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人口密度
清雍正十年(1732年),凤台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7人;嘉庆十五年(1810年),为每平方公里180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每平方公里173人。民国8年(1919年),人口密度上升到每平方公里349人。民国22年,因受前两年水灾及瘟疫的影响,人口密度下降为每平方公里247人。民国33年,因多年战争,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72人。
1949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37人。由于行政区划范围缩小,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密度上升迅速。至1958年,全县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83人,为全国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70.3人的5.4倍,是全省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229.1人的1.67倍。在各地条件不同,县境人口密度也不均衡,沿淮一带土地淝沃,水利条件好,农业生产发达,交通运输方便,则人口密度较大,城关公社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83人。县西北地区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差,交通闭塞,人口密度较稀,李庙公社每平方公里仅160人。
1964年,县西北地区人口密度有了较大增长,尚塘公社人口密度上升到每平方公里294人,马店公社人口密度上升到每平方公里343人。当年全县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9人。
1982年,全县人口平均密度上升为每平方公里487人。其中城关镇每平方公里4057人,大山公社每平方公里1002人,毛集公社每平方公里806人,边远地区人口密度相对稀少,曹集公社每平方公里458人,关店公社每平方公里460人。1985年,全县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4人。
1949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37人。由于行政区划范围缩小,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密度上升迅速。至1958年,全县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83人,为全国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70.3人的5.4倍,是全省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229.1人的1.67倍。在各地条件不同,县境人口密度也不均衡,沿淮一带土地淝沃,水利条件好,农业生产发达,交通运输方便,则人口密度较大,城关公社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83人。县西北地区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差,交通闭塞,人口密度较稀,李庙公社每平方公里仅160人。
1964年,县西北地区人口密度有了较大增长,尚塘公社人口密度上升到每平方公里294人,马店公社人口密度上升到每平方公里343人。当年全县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9人。
1982年,全县人口平均密度上升为每平方公里487人。其中城关镇每平方公里4057人,大山公社每平方公里1002人,毛集公社每平方公里806人,边远地区人口密度相对稀少,曹集公社每平方公里458人,关店公社每平方公里460人。1985年,全县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