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名胜
寿唐关
位于县城南3公里,三峰山东1公里处,又叫过街楼、梳妆台。现为凤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唐关始建于五代。当时南唐兵被后周困于寿州,南唐元帅石景达来援,据八公山与后周对峙。后周为对付南唐援兵,建寿唐关。此关青砖砌成,长20米,宽3.6米,高4.5米,上覆砖石。关口呈拱形,可通车马,为古代凤台通往寿县要塞的关口。两侧是悬崖峭壁,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至今雄关犹存。寿唐关还曾依山势建有城墙、重楼、重屋、钏鼓楼等楼台亭阁,今均废,尚有遗址可见。
黑龙潭
在县城东0.5公里处,位于淮河东岸的紫金山下。山势直出淮河中流,奇山峭壁,山曾万状。壁下十几米有大洞,可容百余人。壁前水极深,为黑龙潭,潭有泉,深数十丈。每遇淮水涨落,潭壁水花四溅,潭中不停发出“咣咚、咣咚”的回响,景色甚为壮观。那响声一直被传为是栖息在洞中的龙啸声。黑龙潭的夜景更为迷人,空中点点繁星和地上的万家灯火汇于潭水中,画面层次深远相交,山林建筑的倒影时动时静,时而传来三两声水哗,更衬托出夜幕下黑龙潭的静谧、神秘。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两次路经此地,面对黑龙潭美景,遂吟七绝一首:“紫金山下水长流,尝记当年此共游。今夜东风吹客梦,清淮明月照孤舟。”大文豪苏轼,来到黑龙潭,写成传世之作《寿春李定卿饯城东龙潭上》:“山鸦噪处古灵湫,乱沫浮涎绕客舟。未暇燃犀照奇鬼,欲将烧燕出潜虬。使君惜别催歌管,村巷惊呼聚犭矍猴。此地他年颂遗爱,观鱼并记老庄周。”
硖山口
位于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为长淮第一硖。被称作长淮津要的东、西两硖石各高60米。陡如斧削,隔淮河对峙,相距500多米,扼制着淮河上、下游的水上交通。硖山口因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蜀在此争战。南北朝时,东晋与秦军大战,这里是重要的军事津要。硖石山古有4城,一在东硖石,一在西硖石迤西微平处,俗名城子,山西北隅尚有遗址。一在禹王山腰,一在长山北麓,连同四城,相距不及5里。4座古城堡久废,今西硖石顶只剩下一座清代建的四角凉亭,名为慰农亭。凉亭古朴典雅,亭额上有“慰农亭”三字,亭两旁的石柱上刻着一幅清光绪年间凤台知县颜海手书对联:“选胜值公余,看淮水安澜,硖山拱秀;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秋稼丰登。”亭前行数步即为硖石陡壁,陡壁西侧悬崖上有摩崖石刻《筑城记》。
茅仙洞
位于县城南3.5公里处的三峰山南坡半山腰中。洞门高约5尺,进深达10余丈,越往深处越小,到不可行处仍深邃不能见底,里面阴风习习。汉成帝年间,茅盈云游朝仙,路经此地,见景色绝佳又有深洞修炼,便留下隐身修道。不久,他的两个在京都做官的哥哥也辞官来到这里学道。兄弟3人一边学道,一边辟路伐木,建造宫观,茅仙洞之名由此而得。从此成了历代宗教圣地,或为道观或为庵寺。民国24年(1935年),道教门徒苏理纯、苏宗善广为化缘,集资重修殿堂,改名清天观。今日茅仙洞,清天观座落在山坡上一片300多平方米的平台上,正门的拱门顶上刻着清代书法家汪以道手书的“清天观”3个大字。进入拱门,一条青石板路直通天井。天井院北面的悬崖上古柏参天,院南是一排道房。西面有大殿,是一座雕梁画栋建筑,大殿后还有一进三清宝殿。茅仙洞上方,依山势筑有三仙阁,里面供奉三茅神像。阁下方两侧各有六角凉亭一座。千百年来,茅仙洞香火不断,游人如梭。
