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教学
建国前,小学沿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先生讲,学生听,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建国后,人民政府建立新的民主制度和师生关系,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1952年,在教学方法上,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讲解、启发、引导、讨论、回忆、实验、“小先生”及辅导综合运用的方法,使教学走上正确的轨道。
1953年开始系统学习苏联教育学,推行“五级分制”,教师开始认真备课和制订教学计划。同时认真学习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中小学教育的指示,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教学秩序,合理调整学校,整顿教师队伍。成立乡村中心辅导区,进行公开教学,集体备课,研究课题。公开教学由骨干教师担任,传授经验,以老带新。区、乡之间开展参观、观摩活动,教育局进行开学、期中、期末检查。1955年,采取措施减少各科作业和考试次数,减轻学生的负担。1956年,成立小学教学研究小组,着重研究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交流。
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导方针,自行删减增补教材,全市小学大办工厂、农场,频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削弱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强调现场、炉边、田头教学,违背了教育原则,教学质量下降。1959年下半年,采取措施合理安排教学、生产、生活时间,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扭转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良倾向。1960年,小学教育开始尝试运用评注式教学方法,不久停止,此后又采用少而精、启发式教学法。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讲、读、写”的综合训练,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使用“集中识字法”。
“文化大革命”中“停课闹革命”、“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成为禁区,学校秩序和教学常规受到严重破坏,教学质量低下。
1978年,教学得到重视,以“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原则,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整体思想优化教学。1984年,组建小学语文、算术研究室。对年青教师分期分批地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学水平。逐步形成市、区、校三级教研网。1988年,市教委制订了《淮南市小学教育质量评估标准》,1990年,又制订下发了《关于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意见》,逐步使学校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系列化、科学化。
建国后,人民政府建立新的民主制度和师生关系,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1952年,在教学方法上,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讲解、启发、引导、讨论、回忆、实验、“小先生”及辅导综合运用的方法,使教学走上正确的轨道。
1953年开始系统学习苏联教育学,推行“五级分制”,教师开始认真备课和制订教学计划。同时认真学习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中小学教育的指示,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教学秩序,合理调整学校,整顿教师队伍。成立乡村中心辅导区,进行公开教学,集体备课,研究课题。公开教学由骨干教师担任,传授经验,以老带新。区、乡之间开展参观、观摩活动,教育局进行开学、期中、期末检查。1955年,采取措施减少各科作业和考试次数,减轻学生的负担。1956年,成立小学教学研究小组,着重研究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交流。
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导方针,自行删减增补教材,全市小学大办工厂、农场,频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削弱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强调现场、炉边、田头教学,违背了教育原则,教学质量下降。1959年下半年,采取措施合理安排教学、生产、生活时间,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扭转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良倾向。1960年,小学教育开始尝试运用评注式教学方法,不久停止,此后又采用少而精、启发式教学法。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讲、读、写”的综合训练,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使用“集中识字法”。
“文化大革命”中“停课闹革命”、“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成为禁区,学校秩序和教学常规受到严重破坏,教学质量低下。
1978年,教学得到重视,以“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原则,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整体思想优化教学。1984年,组建小学语文、算术研究室。对年青教师分期分批地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学水平。逐步形成市、区、校三级教研网。1988年,市教委制订了《淮南市小学教育质量评估标准》,1990年,又制订下发了《关于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意见》,逐步使学校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系列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