1941~1968),响导乡大张村人。家贫常以乞讨为生。年方7岁,就到一个富农家佣工放牛,起五更,睡半夜,还经常挨打受骂。一次带晚割牛草,因天黑手抖,不幸砍断了左食指的一个骨节。解放后入小学读书,以品学兼优,被评为“三好”学生。1963年应征入伍,在部队苦练杀敌本领,被授予“特级射击能手”荣誉称号。
1968年3月退伍回乡。同年4月5日上午,张永安正在田间劳动时,突然发现一华里之外的响导铺失火了,他便飞奔赶到现场,只见火苗即将蔓延到供销合作社生产资料门市部的屋面,那里堆放着大量的剧毒农药,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危急关头,他纵身上屋,扑打快要燃烧到生产资料门市部屋面的火焰。正当他奋力扑灭火焰时,因房架烧断倒塌,他落入火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永安生前服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8321部队党委闻讯后,根据张永安生前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号召全体指战员学习他这种舍己为公的高尚品德。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时指出,张永安“抢险英烈,足资后人楷模”。
吴光杰
吴光杰(1886~1970),字霖泉,湖滨乡六家畈人。8岁入私塾读书,14岁习艺于家设的漕染坊。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经长兄吴中英引荐,先后入保定陆军幼年学校、保定陆军速成学校读书,宣统三年卒业后,任陆军部机关枪纵队排长。同年秋,武昌起义后,随部队至汉口,毅然加入革命军,在作战中负伤。未几,去南京任陆军部军械司科员,旋充陆军部长黄兴之副官。民国元年,由陆军部保送去德国柏林工科大学及陆军炮工大学就读,并入普鲁士第三军第六师炮兵第三十九团实习。民国4年秋,应德国大本营之邀,代表我国担任观战武官,与十几个中立国武官一同观战,遍历德法、德俄及巴尔干各战场,对研究现代战争学获益颇多。民国5年3月中德断交,绕道回到国内,任汉阳兵工厂炮厂主任。民国11年后,历任吴淞陆军军官教导团教育长、陆军检阅使署教练处炮兵主任、南京中央军校高级教官、训练总监部军官外国语文补习所所长等职。民国30年,调至重庆任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为陆军少将衔。民国35年于南京退役。
吴光杰终生从事军事教育,练兵有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军事人才。练兵之余,又锐意进行军事译著,正式出版的,计有《德国军事调查记》、《国防刍议》、《步兵操典》、《军队指挥》、《兵器学》、《民众防空》、《新时代之要塞》、《英汉军语辞典》、《步兵教练手册》、《装甲部队》等24部著作。
吴光杰于民国37年携眷去台湾。晚年仍手不释卷,勤求新知,并以养兰饲鸽自娱。1970年7月26月,病逝于台北。
陈欣南
陈欣南(1924~1971),名玉喜,江苏省金湖县三河乡陈庄人。民国31年(1942)参加革命,次年入党。1961年4月,由安徽省水电厅副厅长下放任中共嘉山县委书记,同年11月调任中共肥东县委书记。
陈欣南自背行李到本县。他注重了解民情,每年用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下乡调查。1962年春,他徒步从店埠出发,经王铁、高亮、三官、马湖、古城、广兴、肖圩、响导、白龙、肖凤等公社,20多天内,跑遍与全椒、滁县、定远县接壤的边缘地带,沿途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他到王子城公社陆还生产队时,见有的社员赌钱,有的秧田被牛践踏,无人过问,遂深入了解,发现这个队存在问题较多。后,他即敦请教育局一位家在这个队的干部回乡处理,并为这个队买了一头耕牛,激励社员投入生产,很快改变了落后面貌。
陈欣南出身于农家,少年时代种田讨饭,饥寒交迫的生活磨练出艰苦朴素的品格。他的家属在合肥,他一个人在本县工作3年多,衣服脏了自己洗,鞋袜破了自己补,穿着旧衣服。一日三餐,到食堂排队买饭,坐在饭厅与其他就餐人员边吃边谈心。上级来了领导人,他叫公务员安排伙食,但不奉陪。有位领导人对此很不理解,说:“他是厅长,哪里看得起我们!”他不陪客吃饭,也不准下级干部把他当客待。他到区、社,叫随员买菜饭票,食堂有什么吃什么,不准另备饭菜。他行政13级,每月工资100多元,支持家庭生活很少,大部分用于工作的需要,下乡的车船票不报销,不要补助费,连到外地开会的误餐补助,他也从未领过,但对随员却要他们按制度报销。他常说:“我拿钱够多的了,反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他周末回合肥家里,总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乘公共汽车往返。当时机关有轿车和吉普车各一辆,专供县委常委和副县长公用,而他回家绝不坐小车,下乡大多步行或骑自行车。陈欣南对人处事,体现着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爱憎分明,祛邪扶正。