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机构
1950年春,凤台收音站建立,配备五灯直流收音机1部,有工作人员1名,抄记重要新闻和天气预报。1951年,在城关开办有线广播,有工作人员3人,备有一部50W扩音机、1台电唱机、1台1KW发电机,5只高音喇叭,安装在县城北门楼上。1954年秋,在临近县城的古城村建立2个收音点。接着又在顾桥、马店、张集、古沟、焦岗、展沟、阚疃、潘集8区文化站建立了收音点。1956年1月1日成立县有线广播站,地址古城村,工作人员增至5人。1963年广播站设立了1个修理服务部,工作人员增至8人。1963年,县广播站迁址中山街火巷口,工作人员增至9人。1966年县广播站迁至龙潭路。1967年1月至10月,县广播站被“造反派”控制。1967年10月20日,来县支左的6408部队接管了县广播站,更名为“南字141部队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68年3月11日,县人武部接管了县广播站,恢复“凤台县人民广播站”称号。1971年,工作人员增至19人。
1976年10月,建立县广播电视局。局站合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81年1月,改名为县广播电视局,工作人员增至61人。至1985年底止,全县27个乡、2个镇(城关、大山)都先后建立了广播站,共有专职人员33人(不含所在乡聘用人员)。
线路喇叭
1956年,全县安装喇叭97只,没有广播专线,借用电话线传输广播信号。1958年架设了广播专线12.5公里,利用电话线255公里。1959年底,全县大小喇叭增至1811只,1964年广播专线增至21公里,利用电话线580公里。
1969年下半年,全县有线广播大普及,群众集资2万元,木杆3000多根,新架设广播线路600公里,增装喇叭2400多只,全县32.1%的生产队接通有线广播。1970年群众自筹资金17.6万元,木杆增至3.4万根,铁丝4700公斤,县拨款8万元,新架设广播专线3650公里,新安装小舌簧喇叭3500只,使全县喇叭总数达3.84万只。全县农村所有生产队都通了有线广播,社员家庭大部分都安装了广播喇叭。1976年县广播事业局建立了水泥杆厂,当年生产水泥杆3300根,逐步更换已老化的木杆。
1985年,全县农村广播专线达677杆公里、5300线公里,其中地埋线321线公里,有90%换成水泥杆,全县喇叭共31200只,小喇叭入户率达36.3%。荣获省有线广播建设传输线路和用户收听设备质量三等奖。
机房设备
县广播站初建时,利用3间45平方米的草房,2间作机房,1间作播音室。主要设备仅有1台500W扩音机和1台电唱机。1957年,增加2台钟声631录音机。1958年增加1台500W扩音机,1959年增加3台录音机。1964年4月,县广播站迁址中山街火巷口,利用3间共51平方米的平房,重新布置了2间机房,1间播音室,增加2台500W的扩音机。1966年10月,县广播站迁至龙潭路,机房和播音室扩大为60平方米。1969年普及农村广播网,设备全部更新,新增加2×275扩音机3台,录音机3台,电唱机2台。
1975年5月,500平方米的广播大楼竣工并交付使用。新建机房、大小播音室共120平方米,配电房12平方米,装有1台12KW的发电机组,广播用电可不受停电影响。新装机房控制系统包括中心播出控制台、5KW稳压器、音频信号输出设施等,老设备全部下放农村广播站,新置2×275扩音机4台。而后,又先后增加了各种录音机、收音机11台,调频接收机2台,调频发射机2台。
到1985年底,全县29个基层站,共有扩音机82台,总输出功率45KW。各基层站配有收录机、电唱机。有20个站配备质量较好的控制台。全县284个行政村有271个村设置了广播室,有扩音机288台,总输出功率为79.2KW。
广播节目
县广播站初建时,转播节目占总播音时间的60%,自办节目不固定。主要有本县新闻、地方戏曲及报刊选播。1959年转播节目约占总播音时间的50%,开设固定自编节目。有地方新闻和文艺节目,每天各一组,农业科学知识每周3组。自编不固定节目是:时事新闻、卫生知识、民兵讲座、青年节目、通讯评论、生产顾问等。1958年至1959年,县委、县人委领导人每周一次在广播上宣讲时事政策。
1976年至1985年,转播节目占总播音时间的70%左右,自办节目有新闻、对农村广播、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批判4组共45分钟。1976年,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批判2组砍掉,增加了2组理论文艺节目。同时把“对农村广播”改为“对社队广播”。1979年初,宣传的重点开始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1983年,把“对社队广播”改为“对乡村广播”。新辟1组广告节目,“科技与生活”、“简明新闻”共20分钟,其中“简明新闻”5分钟。在“科技与生活”节目里开辟了工作研究、法制园地、州来古今、卫生与健康、名人轶事等十几个栏目。是年,全县来稿总数达10600篇,用稿6360篇,占来稿总数的60%,其中经济稿件占80%以上。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电影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