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治涝
1949年以前,洪、涝、渍灾害并存,当淮河水位达到海拔23米以上时,全县被淹土地占90%,人民生活苦不堪言。1949年冬至1950年春,县委、县政府组织4万民工兴筑淮河堤坊,疏浚焦岗湖中心沟、西淝河、架河和港河口积淤,以利排水。1956年,兴筑西淝河左堤,疏浚、开挖大沟18条,总长176.8公里,治涝面积达7.3万亩。1965年后,实行机电排水,治涝面积达到22.2万亩。1975年,全县计有易涝面积35.6万亩,治涝面积达到29.4万亩。1985年,累计治理河道4条,长151.4公里;排水大沟30条,长246.87公里;中小沟按水网化标准布局,数以万计;在境内形成排灌自如的系统工程。兴建排涝站44座,装机172台,13650千瓦。治涝面积达到31.25万亩,占全县易涝面积的83.3%。
西淝河洼地治理
西淝河洼地,是洪水停汇之地,有易涝面积9万亩。1949年冬至1950年春,对西淝河口进行清淤,以利排水。1954年,除疏浚河口积淤外,还在入淮口建闸。1956年,兴筑西淝河左堤,并筑生产圩堤,累计总长44.28公里。1956年夏汛,西淝河水位达到海拔24米,圩堤溢溃,致灾严重。汛后,重新加固水毁圩堤,疏浚了圩堤内的沟渠。1957年,在淝左兴建许大湖等4条生产圩堤,总长19.31公里。1958年至1967年,累计兴建生产圩堤6条,总长40.54公里,建排水涵闸14座。1971年,茨淮新河截去西淝河以上水域,以同等雨量,西淝河可降水位1.2—1.5米,加之永幸河截去港河、架河等90平方公里的来水,西淝河洼地得以保收。
1985年,西淝河洼地治理工程设施有淝左生产圩堤19条,排水涵闸38座,机电排灌站14座,38台1705千瓦;淝右生产圩堤16条,排水涵闸29座,机电排灌站10座57台4130千瓦。两岸圩堤总长97.25公里,保护耕地11.09万亩,治涝面积达到3—5年标准的2.1万亩,5年以上标准的5.8万亩,待治理面积1.1万亩。
港河洼地治理
港河洼地有易涝面积1.5万亩。1949年冬至1950春,对港河进行疏浚,部分拓宽,下游河口建防洪闸,并筑堤防洪。1956年,兴筑港右和港左3条生产圩堤,计长8.61公里,保田6500亩。1965年至1967年,先后筑建利民、童林、黄湾等6条圩堤,建排水涵2座。1968年和1972年,港河水位达到海拔22.80米,两岸圩堤溃溢,汛后修复。1973年至1974年,加固、新建生产圩堤计9条。1978年,于曹洼建电力排灌站1座,装机2台34千瓦。1980年至1984年,新建岭头等生产圩堤7条,大李桥、郑楼等排灌站3座,装机9台331千瓦。到1985年,港河洼地治理工程设施有港左圩堤8条,计长13.79公里,排水涵11座,机电排灌站11座,装机16台585千瓦。治涝面积0.55万亩,达到5年以上标准的0.5万亩,3—5年标准的0.05万亩,待治理面积0.95万亩。
架河洼地治理
架河洼地有易涝面积2.7万亩。1949年冬至1950年春,在治淮工程统筹下,对架河进行疏浚、拓宽,下游建防洪闸。1958年,于河右岸建生产圩堤3条,计长5.5公里,建排水涵3座。1963年、1965年、1968年和1972年4次溃堤,致灾严重,均于汛后修复。1975年至1984年,先后建成机电排灌站4座,装机7台、136千瓦。至1985年,架河洼地治理设施有河左生产圩堤3条,河右圩堤2条,总长9.6公里,排水涵5座,机电排灌站4座,装机7台191千瓦。治理面积2.3万亩,全部达到5年以上标准,待治面积0.4万亩。
焦岗湖洼地治理