1963年元宵节,他在草庙集附近的一个村子内,见到社员衣服破旧,面带饥色,墙倒屋塌,田地荒芜,便就地连续3天走访村庄,终于查明一个大队干部,依仗大姓宗族势力和手中权势,欺压社员,奸污妇女,贪污农贷和救济粮款,只是因为公社有“保护伞”,社员投告无门,致使这个村的10几户人家,已有5户迁逃,还有几户正准备外迁。他立即责成公社严肃处理,很快将这个大队干部清除出党,撤销了行政职务,把群众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他是县委书记,又堪称是模范的普通党员,无论工作怎么忙,凡是开党小组会和支部会,他总是按时参加。与他在一起工作的人,无不受到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人确能起到“贪者廉、懦者立”的启迪作用。在常委内部,他以诚相处,民主协商办事,一反过去一个时期内“第一书记说了算”的一言堂作风。凡使用一个干部,或处理一个重大问题,他都在事前向常委逐一通气,反复酝酿,在意见基本一致后,再召开常委会集体讨论,形成决议。
1964年12月1日,中共滁县地委开除了陈欣南的党籍。他被处理的一条主要“罪状”就是,“有粮不卖,破坏征购”。其实,1964年,全县粮食征购任务为4900万公斤,除了午季已交售的1500万公斤外,秋季应交售3400万公斤。当年秋季受旱减产,征购进度缓慢,地委副书记高峰来县督催,强令县委“下决心完成任务”。在县委常委会议上,陈欣南针对上级的压力,直言不讳地说:“请您听听群众的意见,看看灾情,光说大话没用。按照实际情况,秋季只能交售3500万斤到4000万斤。”高峰不听,竟然斥令“县委反右倾’。陈欣南愤而离开了会场,决心抵制浮夸风。那位领导者遂即上告省委,由地委两次派来调查组,查他的工作问题,进而又查他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后来竟罗列三条“罪状”,给他以开除党籍、工资级别由行政13级降为14级的处分。此后不到两个月,省委鉴于许多干部、群众对此案的不平反映,又复议,给他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降职改任利辛县副县长。1964年秋季,在地委工作组的重压下,全县交售粮食3000万公斤,翌年春荒又回销1100万公斤,两比实际只交售1900万公斤。这证明,陈欣南预计只能交售1750万公斤到2000万公斤,是符合实际情况的。1965年12月7日,省委决定提前恢复他的党员权利,调他任凤台县县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已任凤台县委书记的陈欣南,遭受诬陷,于1971年11月4日含冤不幸逝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委为他彻底平反昭雪,完全恢复了名誉。
黄畴
黄畴(1914~1974),名忠发,石塘乡陈桥村人。家境贫寒,自幼在私塾读书6年后,即随母种田和打短工。民国24年(1935)春,到芜湖帮工未成,遂投国民政府军队当兵,历时9个月,因不堪军营生活的折磨,偷跑回家,在全椒县程家市附近乡村教私塾。七七事变后,回乡与同学丁植民等一道从事抗日活动,任乡抗日救亡协会理事。民国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参加了新四军游击队,历任排长、连长、指导员等职。民国32年12月,调任凤阳县黄泥铺乡指导员兼乡长。次年,调任凤阳县陆塘区委副书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作战机智勇敢,被凤阳后山群众誉为“勇敢的小蛮子”。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他于民国35年9月随淮南区党委北撤,经山东去东北,任安东省孤山县孤山区委书记。民国37年调任山东省昌平县土改工作队支部书记。1949年3月随军南下。同年6月至1953年4月,任上海市洋泾区民运部长、大场区区委副书记。1955年6月,转入市轻工业局工作,先后任人事处副处长、机关党委书记,上海市轻工业专科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造反派”关进黑屋,精神上和身体上受到严重摧残,于1974年2月13日凌晨饮恨与世长辞。1978年10月,上海市轻工业局党委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陆友海
陆友海(1941~1976),梁园镇小陆岗人。幼年乞讨为生。1961年,毕业于肥东师范学校,先后在张集、杨庙、镇东等小学任教师,对农民子女入学读书特别同情。他在镇东小学任教时,发现贫农陆友川因经济困难,不让孩子上学,就连晚登门,说:“在旧社会,我们穷人是睁眼瞎。今天党把学校办到家门口,怎么能不让孩子上学呢?两个孩子学费的困难,我帮助解决就是了。”次日一早,陆友川就送两个孩子上学了。因为孩子入学迟,课本发完了,陆友海就连续几个晚上为这两个孩子抄课本。烈士子女陆小舟、陆菊梅天寒无棉衣,陆友海便掏出20元,资助添置棉衣。孩子的叔祖父激动地说:“海老师,您家庭负担那么重,自己又有病,一个月工资只有30多元,还拿钱解决学生困难,真是我们贫下中农的贴心教师啊!”
