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涵闸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县郑基督导百姓在鲁村湾(今大山镇东至李嘴孜)筑圈堤,集资建造大山集水闸和鲁村湾水闸(后称李嘴孜涵),均为1孔,门宽4米,无顶盖,条石结构,木插板启闭的简易涵闸。借以防止洪水倒灌和蓄水保墒。嘉庆十五年(1810年),焦岗湖七坊乡民在知县李兆洛“取民自建兴水利”的倡导下,集谷两百石(约2.5万公斤),于湖东北角近淮0.5公里处,建造一座1孔、门宽4米、木插板启闭的水闸,定名丰庆闸。缓解了湖区2万余亩田地的漫淹之患。丰庆闸除有专人看管外,并订出管理条款授于七坊乡民,规定“十月开闸放水,二月闭闸,除非内涨及甚旱需外水者,则量为启闭等”。丰庆闸延用至光绪十三年(1889年)为洪水冲毁。光绪十四年,焦岗湖七坊乡民仍以原闸规格,于湖东曹集东南距淮1公里处,再次集资建成的一座水闸,定名庆丰闸。嗣后18年间,焦岗湖遭受到10次洪水浸湖,庆丰闸一墙倒塌,闸室淤平而废。同时,大山集水闸亦在此期间因水毁而废。宣统元年(1909年),焦岗七坊乡民集资整修庆丰闸,时逢宣统皇帝继位,将庆丰闸改名为元庆闸。
民国21年(1932年),县导淮第二工务所和县救济水灾委员会,在组织修筑淮堤沫禹段和淝凤段的同时,建造陆家沟、元庆、张家岗、石家湾、乱山孜、刘集、缪郢孜、谢郢孜等8座过堤排水涵洞,排泄内水。
解放后,1951年7月至1952年11月,县生产救灾治淮总队在组织兴筑淮河干流堤防的同时,拆除了元庆涵、张家岗涵以外的6座过堤排水涵洞,并于西淝河汇淮口和焦岗湖汇淝口,分别建成1座钢筋混凝土闸门、卷扬机启闭的防洪排涝闸。总计8孔,泄水总量达到570立方米/秒。这是境内3大水系的津要控制,结束倒灌漫淹的历史。1954年到1959年,由凤台县治淮总队和水利局组织兴工,国家投资,于淮河干流和内河大沟口处,先后兴建郭桥、大公沟、尚塘、港河、李桥、邵沟、高山、郭郢、石湾、焦岗、吴沟、港沟、大关沟、十里沟、丁集等15座防洪排涝闸,总计34孔,泄水流量为2120立方米/秒。其中,港河闸为中型闸,设计流量212立方米/秒;郭桥等14座涵闸均为泄水量10至99立方米/秒的小型涵闸。1966年至1967年,国家投资,先后建成菱角湖排灌站引水涵、新八丈沟排涝涵。总计4孔,泄水流量37立方米/秒。1974年到1978年,由国家投资,县水利局规划并组织实施,先后建成鸭嘴沟引水涵、新西淝闸、顾桥分洪闸、龙江节制闸(五里桥闸)、永幸河枢纽等均为100立方米/秒以上的中型涵闸。1981年至1982年,由国家投资,在架河与永幸河交汇处,建成架河排涝涵,计4孔,设计流量35立方米/秒;在港河与永幸河交汇处,建成港河排涝涵,计1孔,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在十里沟与永幸河交汇处建成十里沟分洪闸,计2孔,设计流量85立方米/秒。
至1985年,全县配套兴建各类涵闸142座,计180孔,设计流量2148立方米/秒。其中流量100—1000立方米/秒的8座,10—100立方米/秒的12座,1—10立方米/秒的122座。涵闸分布在全县,形成了北水南引、南水北调、东水西灌、西水东排的排灌络网,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发挥了巨大作用。
民国21年(1932年),县导淮第二工务所和县救济水灾委员会,在组织修筑淮堤沫禹段和淝凤段的同时,建造陆家沟、元庆、张家岗、石家湾、乱山孜、刘集、缪郢孜、谢郢孜等8座过堤排水涵洞,排泄内水。
解放后,1951年7月至1952年11月,县生产救灾治淮总队在组织兴筑淮河干流堤防的同时,拆除了元庆涵、张家岗涵以外的6座过堤排水涵洞,并于西淝河汇淮口和焦岗湖汇淝口,分别建成1座钢筋混凝土闸门、卷扬机启闭的防洪排涝闸。总计8孔,泄水总量达到570立方米/秒。这是境内3大水系的津要控制,结束倒灌漫淹的历史。1954年到1959年,由凤台县治淮总队和水利局组织兴工,国家投资,于淮河干流和内河大沟口处,先后兴建郭桥、大公沟、尚塘、港河、李桥、邵沟、高山、郭郢、石湾、焦岗、吴沟、港沟、大关沟、十里沟、丁集等15座防洪排涝闸,总计34孔,泄水流量为2120立方米/秒。其中,港河闸为中型闸,设计流量212立方米/秒;郭桥等14座涵闸均为泄水量10至99立方米/秒的小型涵闸。1966年至1967年,国家投资,先后建成菱角湖排灌站引水涵、新八丈沟排涝涵。总计4孔,泄水流量37立方米/秒。1974年到1978年,由国家投资,县水利局规划并组织实施,先后建成鸭嘴沟引水涵、新西淝闸、顾桥分洪闸、龙江节制闸(五里桥闸)、永幸河枢纽等均为100立方米/秒以上的中型涵闸。1981年至1982年,由国家投资,在架河与永幸河交汇处,建成架河排涝涵,计4孔,设计流量35立方米/秒;在港河与永幸河交汇处,建成港河排涝涵,计1孔,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在十里沟与永幸河交汇处建成十里沟分洪闸,计2孔,设计流量85立方米/秒。
至1985年,全县配套兴建各类涵闸142座,计180孔,设计流量2148立方米/秒。其中流量100—1000立方米/秒的8座,10—100立方米/秒的12座,1—10立方米/秒的122座。涵闸分布在全县,形成了北水南引、南水北调、东水西灌、西水东排的排灌络网,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