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气候
淮北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冬季显著,夏雨集中。
春季(3至5月)温暖,平均气温为14.7℃,平均降水量为160.7毫米,天气多变,多吹东南风或东风,有利于春播和越冬作物生长。
夏季(6至9月)炎热多雨,多吹东南风或东风,降水集中且强度大,日照充足。夏季平均气温为26.5℃,最高气温达41.1℃。降水量历年平均475.3毫米,超过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为喜温作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秋季(9至11月)凉爽,降温快,日差大,多吹东北风。季平均气温为15.6℃,降水量为168.1毫米,有利于秋季作物成熟。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寒冷干燥,雨雪皆少,偏北风。季平均气温为1.7℃,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为-3.7℃,最低气温达-21.3℃。季平均降水量为50.7毫米,占全年5.8%,有利于越冬作物安全过冬。
一、气温
气温日变化特点是:一日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变化与季节变化相同,最低出现在1月,最高出现在7月;年较差平均在27.6℃,极端年较差历年平均为51.9℃,最大年较差为59.8℃(1969年),最小年较差为47.7℃(1963年)。
最低气温是每日进行测定或提取的一日中最低气温,并进行月统计。最低气温的月变化与气温月变化规律相一致,7月高,1月低。历年低于-10℃的天数为3.5天,最长达20天(1956~1957年)。
极端最低一般指年极端最低气温,是以每日最低气温中提取的。淮北市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为-11.6℃,极端最低值为-21.3℃,出现在1969年2月5日。
最高气温是在日进行测定或从定时观测的气温中提取的,并进行月统计。最高气温的月变化与气温月变化相一致。7月最高,1月最低,历年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日数平均为13.8天,最多达42天,出现在1967年,最长连续大于等于35℃的日数为11天,出现在1964年7月7日至17日。极端最高气温是从每日最高中提取的,淮北市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8℃,极端最高为41.1℃,出现在1972年6月11日。
二、降水
年降水量比较充沛,历年平均降水量为854.8毫米。年降水量变化比较大,其不稳定性相当显著。1963年为降水最多年,达1441.4毫米,平均每月降120毫米;1966年为降水最少年,仅为502.4毫米,较历年平均降水量差352.4毫米,极值差939.0毫米;最多年降水量比历年平均还要多586.6毫米,最多年是最少年的近3倍。
降水量季节变化大,各季分布极不均。夏季最多,平均为475.3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5.6%;秋季次之,平均为168.1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9.7%;春季为160.7毫米,占年降水量18.8%;冬季最少,仅为50.7毫米,占年降水量5.9%。
各季节降水量在年际间的变化差异很大。1985年是夏季降水最多年,夏季降水为893.2毫米,比历年平均降水还多38.4毫米。1987年是夏季降水最少年,为216.5毫米,仅占历年平均降水量的25.3%;夏季降水最多年与最少年的差值为676.7毫米;夏季最多年是夏季历年平均降水量的1.9倍,而最少年仅为历年平均量的45.6%。秋季降水最多年为372.8毫米,是历年秋季平均量的2.2倍;秋季降水量最少年为38.6毫米,最多年与最少年的差值为334.2毫米。春季降水最多年为542.7毫米,是春季历年平均降水量的3.4倍;春季降水量最少年为41.6毫米,仅为春季历年平均降水量的25%,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501.1毫米。冬季降水最多年为140.7毫米,是冬季历年平均降水量的2.8倍;而冬季降水最少年为2.5毫米,仅为历年冬季平均量的40%,最多年与最少年的差值为138.2毫米。