位于县城南3公里,三峰山东1公里处,又叫过街楼、梳妆台。现为凤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唐关始建于五代。当时南唐兵被后周困于寿州,南唐元帅石景达来援,据八公山与后周对峙。后周为对付南唐援兵,建寿唐关。此关青砖砌成,长20米,宽3.6米,高4.5米,上覆砖石。关口呈拱形,可通车马,为古代凤台通往寿县要塞的关口。两侧是悬崖峭壁,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至今雄关犹存。寿唐关还曾依山势建有城墙、重楼、重屋、钏鼓楼等楼台亭阁,今均废,尚有遗址可见。
黑龙潭
在县城东0.5公里处,位于淮河东岸的紫金山下。山势直出淮河中流,奇山峭壁,山曾万状。壁下十几米有大洞,可容百余人。壁前水极深,为黑龙潭,潭有泉,深数十丈。每遇淮水涨落,潭壁水花四溅,潭中不停发出“咣咚、咣咚”的回响,景色甚为壮观。那响声一直被传为是栖息在洞中的龙啸声。黑龙潭的夜景更为迷人,空中点点繁星和地上的万家灯火汇于潭水中,画面层次深远相交,山林建筑的倒影时动时静,时而传来三两声水哗,更衬托出夜幕下黑龙潭的静谧、神秘。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两次路经此地,面对黑龙潭美景,遂吟七绝一首:“紫金山下水长流,尝记当年此共游。今夜东风吹客梦,清淮明月照孤舟。”大文豪苏轼,来到黑龙潭,写成传世之作《寿春李定卿饯城东龙潭上》:“山鸦噪处古灵湫,乱沫浮涎绕客舟。未暇燃犀照奇鬼,欲将烧燕出潜虬。使君惜别催歌管,村巷惊呼聚犭矍猴。此地他年颂遗爱,观鱼并记老庄周。”
硖山口
位于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为长淮第一硖。被称作长淮津要的东、西两硖石各高60米。陡如斧削,隔淮河对峙,相距500多米,扼制着淮河上、下游的水上交通。硖山口因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蜀在此争战。南北朝时,东晋与秦军大战,这里是重要的军事津要。硖石山古有4城,一在东硖石,一在西硖石迤西微平处,俗名城子,山西北隅尚有遗址。一在禹王山腰,一在长山北麓,连同四城,相距不及5里。4座古城堡久废,今西硖石顶只剩下一座清代建的四角凉亭,名为慰农亭。凉亭古朴典雅,亭额上有“慰农亭”三字,亭两旁的石柱上刻着一幅清光绪年间凤台知县颜海手书对联:“选胜值公余,看淮水安澜,硖山拱秀;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秋稼丰登。”亭前行数步即为硖石陡壁,陡壁西侧悬崖上有摩崖石刻《筑城记》。
茅仙洞
位于县城南3.5公里处的三峰山南坡半山腰中。洞门高约5尺,进深达10余丈,越往深处越小,到不可行处仍深邃不能见底,里面阴风习习。汉成帝年间,茅盈云游朝仙,路经此地,见景色绝佳又有深洞修炼,便留下隐身修道。不久,他的两个在京都做官的哥哥也辞官来到这里学道。兄弟3人一边学道,一边辟路伐木,建造宫观,茅仙洞之名由此而得。从此成了历代宗教圣地,或为道观或为庵寺。民国24年(1935年),道教门徒苏理纯、苏宗善广为化缘,集资重修殿堂,改名清天观。今日茅仙洞,清天观座落在山坡上一片300多平方米的平台上,正门的拱门顶上刻着清代书法家汪以道手书的“清天观”3个大字。进入拱门,一条青石板路直通天井。天井院北面的悬崖上古柏参天,院南是一排道房。西面有大殿,是一座雕梁画栋建筑,大殿后还有一进三清宝殿。茅仙洞上方,依山势筑有三仙阁,里面供奉三茅神像。阁下方两侧各有六角凉亭一座。千百年来,茅仙洞香火不断,游人如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