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整地机具
犁:解放前,境内耕地主要使用畜拉木犁,耕深3寸许,犁沟底不平。新中国成立后,除延用木犁外,1953年推广步犁,有7寸、8寸、10寸三种,耕深5寸许,犁沟底平。次年又推广铁质构件的马拉双轮双铧犁,耕深6寸,耕宽1.2尺,底平,深浅易调节。1955年,步犁推广212部,后废弃。1958年,全县除木犁外,有双轮双铧犁2660部。1959年,宋小店农场率先引进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1961年,县成立拖拉机站,为社队代耕,有拖拉机27台,920马力。1969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1台,2074马力。同期县拖拉机站下放,由各公社分别建站。1970年,手扶拖拉机配套铁质小型两铧犁开始在刘集使用。1971年,全县机耕面积12.5万亩,占总耕地的12%。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到1979年机耕面积达36.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2.4%。1981年,境内开始出现机械动力牵引的旋耕犁。1985年,境内尚有传统木犁1400部,铁质单铧犁800余部,大中型机引犁208台,小型机引农具14340台,旋耕犁4023台。当年机耕面积5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4%,居全省第一位。
耙:解放前,境内普遍使用木框铁(木)齿耙。1959年,国家统配给县拖拉机站大型配套农具钉齿耙、圆盘耙,1969年后,各公社拖拉机站相继购置,到1978年全县共有20盘,1980年后旋耕犁的使用因地块划小而大多闲置,农村普遍使用传统木质铁齿耙。
耖:用于水田整地,分手耖、磙耖二种,形似耙。手耖,框上装刀齿,前框固定,后框可活动,上安扶手供操作、调深浅。磙耖,框内装有包铁皮的木质打地磙,带齿。因构件大,操作笨重,使用不普遍,1955年后,多以耙代耖。1960年后基本淘汰。
其他用于整地的传统小农具还有锹、耧耙等。另有地磙,为长型石磙,农田耕种后用来镇压,可使土壤细碎,有利保墒,尤其适用于沙壤土,播种后镇压有利出苗。小麦苗期镇压可控制旺长。民国时期到1952年,境内沿淮地区的大山、董岗、河口等地普遍使用。农业互助合作后,使用逐渐稀少,多用耙壅压替代。
播种插秧机具
耩子:又称耧,木质,畜力牵引。分2腿(间距8寸)、3腿(间距7寸)两种。播种时以调种眼大小定下种量,以提、按耩子定深浅,摇晃随牵引速度定快慢。可用于小麦、高粱、黄豆、旱稻、谷子等播种,1985年仍延用。
播种机:1959年境内始有24行播种机2台,是县拖拉机站配套机具,下种均匀,深浅适中,首先在宋小店农场使用。1980年全县共有各类播种机17台,其中24行播行机4台,12行播种机13台。当年秋种机播面积6万余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0%。
插秧机:1977年,县农机局购进“上海—1”型水稻插秧机3台,在毛集公社中心村试用,并培训技术人员。1980年全县共有插秧机78台,插秧8841亩。1985年,境内焦岗、毛集、刘集等地相继使用。
田管机具
锄:为传统农具,分两种。垅锄,窄而长,境内西北部多使用。月牙锄,宽而短,沿淮地区使用较多。水田锄又名耨头,木质,1965年改用铁头,易入泥,松得透。1970年后随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而普遍使用,直至1985年。
喷粉器及喷雾器:解放前,境内无病虫防治机具。1949年,高皇湾、董峰湖、戴家湖等洼地区发生蝗虫,安徽省农业厅调拨给我县手摇喷粉器40部,用于灭蝗。1954年,省农业厅拨喷粉器200部用于防治小麦吸浆虫。1955年,为防治棉花、马铃薯病虫害,省拨单管压缩式喷雾器50部,背负式“五五二”型压缩喷雾器150部。1970年,武集、林场购进担架式机动喷雾机1台,防治森林害虫。1975年推广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边打气,边喷药,简便灵活,逐渐取代“五五二”型喷雾器。同期购进工农—36型雾机1台。1978年,凤台林场购进东方红—18弥雾器1台,喷粉、喷液两用。到1985年,全县拥有各类病虫防治喷雾、喷粉器35497部。其中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25000余部,担架式机动喷雾机4台,东方红—18弥雾器50台。当年机械喷药防治病虫害8.5万亩。
收割机具
境内传统收割机具以镰刀为主,高粱、玉米用镢头(镢锄),甘薯用抓钩(也有用犁耕翻者)。清嘉庆年间,境内地多人少,收割小麦多用绰,绰,形如大箕,上边半圆形圆木内蒙绳网,下边直木与圆木连接在一起,直木上装钢钐,钐,钢刃,柄长5尺左右。用时操作绰人在前收割,拽网人随后集运,日收割10余亩。