淮北市降水量在月分布上也有很大差异。最高在7月,达256.3毫米,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0%,最低值在12月,仅为13.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6%。入春后,降水开始增加,3月达35.8毫米,4至6月均按每月10~20毫米递增,7月达到最高值,8月开始明显减少,比7月少127.3毫米,下降率达49.3%,此后逐月减少。
降水日数在每月变化也很大,7月最多达14.4天,而1月达4.1天,较7月少10.3天。月降水日年际间变化更大,最多年较最少年一般相差10天以上,10月差值最大,达17天;最多年各月都在10天以上,7月最多为21天,出现在1965年,最少年各月一般在5天以下,其中有4个月无降水,有3个月降水日仅为一天,而12月有5年没有降水。
至1992年止,日降水量达到暴雨或以上的共87天,其中达到100毫米以上为18天,最大降水量为1957年7月14日,日降水量达到249.7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出现在1963年7月19日,1小时共降雨67.2毫米。10分钟最大降水出现在1984年7月24日,其量为28.6毫米。
一次最长连续降水出现在1965年7月6日到7月18日,共13天,其降水量达441.9毫米,一次最长连续无降水出现在1973年11月9日到1974年1月19日,共72天。
三、降雪和积雪
淮北市平均降雪初日在12月14日,平均降雪终日在3月2日。最早降雪出现在1959年11月8日,最晚降雪日出现在1960年4月11日。历年平均雪日9天,最多达23天,出现在1968至1969年;最少仅2天,出现在1957年的岁末和1958年的岁首。日最大降雪量20.9毫米,出现在1969年2月3日。
淮北市平均积雪初日期为12月23日,比降雪日初日平均日期要迟10天左右,积雪终日平均日期为2月18日,比降雪终日平均日期早25天左右。最早积雪初日出现在1956年11月4日,最迟积雪终日出现在1988年4月6日。年平均积雪为11.6天,最多积雪日数为42天,出现在1956至1957年;最少积雪日一年中没有积雪,出现在1961至1962年。
四、湿度
淮北夏季潮湿、降水多,绝对湿度大,冬季干冷、降水少,绝对湿度小,春秋两季介于两者之间,1月平均为4.2百帕,7月平均为28.9百帕,4月、10月分别为11.1百帕和12.7百帕。极端最小为0.2百帕,出现在1977年2月21日及1984年2月29日,最大为42.3百帕,出现在1958年7月21日,年平均为13.8百帕。
相对湿度季节变化不明显。1月至6月,降水少,空气干燥,湿度偏低,相对湿度小。7月至9月为本地区风期,降水多,相对湿度大。最小值一般出现在5月至6月,年相对湿度平均为70%,最小相对湿度为2%,出现在1983年2月29日。相对湿度日变化最明显,夜间相对湿度大,最大值一般出现在凌晨5时至6时;白天相对湿度小,最小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时至3时。
五、蒸发
蒸发量大小与温度、湿度、风、降水等有直接关系,特别是与温度成正比关系,它的变化与温度变化相一致。冬季小,夏季大,春、秋季次之。但月变化却不完全相同,5、6月最大而7、8月反而次之。
淮北市蒸发量历年平均为1815.6毫米,1月为57.4毫米,4月为182.5毫米,7月为210.5毫米,10月为132.1毫米。
六、日照
淮北市可照时数为4430.2小时,闰年为4441.2小时,属日照充足地区,实际日照2299.3小时,只占可照时数的51.9%。日照最多的年份为1978年,共2541.7小时,占实照时数的57.3%,最少年份为1989年,共2054.5小时,占实照时数的46.4%。