1965年夏,陆友海患风湿性心脏病,省、县医院都诊断为“严重心瓣膜病,无法根治,建议保守疗法”,要他卧床养病,但他却坚持教学。他家离路口公社杨庙小学三四公里,便借耕牛骑着到校,坚持教学。因过度劳累,病情加剧,多次休克,被送到医院治疗。1970年,他的病复发,领导部门送他到上海作了心瓣分离手术。手术后1个月,就一再要求提前出院,回到学校。当时,县教育局给他送来长期休假养病的通知,聘来代课教师,他都一一谢绝了,又坚持教学。他坚持白天登堂授课,晚上批改作业,还同其他教师一道看护建校工地,全不把自己的重病放在心上。
1973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6年11月11日凌晨4时,他在批改作业的座椅上停止了心跳。次年1月30日,中共肥东县委通报表彰了陆友海,赞誉“他的一生,是为党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褚峻斋
褚峻斋(1891~1977),学名振德,青龙乡褚老圩人。8岁入私塾读书,民国2年(1913),考入合肥政法研究所。民国5年,毕业后谋求职业未成,回家闲居。民国13年,在家乡创办小学,自任校长,立志为桑梓造就人才。
民国28年初,新四军七团东进抗日到了青龙厂。团的领导人与褚峻斋商量,欲借住褚老圩房屋,褚峻斋欣然同意,并积极协助进驻的部队发动群众,筹办军需。未几,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又驻于褚老圩,褚峻斋协助部队工作,深得四支队领导人的信任,遂于同年入伍,在部队举办的青龙厂合作社任经济委员。不久,新四军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定(远)合(肥)县,他被选为定合县参议员。从民国32年起,历任定合县参议会议长、路西四分区参议员和豫苏边区参议员。民国34年,被选为路西四分区的代表,出席延安的参政会。民国35年,随新四军北撤。1949年初,从山东随军调回合肥,先任皖北行署财政处实物仓库主任,后任皖北行署合作社经理。1951年后,因年事已高,改任安徽文史研究馆馆员,直至晚年。
褚峻斋参加革命前,家在褚老圩拥有房屋数十间和土地13石,作为开明士绅和学者,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他思想开明,倾向进步,在共产党的思想教育和政策感召下,毅然加入革命队伍。1940年,国民政府的地方部队烧了他家的房屋。他带动儿子参加了革命,“文化大革命”前,长子褚明安任安徽省建设厅副厅长,三子褚农任皖安机械厂党委副书记。
龚喆民
龚喆民(1917~1977),谱名世泰,王铁乡龚大郢人。自幼在本地私塾读书,后考入黄麓师范,接受新思想,积极投入抗日学生运动。民国25年(1936)春,因为首组织学潮被开除,即返乡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民国27年6月,参加安徽省动员委员会任团员,10月任工作团副团长,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3月,调入新四军四支队九团团部任情报干事。此后,在新四军二师、七师所部历任游击队队长、连长、大队副、侦察参谋等职。抗战胜利后,先后任江淮工委第三支队支队长、皖北四分区湖东县大队大队长、皖北军区含山县大队大队长,解放战争胜利后,任皖北军区巡视组组长。1952年11月,转入海军工作,先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水道测量科副科长,后任东海舰队司令部海道测量处副处长、处长。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3年因病离职休养。1977年1月9日病逝于合肥。
龚喆民入伍后,长期在合肥东乡山王集、王铁地和巢县烔炀河的山区一带,开展游击战,打击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地方武装,镇压土豪劣绅。民国30年,国民政府的合肥县王铁乡乡长徐子祥将他的父亲龚宗俊捕去,逼其交出喆民。其父被囚数月,后挖洞逃出。徐子祥将他家三间瓦屋拆掉,将房料拉到文集盖炮楼。他的一家老小头十口人东逃西散,吃尽苦头。但他仍坚持同敌人作斗争。民国31年,他的同族一个哥哥参加中统组织,向国民党提供共产党游击队的情报。他接到命令后,便派人将其处决。
刘鸿文
刘鸿文(1916~1979),湖滨乡刘寿三村人。幼年跟随执教的姐夫吴端礼,先后在撮镇小学、安庆师范读书,因在安庆受到共产主义影响,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开除,遂于民国24年(1935)去上海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鸿文在上海时,深入郊区从事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工作。