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线路
1949年前,县域无营运公路。1955年建合肥至瓦埠公路,为县境第一条砂石公路。1959年,合肥至寿县公路(吴山以南与合瓦路重合)建成后,县境晴雨通车公路里程达105公里。1964年修大孤堆至淮南市洞山约14公里的砂石公路,与淮南市沟通。1965年,县内有砂石公路两条,总长119公里;土公路有合肥至青龙厂路、水家湖至朱巷路、水家湖至曹庵路、朱巷至定远张桥路、庞古堆至造甲路、杨庙至下塘集路等11条,总长130.6公里。
建县后,公路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到1978年,县域共有晴雨通车公路11条,总长235.3公里,比1965年增加了9条、116.3公里。到1985年,共有晴雨通车公路32条,总长367.7公里。其中:国道1条,87.2公里;省道7条,103.4公里;县道6条,56.9公里;乡道18条,120.2公里。另有晴通雨阻的乡村公路215条,总长808公里。
水湖镇向西有水曹路与合淮公路相连;合淮路沿线分别有合岗路、吴炎路、吴涂路、四陶路、杨下路、涂小路、义车路、曹史路、上罗路、大寿路、金黄路等与其相接;大寿路和水曹路沿线分别有杨孙路、兴大路与其相通。水湖镇向北有水九路经孔店直达淮南市九龙岗;向东南有水朱路、朱张路、庞造路与合青路相接,沿线又有左戴路、杜沛路、杜隆路分别于水朱路和朱张路相连。县中的下塘区有下(塘)杨(庙)公路与合淮路相连,杨下路沿线有下钱路、下埠路、下陶路与其相连;吴涂路沿线有涂瓦路与其相接。县南的双墩区有双夏路、双吴路与合双路沟通,双夏路、双吴路又分别与夏高路、桃罗路相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通达县境所有区、乡、镇的公路布局。但境内公路没有形成网络,通往乡镇的多为独进独出的断头公路,多数毗邻的区与区、乡与乡之间不能直接通车,往往要绕道其它区乡甚至县外才能到达。绕道里程是直通里程的数倍乃至十倍以上。如:双墩与下塘两个毗邻区之间铁路里程为21公里,汽车则要经合双路绕道合肥市,再经合岗路、合淮路、杨下路才能到达,通车里程为79公里,是铁路里程的3.76倍;陶湖与朱巷两乡间铁路里程仅7公里,公路运输则要经下陶路、下杨路、合淮路,水曹路、水朱路、沿途要经过县境的五区一镇,通车里程达90.2公里,为铁路里程的12.9倍。
国道
合淮路:合肥至淮南,为206国道之一段。1955年,修合肥至瓦埠公路,其中合肥至吴山35公里为砂石路面。1958年修吴山经庄墓、曹庵、大孤堆至寿县80公里的砂石路面,在吴山与合瓦路相接,1959年建成通车,定名为合寿公路。1964年修成大孤堆至淮南洞山14公里的砂石路面,与淮南市沟通。1973年开始对合肥至淮南市洞山路段进行拓宽、补强、取直,同时铺成四级油渣路面,于1978年4月完成,并定为合淮路,路基宽8至11米,路面宽6米,全长106.4公里,县境从岗集乡的龙湾桥到三和乡的金家岭,长94.4公里。
1980年,为缓和合淮路出入合肥市交通拥挤的状况,省交通厅投资78万元新建合肥西郊大杨店至岗集的二级油渣路面,连接合肥市环湖东路,并在合肥市西郊十里庙与合(肥)六(安)公路沟通,为合淮路出入合肥市的第二通道,于1982年竣工通车。路基宽18米,路面宽9米,县境长2.7公里。此时,合淮路正线连同分流路实际经过县境97.1公里。
1983年,鉴于合淮路车流量不断增加、原路面已不能适应的实际情况,省交通厅决定投资2044.6万元,对合淮路的岗集至三和乡的金家岭段进行拓宽改造,成为路面宽9米的二级油渣路面,并由省公路管理局设计院进行沉湾测定,于1985年7月全线施工。改建中的合淮路正线改从合肥市西郊十里庙至淮南市洞山,为206国道之一段,全长99.4公里;县境从岗集乡的南卫庄到三和乡的金家岭,长87.2公里。原合淮路正线之一段的合肥双岗至岗集成为合淮路的分流路。
省道
大寿路:大孤堆至寿县,原为合寿公路的一段,建于1958年,境内长12公里,路基宽12米。初建时为砂石路面,1983年铺成三级油渣路面,宽7米。
水曹路:水家湖至曹庵,1958年建,1966年铺成砂石路面,1979年铺成7米宽的三级油渣路面,1983年将路基拓宽到12米。全长12公里。
