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医疗技术
中医
古时诊治疾病,以中医药为主。宋代名医许希(凤台人),为仁宗皇帝下3针即除胸痛之病。清代县内民间名医数十人,医术各异。赵兴德精痘疹,童来宏精岐黄术,金哲精医,经望闻问切就知病源,对症下药。民国时期,民间名医李汉三用物理疗法治愈内耳性眩晕症,大承气汤治愈病势垂危的伤寒症患者。陈子平可治愈临危的破伤风病人。朱子才专于妇科,一生救治产后大出血、产后感染者数百例。民国21年(1932年)霍乱在县内暴发流行,中医李方伯等为病人针灸治疗,凡学海用针灸、中药治愈近百人。另有李雪逵、米敬三、刘少青、唐子明、李云五、王子珍、许占清、朱子斌、梁海楼、朱幼溪、朱伟伯、陈少久、郑龙亭、金道平、王子元等数十名精于中医内科、妇科、喉科、针灸的中医。
解放后,组织联合诊所,中医成员占三分之二。1956年,县卫生院设中医科,李雪逵用“丑牛饮”治愈肠梗阻,“牛香散”治疗肝硬化,“保肺汤”治疗肺痈,均有良好效果。黄静用针灸治愈15例急性阑尾炎。此后,中医药人员或用古方,或以药性配方,或用原方加减,辨证施治,发挥中医医疗的临床作用。1966年,用排石汤(复方大柴胡汤)治疗泌尿系统结石300余例,均排出结石。使用乌梅汤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症100例,效果良好。1969年,用理气化瘀、活血生肌的中药组方治疗消化道穿孔100例,均治愈。此外,用辩证施药治疗乳糜尿、阴囊湿疹、荨麻疹,用金黄散外敷治疗早期炎症,均取得一定的疗效。1972年,内服阑尾解毒汤(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外敷大黄、芒硝、大蒜(混和捣成蒜泥)治愈单纯性阑尾炎100余例,伴有局部性腹膜炎者也有明显疗效。1974年,县科技组、卫生局邀请32名老中医中药人员,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献方400余方,又通过调查访问,收集整理,共500余方,编印成《临床验方集》。1976年以后,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减治疗急性肠梗阻数百例,皆愈。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胆道感染、胆结石症300余例,皆痊愈。中医科配制紫草油治疗Ⅰ°、Ⅱ°烧伤500余例,无绿脓杆菌感染,愈后皮肤无疤痕。1980年至1985年,用珍珠琥珀散治疗新生儿头颅血肿180余例,有效率达95%。用“胶红饮”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400余例,疗效占90%以上。用“白虎汤”加“三宝”(安宫牛黄丸、复方至宝丹、紫雪散)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200余例,均治愈。用茵陈蒿汤(重用茵陈半斤不等),治疗急性黄胆性肝炎,茵陈术附汤加味治疗肝炎数十例,均有明显效果。
西医
西医传入凤台较晚,民国23年(1934年)始有西医开设诊所。民国30年,民国县卫生院成立,只能诊治小伤小病。民国37年秋,院长为1手榴弹炸断腕部大血管者施结扎术,就算大手术了。
1950年,县卫生院成立。1954年上半年,邓启华为1病人做膝关节下截肢手术,术后良好。下半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队的指导下,施第一例阑尾切除术,术后病愈。1955年,为提高内、外科医疗护理技术,选派医护人员到阜阳专署医院进修。此后相继开展了肠梗阻、肠套叠等手术,患者均转危为安。做胃穿孔修补、胃部分切除数十例,术后良好。1960年,县医院购置X光机,开展拍片、钡餐透视,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至1966年,桂集、潘集等农村卫生院均可开展上、下腹部手术,计划生育节育、绝育手术。同年,开始使用水囊作妊娠中期引产,县医院妇产科医生朱明华为首例孕妇施术,安全引出胎儿。1968年,开始使用中药芫花根引产,当年引产130余例,安全有效。1969年,县人民医院开展了较复杂的甲亢、甲状腺肿瘤切除术,肾、前列腺切除,输尿管吻合术等。同时开展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生化、胎甲球试验等。放射科开展了腹膜腔空气造影,碘油支气管造影,静脉肾盂造影。1972年,农村卫生院做下腹部手术213例,上腹部手术38例,术后均良好。1974年始,用天花粉引产。1976年,1例因车祸头部受伤诊断为颅内出血引起血肿患者,县医院外科医生胡守明主刀开颅清除血肿,术后良好。1979年,使用县医院制剂室自行配制的雷夫奴尔引产,速效安全,较前3种引产法为优。
