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入侵,凤台沦陷。盛行一时的花鼓灯歌舞因战乱冷落下来。为谋生计,陈敬之、宋廷香等组班到霍邱玩灯。在此期间,向戴张集艺人白玉山(艺名:白穗子)学会[清音]调。经反复传唱,拓宽了[清音]的音域,旋律更为委婉,节奏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跳跃性。使用凤台方言演唱,增强了地方色彩,群众誉称为“一条线调”。民国29年,陈敬之、宋廷香、梁金传、韩运辉等人给“一条线调”增添了四个过门,用板胡、笛子等乐器伴奏,观众称他们的灯班为“弦子灯”班。弦子灯班在演出中,注意吸收寿县、颍上等戏剧歌舞的艺术营养以充实发展自己。民国34年以后的演出,逐渐以戏文为主,并有了简单的化妆和简陋的道具。弦子灯班所到之处,深受观众欢迎。因此,凤台张成国、江玉忠、王殿清等20多个花鼓灯班纷纷仿效弦子灯班,丢下花鼓灯,演起弦子灯。“一条线调”在凤台各地普及,弦子灯在凤台扎下根来。
1950年末,县文教科以各弦子灯班为基础,成立了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1951年8月,在皖北戏曲研究会上,高光照、朱禹、梅薇等人根据“一条线调”四句一反复(推来推去)的特点,给其定名为“四句推”。宋廷香当年演唱的“四句推”经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艺人们奔走相告,“四句推子”由此得名。
1951年,大众剧团陆续吸收了杨敏、季敬华等女青年进团,结束了凤台玩灯唱戏男扮女装的历史。1952年颍上县张玉山、余学俭、李俊英等调入大众剧团,演员队伍逐步壮大。1954年后,文教科侯传华进团,帮助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整理创编剧目,排练新戏。1956年,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汇演期间,这个剧种被正式定名为“推剧”。当时《安徽日报》刊专文介绍推剧。中国唱片社灌制出品杨敏、季敬华演唱的《蓝桥会》、《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推剧唱片2张,发行全国,推剧以稀有剧种的身份成为中国戏曲大家族中的一员。
1957年元月,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更名为凤台县推剧团,从此至1963年成为推剧兴旺时期之一。其间,毛集、张集、顾桥等公社较有影响的业余推剧团发展到40多个,丁集剧团及县推剧团做为先进集体出席了安徽省文教群英大会。文化干部金文腾、童耀辉等先后驻点县推剧团,招收王建国、张丽、侯萍等3批学员,演职员增至105人(曾短时间分成2个团)。帮助整理剧目,组织演出,重点培养业务人员。王德惠、魏传龙等在表演方面崭露头角,韩玲、苏娟等在阜阳地区青年演员会演中获奖。1961年,县推剧团赴阜阳为董必武副主席演出。江苏、安徽省电台多次录制播放推剧唱段,安徽省电台现场直播了推剧《送香茶》。推剧的演出范围由沿淮的蚌埠、淮南、阜阳逐步扩展到六安、合肥、滁县、南京、马鞍山等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推剧团中9人被批斗,28人下放农村,资产被毁坏大半,剧目被“样板戏”、“语录歌”替代,推剧活动降到最低点。1969年,县推剧团被改成“县文工团”。1973年后,上演的推剧剧目才逐渐增多,下乡演出受到农民普遍欢迎。
1977年8月,恢复凤台县推剧团的名称。陆续上演了《白蛇传》、《秦香莲》、《双玉婵》、《小刀会》、《十五贯》、《枫叶红了的时候》等剧目。音乐在原基础上扩充了板式,发展了男性唱腔,创编了[哎呀哟调]等新腔。至1981年,农村、厂矿中的业余推剧团演出也较活跃,出现了推剧历史上的又一兴盛时期。
1982年至1985年,现代娱乐方式增多,推剧演出活动逐渐减少。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