抗战爆发后,转入白区工作,任中国共产党霍邱县委书记兼皖北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在复杂的环境中,机智沉着,顽强战斗,逐步扩大革命力量,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后在解放区,历任全椒县、合肥县、定合县县委书记、县长,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民运科长,皖东专署党团书记兼秘书长,淮南路东地委城工部部长,淮南区党委城工部副部长,领导和发动群众,积极组织地方力量,发展了党的组织,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开展和坚持了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奉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刘伯承、邓小平的指示,再次到白区进行地下工作,与国民党上层军官面对面进行斗争,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决堤放黄河水阻止刘邓大军南下的阴谋。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在河南省工作,历任开封特别市副市长,河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部长,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委员,省委常委,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委副书记等职,先后当选为第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第三、四届政协副主席,在党的统一战线、组织和外事工作中颇多建树。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因而长期受到打击和迫害,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患了七八种疾病。粉碎“四人帮”后,他旗帜鲜明地与林彪、“四人帮”帮派体系作坚决的斗争。1979年1月30日凌晨1时30分病逝于郑州。
葛庆华
葛庆华(1926~1981),复兴乡小熊村人。幼年家境贫困,衣食无着,7岁即以乞讨为生,11岁替地主家放牛,13岁到芜湖毛巾厂当徒工,因不堪虐待,于民国33年(1944)6月逃离工厂,到无为参加了新四军,在七师教导队当战士。民国3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团的侦察主任、作训股长等职。1955年9月任炮兵四○八团副团长,1961年2月任炮兵十二师司令部作训科长,1965年任炮兵二○四团团长,直到1976年7月经组织批准离职休养。
葛庆华入伍后,随部队南征北战,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严峻考验。在无为县反“围剿”战役、山东沙河沟战役、临城战役、枣庄战役、河南睢县战役、淮海战役中,或在战火的第一线,或传达首长作战命令,或深入敌人阵地侦察情况,表现出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60年4月晋升为少校,1964年4月再晋升为中校。1981年5月23日在上海市执行公务时,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杨怀成
杨怀成(1923~1981),原名怀伦,高塘乡杨岗村人。民国33年(1944)12月在滁县参加新四军,次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青年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等职。1965年2月任炮兵二○四团政治委员。
他入伍后,经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卓绝的考验,参加战役战斗十余次,作战勇敢,负伤两次。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60年4月晋升少校,1964年再晋升为中校。“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憎恨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倒行逆施。1969年受到遣回原籍劳动改造的错误处理。但他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决定,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表现出共产党员的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受到群众的好评。1979年9月,他的冤案得到了平反昭雪。
张义纯