1980年,县人民医院开展了胆囊根除总囊管引流、脾切除、骨折开放整复和骨结核清除、肾结石摘除、宫颈癌根除、膀胱阴道瘘修补、中耳炎根治、白内障摘除等9项手术。X光脑血管造影,断层拍片,在省、市读片会上得到好评。1985年开展肺叶切除和食管切除术。到年底,县医院住院病死率占0.9%,区、乡卫生院在2%左右。经多年对出血热的治疗,县医院医生张式其不断总结经验,用“快速推注补液”和“超前期用药法”缓解了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出现的尿毒症等重危病情,缩短了病程,出血热病死率由1959年的33.3%,降至1981年的1.96%及1985年的1.3%左右,达到了出血热病死率控制在2%以下的要求。
中西医结合
1949年至1955年,县、区卫生院无中医、中药人员。1956年县卫生院设中医科,调中药人员,设中药柜、房。中医李雪逵等入院工作,在门诊、病房诊治疾病。1958年,县卫生院成立西医学习中医领导小组,全县西医206人学习中医。县卫生院院长带头学针灸,为牙疼病人扎针,一针见效,门诊部副主任和老中医李雪逵订师徒合同学习中医。全县办理中医带徒78人,办针灸训练班4期216人,学期3个月,由针灸名医王子元任教。
1968年,县医院开始使用针灸麻醉,以耳针穴位为主配合体针,先后施阑尾切除、胃部分切除、甲状腺肿瘤切除、乳房切除等10余个病种150多例,而后用莨菪针剂麻醉,手术20余例,麻醉效果良好。至1969年,用羊肠线穴位组织埋藏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小儿麻痹症、遗尿、慢性腰腿疼、坐骨神经痛等10余个病种600余例,经2至3次治疗,就可控制症状。中西医结合保守疗法治疗宫外孕,使用宫外1号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60余例,有效率在90%左右。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点滴静脉注射,治疗新生儿硬肿症,治愈率约占98%。用冰片0.6克、大黄6克、萝卜子6克、皮硝6克共研成粉以水调和,敷于腹部,治疗败血症合并中毒性肠麻痹、腹胀,效果尤佳。中、西药交替,西药滴注,中药内服安宫牛黄丸、紫雪散,双管齐下,治愈流行性乙型脑炎720余例。1974年,张式其用中西医结合对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设西药治疗对照组)施用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法。方药:银花、知母、连翘、玄参、生地、麦冬、板兰根、鲜芦根、丹皮、鲜小蓟,水煎,凉后服,连服3天,并用西药做一般治疗计20例。其中19例9小时后体温开始呈梯形下降,54小时后体温正常,病程中未出现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而直接进入恢复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热,比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效果明显。此外,芳香化瘀、镇肝熄风、清营凉血、养阴扶正等治法均可收到良好效果。1976年,使用维生素B1、B12、天麻、当归、丹参、柴胡混合于50%葡萄糖液注入穴位,治疗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肩周炎200余例,均收到良好效果。
1980年,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治疗心肌梗塞100余例,有效率90%。1982年,在腿部用六针(下肢双足三里,上、下巨虚六穴)治疗刘岗、毛集等防汛民工和居民1300人次痢疾、腹痛,有效率占95%以上。至1985年底,内科、外科、妇产科、传染科疾病,计划生育妊娠中期引产等先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万余人。
