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扶贫
县于1980年成立扶贫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开展扶贫试点工作。1981年农村扶贫工作全面展开。自1982年以来,实行各级领导干部包户扶贫制,建立干部扶贫联系户。全县每年有2600多名干部包户扶贫,为贫困户制定致富计划,提供信息,县各级政府和金融、物资等部门采取多种渠道筹集扶贫资金和物资。从1981年到1985年,五年中共安排扶贫贷款145.6万元,扶贫周转金20万元,化肥440吨,饼肥1330吨,饲料102.25吨,乡镇和县直机关包户扶贫自筹资金4万余元,减免农业税30万元,减免学杂费和医疗费1万多元,为贫困户脱贫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各地还以民兵、团员、青年为骨干,组织各种形式的助耕队,参加人数达3000余人,为缺少劳动力的贫困户代收、代耕、代种。按县提出的“人均口粮300公斤,人均收入150元以上,住房不破不漏;还清债务,生产有成本,生产工具基本齐全”的脱贫标准,到1985年,全县共扶贫6302户,脱贫4193户,脱贫率达66.5%。其中,1985年扶贫3429户,当年脱贫1130户,部分户跨入专业户、富裕户行列。
罗集乡农民彭家俊全家8口人,承包土地13亩。由于父母常年生病,劳力少、负担重、无耕牛、无农具,全家挤住3间破草房,生活十分贫困。1983年被确定为扶贫对象,当年生活状况就有了好转。1984年,他生产粮食5500公斤,人均经济纯收入350元,盖起四间新房,摆脱了贫困。1985年,他自筹资金,开办豆腐加工和孵化房,人均收入达700余元,成了专业户。
吴山镇四墩村农民陶有仿全家六口人,承包19亩土地,本人残疾,妻子是全家唯一劳力,是有名的贫困户。1982年,镇政府把他家作为扶贫对象,当年收粮食4500公斤,仅油菜籽一项就收入1200余元。他利用这笔钱购置农具、耕牛。1983年收粮7000公斤,养鸭200只,鱼2000尾,猪7头。同时,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他自筹资金办起日杂百货商店,月纯收入100余元。1984年,盖了5间砖瓦房,购置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录音机等中、高档家具,由贫困户一跃成了富裕户。
历年扶贫资金、物资发放情况统计表

罗集乡农民彭家俊全家8口人,承包土地13亩。由于父母常年生病,劳力少、负担重、无耕牛、无农具,全家挤住3间破草房,生活十分贫困。1983年被确定为扶贫对象,当年生活状况就有了好转。1984年,他生产粮食5500公斤,人均经济纯收入350元,盖起四间新房,摆脱了贫困。1985年,他自筹资金,开办豆腐加工和孵化房,人均收入达700余元,成了专业户。
吴山镇四墩村农民陶有仿全家六口人,承包19亩土地,本人残疾,妻子是全家唯一劳力,是有名的贫困户。1982年,镇政府把他家作为扶贫对象,当年收粮食4500公斤,仅油菜籽一项就收入1200余元。他利用这笔钱购置农具、耕牛。1983年收粮7000公斤,养鸭200只,鱼2000尾,猪7头。同时,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他自筹资金办起日杂百货商店,月纯收入100余元。1984年,盖了5间砖瓦房,购置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录音机等中、高档家具,由贫困户一跃成了富裕户。
历年扶贫资金、物资发放情况统计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