合青路:合肥双岗至肥东县青龙厂,境内长14.5公里。1958年建,1966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1983年扩建,路基宽10米,同时铺成三级油渣路面至县境五十头乡,宽7米。
合双路:合肥郊区邵大郢至双墩,全长8.7公里,境内约7公里。1974年建,1976年路基修成,1978年竣工通车。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为三级油渣路面。
水朱路:水家湖至朱巷,长21.2公里。1958年建,1970年铺成四级砂石路面,宽3.5米,1983年改建,路基宽7至10米。
朱张路:朱巷至定远张桥,长22公里。1957年建,1973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1983年改建,路基宽10米。
庞造路:庞古堆至造甲,长14.7公里。1958年建,1976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1983年路基拓宽到10米。
县道
杨下路:杨庙至下塘集,长14公里。1958年建,1972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1983年将路基拓宽到10米。
合岗路:合肥双岗至岗集,全长16公里,县境从岗集乡的龙湾桥到岗集乡政府驻地,长7公里。1955年建成3.5米宽的砂石路面,为原合瓦路之一段,合寿公路建成后为合寿路之一段。1973年铺成宽6米的四级油渣路面。1978年后又属合淮公路之一段。现合淮公路移线西进,合岗路成为合淮路的分流路。该路在县境的7公里路段中有三级油渣路面5.3公里,四级油渣路面1.7公里。
兴大路:兴隆集至淮南大通,长14公里。1983年修,路基宽7.5至10米,1984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水九路:水家湖至淮南九龙岗,长16公里。1958年建,路基宽6至8米,1984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吴炎路:吴山至寿县的炎刘,境内长2.2公里。1958年建,路基宽7.5米,1984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涂瓦路:涂郢至寿县的瓦埠,境内长3.7公里。1968年建,路基宽7.5米,1982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乡道
杜隆路:杜集至隆兴,长5公里。1976年建,路基宽7.5米,1977年铺成四级砂石路面,宽3.5米。
杜沛路:杜集至沛河,长7公里。1957年建,路基宽6至7.5米,1974年铺成宽3.5米的四级砂石路面。
左戴路:左店至戴集,长4公里。1978年建,路基宽7.5米,1982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曹史路:曹庵至史院,长3.7公里,1976年建,路基宽6至7.5米,1977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杨孙路:杨公至孙庙,长9.2公里。1975年建,路基宽6至7.5米,1976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双夏路:双墩至夏店,长11公里。1968年建,路基宽6至7.5米,1982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吴涂路:吴山至涂郢,长11公里。1955年建,路基宽7.5米,1982年铺成3.5米宽的砂石路面。
四陶路:四墩至陶楼,长4公里,1976年建,路基宽10米,1984年铺成四级砂石路面,宽3.5米。
上罗路:上拐至罗塘,长4公里,1978年建,路基宽10米,1984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桃罗路:桃青至罗集,长4公里。1984年建,路基宽7.5米,同时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下钱路:下塘至钱集,长8公里。民国25年建,因抗日战争爆发未建成,已筑路段也渐毁。1984年复修,铺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路基宽6至7.5米。
