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药材
药材生产
境内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其品种有紫苏、艾、荆芥、白扁豆、二丑、菊花、小茴香等。群众收集鸡内金、冬瓜子、南瓜子、括蒌、霜桑叶、车前子等多为自用。沿淮低山丘陵区为野生中药材主要产地,群众挖掘、采集中药材,捕蜈蚣、全虫等售给中药材商贩或中药店堂。
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发展中草药生产”指示,县药材经营处在山王乡安排种植中草药60余亩,品种有白芍、红花、菊花、白扁豆、红参、薄荷等20多个,清泉乡种植红花10亩。1958年,县医药公司利用县地产中药材的优势,设制药厂一所。当年制人参酒、五加皮酒、六加皮酒0.5万公斤,制六神丸、益母膏等70余种,销于县内区卫生院和诊所。1959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中药材种植面积猛增到3500余亩,品种有生地、白芍、红花、红参、菊花等20多个,总产约2万余公斤。1963年至1969年,中药材种植年均200余亩,多在关店、丁集、武集一带,主要品种为白芍、牡丹等。1970年,随着合作医疗的兴起,广泛应用中草药防病治病,大兴种药、采药、制药之风,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余亩。刘集、桂集、毛集等公社群众利用春稻间作泽泻,亩产150公斤左右。丁集、关店、武集等公社种植括蒌、生地、桔梗、半夏等,庭前宅后、林间道旁种植白芍、牡丹。白扁豆与玉米间作,亩产可达150公斤。沿淮低山丘陵区盛产百部、柴胡、丹参、苦参、远志、桔梗等,资源丰富。焦岗湖8000余亩水面盛产芡实,年产壳芡实10万公斤。尚塘公社卫生院动员职工和各大队赤脚医生采集中草药700余公斤,制成膏、丹、丸、散8种制剂。当年采集中草药1.5万公斤,制成柴胡、黄连素、鱼腥草、过冬青、板兰根等小针剂。1973年前后,县医院中医科人员采集地锦草约0.25万公斤,熬制成药液为痢疾、肠炎病人服用,疗效甚佳。1974年种植中药材约2000亩,品种有牡丹、括蒌、生地、白芍、桔梗、半夏等20余个,年产20万公斤。公社卫生院、大队医疗室组织人员采集中草药2万余公斤,制成膏、丹、丸、散、小针剂等20余种。全县有9所公社卫生院、31个大队医疗室设制剂室,其中张集卫生院制黄连素、柴胡、鱼腥草等针剂数万支,毛集卫生院门诊病人使用中草药制剂治疗占40%以上。当年在县苗圃培育厚朴,成苗3000余棵,在宋小店农场培育杜仲50亩、黄柏20亩。至1976年,全县19所公社卫生院均建起了制剂室。1977年至1981年,种植中药材年均2500亩,年产23万公斤,其品种有红花、白扁豆、生地、白芍、牡丹、半夏等近30个。
1982年,根据省卫生厅通知,全县公社卫生院、大队医疗室制剂室一律停止生产。至1985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501亩(专种和间作),平均年产约25万公斤。当年调查县内动植物中药材计227科804种,1583种药用部位(味),其中动物91科152种,植物136科627种,矿菌类25种(附属药味29种)。
药材经营
民国时期,县有同德堂、涵元堂、德泰堂、庆和堂、复生堂等中药店堂23家,专营中药、中药材。还有朱幼溪、梁海楼、朱子才、刘子超、陈子平、李汉三、唐子明等一些行医有药柜而无堂号者近百家。其药材来源于当地及六安、安庆、亳县和河南省,有当归、党参、半夏等中药材数百种。资金雄厚、业务量较大的有阚疃庆和堂、城关公济堂和涵元堂等。1952年后,均纳入集体诊所或国营药材经营单位。