实照时数1月、2月最少,后逐月增加。6月最多,达233.8小时,其后又逐月减少,但10月秋高气爽、降水少,而实照时数达194.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全年最高,达56%。7月阴雨天气较多,所以日照时数并不多,年平均为210.9小时,百分率为48%。
淮北市平均日照情况表
七、霜期
淮北市无霜期历年平均为206.9天,占全年天数的56.7%,无霜期时间长,有利农作物生长。无霜期最长时间为244天,占全年天数的66.8%,发生在1984年;最短无霜期为17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49%,发生在1962年。
初霜发生在晚秋。初霜产生平均日期为10月25日,最早为1982年10月10日,最晚是1984年11月20日。终霜产生日期历年平均为4月5日,最早为1987年3月17日、1959年3月17日,最晚为1961年5月4日。
八、气压
冬季气压高,年平均气压在1023.0百帕,最高气压达到1044.7百帕。夏季年平均气压为1001.1百帕,最低气压为988.2百帕,比冬季平均气压偏低11.8百帕,而极值相差56.5百帕,春秋介于冬夏之间。淮北市年平均气压为1013.0百帕,各月历年平均气压中,1、2月气压最高,7、8月气压最低。
九、风向风速
淮北市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春季多偏东风,夏季多偏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多偏北风。全年以偏东风为主,其次为偏北风和偏南风。平均风速为2.8米/秒,相当于2级风。年10分钟平均最大为19米/秒,相当于8级风,出现在1979年4月12日及1982年5月23日。风速在各季分布以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季较少,秋季最少。春季主要是多寒潮大风,虽然寒潮风日较少,但风速大。夏季气压梯度最少,但在夏季也是季风盛行季节,且多雷雨大风,同时又受台风影响,风速大于秋季。
十、气象灾害
1、旱涝根据淮北市36年的降水资料统计,出现旱涝机率比较大,涝季为十年一遇,旱季为五年一遇。以旱为主,大旱、大涝年份出现较少。对淮北市影响较大的有:春季旱涝,初夏旱涝,夏季旱涝,秋季旱涝。
春季旱涝(3至4月)主要影响玉米、棉花等春季作物播种,以及冬小麦、油菜等午季作物返青。出现春旱机率为27.8%。基本上三年一遇。春涝出现机率为16.7%。基本上为五年一遇。
初夏旱涝(5至6月中旬),关系到冬小麦、油菜等午季作物后期生长,产量形成及夏作物的适时播种。也正是雨季来临之前,干旱发生机率较大,为36.4%。基本上为五年两遇。涝的机率较旱为小,但危害较大,对午收的不利影响远胜于干旱。
夏季旱涝(7至8月中旬),影响大秋作物生长同时也影响林业的发展,淮北出现夏旱的机率为21.2%,为五年一遇;涝的机率为15.2%,约为六年一遇。
秋季旱涝(9至10月中旬),主要影响秋收秋种。淮北秋旱的机率为39.4%,为五年两遇;涝的机率为30.3%,基本上为三年一遇。旱的机率比涝大。季节旱涝发生机率统计表
2、暴雨暴雨初日历年平均在5月16日,最早是1959年3月28日。暴雨终日历年平均在9月5日,最迟结束日期为1983年10月18日,暴雨初终日期年际间变化很大,最早初日与最迟初日极差173天,最早终日与最迟终日极差达161天。
至1992年,淮北市暴雨出现116次,年平均为3.2次,基本上为一年三遇。但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为1963年,共产生7次,最少为1966年,没有出现暴雨。暴雨年分布没有规律性。
历年总暴雨降水为9114.6毫米,占总降水量的29.4%。平均每次暴雨量为78.6毫米,但暴雨强度变化最大,出现大于等于100毫米以上暴雨共21次,平均每年0.6次,约为两年一遇,总降水量2790毫米,平均每次132.9毫米,特大暴雨发生一次,为四十年一遇,最大暴雨量为249.7毫米,发生在1957年7月14日。
3、冰雹至1992年,淮北市共遇冰雹8次,5月至6月达6次占总数75%,9月遇1次,10月遇1次。境内降雹区城往往是一个狭长地带,有几公里或几十公里不等,大致为自北向南,有岳集至临涣、铁佛至临涣、孙疃至南坪、蔡里至宿县永安4条路线。
