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灌溉
永幸河灌区东、北两处配套兴建有3座电力翻水站,可从淮河和茨淮新河翻水;沿渠系兴建有二级抽水站219座,使灌区内55万亩农田得到灌溉。1978年,灌区还在兴建之中就遇上大旱,灌区内35万亩小麦等急需浸水造墒才能下种。永幸河枢纽翻水站抢时间安装155瓦机组6台,开机1850台时,抽水750万立方米送入灌区,使抢种麦任务顺利完成。次年,全灌区小麦平均单产达到130公斤。
1981年,实灌面积24万亩(其中水稻面积14.93万亩),粮食平均单产200公斤,其中水稻平均单产达到400公斤。1982年,实灌面积35万亩(其中水稻面积19万亩)。1983年,全灌区水稻面积扩大到21万亩,平均单产达440公斤。1984年夏,正逢插秧,灌区出现干旱,永幸河枢纽翻水站开机3000台时,翻提淮水约1500万立方米,保证灌区24万亩水稻及时栽插。当年,全灌区水稻平均单产达到450公斤,总产10.8万公斤,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是年,永幸河灌区被中央水电部授予“全国水利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1985年,灌区水稻面积扩大到27万亩(占灌区耕地的49%),平均单产达480公斤。当年,永幸河灌区又获安徽省机电排灌“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
1981年,实灌面积24万亩(其中水稻面积14.93万亩),粮食平均单产200公斤,其中水稻平均单产达到400公斤。1982年,实灌面积35万亩(其中水稻面积19万亩)。1983年,全灌区水稻面积扩大到21万亩,平均单产达440公斤。1984年夏,正逢插秧,灌区出现干旱,永幸河枢纽翻水站开机3000台时,翻提淮水约1500万立方米,保证灌区24万亩水稻及时栽插。当年,全灌区水稻平均单产达到450公斤,总产10.8万公斤,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是年,永幸河灌区被中央水电部授予“全国水利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1985年,灌区水稻面积扩大到27万亩(占灌区耕地的49%),平均单产达480公斤。当年,永幸河灌区又获安徽省机电排灌“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