张义纯(1895~1982),字靖白,绰号小张飞,长临河乡张胜吾村人,出身于地主家庭,民国5年(1916)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第三期,历任北洋政府军第一混成旅炮兵营营长、第二十四混成旅中校团副、北京临时政府少将科长、直隶省军务督办公署少将处长等职。北伐战争开始后,加入国民革命军,任第六军第十九师副师长,参加攻克南京的战役。民国18年,在汉口任第十八军副军长兼五十六师师长,同年在蒋桂战争中投向新桂系,此后即成为新桂系军阀的骨干分子之一。民国22年至26年,在广西任第十五军中将参谋长、第四十八军副军长、上将军长,在上海参加了八一三的抗日战争。民国27年,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代理省主席,旋又再任第四十八军军长,驻防六安县麻埠镇,参加了武汉外围会战,抗击日军的进犯。民国28年冬以后,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并代理总司令一年。民国37年1月,任皖南行署主任。次年3月,在屯溪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在国共两党和谈期间,下令停止征兵,释放了部分政治犯,拥护和谈。
1949年4月,解放军打过长江后,张义纯率部逃至浙江省开化县被俘。经过自我思想改造,积极要求为新中国做一些工作。1956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1957年任上海民革对台工作委员会委员,1962年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参事,1979年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他积极从事对台宣传工作,撰写具有较高质量的文史资料近10万字,有的被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采用。他在患病临终前,仍殷切关怀在海外的旧属和同僚,期望他们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相国的和平统一。1982年9月10日病逝于上海。
温广汉
温广汉(1902~1982),字漫生,又名孟荪,撮镇六房郢人。民国19年(1930),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即以后的中央大学前身),同年任合肥第六女子中学教员。翌年去法国留学,攻读社会历史学,获巴黎大学文科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民国27年春,任国民政府武昌战时干部训练团教官,同年秋去西北联合大学任教授。民国28年,在洛阳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机要秘书,旋又兼任以卫立煌为主席的河南省政府委员。民国31年6月,随卫立煌去西安,任西安行辕参谋,后又一度随卫立煌去重庆赋闲。民国35年秋,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不久兼任训导长。此后,支持青年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1949年8月,去香港住卫立煌寓所,思想徬徨。1950年,从香港回南京,同年冬参加南京市人民法院法学研究会工作。1952年秋起,先后任南京市第十中学、江苏省教师进修学院教员。1962年,组织上恢复其教授职称后,又先后在江苏省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学院任教授。1976年,参加《汉语大辞典》的编写工作,不畏酷暑和严寒,经常去南京图书馆翻阅资料,查核书证,一丝不苟。1951年2月,他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当选为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民革江苏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为统一战线工作作了努力。1982年1月8日病逝于南京。
米广桂
米广桂(1903~1982),回族,本县黄栗乡小朱村人。自幼读私塾,16岁开始随父学习中医。民国12年(1923),在肖家圩开设“米仁寿药店”,坐堂行医,擅治小儿科、妇科、医术日精,医德可风,在几十里内享有盛名。他继承与发展了相传的《专治疑难病症一百种》秘方,常能医好大医院也不能治愈的疑难病症。民国32年夏,大魏村魏先怀身染梅毒,卖掉两头耕牛,筹款去芜湖弋矶山医院治疗,经美籍一医生诊治数月也未根治。魏先怀回乡转请米广桂诊治,他只用几剂单方,即将魏的梅毒治愈,并且不取报酬,魏感激不已。1954年,他带头组织联合诊所,推行中西医结合,扩大医疗范围。1954年、1957年,当选为第一届和第二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他生病卧床,但对病人仍有求必应,坚持带病行医,直至死而后已。
杨国英
杨国英(1939~1982),女,文集人。出生3个月后,因家贫抱给高亮乡山徐村徐家做童养媳。自幼勤劳过人,成年后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表现出色。1962年,当选为山徐村第三生产队妇女队长,组织劳动竞赛,使全队妇女发挥了“半边天”作用。
1972年,杨国英当选为山徐生产大队妇女代表会主任,终年为妇女排难解忧,奔忙不息。1977年,山徐三队社员夏庆英家遭受火灾,生活发生困难,杨国英带头送去了一些衣物,并发动广大妇女捐款捐物,帮助夏庆英家过了灾荒。不久,夏庆英生病,杨国英又送她到30公里以外的县医院住院治疗,陪伴护理7天,直至她病愈出院。群众说:“国英就是心肠好,妇女们大事小事都喜欢跟她讲,她为大家做的好事真是说不完!”