4、干热风主要有高温干旱、雨后青枯两种类型,前者频率较高,后者危害严重。每年春末夏初(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受华北干旱槽的影响,常有一段高温、低温并伴有一定强度的风速天气出现。此时正值冬小麦灌浆乳熟朝,受干热风影响,使冬小麦蒸腾加剧,水分平衡失调,生理机制衰退,茎叶枯萎,青枯副热使千粒重降低而造成减产。
淮北市达到干热风标准共64次,其中重型7次。从时间上看,5月上半月干热风较少,下半月干热风日明显增加,特别是5月下旬超干热风更为集中,而且重型干热风日几乎全部出现在5月下旬以后,时值冬小麦进入乳熟期,是冬小麦产量关键时期。这期间的干热风危害也最大。
干热风日年际间变化很大,最多年为1967年,长达11天,其中重型2天,出现在6月上旬;轻型为9天,出现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共有5天没有出现干热风,占统计年数的13.9%,淮北市冬小麦产量受干热制约比较大。
5、霜冻秋季早霜主要危害棉花、山芋等晚秋作物,早春的晚霜主要危害已拔节的冬小麦及油菜,以及刚出苗的春播作物。一般来说,早春的晚霜危害要比晚秋的早霜大。
6、大风产生大风主要原因在淮北地区是受冷锋、低气压、雷雨、飓风、台风等天气系统而出现的。它的出现对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供电等都有很大危害,特别伴有暴雨等天气危害更大。
至1992年淮北市大风共出现364次,平均每年达10.1次。大风年分布差异很大,最多年达47次,时间1972年,最少年1989年,零次。1965至1974年共出现224次,平均每年达22.4次,占总数的61.5%,而进入80年代平均每年2.3次,占总数的6.3%。其主要原因是观测仪器及观测方法的改变及观测场地的变更而造成。
大风季节分布以春季最多,共发生146次,占总数40%。主要是由于气温变暖,冷空气活动频繁,气压梯度大,产生大风机率就大。夏季次之,共产生90次,占总数的24.7%。主要是夏季雷雨天气常伴随大风,秋冬季节较少。大风以3、4两个月居多,共产生111次,占总数的30.5%,平均每年3.4次。9月最少,共产生12次,占总数的3.3%,平均每年0.36次,三年一遇。
春季(3至5月)温暖,平均气温为14.7℃,平均降水量为160.7毫米,天气多变,多吹东南风或东风,有利于春播和越冬作物生长。
夏季(6至9月)炎热多雨,多吹东南风或东风,降水集中且强度大,日照充足。夏季平均气温为26.5℃,最高气温达41.1℃。降水量历年平均475.3毫米,超过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为喜温作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秋季(9至11月)凉爽,降温快,日差大,多吹东北风。季平均气温为15.6℃,降水量为168.1毫米,有利于秋季作物成熟。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寒冷干燥,雨雪皆少,偏北风。季平均气温为1.7℃,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为-3.7℃,最低气温达-21.3℃。季平均降水量为50.7毫米,占全年5.8%,有利于越冬作物安全过冬。
一、气温
气温日变化特点是:一日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变化与季节变化相同,最低出现在1月,最高出现在7月;年较差平均在27.6℃,极端年较差历年平均为51.9℃,最大年较差为59.8℃(1969年),最小年较差为47.7℃(1963年)。
最低气温是每日进行测定或提取的一日中最低气温,并进行月统计。最低气温的月变化与气温月变化规律相一致,7月高,1月低。历年低于-10℃的天数为3.5天,最长达20天(1956~1957年)。
极端最低一般指年极端最低气温,是以每日最低气温中提取的。淮北市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为-11.6℃,极端最低值为-21.3℃,出现在1969年2月5日。
