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初到农业合作化以前,市郊农村无依无靠、无劳力或仅有轻微劳力的孤老残幼,由政府给予临时救济和发动群众互助,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逐步实行“五保”,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五保的对象是:完全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无生活来源的老人;16周岁以下无人抚养的孤儿和无依无靠的残疾人。五保对象的确定,一般是由生产队酝酿提名,社员大会通过,其费用由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公益金中支付。五保标准按一般群众生活水平确定,逢年过节增加过节费和鱼肉等食物。1956年底,全市享受五保的共783户903人。
农村公社化以后,开始了有集中供养的形式。1958年8月,田西人民公社创办田西养老院,供养姚湾村附近的孤寡老人。1959年底,全市建成农村敬老院9所,对未入院的五保对象仍实行分散供养。三年困难时期,农村敬老院相继停办。1963年全市五保户达2307户,2398人。是年11月,市政府对全市农村五保户每月发给1.5元油盐钱,由于农村形势好转,翌年9月取消了此项救济。“文化大革命”中,郊区农村的五保工作仍照常进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不久,出现对五保对象供给不落实的情况,少数社队分给五保户土地让其自种,因无劳动力只得找人代耕,有的甚至把五保户供给标准分摊到户。为此,市民政局于1983年6月发出《关于认真做好五保户供养工作的通知》,纠正了分地自种、亲友代养等作法,明确了五保户的供应标准并组织落实,做到吃有粮、住有房、穿有衣、病有医。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筹办敬老院,对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1984年8月田家庵区率先达到乡乡办起了敬老院。1985年全市农村办起了敬老院27所,其中乡办19所、村办8所,集中供养385名老人,占全市五保总人数的10%。
1987年全市有乡、村敬老院33所,全市敬老院面积达21640平方米,固定资产1489.6万元,床位11187个,入院人数870人,入院率达17.3%。对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全部实行了以乡统筹。农村敬老院的经费由乡、村两级负担,并开展“以院养院,以副养院”,组织老人参加轻微劳动,不少敬老院达到了蔬菜自给。是年,全市敬老院总收入达12.7万元。
1989年敬老院已达34所,全市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2767人,是年为五保户修建房屋1364间。1990年敬老院入院率为17.9%。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