古时诊治疾病,以中医药为主。宋代名医许希(凤台人),为仁宗皇帝下3针即除胸痛之病。清代县内民间名医数十人,医术各异。赵兴德精痘疹,童来宏精岐黄术,金哲精医,经望闻问切就知病源,对症下药。民国时期,民间名医李汉三用物理疗法治愈内耳性眩晕症,大承气汤治愈病势垂危的伤寒症患者。陈子平可治愈临危的破伤风病人。朱子才专于妇科,一生救治产后大出血、产后感染者数百例。民国21年(1932年)霍乱在县内暴发流行,中医李方伯等为病人针灸治疗,凡学海用针灸、中药治愈近百人。另有李雪逵、米敬三、刘少青、唐子明、李云五、王子珍、许占清、朱子斌、梁海楼、朱幼溪、朱伟伯、陈少久、郑龙亭、金道平、王子元等数十名精于中医内科、妇科、喉科、针灸的中医。
解放后,组织联合诊所,中医成员占三分之二。1956年,县卫生院设中医科,李雪逵用“丑牛饮”治愈肠梗阻,“牛香散”治疗肝硬化,“保肺汤”治疗肺痈,均有良好效果。黄静用针灸治愈15例急性阑尾炎。此后,中医药人员或用古方,或以药性配方,或用原方加减,辨证施治,发挥中医医疗的临床作用。1966年,用排石汤(复方大柴胡汤)治疗泌尿系统结石300余例,均排出结石。使用乌梅汤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症100例,效果良好。1969年,用理气化瘀、活血生肌的中药组方治疗消化道穿孔100例,均治愈。此外,用辩证施药治疗乳糜尿、阴囊湿疹、荨麻疹,用金黄散外敷治疗早期炎症,均取得一定的疗效。1972年,内服阑尾解毒汤(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外敷大黄、芒硝、大蒜(混和捣成蒜泥)治愈单纯性阑尾炎100余例,伴有局部性腹膜炎者也有明显疗效。1974年,县科技组、卫生局邀请32名老中医中药人员,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献方400余方,又通过调查访问,收集整理,共500余方,编印成《临床验方集》。1976年以后,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减治疗急性肠梗阻数百例,皆愈。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胆道感染、胆结石症300余例,皆痊愈。中医科配制紫草油治疗Ⅰ°、Ⅱ°烧伤500余例,无绿脓杆菌感染,愈后皮肤无疤痕。1980年至1985年,用珍珠琥珀散治疗新生儿头颅血肿180余例,有效率达95%。用“胶红饮”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400余例,疗效占90%以上。用“白虎汤”加“三宝”(安宫牛黄丸、复方至宝丹、紫雪散)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200余例,均治愈。用茵陈蒿汤(重用茵陈半斤不等),治疗急性黄胆性肝炎,茵陈术附汤加味治疗肝炎数十例,均有明显效果。
西医
西医传入凤台较晚,民国23年(1934年)始有西医开设诊所。民国30年,民国县卫生院成立,只能诊治小伤小病。民国37年秋,院长为1手榴弹炸断腕部大血管者施结扎术,就算大手术了。
1950年,县卫生院成立。1954年上半年,邓启华为1病人做膝关节下截肢手术,术后良好。下半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队的指导下,施第一例阑尾切除术,术后病愈。1955年,为提高内、外科医疗护理技术,选派医护人员到阜阳专署医院进修。此后相继开展了肠梗阻、肠套叠等手术,患者均转危为安。做胃穿孔修补、胃部分切除数十例,术后良好。1960年,县医院购置X光机,开展拍片、钡餐透视,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至1966年,桂集、潘集等农村卫生院均可开展上、下腹部手术,计划生育节育、绝育手术。同年,开始使用水囊作妊娠中期引产,县医院妇产科医生朱明华为首例孕妇施术,安全引出胎儿。1968年,开始使用中药芫花根引产,当年引产130余例,安全有效。1969年,县人民医院开展了较复杂的甲亢、甲状腺肿瘤切除术,肾、前列腺切除,输尿管吻合术等。同时开展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生化、胎甲球试验等。放射科开展了腹膜腔空气造影,碘油支气管造影,静脉肾盂造影。1972年,农村卫生院做下腹部手术213例,上腹部手术38例,术后均良好。1974年始,用天花粉引产。1976年,1例因车祸头部受伤诊断为颅内出血引起血肿患者,县医院外科医生胡守明主刀开颅清除血肿,术后良好。1979年,使用县医院制剂室自行配制的雷夫奴尔引产,速效安全,较前3种引产法为优。