最高气温是在日进行测定或从定时观测的气温中提取的,并进行月统计。最高气温的月变化与气温月变化相一致。7月最高,1月最低,历年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日数平均为13.8天,最多达42天,出现在1967年,最长连续大于等于35℃的日数为11天,出现在1964年7月7日至17日。极端最高气温是从每日最高中提取的,淮北市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8℃,极端最高为41.1℃,出现在1972年6月11日。
二、降水
年降水量比较充沛,历年平均降水量为854.8毫米。年降水量变化比较大,其不稳定性相当显著。1963年为降水最多年,达1441.4毫米,平均每月降120毫米;1966年为降水最少年,仅为502.4毫米,较历年平均降水量差352.4毫米,极值差939.0毫米;最多年降水量比历年平均还要多586.6毫米,最多年是最少年的近3倍。
降水量季节变化大,各季分布极不均。夏季最多,平均为475.3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5.6%;秋季次之,平均为168.1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9.7%;春季为160.7毫米,占年降水量18.8%;冬季最少,仅为50.7毫米,占年降水量5.9%。
各季节降水量在年际间的变化差异很大。1985年是夏季降水最多年,夏季降水为893.2毫米,比历年平均降水还多38.4毫米。1987年是夏季降水最少年,为216.5毫米,仅占历年平均降水量的25.3%;夏季降水最多年与最少年的差值为676.7毫米;夏季最多年是夏季历年平均降水量的1.9倍,而最少年仅为历年平均量的45.6%。秋季降水最多年为372.8毫米,是历年秋季平均量的2.2倍;秋季降水量最少年为38.6毫米,最多年与最少年的差值为334.2毫米。春季降水最多年为542.7毫米,是春季历年平均降水量的3.4倍;春季降水量最少年为41.6毫米,仅为春季历年平均降水量的25%,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501.1毫米。冬季降水最多年为140.7毫米,是冬季历年平均降水量的2.8倍;而冬季降水最少年为2.5毫米,仅为历年冬季平均量的40%,最多年与最少年的差值为138.2毫米。
淮北市降水量在月分布上也有很大差异。最高在7月,达256.3毫米,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0%,最低值在12月,仅为13.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6%。入春后,降水开始增加,3月达35.8毫米,4至6月均按每月10~20毫米递增,7月达到最高值,8月开始明显减少,比7月少127.3毫米,下降率达49.3%,此后逐月减少。
降水日数在每月变化也很大,7月最多达14.4天,而1月达4.1天,较7月少10.3天。月降水日年际间变化更大,最多年较最少年一般相差10天以上,10月差值最大,达17天;最多年各月都在10天以上,7月最多为21天,出现在1965年,最少年各月一般在5天以下,其中有4个月无降水,有3个月降水日仅为一天,而12月有5年没有降水。
至1992年止,日降水量达到暴雨或以上的共87天,其中达到100毫米以上为18天,最大降水量为1957年7月14日,日降水量达到249.7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出现在1963年7月19日,1小时共降雨67.2毫米。10分钟最大降水出现在1984年7月24日,其量为28.6毫米。
一次最长连续降水出现在1965年7月6日到7月18日,共13天,其降水量达441.9毫米,一次最长连续无降水出现在1973年11月9日到1974年1月19日,共72天。
三、降雪和积雪
淮北市平均降雪初日在12月14日,平均降雪终日在3月2日。最早降雪出现在1959年11月8日,最晚降雪日出现在1960年4月11日。历年平均雪日9天,最多达23天,出现在1968至1969年;最少仅2天,出现在1957年的岁末和1958年的岁首。日最大降雪量20.9毫米,出现在1969年2月3日。