1956年,县有马拉摇臂收割机3台,在高皇乡示范使用。1961年,县拖拉机站调进“康拜因”谷物联合收割机1台,为宋小店农场收割小麦。次年,该农场购进“北大荒”收割机1台。1978年,水稻原种场引进BM—9220型水稻联合收割机1台。同年,县农机公司购进小型割晒机5台,首先在刘集使用,用手拖拉机或四轮拖拉机牵引,日割小麦60至80亩。此后逐渐增多。到1985年,境内收割除使用镰刀外,有联合收割机4台,小型割晒机150台,机割面积9.2万亩。
脱粒机具
境内传统脱粒机具以石磙(碌碡)为主,磙后系石。少量不便碾轧谷物,使用链枷敲砸,境内东南部丘陵区常用。其它场上用具有木锨、杈子、扫帚、拥板、筛盘等。1960年后,链枷逐渐消失,其他机具继续使用。1970年后,多用手扶施拉机、四轮拖拉机轧碾脱粒,机后系石磙或耢石。1975年,水稻原种场购进脱粒机2台,脚踏、机动各1台,用于麦、稻脱粒。到1985年,小型拖拉机投入脱粒年均9000余台,机动脱粒机512台。机械脱粒占70%。
运输机具
独轮车:清末、民国时期农村多用木制独轮车。1955年改为木架胶轮。
四轮大车:又称太平车,是清末民国时期主要大型运输工具,分铁边和木脚两种。到1958年,全县共有四轮大车2794辆。时逢“大跃进”,大搞工具改革,90%以上的四轮改为二轮,因使用不方便,多闲置。1965年部分大车经修复后使用,随着胶轮板车的逐渐普及,大车1980年后淘汰。
马车:橡胶轮,2至4骡、马牵引,可载货、乘人。清及民国时期供商贸运输,载重2500公斤。1950年,国营农场少量添置。到1965年,全县共有15辆,多用于货运。后随胶轮板车普及而逐渐消失。
胶轮板车:俗称架车,轻便灵活,1953年农村开始使用,到1960年发展到每生产队3—5辆。1975年全县拥有17932辆。1985年,全县拥有83730辆。
手扶拖拉机及小四轮拖拉机:1969年,马店公社徐桥大队最先购进工农—11型手扶拖拉机3台,有配套车厢,除耕整地外,用于运输庄稼、肥料、谷物等,载重2000公斤左右。1970年后迅速发展,到1978年全县有手扶拖拉机1094台。1985年共有手扶拖拉机11242台、小四轮拖拉机200台和配套车厢。
排灌机具
境内传统灌溉机具主要有戽斗、辘轳、吊杆、水车等。戽斗、辘轳、吊杆用于园圃浇灌。水车分手摇、脚踏2种,2至4人操作,手摇式每日可灌溉土地3至5亩,脚踏式每日可灌8至10亩。1955年,境内始有马拉解放水车,每日可灌数亩,北部旱粮区用。是年,农场开始用柴油机带动水泵抽水灌溉。到1956年,全县除传统灌溉工具外,有解放水车70余部。1957年,刘集区的袁集、阚疃区的八里(今利辛县)、顾桥区的古店等地先后使用锅驼机灌溉,共有24台,538马力,1959年停用。1962年、1965年毛集电力排灌站、菱角湖电力排灌站相继建成,稻区以机电排灌为主。到1966年木制水车尚存2000余部,机电动力排灌迅速发展,有电动机械201台,6365马力。1967年后,随着机电排灌的发展,各类水车逐渐少用,解放水车废置。1975年,全县机电排灌机械发展到1388台,24085马力。其中,柴油机1005台,电动机383台。手摇、脚踏水车逐渐淘汰。1982年,大豆原种场首先使用喷灌机,每小时喷灌3至5亩。1985年,全县有电力排灌站315处,装机626台,27006千瓦;电动机1294台,23924千瓦;柴油机682台,10704马力;各类水泵2637台,喷灌机95台,其他机具零星使用。
加工机具
传统加工机具有石磨,又分面磨、油磨、粉磨、豆腐磨等。1962年,县农林牧试验场首先用小钢磨磨面,以锅驼机带动,一次成面粉,不除麸皮,每小时加工粮食250公斤。此后全县逐渐增多,1968年后基本取代了石磨。1970年,县试验场购进小型面粉机,机电动力,每小时出面粉150公斤,后在农村集镇逐渐普遍使用,并开展来料加工。到1975年,全县拥有小型面粉机729台,后因面粉厂兴建,多改作加工饲料。
传统碾米用具为石臼、石碾、砻子,人工半天加工精米15至50公斤。1968年桂集公社购进碾米机,用电动机或柴油机带动,每小时可碾米100公斤。1970年后机电碾米机增多,传统碾米用具逐渐减少。1978年碾米机普及全县,石碾淘汰,石臼小量加工仍用。到1985年,全县共有碾米机60台。
传统甘薯切片用手推子,每小时可切甘薯50余公斤。1956年,县供销合作社调进手摇甘薯切片机120架,每小时可切甘薯片200公斤,较手工切片工效提高4倍。1958年至1967年,除手工切片外,全县拥切片机800架。后因切片贮藏渐少而无发展,到1985年逐渐停用。
传统榨油机,木质,卧式,日榨黄豆油100公斤左右。1957年,县农场购进螺旋式榨油机,铁制、立式。以旋转螺丝加压,日出油250公斤,较传统榨油机省力,工效提高2倍多。1978年有电动榨油机379部,每机每小时可加工原料280公斤左右,较螺旋式榨油机出油率提高3%至5%。此后发展很快,到1985年,传统榨油机已淘汰,全县拥用机电榨油机345部。
境内传统轧花机是脚踏轧花机,1人操作,日轧籽棉10公斤左右。民国28年(1939年),日本式铁制轧花机传入境内,齿轮传动,2至3人操作,日轧籽棉200公斤左右。1956年改用牲畜拉动,日轧籽棉300公斤左右。1968年,境内购置新式轧花机,机电动力,每小时轧籽棉150公斤左右。1978年发展到316台,1985年全县有99台。
附:1958年—1985年农机动力及拖拉机发展变化表
1958—1985年农机动力及拖拉机发展变化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