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农民教育
大规模的农民文化教育始于1949年。1950年,市郊农村普遍展开“冬学”运动。冬学是从12月到次年2、3月,一般不少于3个半月,每天学习2至3小时,主要是宣传党的政策,学习文化知识。以识字为主要内容,结合生产、生活实践,简便易学。
1951年,一些冬学转为常年民校,根据“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不学”的原则,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变更组织形式,冬天集中学习,春秋缩短时间分散学习。同时,民师与学员定时间包教包学,尽量给群众学习文化提供便利。
1952年成立市扫除文盲运动委员会,各区成立文教委员会,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开展了“速成识字”运动,采用“大量突破,分散难点,逐步占有”的方法,加快了识字的速度,缩短了扫盲过程,通过学习,1000多人脱盲。1953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有重点扫除群众文盲半文盲,减少了部分民校。1954年,由于水灾严重,群众生活困难,加之一些地区集中办学,规模大,学员多,学习文化同生产生活实际相脱节,出现了“年年上冬学,年年从头学”的现象,全市27个乡只有13个乡开办冬学和民校,学员1915人,比1953年学员数下降51%。
1955年,采取以队办学,以队设班的办法,普遍开展记工学习班和识字组活动,扫盲人数有较大增长,识字班以本乡土地名、庄稼名、农具名和常用字词为主要教学内容,很受群众欢迎。1956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扫除文盲运动,成立市扫除文盲协会,各区乡成立扫盲领导小组,基层团组织成立青年扫盲队。这一年,扫盲协会会员发展到8300人。至1957年,农民扫盲人数达11327人,教学质量有所提高。1958年,提出“苦战一个月,扫除文盲过春节”的口号,动员1780名小学教师参加扫盲教学工作。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班级、小组教学、包教包学、送字上门等多种形式,时间上根据季节的特点,灵活安排。由于扫盲工作声势浩大,规模空前,形式主义严重,脱离了实际,出现“高指标,高速度”的浮夸现象。从1959年春开始,扫盲人数下降,1960年,农民生活困难,民校识字班先后停办,农民扫盲学习中断。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扫盲逐步好转,1962年,农民扫盲开始恢复。至1963年新建冬学点1019个,学员有59038人,占农村青壮年总数的90%。以自然村和生产队为组织形式,采取开会形式集中上课,根据农业生产、生活和中心工作情况,灵活掌握。
1966~1976年,农民业余教育停顿,老文盲未扫除,新文盲又大量产生。
1979年,市教育局恢复工农教育科,区乡成立业余教育科(组),配备专职扫盲干部,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农民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参加扫盲人数达11979人。1980~1981年,各区乡开始分片包干,认真抓好三率,即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努力办好各级业余学校。1982年农民教育掀起高潮,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全精神,对农民进行文化技术教育。认真抓好“日校办夜校”工作,全市有19724人参加学习,占全市文盲半文盲总数的15.3%。1984年,全市组织2.3万人参加扫盲学习,并对15~40周岁农民再次摸底调查,全市文盲半文盲总数103480人,占农民总数的29.1%。各区乡建立农民教育档案,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一年有8000多人摆脱了文盲。1985年又组织了19992人参加扫盲学习,扫除文盲6545人,文盲率降至20.77%,出现两个无盲区、一个无盲镇。1985年,脱盲23907人,占15~40周岁文盲总人数9.56%,淮河以南4区达到国家规定的扫除文盲单位标准。1988年以后,又重点发展农民技术教育,开办农民文化技术班(成人培训中心),有学员1800多人,参加各种类型短训班2000余人,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51年,一些冬学转为常年民校,根据“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不学”的原则,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变更组织形式,冬天集中学习,春秋缩短时间分散学习。同时,民师与学员定时间包教包学,尽量给群众学习文化提供便利。
1952年成立市扫除文盲运动委员会,各区成立文教委员会,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开展了“速成识字”运动,采用“大量突破,分散难点,逐步占有”的方法,加快了识字的速度,缩短了扫盲过程,通过学习,1000多人脱盲。1953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有重点扫除群众文盲半文盲,减少了部分民校。1954年,由于水灾严重,群众生活困难,加之一些地区集中办学,规模大,学员多,学习文化同生产生活实际相脱节,出现了“年年上冬学,年年从头学”的现象,全市27个乡只有13个乡开办冬学和民校,学员1915人,比1953年学员数下降51%。
1955年,采取以队办学,以队设班的办法,普遍开展记工学习班和识字组活动,扫盲人数有较大增长,识字班以本乡土地名、庄稼名、农具名和常用字词为主要教学内容,很受群众欢迎。1956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扫除文盲运动,成立市扫除文盲协会,各区乡成立扫盲领导小组,基层团组织成立青年扫盲队。这一年,扫盲协会会员发展到8300人。至1957年,农民扫盲人数达11327人,教学质量有所提高。1958年,提出“苦战一个月,扫除文盲过春节”的口号,动员1780名小学教师参加扫盲教学工作。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班级、小组教学、包教包学、送字上门等多种形式,时间上根据季节的特点,灵活安排。由于扫盲工作声势浩大,规模空前,形式主义严重,脱离了实际,出现“高指标,高速度”的浮夸现象。从1959年春开始,扫盲人数下降,1960年,农民生活困难,民校识字班先后停办,农民扫盲学习中断。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扫盲逐步好转,1962年,农民扫盲开始恢复。至1963年新建冬学点1019个,学员有59038人,占农村青壮年总数的90%。以自然村和生产队为组织形式,采取开会形式集中上课,根据农业生产、生活和中心工作情况,灵活掌握。
1966~1976年,农民业余教育停顿,老文盲未扫除,新文盲又大量产生。
1979年,市教育局恢复工农教育科,区乡成立业余教育科(组),配备专职扫盲干部,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农民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参加扫盲人数达11979人。1980~1981年,各区乡开始分片包干,认真抓好三率,即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努力办好各级业余学校。1982年农民教育掀起高潮,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全精神,对农民进行文化技术教育。认真抓好“日校办夜校”工作,全市有19724人参加学习,占全市文盲半文盲总数的15.3%。1984年,全市组织2.3万人参加扫盲学习,并对15~40周岁农民再次摸底调查,全市文盲半文盲总数103480人,占农民总数的29.1%。各区乡建立农民教育档案,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一年有8000多人摆脱了文盲。1985年又组织了19992人参加扫盲学习,扫除文盲6545人,文盲率降至20.77%,出现两个无盲区、一个无盲镇。1985年,脱盲23907人,占15~40周岁文盲总人数9.56%,淮河以南4区达到国家规定的扫除文盲单位标准。1988年以后,又重点发展农民技术教育,开办农民文化技术班(成人培训中心),有学员1800多人,参加各种类型短训班2000余人,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