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9年(1920年),植树14万株,造林面积8亩。民国29年、30年分别植树10万株和2.18万株。民国33年、34年两年植松、桐、枫杨42.1万株。
1949年至1954年,县人民政府贯彻执行“保护原有林木为主,造林为辅”的原则。发动群众利用荒地、坟滩、宅旁、路旁植树,营造了凤阜、凤颍公路林,沿淮淝护堤林。当年四旁植树250万株。由于栽植质量差,栽后管理不力,成活率仅30%。1955年,在淮河南岸营造750亩沙荒林,因土质沙性大,水土保持难,未成活;在泥河、港河营造755亩水源林;四旁植树1168万株。1956年,为贯彻实施国家提出的“十二年绿化全国”口号,省政府提出的“七年绿化安徽”的规划任务。县成立林业委员会,区、乡建立植树造林领导小组,发动机关、团体、学校和群众掀起第一个植树造林高潮。完成造林面积9043亩,其中农田防护林3000亩,果园557.8亩,用材林、薪炭林5000余亩。并完成凤蒙、凤淮、凤寿、凤颍、凤阚5条公路及西淝河、港河、黑河、架河、泥河5条河流的重点绿化。四旁植树227.5万株。1957年造林面积13927亩,四旁植树336.9万株。其中防护林5722亩,用材林2923亩,薪炭林5282亩。1958年到1962年,由于社员自留地、宅基地多次调整,加之烧柴难,对新老林木乱砍滥伐,多年植树造林成果损毁殆尽。
1964年春,县、公社分别成立绿化委员会,掀起第二个植树造林高潮。提出三年完成公路、堤防绿化,五年完成沟塘、河流、荒山绿化的要求,并认真实施。此后,每年冬春组织数万人参加植树造林运动,年植树1000万株。到1967年实现堤防、公路的绿化。堤坡和林间空隙栽植荆条、杞柳、紫穗槐等条类2400余亩。1971年县政府提出林业赶鄢陵,苦战三、五年,每人植树100到150株,实现农田林网化的奋斗目标。并贯彻“国造国有,社造社有,队造队有,社员在宅基旁和生产队指定栽植的树木归个人所有,国家、集体合作造林按三、七比例分成”的政策。1972年到1976年5年共植树4700万株。焦岗公社王郢大队抓林促农,共栽树15万株,栽条12万穴。1976年全县农田林网、环村林、防护林均达到密林化标准,并实现公路、河堤林带化,沟路渠树四配套。有70%的社队农田形成千亩大方,百亩小方。茨淮新河、淮河、西淝河的河堤,凤颍、凤利、凤蒙三条公路干线初成林带,1800条大、中沟和3500条干支渠,350条乡、村道路实现沟渠相通、路路相连、绿树成荫。张集、顾桥、尚塘3个公社首先达到农田林网化标准。
1983年在安徽省第五次平原绿化工作会议上,凤台被评为全省第一批实现平原绿化的县。县政府提出从1983年起,“一年育苗打基础,两年大干见成效,三年扫尾,绿化凤台”的计划。1984年植树造林工作作为全县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的突破口,当年完成四旁植树250.8万株,成片造林3179亩,成活率在85%以上。肖集乡建成7公里长的泡桐林,植树5000株。双湖乡建成23.5公里长的环乡高标准林带,成活率在90%以上。1985年共完成片林4397亩,四旁植树343万株,新建林网1.7万亩。丁集乡完成15公里长的枫杨林柳树林带,10公里臭椿林带,300亩刺槐林带。淮河修防所在便硖段退建工程护坡地栽植300亩柳树林带,200余亩池杉、柳树混交林带。桂集、顾桥、马店区率先把常青树布入农田林网,在区、乡、村主干道旁栽上女贞、侧柏、蜀桧等10余万株。全县基本上实现“有路、有沟、有渠就有树”的标准。1985年底全县林木占地面积达29.8万亩,共3.76亿株,林木覆被率达17.9%,木材总蓄积量达57万立方米。其中,有泡桐165万株,占总株数的4.4%;杨树591万株,占15.6%;硬阔树1396万株,占37.2%;软阔树1104万株,占29.34%;针叶树117.1万株,占0.46%;经济林(果、桑)500万株,占13%。此外,杞柳、荆条、紫穗槐等条类68万株,小园竹200万株。按林木占地计算,村庄成片林15.4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1.6%,木材蓄积44.9万立方米;农田林网折算面积10.4万亩,占34.8%,木材蓄积61万立方米;块带状片林4.05万亩,占13.6%,木材蓄积5.23万立方米。片林中有防护林2622亩,果园3236亩,桑园507亩,条类2422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