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主要林场苗圃简介
建县时,县境有三和公社办的洞山林场和黄山公社的邹大郢大队林场。到1970年,先后办起了国营长丰苗圃和国营洞山林场。1971年,作为林业基地建设的社队林场发展到37个,有场员457人,经营面积16710亩。1973年林场发展到163个。1976年有社队林场347个,经营总面积2.2万亩。1980年,县对社队林场进行调查整顿,对具备办场条件的给予扶持;将宜林地少、主要以农副业为主的,承包给专业户从事副业生产;对不具备办场条件的予以停办。经过整顿,到1982年,全县实有社队林场165个,经营面积1.98万亩,其中有林地1.18万亩。1984年,县又对乡村林场(原社队林场)进行普查登记,符合办场条件的仅有42个,其中土山乡林场和马厂乡邹大郢林场办得较好。1985年,全县实有一个国营林场、一个国营苗圃、24个乡办林场和18个村办林场。
国营洞山林场1970年建,位于县境北缘,北与淮南市交界,南与三和乡毗邻,经营总面积10172亩。建场初,接管三和乡刺槐幼林500亩,接管洞山村与淮南矿务局林场在赵大山的铁板桥一带合股经营的约800亩黑松、麻栎、侧柏林,其余全为荒山。该场有固定职工13人,长年合同工142人。到1972年,共建房屋53间,平整苗圃64亩,兴修小型水利工程2处。1973年又建房20间,并接收淮南市第三化建公司“五七”农场移交的房屋、设备等,价值34万元。林场现有职工108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职工84人,临时工19人。林场于1972年开始造林。到1975年,有林地面积3645亩,其中用材林3590亩,经济林52亩,竹林3亩。1976年到1979年,生产进展缓慢。1980年后,实行“造林定人员、定山场、定技术要求,秋后查造林成活率,各项指标完成好的给予奖励,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给予罚款”的生产责任制,每年造林稳定在500至800亩,且成活率高,并由过去的造纯林改为营造混交林。到1984年,有成片林7800亩,占经营总面积的77%,立木蓄积量为4930立方米。
林场在造林的同时还自办了亩圃。1977年以前,主要培育黑松、侧柏等树苗。1978年以后,大量培育法梧、214杨外售。1980年后,重点培育铅笔柏、蜀桧、龙柏、雪松、广玉兰、桂花、黄杨、女贞、月季、菊花、栀子花等常绿珍贵树苗和花卉50多个品种,每年可收入1万余元。到1984年,林场共育苗1057.5万株,其中外销682.5万株。
长丰苗圃建于1965年,位于水湖镇北,面积约350亩,有管理人员3人,职工7人。1969年迁到羊荒(原合肥市劳动预备学校),面积约2100亩。1973年改为羊荒林场,1976年又称羊荒苗圃,1984年复称长丰苗圃。1970年前,苗圃育苗少,质量低,苗种主要是刺槐、大冠杨、楝树等。1971年以后,开始正规育苗,苗种主要有黑松、侧柏、椿树、柳杨、女贞、杜仲、杉木、水杉、法梧、枫杨、国外松、214杨、桑等。1973年开始造林,到1975年,有林地面积1400亩,1976年后只作补植和小面积造林。1980年后,对培育的苗种和规格都作了一些调整,培育了龙柏、雪松、绒柏、圆柏、各种黄杨、蜀桧等30多种花卉和观赏树木,出圃规格也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激素育苗,提高了苗木的市场竞争力。自建圃以来,共育苗3037亩,出圃各种苗木1282万株;现有管理人员5人,职工51人;经营苗圃250亩,中幼林1600亩;有房屋69间,生产设备齐全。
邹大郢林场(村办)位于马厂乡境内的舜耕山南麓,东西横跨长山的三个山洼,面积约2200亩,是境内面积最大的乡村林场。1958年冬办场,有职工15人。1959年春营造刺槐林400亩,到1965年,共造林650亩。“文化大革命”初,林木被砍光,林场被迫停办。1969年冬重新办场,采取既造林、又育亩的经营方针,采用针、阔混交、用材林与经济林相结合、改造次生林的方法,封山育林,成效显著。1980年至1984年,共造林1200亩,保存面积794亩;育苗48亩,出圃各类苗木300多万株,出售120多万株。场员的收入超过当地同等劳力的收入。林场现有成片林1600多亩,占经营面积的72.7%,木材蓄积量约2800立方米。1982年至1984年,中央绿化委员会、林业部、省政协、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曾先后派员到场视察,给予很高的评价。