1980年,县人民医院开展了胆囊根除总囊管引流、脾切除、骨折开放整复和骨结核清除、肾结石摘除、宫颈癌根除、膀胱阴道瘘修补、中耳炎根治、白内障摘除等9项手术。X光脑血管造影,断层拍片,在省、市读片会上得到好评。1985年开展肺叶切除和食管切除术。到年底,县医院住院病死率占0.9%,区、乡卫生院在2%左右。经多年对出血热的治疗,县医院医生张式其不断总结经验,用“快速推注补液”和“超前期用药法”缓解了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出现的尿毒症等重危病情,缩短了病程,出血热病死率由1959年的33.3%,降至1981年的1.96%及1985年的1.3%左右,达到了出血热病死率控制在2%以下的要求。
中西医结合
1949年至1955年,县、区卫生院无中医、中药人员。1956年县卫生院设中医科,调中药人员,设中药柜、房。中医李雪逵等入院工作,在门诊、病房诊治疾病。1958年,县卫生院成立西医学习中医领导小组,全县西医206人学习中医。县卫生院院长带头学针灸,为牙疼病人扎针,一针见效,门诊部副主任和老中医李雪逵订师徒合同学习中医。全县办理中医带徒78人,办针灸训练班4期216人,学期3个月,由针灸名医王子元任教。
1968年,县医院开始使用针灸麻醉,以耳针穴位为主配合体针,先后施阑尾切除、胃部分切除、甲状腺肿瘤切除、乳房切除等10余个病种150多例,而后用莨菪针剂麻醉,手术20余例,麻醉效果良好。至1969年,用羊肠线穴位组织埋藏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小儿麻痹症、遗尿、慢性腰腿疼、坐骨神经痛等10余个病种600余例,经2至3次治疗,就可控制症状。中西医结合保守疗法治疗宫外孕,使用宫外1号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60余例,有效率在90%左右。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点滴静脉注射,治疗新生儿硬肿症,治愈率约占98%。用冰片0.6克、大黄6克、萝卜子6克、皮硝6克共研成粉以水调和,敷于腹部,治疗败血症合并中毒性肠麻痹、腹胀,效果尤佳。中、西药交替,西药滴注,中药内服安宫牛黄丸、紫雪散,双管齐下,治愈流行性乙型脑炎720余例。1974年,张式其用中西医结合对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设西药治疗对照组)施用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法。方药:银花、知母、连翘、玄参、生地、麦冬、板兰根、鲜芦根、丹皮、鲜小蓟,水煎,凉后服,连服3天,并用西药做一般治疗计20例。其中19例9小时后体温开始呈梯形下降,54小时后体温正常,病程中未出现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而直接进入恢复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热,比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效果明显。此外,芳香化瘀、镇肝熄风、清营凉血、养阴扶正等治法均可收到良好效果。1976年,使用维生素B1、B12、天麻、当归、丹参、柴胡混合于50%葡萄糖液注入穴位,治疗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肩周炎200余例,均收到良好效果。
1980年,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治疗心肌梗塞100余例,有效率90%。1982年,在腿部用六针(下肢双足三里,上、下巨虚六穴)治疗刘岗、毛集等防汛民工和居民1300人次痢疾、腹痛,有效率占95%以上。至1985年底,内科、外科、妇产科、传染科疾病,计划生育妊娠中期引产等先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