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为节约能源,1955年,煤炭经营处成立时即设节能组,指定专业技术人员在各区乡实施节能技术人员培训。1959年至1963年间,城市居民缺乏烧煤条件和经验,用煤很少,节煤效果不明显。1965年,全县抽调节能专业人员20余人,在马店区徐桥村召开节能现场会,推广柴煤两用灶,即“火山灶”、“风箱灶”、“多孔灶”、“鼓风灶”。10月,在顾桥朱姓土窑召开现场会,把土窑改为“多囱式”新窑。经过改革,新窑烧1块砖需原煤0.3公斤,而老窑块砖则需0.5公斤。改灶前,4至5口人的家庭,人均顿饭耗煤0.5公斤,而改灶后人均顿饭则需0.2公斤左右。1966年至1967年间,改造老窑100余座。易灾地区2500余户,改灶2300户。通过改窑改灶、大胆革新,两年共节约煤炭5000余吨,达到了节时节煤、净化环境的效果。此后,由于设备及居民生活条件的限制,仍然达不到预期的节约效果。
1978年后,为了贯彻“开发节能”的方针,1979年底筹建县燃料公司煤球厂,次年8月建成投产,生产煤粉和蜂窝煤球。煤粉比原煤节约10%,蜂窝煤比原煤节约15%。1981年至1985年,生产煤粉19502吨,蜂窝煤12192吨,共节约煤炭4712吨。
附:1949—1985年凤台县煤炭购销调存统计表
1949—1985年凤台县煤炭购销调存统计表

附:柴草
清及民国时期,农作物秸杆是全县居民最主要的生活燃料和牲畜饲草。正常年景,衣食不缺的居民,所收获的秸杆除饲养牲畜外,尚能自给;缺衣少食的农家,柴草相当紧张,多以拾柴或树皮、树根填补不足。灾害之年,百姓烧柴及饲草严重不足,政府也不予过问。民国29年(1940年),全县总产秸杆约为13496.225万公斤,户均约1728公斤。除大部分麦秸和稻草用作饲草外,其余皆用于烧柴。由于柴草不足,不少农户农闲时一天只烧两顿饭。
1949年,全县总产秸杆约42039万公斤,户均约3590公斤。除大部分麦秸和稻草用作饲草外,其余皆用于烧柴,达到基本自给。1950年,因遇水灾,全县总产秸杆约28540万公斤,户均约2385公斤。为解决柴草不足,除广大群众自行想办法外,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员供应煤炭救济。1951年,全县总产秸杆43923万公斤,户均约3483公斤,基本自给。1954年,遇特大洪涝灾害,全县总产秸杆仅19858万公斤,户均约1522公斤。由于柴草严重不足,出现了不少农户烧家具、树木的现象。政府发放救济煤505.3万公斤,并大力组织群众割草拾柴生产自救,以解决烧柴和饲养困难。1955年,全县总产秸杆39372万公斤,户均约2960公斤。不足部分,除群众拾柴等自行解决外,全县供应煤炭2419.4万公斤,以补燃料不足。1957年,总产秸杆33384万公斤,户均2354公斤。虽未遇灾,柴草仍然相当紧缺,除政府供应部分煤炭外,群众仍以割草拾柴,砍树枝、劈树根弥补不足。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4年。
1965年,全县总产秸杆32188万公斤,户均约2681公斤。政府除供应部分煤炭填补不足外,开始推广“火山灶”、“风箱灶”、“多孔灶”等省柴灶。当年,全县约70%以上的易灾地区居民及城镇居民改了灶,改灶后比改灶前节约柴草一倍多。此后,全县农户陆续改灶,而城镇居民则多以煤代柴。1978年,全县总产秸杆16291万公斤,农村居民户均约1704公斤。虽经过了多年省柴灶的改进,当年农户柴草仍显的紧缺,除割草拾柴自行解决外,部分农户亦购买少量煤炭以补不足。
1978年后,农村经济政策改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除城镇居民一律使用煤粉、蜂窝煤外,部分农村居民冬季也使用煤粉、蜂窝煤。1985年,全县总产秸杆36120万公斤,农村居民户均3318公斤。除满足全县6万多头牲畜及其它数万头小牲畜饲养外,农村烧柴绰绰有余。
上一篇:第三节 购销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