双吴路:双墩至吴店,长12公里。1965年修,路基宽7.5米,1984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下埠路:下塘至埠里,长13公里。1976年建,路基宽6至7.5米,1984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下陶路:下塘集至陶湖,长9公里。1976年建,路基宽6至7.5米,1984年铺成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夏高路:夏店至高塘,长3.5公里,1965年建,路基宽7.5米,1984年铺成四级砂石路面,宽3.5米。
义车路:义井至车王集,长4.3公里。1982年建,1984年改建,路基宽7.5至9米,改建时铺四级砂石路面,宽3.5米。
金黄路:金家岭至黄山集,长4公里。1958年建,路基宽7米,现为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涂小路:涂拐至寿县的小甸集,境内长3.5米公里。1982年建,路基宽7米,同时铺3.5米宽的四级砂石路面。
晴雨通车公路发展示意图

二、桥梁
建国后,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县境陆续建造了一些永久性的公路桥梁,到1985年,共有各种公路桥梁45座,计1022.3米。其中:座落在合淮公路沿线的有千古庙桥、东风岭桥、庄墓新桥、庄墓一号桥、庄墓二号桥、轧花厂桥、顾洼桥、南老桥、南老新桥、北老桥、杨大桥、姚前桥、曹庵桥、仇桥、韩桥等15座,总长387.7米;合岗路沿线有龙湾桥、徐大桥、三叉河桥,总长93.1米;大寿路沿线有林桥、曹桥、徐桥、孟涧桥,总长73.2米;水曹路沿线有俞桥和藕塘桥,长27.米;合青路沿线有滁河干渠桥,长8.6米;合双路沿线有双墩桥,长56.5米;水朱路沿线有沈桥、葛小桥、梁圩桥,总长108.6米;朱张路沿线有朱巷桥、水利桥、进水闸桥、出水闸桥、杜集一号桥、杜集二号桥,总长130.7米;杨下路沿线有北桥湾桥和余桥,总长33.6米;兴大路沿线有贾桥,长9.5米;杜沛路沿线有沛河桥,长8.8米;曹史路沿线有涧湾桥,长13.3米;四陶路沿线有青年坝桥,长16米;下钱路沿线有汪桥和李桥,总长25.2米;下埠路沿线有干渠渡槽桥,长20.5米;下陶路沿线有红石桥,长9.2米。在全部桥梁中,50年代建造的有20座,60年代建造的有12座,70年代建造的有10座,80年代建造的有3座。桥梁结构多为石拱,计28座,余为板梁、T梁、砖拱等。另有永久性公路涵洞1251个。
庄墓三桥庄墓集有桥三座,名曰“庄墓一号桥”、“庄墓二号桥”、“庄墓新桥”,均位于合淮路71公里处,庄墓集东北角的沿河上。
庄墓一号桥古桥,建年无考。此桥为条石做墩台与基础、灰砖拱圈、不等跨3孔一字型拱桥,修工考究,两个边孔单跨4.6米,中孔净跨5米,拱下净空高度3.6米,桥长13.5米,宽5.5米。1958年建合寿公路时经专家鉴定认为,可以作为公路桥梁使用。1980年该桥被洪水冲击,东侧自拱圈至墩基2米处胀裂欲倒,经用块石按原样修复胀裂部分,并以10根工字钢分二组纵排于桥面行车道上,继续通车。
庄墓二号桥原为一座7孔2米跨径的条石板古桥,位于一号桥北40米处,毁于抗日战争前夕,后曾简修为木桥通车。1961年在原桥基础上兴建一座4孔单跨8米,拱下净高5米,桥宽7.5米,长37.7米一字型的石拱桥。
庄墓新桥由于原公路桥常被洪水淹没,加之集市贸易占用路面,交通经常受阻。1983年省公路管理局决定在庄墓二号桥东侧48米处兴建新桥,扩建中的合淮路也将随之东移通过新桥,扩建工程结束后,庄墓一号桥、二号桥将不再通车。新桥由省公路设计院设计,阜阳公路总站工程队施工,1984年10月动工,1985年5月20日竣工。桥的下部结构,北岸为“U”型桥台,南岸及中墩为双柱式墩台,中有直径1.2米的高桩承台。桥系7组14根上部空心板钢筋混凝土桥梁,全长125.55米,7孔,其中6孔单跨16米,北端1孔单跨6米(下设人行立交),防水混凝土桥面宽9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5米,两侧设有高1.25米栅栏或预制栏杆,桥孔净高6.1米。总投资为96.24万元,平均每米造价7665元。设计荷载为汽车15吨,挂车100吨。是合肥地区公路上最大的一座钢筋凝土板桥。
