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学校选介
一、淮南一中
前身为创办于民国35年(1946年)的淮南矿路员工子弟中学,校址在九龙岗。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先后改为淮南煤矿子弟中学、皖北淮南初级中学。1951年下半年,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将该校分成两个学校,即皖北淮南初级中学,淮南煤矿职业学校,两校均在原址上课。1951年底,淮南初级中学迁至田家庵(现淮南七中),1952年暑期,淮南初级中学迁至姚家湾,原校址让于新办的淮南师范,此时,初中部有14个班级,并增设高中班,改校名为淮南中学。1956年10月,更名为淮南第一中学,至1958年上半年学校已发展到22个班级(高中7个班,初中15个班),学生千余人,教工94人,此时,淮南一中已成为新型正规的完全中学。1958年迁至洞山。
淮南一中是市属重点中学,占地面积约8.7万平方米,有教学楼3幢,实验楼和办公楼各1幢,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仪器和图书资料较为齐全,并拥有相当数量的电化教学仪器。至1990年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生2496人,教职工206人,其中有高级教师51人,特级教师1人,成为省内规模较大,办学声誉较好的完全中学之一。
二、淮南二中
创办于民国35年(1946年),原名淮南矿路员工子弟中学,旧址在九龙岗。1951年,学校划归淮南矿务局,改名淮南煤矿职业学校,1953年底改名淮南煤矿职工子弟中学(简称“淮职”)。1955年创办高中,首届招生2个班。1956年秋,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划归市人民政府,改名淮南第二中学。其时,学校已发展到19个班,学生1000余人。1959年9月,被省教育厅首批划为省属重点中学。1965年秋,淮南二中新校舍在泉山落成,学校本部即西迁到现校址开学。原校址留有部分初中班级,改作二中分部,后改为淮南十四中。
淮南二中校园占地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4万平方米。至1990年,学校有教职工150人,其中高级教师34人;24个班建制,学生1200人。学校以“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校风和较高的教育质量享有盛誉。
前身为创办于民国35年(1946年)的淮南矿路员工子弟中学,校址在九龙岗。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先后改为淮南煤矿子弟中学、皖北淮南初级中学。1951年下半年,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将该校分成两个学校,即皖北淮南初级中学,淮南煤矿职业学校,两校均在原址上课。1951年底,淮南初级中学迁至田家庵(现淮南七中),1952年暑期,淮南初级中学迁至姚家湾,原校址让于新办的淮南师范,此时,初中部有14个班级,并增设高中班,改校名为淮南中学。1956年10月,更名为淮南第一中学,至1958年上半年学校已发展到22个班级(高中7个班,初中15个班),学生千余人,教工94人,此时,淮南一中已成为新型正规的完全中学。1958年迁至洞山。
淮南一中是市属重点中学,占地面积约8.7万平方米,有教学楼3幢,实验楼和办公楼各1幢,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仪器和图书资料较为齐全,并拥有相当数量的电化教学仪器。至1990年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生2496人,教职工206人,其中有高级教师51人,特级教师1人,成为省内规模较大,办学声誉较好的完全中学之一。
二、淮南二中
创办于民国35年(1946年),原名淮南矿路员工子弟中学,旧址在九龙岗。1951年,学校划归淮南矿务局,改名淮南煤矿职业学校,1953年底改名淮南煤矿职工子弟中学(简称“淮职”)。1955年创办高中,首届招生2个班。1956年秋,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划归市人民政府,改名淮南第二中学。其时,学校已发展到19个班,学生1000余人。1959年9月,被省教育厅首批划为省属重点中学。1965年秋,淮南二中新校舍在泉山落成,学校本部即西迁到现校址开学。原校址留有部分初中班级,改作二中分部,后改为淮南十四中。
淮南二中校园占地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4万平方米。至1990年,学校有教职工150人,其中高级教师34人;24个班建制,学生1200人。学校以“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校风和较高的教育质量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