淮北市平均积雪初日期为12月23日,比降雪日初日平均日期要迟10天左右,积雪终日平均日期为2月18日,比降雪终日平均日期早25天左右。最早积雪初日出现在1956年11月4日,最迟积雪终日出现在1988年4月6日。年平均积雪为11.6天,最多积雪日数为42天,出现在1956至1957年;最少积雪日一年中没有积雪,出现在1961至1962年。
四、湿度
淮北夏季潮湿、降水多,绝对湿度大,冬季干冷、降水少,绝对湿度小,春秋两季介于两者之间,1月平均为4.2百帕,7月平均为28.9百帕,4月、10月分别为11.1百帕和12.7百帕。极端最小为0.2百帕,出现在1977年2月21日及1984年2月29日,最大为42.3百帕,出现在1958年7月21日,年平均为13.8百帕。
相对湿度季节变化不明显。1月至6月,降水少,空气干燥,湿度偏低,相对湿度小。7月至9月为本地区风期,降水多,相对湿度大。最小值一般出现在5月至6月,年相对湿度平均为70%,最小相对湿度为2%,出现在1983年2月29日。相对湿度日变化最明显,夜间相对湿度大,最大值一般出现在凌晨5时至6时;白天相对湿度小,最小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时至3时。
五、蒸发
蒸发量大小与温度、湿度、风、降水等有直接关系,特别是与温度成正比关系,它的变化与温度变化相一致。冬季小,夏季大,春、秋季次之。但月变化却不完全相同,5、6月最大而7、8月反而次之。
淮北市蒸发量历年平均为1815.6毫米,1月为57.4毫米,4月为182.5毫米,7月为210.5毫米,10月为132.1毫米。
六、日照
淮北市可照时数为4430.2小时,闰年为4441.2小时,属日照充足地区,实际日照2299.3小时,只占可照时数的51.9%。日照最多的年份为1978年,共2541.7小时,占实照时数的57.3%,最少年份为1989年,共2054.5小时,占实照时数的46.4%。
实照时数1月、2月最少,后逐月增加。6月最多,达233.8小时,其后又逐月减少,但10月秋高气爽、降水少,而实照时数达194.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全年最高,达56%。7月阴雨天气较多,所以日照时数并不多,年平均为210.9小时,百分率为48%。
淮北市平均日照情况表
七、霜期
淮北市无霜期历年平均为206.9天,占全年天数的56.7%,无霜期时间长,有利农作物生长。无霜期最长时间为244天,占全年天数的66.8%,发生在1984年;最短无霜期为17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49%,发生在1962年。
初霜发生在晚秋。初霜产生平均日期为10月25日,最早为1982年10月10日,最晚是1984年11月20日。终霜产生日期历年平均为4月5日,最早为1987年3月17日、1959年3月17日,最晚为1961年5月4日。
八、气压
冬季气压高,年平均气压在1023.0百帕,最高气压达到1044.7百帕。夏季年平均气压为1001.1百帕,最低气压为988.2百帕,比冬季平均气压偏低11.8百帕,而极值相差56.5百帕,春秋介于冬夏之间。淮北市年平均气压为1013.0百帕,各月历年平均气压中,1、2月气压最高,7、8月气压最低。
九、风向风速
淮北市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春季多偏东风,夏季多偏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多偏北风。全年以偏东风为主,其次为偏北风和偏南风。平均风速为2.8米/秒,相当于2级风。年10分钟平均最大为19米/秒,相当于8级风,出现在1979年4月12日及1982年5月23日。风速在各季分布以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季较少,秋季最少。春季主要是多寒潮大风,虽然寒潮风日较少,但风速大。夏季气压梯度最少,但在夏季也是季风盛行季节,且多雷雨大风,同时又受台风影响,风速大于秋季。
十、气象灾害
1、旱涝根据淮北市36年的降水资料统计,出现旱涝机率比较大,涝季为十年一遇,旱季为五年一遇。以旱为主,大旱、大涝年份出现较少。对淮北市影响较大的有:春季旱涝,初夏旱涝,夏季旱涝,秋季旱涝。
