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建筑技术
民国时期,建筑技术落后,大部分建筑按传统模式进行施工,只有少数技术较好的泥瓦工能够进行砖木结构两层楼的施工。
解放后,建筑技术不断提高,房屋建筑趋向砖瓦或砖混结构。1960年,县建筑公司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成本县第一幢砖混结构的4层楼房(县影剧院),同年,采取框架结构建成第一座较大的排灌工程——东风湖排灌站。1975年,县建筑设计室成立,主要承担县内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和设计。1978年,县建筑设计室设计的县政府招待所工程,获省建设厅优良设计奖。1982年县建筑公司施工的水泥厂圆桶库工程,是本县第一次采取钢滑模施工,保证了工程质量,缩短了工期。1983年县建筑公司施工的宏大商场工程,是县内的第一幢半圆弧型楼房,造形别致。县城北建筑公司施工的城河路统建综合楼工程,是县内第一次采取沉孔灌注处理基础,获得成功。1984年,县设计室设计的电影院改造工程,获淮南市优秀设计奖和县政府科技进步奖;设计的“老干部之家”工程,获县政府科技进步奖。1985年,全县有3级施工企业1个,4级施工企业7个,可承担12层以下跨度24米以内较高标准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解放后,建筑技术不断提高,房屋建筑趋向砖瓦或砖混结构。1960年,县建筑公司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成本县第一幢砖混结构的4层楼房(县影剧院),同年,采取框架结构建成第一座较大的排灌工程——东风湖排灌站。1975年,县建筑设计室成立,主要承担县内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和设计。1978年,县建筑设计室设计的县政府招待所工程,获省建设厅优良设计奖。1982年县建筑公司施工的水泥厂圆桶库工程,是本县第一次采取钢滑模施工,保证了工程质量,缩短了工期。1983年县建筑公司施工的宏大商场工程,是县内的第一幢半圆弧型楼房,造形别致。县城北建筑公司施工的城河路统建综合楼工程,是县内第一次采取沉孔灌注处理基础,获得成功。1984年,县设计室设计的电影院改造工程,获淮南市优秀设计奖和县政府科技进步奖;设计的“老干部之家”工程,获县政府科技进步奖。1985年,全县有3级施工企业1个,4级施工企业7个,可承担12层以下跨度24米以内较高标准的工业与民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