东风岭桥位于合淮公路45.5公里的瓦东干渠上,由县水利局投资11.98万元建造,平均每米造价2496元。1967年4月动工,次年8月竣工通车。由合肥市公路站设计并施工,设计荷载汽车15吨、挂车80吨。桥位地质为红砂岩石。桥下结构为重力式桥台,南北桥台基础比渠底分别高1.8和1.55米,两端翼墙分三段建于夯填土上,并设有伸缩缝。两端锥坡为干砌片石。上部结构为半径3.54米、厚0.5米的等截面弧空无铰乱石拱。在跨径25米的主拱两端各设3个单跨2.5米的腹拱。除拱圈外露部分用浆砌块石清面外,台基、拱座、侧墙均为混凝土浇筑。该桥全长48米,桥面净宽7米,上铺3厘米厚表处层,两边安全带各宽0.2米,两侧设有预制板栏杆,桥下净空高度9.5米。东风岭桥是合肥地区公路上最大的一座空膜式单跨乱石拱桥,其建成通车,不仅缩短绕道里程1.23公里,而且还提高了车辆通过能力。桥下可通航。
龙湾桥位于合岗路9.7公里处梅冲水库下游的小河上。1955年建合瓦公路时,曾建长20.2米的2孔单跨9.5米的木桩墩台月形钢架木面桥,经历年洪水冲击及过往车辆碾轧,到1963年木桥已腐朽不堪。省公路局决定在原桥处重新建桥,由黄润韶总工程师设计,合肥市公路管理站主建施工,于1964年7月3日动工,8月27日竣工,9月10日通车。改建后的龙湾桥全长14.7米,为1孔8米跨径,净宽8.8米,高3.2米的砌浆块石半圆拱桥。下部结构为浆砌片石桥台、侧墙、护坡及基础。上部结构为半径4米、厚0.5米的拱圈,顶部为密度95%压实土,厚0.5米,上铺砂石路面(后作油渣表处)。其外形无栏杆、帽缘石、桥台护拱,拱圈两侧端呈1∶1.5斜坡和椭圆形敞口。总投资2.267万元,平均每米造价1542元。设计荷载汽车13吨、挂车60吨。而实际荷载超过原设计要求,15至20吨车辆通过频繁,桥梁状况仍然完好。这种近似扁壳状的桥梁与同等半圆拱桥相比,减少土石方五分之二,造价也减少五分之一。此桥是合肥地区扁壳状桥梁中最早的一座。
双墩公路桥

公路桥梁表(一)

公路桥梁表(二)

公路桥梁表(三)

三、公路养护
管理机构与道班1965年设长丰县公路段,隶属合肥市公路管理站,管理人员8人。下辖10个道班,共有道工80人。1966年,在土山兴建面积128亩的苗圃,为公路绿化提供苗木。1970年又建成养路石料加工厂。1969年,县公路段改称公路管理站,隶属县交通局。1983年,县公路管理站复隶合肥市公路管理站。1985年,站内职工增至25人,除设有工程、财务等专业股外,还有车队、机修、石料厂和苗圃等养护服务机构。下设23个道班,共有道工177人,(其中合同工93人)。在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中,曹庵、杨公、哑叭店、庞古堆4个道班,被县命名为文明道班,其中曹庵道班是省交通厅的先进单位。道班的分布情况是:合淮路上有岗集、哑叭店、王楼、陶店、涂拐、庄墓、曹庵、后地等道班;大寿路上有杨公道班;水曹路上有庙岗道班;朱张路有庞古堆、杜集道班;杨下路上有新集道班;水九路上有孔店道班;杨孙路上有朱集道班;双夏路上有夏店道班;合青路上有三十头道班;水朱路上有水湖、大盛道班;庞造路上有陈刘道班;兴大路上有马厂道班;杜沛路上有沛河道班;吴涂路上有涂郢道班。
养护方式与工具1965年,县养公路有2条,计长119公里。养路的主要工具有板车20辆,余为锹、镐、锨、扫帚之类,压路面要用人工拉石磙,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路面的养护实行两种制度:繁忙的干线公路由专业道班养护;一般道路包给沿线群众养护,实行民养公助。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养护任务繁重,到1966年,已有1/3的群众不愿上路养护。