1953年,中药材由县供销合作社经营。当年收购灵仙、丹参、薄荷、夏枯草、远志、半夏等42个品种1804公斤,蜈蚣5万条,全虫5公斤。此后每年均收购中药材40余种,数量在0.2万公斤左右。1956年,县成立药材经营处,经营中药材300余种。当年收购中药材46个品种,1981公斤,收购金额8万余元,销售中药材8万公斤左右,大部分由外地调进。1957年至1962年,年收购中药材品种在50个左右,数量0.3万公斤增至0.9万公斤。1963年收购59个品种,数量达1万公斤;销售中药材600余种,中成药120余种。1964年,收购73个品种6.4万公斤,其中白芍、壳芡实、益母草、石菖卜等98个品种,数量达10多万公斤,销售额14万元。至1974年,收购品种发展到102种,数量上升到11.9万公斤,其中蟾酥(鲜)600公斤系上海市医药公司订购。当年收购蜈蚣10万条,因城乡房屋逐步由土坯土墙改为砖石、水泥结构,全虫不易生长繁殖,县内已无全虫货源。
1976年,收购品种99个,数量9.3万公斤。此后,县划属淮南市,调运渠道变更,市公司无计划、指标,县公司也无意寻求货主,到1977年收购量下降至5.1万公斤。1978年,收购76个品种2.87万公斤,销售黄连97公斤、甘草3865公斤、党参2236公斤,当归3502公斤、白芍585公斤等68个品种,计5.2万公斤,销售金额70余万元。至1980年,收购品种下降到55个,数量下降到1.4万公斤。因中医药人员逐年减少,较有名气的中医更少,以致使用中药材相应减少,前数年中药材与中成药销售成3∶1,近年来各占50%,且中成药有取代中药材之势。当年销售常用中药材68个品种3.2万公斤。1983年,收购中药材52个品种4万公斤,其中槐米、益母草、壳柏子、蒲公英、白扁豆占2.84万公斤,蜈蚣18万条,土鳖虫99公斤,蟾酥160公斤。销售中药材(中成药)1100个品种,其中常用中药材黄连、甘草、党参、当归、生地、菊花、麦冬、红花等68个品种3.1万公斤。当年销售金额90万元。
境内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其品种有紫苏、艾、荆芥、白扁豆、二丑、菊花、小茴香等。群众收集鸡内金、冬瓜子、南瓜子、括蒌、霜桑叶、车前子等多为自用。沿淮低山丘陵区为野生中药材主要产地,群众挖掘、采集中药材,捕蜈蚣、全虫等售给中药材商贩或中药店堂。
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发展中草药生产”指示,县药材经营处在山王乡安排种植中草药60余亩,品种有白芍、红花、菊花、白扁豆、红参、薄荷等20多个,清泉乡种植红花10亩。1958年,县医药公司利用县地产中药材的优势,设制药厂一所。当年制人参酒、五加皮酒、六加皮酒0.5万公斤,制六神丸、益母膏等70余种,销于县内区卫生院和诊所。1959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中药材种植面积猛增到3500余亩,品种有生地、白芍、红花、红参、菊花等20多个,总产约2万余公斤。1963年至1969年,中药材种植年均200余亩,多在关店、丁集、武集一带,主要品种为白芍、牡丹等。1970年,随着合作医疗的兴起,广泛应用中草药防病治病,大兴种药、采药、制药之风,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余亩。刘集、桂集、毛集等公社群众利用春稻间作泽泻,亩产150公斤左右。丁集、关店、武集等公社种植括蒌、生地、桔梗、半夏等,庭前宅后、林间道旁种植白芍、牡丹。白扁豆与玉米间作,亩产可达150公斤。沿淮低山丘陵区盛产百部、柴胡、丹参、苦参、远志、桔梗等,资源丰富。焦岗湖8000余亩水面盛产芡实,年产壳芡实10万公斤。尚塘公社卫生院动员职工和各大队赤脚医生采集中草药700余公斤,制成膏、丹、丸、散8种制剂。