杨国英热心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并能以身作则。她只有一个男孩,为响应党的号召,自觉做了绝育的结扎手术,并说服弟媳、堂嫂做了结扎手术。在她的带动下,山徐大队的育龄妇女都实行了计划生育。1979年以后的3年,山徐大队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降到7‰以下,被评为全县计划生育的先进单位。1981年,杨国英被评为全县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1月18日,青年妇女汪国翠与婆母争吵后生气,跑向水库去寻短见。杨国英赶到水库边,这时汪国翠已投入齐腰深的水中。杨国英顾不得脱下棉衣,便跳下水去,一边劝,一边拉,终于把汪国翠拉到岸边,而杨国英却不幸落进深水中,英勇献身。
2月,高亮公社党委根据杨国英的一贯表现,决定追认她为优秀共产党员。巢湖地区妇女联合会追认她为地区三八红旗手。6月30日,中共肥东县委向全县各级党组织通报表彰了杨国英的模范事迹。
张杰
张杰(1919~1983),谱名盛杰,阚集乡大张村人。幼年家贫,无钱上学,刚成年即以种田、织布为生。民国27年(1938)在新四军四支队的宣传教育下,在家乡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2月入伍,历任游击队队副、队长、连长、政治指导员、副营长、县大队大队长、上海龙华机场警卫营营长、空军济南场站副站长等职。他从长期的战争磨练中学会战争艺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白龙厂、涟水、靖江、盐城等著名战斗和淮海、渡江两大战役,素以行动机智、作战勇敢著称。1957年6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授予他三级独立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各一枚。
1978年11月,他离职休养,仍关心着空军现代化的建设和家乡建设。1981年2月,回到阚集,同家乡人民一道,致力于农田基本建设,历时半年多,受到了乡亲的尊敬和爱戴。
陈季丹
陈季丹(1907~1984),名桂泰,以字行,湖滨乡现龙城村人。幼年随父在扬州读书,民国13年(1924)考取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民国17年,毕业后即任上海无线电台台长兼任工程师,翌年任芜湖电台台长兼工程师。民国20年去英国留学,民国23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学位。民国24年回国后,任真如国际电台工程师。民国25年,转任湖南大学电机系教授,此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历任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教授,在电气绝缘领域内造诣很深,1952年在全国首先创建绝缘专业,成为我国有名的电气绝缘专家。
他在西安交通大学任绝缘教研室主任、绝缘研究室主任,主讲“介质物”课程。他热心培养青年教师,主动为他们讲授一部分课程,提高他们独立教学能力。他追求进步,1957年在上海加入九三学社,后在西安交通大学九三支社任组织委员。1959年,被评为西安交通大学先进工作者,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群英会。1960年,以先进单位代表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1年和1963年,分别获得陕西省文教工作者旗手和陕西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他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第四届政协常务委员和陕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1984年病逝于西安。遗著有《无线电原理》以及他与刘子玉教授合著的《电介质物理学》。
刘先焕
刘先焕(1953~1984),湖滨乡堕山村人。1969年毕业于临湖农业中学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战士,197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退伍回乡,8月由公社推荐上合肥工业大学建筑系读书,1978年被分配到巢湖地区水利建筑安装公司工作,次年又调任巢湖地区水利局技术干部。1983年调来本县水利局任干事,旋任人秘股副股长。
1984年夏汛紧张。6月13日,刘先焕随领导人去巢湖地区,接受无为长江大堤的抢险任务,同日下午由巢县冒雨乘吉普车返回,约21时,在驶至本县定光乡板桥时,因公路被一米多深的洪水淹没,吉普车涉水行驶时熄火停车,刘先焕与副局长肖文斌先后从车上跳下,原想涉水去附近村庄寻人营救,不意肖文斌被激流冲向深处几丈远,刘先焕奋力救助,将肖文斌推上浅滩,而刘先焕自己却因精疲力尽被激流冲走,不幸牺牲。同年,安徽省民政厅批准他为烈士。
苏平
苏平(1924~1985),满族,原名完礼文,参加革命后为避免家庭受牵累,改用现名,永安乡完牌坊村人。民国27年(1938)毕业于梁园小学。民国28年考取安徽省立第三临时中学,只读5个月,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梁园参加青抗会,进行抗日的宣传活动。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因国民党制造摩擦,在家乡无法立足,于民国29年2月参加新四军,在二师四旅九团任代理民运组长。民国31年2月入抗大八分校学习,7月任二师六旅十五团宣教干事,以后又任政治干事和组织干事。1950年,任华东军政大学七团政治处宣传股副股长。1952年后,历任工兵学校二大队政治委员、工程兵建筑107团政治处主任、7169部队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二工程学校训练部副政委、工程兵工程部政治部政治处副主任等职。
苏平参加王子城攻坚战、南麻阻击战等大小战役十余次,作战勇敢,不怕牺牲。1957年6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工程兵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他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各1枚。1962年6月25日,授予他中校军衔。1985年2月27日病逝于河南省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