1969年7月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安徽省义务建勤常年代表工养护公路试行办法》,县按“道路两侧15公里以内,每年每劳力有5个工作日养护和修建道路建勤义务”的规定,由公社统一抽调农民作为代表工,配合道班工上路养护,其劳动报酬由所在生产大队按同等劳力记工解决,国家每人每月补助生活、医药、福利费共11元。1970年,县内道路全部按每公里道工0.16人,代表工0.64人配备了养护人员。1980年,县境公路养护全面实行“定路线、定人员、定经费、定机具设备”的承包责任制,节省了养护成本,提高了路面质量。1983年,为稳定养护队伍,经省劳动局批准,改代表工为合同制,从公路沿线的农民和城镇待业青年中招收,履行合同手续,为期一年。1985年,县境专业道班养护的线路有14条、272.6公里;其余道路18条、95.1公里,由民养公助和义务建勤。养护机具有很大改善,拥有各种汽车7辆,四轮牵引车27辆,压路机4部,破碎机2部,车床2台,刨床、钻床各1台,空压机1部,打气泵1台,铲车1辆。
四、公路运输
客运1957年2月,县境三十头始通合肥至三十头的晴通雨阻的短途班车。1959年,合寿公路上营运长途班车,县境沿线停靠杨公、曹庵、庄墓、杨庙、吴山、岗集等站。1965年7月,成立了长丰县汽车站,隶属合巢汽车运输公司,站址在县粮食局大院内,职工6人。用一辆货车搭棚代客车,每日运行水家湖至杨公和水家湖至庄墓2个班次。后有3辆代客车。运行线路有长丰至合肥和长丰至寿县共两条,全年客运量2.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4万人公里,收入1.1万元。1967年8月,县汽车站隶属合肥市汽车中心站,站址迁至长合路南段,占地4600平方米,营运客车6辆,淘汰了代客车。营运线路增至4条,日均营运里程245公里。1970年4月,县汽车站划属合肥汽车运输公司,营运客车7辆,营运线路有长丰至合肥、寿县、吴山、杨庙、杨公、朱巷等7条,日发车11个班次。1978年,营运客车增至9辆,营运线路有长丰至合肥、淮南、寿县、沛河、隆兴、造甲等,日发车28个班次,年客运量104.6万人,周转量1799万人公里,收入44万元。1985年,合肥市汽车运输公司将所属第一汽车队的车辆和部分驾售人员调来长丰,成立第十一汽车队,与长丰汽车站合并,为站队合一的运输服务单位。有营运客车20辆,非营运货车1辆,营运线路有长丰至淮南、长丰至寿县、长丰至吴圩(定远)、长丰至小甸(寿县)、长丰经曹庵、庄墓、吴山至合肥和长丰经朱巷、造甲、三十头至合肥以及至县内的吴山、孙庙、沛河、隆兴、造甲等13条,日均发车42个班次,外接过路车17个班次,日均客流量5000人次。下设曹庵、杨公、庄墓、义井、涂拐、杨庙、四树、吴山、土山和岗集10个固定站,40个停靠点,有固定职工41人、知青代办员37人。年客运量17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297万人公里,客运收入94万元。
进入80年代,国家支持和鼓励个体运输,县境出现了一批个体运输专业户,到1985年,县有各种简易机动车530辆,大多短途载客,运行在县内的公路上,弥补了国营运输企业运力的不足,方便了群众。另外,合肥直发至县内的三十头、五十头、双墩、夏店、岗集等地的短途班车,每大约30班次。
货运建国前夕,县境有水家湖、下塘集、朱巷、双墩集4个搬运站,全靠肩扛、人抬。建国初,增设了杜集、隆兴、戴集3个搬运站,1962年又增设了庄墓搬运站。到建县时,全县有集体性质的搬运站8个,职工200人,货物搬运量3.2万吨,搬运工具主要是平板车。县内没有专业运输车队,单位自用货车有3辆,物资运输,短途的以人力车为主,长途的主要依靠外地货车。全县年货运量仅18万吨,货运周转量41万吨公里。1966年,增设吴山搬运站。1977年,成立长丰县搬运公司,下辖水湖、戴集、朱巷、下塘、双墩、杜集、隆兴、庄墓、吴山9个搬运站,为一独立的集体性质的运输企业,隶属县交通局,共有职工299人,全年货运量33.7万吨,货运里程53万公里,货运周转量1786.1万吨公里。1980年,水湖搬运站并入长丰县搬运公司,其他8个搬运站划出搬运公司,直属县交通局。1980年前后,运输市场开放,竞争激烈,交通部门所辖的搬运企业一时不能适应,运输市场被非交通部门和私人挤占,货源紧缺,导致货运量厂降。1979年,全县搬运企业货运量仅17万吨,比1977年下降了49.6%。