当年采集中草药1.5万公斤,制成柴胡、黄连素、鱼腥草、过冬青、板兰根等小针剂。1973年前后,县医院中医科人员采集地锦草约0.25万公斤,熬制成药液为痢疾、肠炎病人服用,疗效甚佳。1974年种植中药材约2000亩,品种有牡丹、括蒌、生地、白芍、桔梗、半夏等20余个,年产20万公斤。公社卫生院、大队医疗室组织人员采集中草药2万余公斤,制成膏、丹、丸、散、小针剂等20余种。全县有9所公社卫生院、31个大队医疗室设制剂室,其中张集卫生院制黄连素、柴胡、鱼腥草等针剂数万支,毛集卫生院门诊病人使用中草药制剂治疗占40%以上。当年在县苗圃培育厚朴,成苗3000余棵,在宋小店农场培育杜仲50亩、黄柏20亩。至1976年,全县19所公社卫生院均建起了制剂室。1977年至1981年,种植中药材年均2500亩,年产23万公斤,其品种有红花、白扁豆、生地、白芍、牡丹、半夏等近30个。
1982年,根据省卫生厅通知,全县公社卫生院、大队医疗室制剂室一律停止生产。至1985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501亩(专种和间作),平均年产约25万公斤。当年调查县内动植物中药材计227科804种,1583种药用部位(味),其中动物91科152种,植物136科627种,矿菌类25种(附属药味29种)。
药材经营
民国时期,县有同德堂、涵元堂、德泰堂、庆和堂、复生堂等中药店堂23家,专营中药、中药材。还有朱幼溪、梁海楼、朱子才、刘子超、陈子平、李汉三、唐子明等一些行医有药柜而无堂号者近百家。其药材来源于当地及六安、安庆、亳县和河南省,有当归、党参、半夏等中药材数百种。资金雄厚、业务量较大的有阚疃庆和堂、城关公济堂和涵元堂等。1952年后,均纳入集体诊所或国营药材经营单位。
1953年,中药材由县供销合作社经营。当年收购灵仙、丹参、薄荷、夏枯草、远志、半夏等42个品种1804公斤,蜈蚣5万条,全虫5公斤。此后每年均收购中药材40余种,数量在0.2万公斤左右。1956年,县成立药材经营处,经营中药材300余种。当年收购中药材46个品种,1981公斤,收购金额8万余元,销售中药材8万公斤左右,大部分由外地调进。1957年至1962年,年收购中药材品种在50个左右,数量0.3万公斤增至0.9万公斤。1963年收购59个品种,数量达1万公斤;销售中药材600余种,中成药120余种。1964年,收购73个品种6.4万公斤,其中白芍、壳芡实、益母草、石菖卜等98个品种,数量达10多万公斤,销售额14万元。至1974年,收购品种发展到102种,数量上升到11.9万公斤,其中蟾酥(鲜)600公斤系上海市医药公司订购。当年收购蜈蚣10万条,因城乡房屋逐步由土坯土墙改为砖石、水泥结构,全虫不易生长繁殖,县内已无全虫货源。
1976年,收购品种99个,数量9.3万公斤。此后,县划属淮南市,调运渠道变更,市公司无计划、指标,县公司也无意寻求货主,到1977年收购量下降至5.1万公斤。1978年,收购76个品种2.87万公斤,销售黄连97公斤、甘草3865公斤、党参2236公斤,当归3502公斤、白芍585公斤等68个品种,计5.2万公斤,销售金额70余万元。至1980年,收购品种下降到55个,数量下降到1.4万公斤。因中医药人员逐年减少,较有名气的中医更少,以致使用中药材相应减少,前数年中药材与中成药销售成3∶1,近年来各占50%,且中成药有取代中药材之势。当年销售常用中药材68个品种3.2万公斤。1983年,收购中药材52个品种4万公斤,其中槐米、益母草、壳柏子、蒲公英、白扁豆占2.84万公斤,蜈蚣18万条,土鳖虫99公斤,蟾酥160公斤。销售中药材(中成药)1100个品种,其中常用中药材黄连、甘草、党参、当归、生地、菊花、麦冬、红花等68个品种3.1万公斤。当年销售金额9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