焦岗湖洼地易涝面积8万亩。1949年冬至1950年春,疏浚中心沟,修复元庆闸,修筑淮左大堤。1952年冬,于丁家沟口兴建1座1孔总跨度17.5米,流量200立方米/秒的排水闸,即焦岗湖闸。1965年,沿湖岸兴筑了史集等10条生产圩堤,元新等4座排水涵,并开挖排水沟等,保田2.95万亩。1973年,于洼梁兴建1座机电排涝站,装机2台40匹马力。1975年,于周台、王郢等处建排灌站8座。至1985年,沿湖建生产圩堤共14条、总长40.60公里,排水涵闸36座,机电排灌站15座,治涝面积达7万亩,待治理面积1万亩。
西淝河洼地治理
西淝河洼地,是洪水停汇之地,有易涝面积9万亩。1949年冬至1950年春,对西淝河口进行清淤,以利排水。1954年,除疏浚河口积淤外,还在入淮口建闸。1956年,兴筑西淝河左堤,并筑生产圩堤,累计总长44.28公里。1956年夏汛,西淝河水位达到海拔24米,圩堤溢溃,致灾严重。汛后,重新加固水毁圩堤,疏浚了圩堤内的沟渠。1957年,在淝左兴建许大湖等4条生产圩堤,总长19.31公里。1958年至1967年,累计兴建生产圩堤6条,总长40.54公里,建排水涵闸14座。1971年,茨淮新河截去西淝河以上水域,以同等雨量,西淝河可降水位1.2—1.5米,加之永幸河截去港河、架河等90平方公里的来水,西淝河洼地得以保收。
1985年,西淝河洼地治理工程设施有淝左生产圩堤19条,排水涵闸38座,机电排灌站14座,38台1705千瓦;淝右生产圩堤16条,排水涵闸29座,机电排灌站10座57台4130千瓦。两岸圩堤总长97.25公里,保护耕地11.09万亩,治涝面积达到3—5年标准的2.1万亩,5年以上标准的5.8万亩,待治理面积1.1万亩。
港河洼地治理
港河洼地有易涝面积1.5万亩。1949年冬至1950春,对港河进行疏浚,部分拓宽,下游河口建防洪闸,并筑堤防洪。1956年,兴筑港右和港左3条生产圩堤,计长8.61公里,保田6500亩。1965年至1967年,先后筑建利民、童林、黄湾等6条圩堤,建排水涵2座。1968年和1972年,港河水位达到海拔22.80米,两岸圩堤溃溢,汛后修复。1973年至1974年,加固、新建生产圩堤计9条。1978年,于曹洼建电力排灌站1座,装机2台34千瓦。1980年至1984年,新建岭头等生产圩堤7条,大李桥、郑楼等排灌站3座,装机9台331千瓦。到1985年,港河洼地治理工程设施有港左圩堤8条,计长13.79公里,排水涵11座,机电排灌站11座,装机16台585千瓦。治涝面积0.55万亩,达到5年以上标准的0.5万亩,3—5年标准的0.05万亩,待治理面积0.95万亩。
架河洼地治理
架河洼地有易涝面积2.7万亩。1949年冬至1950年春,在治淮工程统筹下,对架河进行疏浚、拓宽,下游建防洪闸。1958年,于河右岸建生产圩堤3条,计长5.5公里,建排水涵3座。1963年、1965年、1968年和1972年4次溃堤,致灾严重,均于汛后修复。1975年至1984年,先后建成机电排灌站4座,装机7台、136千瓦。至1985年,架河洼地治理设施有河左生产圩堤3条,河右圩堤2条,总长9.6公里,排水涵5座,机电排灌站4座,装机7台191千瓦。治理面积2.3万亩,全部达到5年以上标准,待治面积0.4万亩。
焦岗湖洼地治理
焦岗湖洼地易涝面积8万亩。1949年冬至1950年春,疏浚中心沟,修复元庆闸,修筑淮左大堤。1952年冬,于丁家沟口兴建1座1孔总跨度17.5米,流量200立方米/秒的排水闸,即焦岗湖闸。1965年,沿湖岸兴筑了史集等10条生产圩堤,元新等4座排水涵,并开挖排水沟等,保田2.95万亩。1973年,于洼梁兴建1座机电排涝站,装机2台40匹马力。1975年,于周台、王郢等处建排灌站8座。至1985年,沿湖建生产圩堤共14条、总长40.60公里,排水涵闸36座,机电排灌站15座,治涝面积达7万亩,待治理面积1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