在企业逐步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后,狠抓了企业管理和服务态度,货运量逐渐回升。1985年,全县搬运系统共有汽车10辆,大型拖拉机2台,柴油三轮车12辆。1985年全县有各类货运车辆941辆,其中载货汽车556辆(交通部门所属19辆,非交通部门424辆,私人113辆),载重挂车20辆(交通部门7辆,非交通部门10辆,私人3辆),运输用拖拉机353台(交通部门2台,非交通部门244台,私人107台),三轮汽车12辆(交通部门9辆,私人3辆)。全年货运量31.52万吨,货运周转量98.9万吨公里。其中汽车47.1万吨公里,其它机动车26.8万吨公里。
民间运输,1978年以前,只有一些零星的运输人员,分散在县内和县外各地。之后,分散的运输人员以乡为单位组成运输队,全县计23个队,1000余人进入淮南、合肥等地从事专业定点运输。同时,私人车辆也在逐年增加,到1985年,私人货运机动车的拥有量已达751辆(货运汽车和拖拉机、挂车226辆,简易车辆525辆),占全县车辆总数的47.3%。人畜力车,仍是县内目前运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85年,人、畜力车的货运量为17.5万吨,占全县货物运输量的55.6%;货物周转量25万吨公里,占25%以上。交通运输工具表单位:辆五、车辆监理
交通运输工具表单位:辆

1965年,全县仅有货车3辆,车辆的监理工作由县公路段代管。到1975年,全县大小车辆增加到50多辆,有大型拖拉机140多台,车辆的监理任务越来越重。5月,成立了县监理站,编制4人,人权归地方,业务、财务归属合肥市监理所。1985年3月,在体制改革中,改称县交通监理所,成为车辆监理、路政管理、运输管理三位一体的交通管理机构,编制17人。下辖水湖、杨公、朱巷、下塘、杨庙、双墩6个交通监理站和岗集交通检查站,共有交通管理编制19人。
1978年以后,城乡经济发展较快,机动车辆和驾驶人员随之增多。1979年,全县驾驶人员已达495人,对驾驶员的审验和对车辆的检验工作也逐步正规。每年对驾驶员和机动车辆进行一次为期10至15天的审验。驾驶员的审验采取集中到县城,分批进行动员、学习和鉴定;车辆的检验分成若干检验点进行。1985年,驾驶人员增加到1450人,对驾驶员审验由集中改为分区进行,方便了驾驶人员,节约了审验经费。1979年至1985年,共进行驾驶员审验5619人(次),车辆审验3300辆(次),举办违章人员学习班6期,参加学习人数246人,驾驶员考核36次,报考1497人,录取1280人,占85.5%。
县境公路沿线群众经常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和沿路进行集市贸易,妨碍了公路交通。县监理所、公安局和公路管理站联合进行宣传和清障工作,沿线区、乡政府予以配合。1979年至1985年,共迁移沿公路进行集市贸易的市场5处,拆除商业摊点270个,清除打场、晒粮、堆放谷物1万余处。7年中,共进行路检340余天,查出各种违章5.39万车次,对保障公路畅通,减少交通事故起到积极作用。
由于驾驶人员素质较低,尤其是个体车辆的驾驶员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路章知之甚少,机械知识贫乏,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从1976年到1985年,共发生交通事故1452起,死亡216人,受伤1045人,经济损失112.5万元,损坏各种车辆956辆。县境交通事故多发生于合淮公路,且多为过往车辆。1978年8月11日,省木材公司驾驶员漆衍和驾驶大“交通”货车,途中将车交给无驾驶执照的刘功英驾驶,车沿合淮路行至县境义井公社徐巷大队时,将蹲在路旁开会的大队民兵营长和生产队长撞死,大队书记撞伤。县人民法院判处漆衍和有期徒刑15年,刘功英有期徒刑7年。同年10月24日晚,合肥市冶金工业局小轿车在双墩集南道口与合肥至北京的128次列车抢道相撞,车内4人,死3人,重伤1人,轿车全部报废。
交通事故情况表
下一篇:第三节 铁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