土山乡林场位于土山乡的土山上,面积约700亩(建场时约1000亩),1973年办。当时场员大多为下放知青。建场后一直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三自方针,除营造成片林外,还先后营造了茶园、竹园、果园等。1980年收入5500元;1981年收入7000余元。林场现有职工8人,房屋22间,成片林600多亩,其中一部分松杉混交林已进入间伐阶段,木材蓄积量1700立方米。1982年,林业部两次到场视察;省政协、省顾问委员会也多次派员到场视察。
国营洞山林场1970年建,位于县境北缘,北与淮南市交界,南与三和乡毗邻,经营总面积10172亩。建场初,接管三和乡刺槐幼林500亩,接管洞山村与淮南矿务局林场在赵大山的铁板桥一带合股经营的约800亩黑松、麻栎、侧柏林,其余全为荒山。该场有固定职工13人,长年合同工142人。到1972年,共建房屋53间,平整苗圃64亩,兴修小型水利工程2处。1973年又建房20间,并接收淮南市第三化建公司“五七”农场移交的房屋、设备等,价值34万元。林场现有职工108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职工84人,临时工19人。林场于1972年开始造林。到1975年,有林地面积3645亩,其中用材林3590亩,经济林52亩,竹林3亩。1976年到1979年,生产进展缓慢。1980年后,实行“造林定人员、定山场、定技术要求,秋后查造林成活率,各项指标完成好的给予奖励,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给予罚款”的生产责任制,每年造林稳定在500至800亩,且成活率高,并由过去的造纯林改为营造混交林。到1984年,有成片林7800亩,占经营总面积的77%,立木蓄积量为4930立方米。
林场在造林的同时还自办了亩圃。1977年以前,主要培育黑松、侧柏等树苗。1978年以后,大量培育法梧、214杨外售。1980年后,重点培育铅笔柏、蜀桧、龙柏、雪松、广玉兰、桂花、黄杨、女贞、月季、菊花、栀子花等常绿珍贵树苗和花卉50多个品种,每年可收入1万余元。到1984年,林场共育苗1057.5万株,其中外销682.5万株。
长丰苗圃建于1965年,位于水湖镇北,面积约350亩,有管理人员3人,职工7人。1969年迁到羊荒(原合肥市劳动预备学校),面积约2100亩。1973年改为羊荒林场,1976年又称羊荒苗圃,1984年复称长丰苗圃。1970年前,苗圃育苗少,质量低,苗种主要是刺槐、大冠杨、楝树等。1971年以后,开始正规育苗,苗种主要有黑松、侧柏、椿树、柳杨、女贞、杜仲、杉木、水杉、法梧、枫杨、国外松、214杨、桑等。1973年开始造林,到1975年,有林地面积1400亩,1976年后只作补植和小面积造林。1980年后,对培育的苗种和规格都作了一些调整,培育了龙柏、雪松、绒柏、圆柏、各种黄杨、蜀桧等30多种花卉和观赏树木,出圃规格也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激素育苗,提高了苗木的市场竞争力。自建圃以来,共育苗3037亩,出圃各种苗木1282万株;现有管理人员5人,职工51人;经营苗圃250亩,中幼林1600亩;有房屋69间,生产设备齐全。
邹大郢林场(村办)位于马厂乡境内的舜耕山南麓,东西横跨长山的三个山洼,面积约2200亩,是境内面积最大的乡村林场。1958年冬办场,有职工15人。1959年春营造刺槐林400亩,到1965年,共造林650亩。“文化大革命”初,林木被砍光,林场被迫停办。1969年冬重新办场,采取既造林、又育亩的经营方针,采用针、阔混交、用材林与经济林相结合、改造次生林的方法,封山育林,成效显著。1980年至1984年,共造林1200亩,保存面积794亩;育苗48亩,出圃各类苗木300多万株,出售120多万株。场员的收入超过当地同等劳力的收入。林场现有成片林1600多亩,占经营面积的72.7%,木材蓄积量约2800立方米。1982年至1984年,中央绿化委员会、林业部、省政协、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曾先后派员到场视察,给予很高的评价。
土山乡林场位于土山乡的土山上,面积约700亩(建场时约1000亩),1973年办。当时场员大多为下放知青。建场后一直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三自方针,除营造成片林外,还先后营造了茶园、竹园、果园等。1980年收入5500元;1981年收入7000余元。林场现有职工8人,房屋22间,成片林600多亩,其中一部分松杉混交林已进入间伐阶段,木材蓄积量1700立方米。1982年,林业部两次到场视察;省政协、省顾问委员会也多次派员到场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