春季旱涝(3至4月)主要影响玉米、棉花等春季作物播种,以及冬小麦、油菜等午季作物返青。出现春旱机率为27.8%。基本上三年一遇。春涝出现机率为16.7%。基本上为五年一遇。
初夏旱涝(5至6月中旬),关系到冬小麦、油菜等午季作物后期生长,产量形成及夏作物的适时播种。也正是雨季来临之前,干旱发生机率较大,为36.4%。基本上为五年两遇。涝的机率较旱为小,但危害较大,对午收的不利影响远胜于干旱。
夏季旱涝(7至8月中旬),影响大秋作物生长同时也影响林业的发展,淮北出现夏旱的机率为21.2%,为五年一遇;涝的机率为15.2%,约为六年一遇。
秋季旱涝(9至10月中旬),主要影响秋收秋种。淮北秋旱的机率为39.4%,为五年两遇;涝的机率为30.3%,基本上为三年一遇。旱的机率比涝大。季节旱涝发生机率统计表
2、暴雨暴雨初日历年平均在5月16日,最早是1959年3月28日。暴雨终日历年平均在9月5日,最迟结束日期为1983年10月18日,暴雨初终日期年际间变化很大,最早初日与最迟初日极差173天,最早终日与最迟终日极差达161天。
至1992年,淮北市暴雨出现116次,年平均为3.2次,基本上为一年三遇。但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为1963年,共产生7次,最少为1966年,没有出现暴雨。暴雨年分布没有规律性。
历年总暴雨降水为9114.6毫米,占总降水量的29.4%。平均每次暴雨量为78.6毫米,但暴雨强度变化最大,出现大于等于100毫米以上暴雨共21次,平均每年0.6次,约为两年一遇,总降水量2790毫米,平均每次132.9毫米,特大暴雨发生一次,为四十年一遇,最大暴雨量为249.7毫米,发生在1957年7月14日。
3、冰雹至1992年,淮北市共遇冰雹8次,5月至6月达6次占总数75%,9月遇1次,10月遇1次。境内降雹区城往往是一个狭长地带,有几公里或几十公里不等,大致为自北向南,有岳集至临涣、铁佛至临涣、孙疃至南坪、蔡里至宿县永安4条路线。
4、干热风主要有高温干旱、雨后青枯两种类型,前者频率较高,后者危害严重。每年春末夏初(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受华北干旱槽的影响,常有一段高温、低温并伴有一定强度的风速天气出现。此时正值冬小麦灌浆乳熟朝,受干热风影响,使冬小麦蒸腾加剧,水分平衡失调,生理机制衰退,茎叶枯萎,青枯副热使千粒重降低而造成减产。
淮北市达到干热风标准共64次,其中重型7次。从时间上看,5月上半月干热风较少,下半月干热风日明显增加,特别是5月下旬超干热风更为集中,而且重型干热风日几乎全部出现在5月下旬以后,时值冬小麦进入乳熟期,是冬小麦产量关键时期。这期间的干热风危害也最大。
干热风日年际间变化很大,最多年为1967年,长达11天,其中重型2天,出现在6月上旬;轻型为9天,出现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共有5天没有出现干热风,占统计年数的13.9%,淮北市冬小麦产量受干热制约比较大。
5、霜冻秋季早霜主要危害棉花、山芋等晚秋作物,早春的晚霜主要危害已拔节的冬小麦及油菜,以及刚出苗的春播作物。一般来说,早春的晚霜危害要比晚秋的早霜大。
6、大风产生大风主要原因在淮北地区是受冷锋、低气压、雷雨、飓风、台风等天气系统而出现的。它的出现对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供电等都有很大危害,特别伴有暴雨等天气危害更大。
至1992年淮北市大风共出现364次,平均每年达10.1次。大风年分布差异很大,最多年达47次,时间1972年,最少年1989年,零次。1965至1974年共出现224次,平均每年达22.4次,占总数的61.5%,而进入80年代平均每年2.3次,占总数的6.3%。其主要原因是观测仪器及观测方法的改变及观测场地的变更而造成。
大风季节分布以春季最多,共发生146次,占总数40%。主要是由于气温变暖,冷空气活动频繁,气压梯度大,产生大风机率就大。夏季次之,共产生90次,占总数的24.7%。主要是夏季雷雨天气常伴随大风,秋冬季节较少。大风以3、4两个月居多,共产生111次,占总数的30.5%,平均每年3.4次。9月最少,共产生12次,占总数的3.3%,平均每年0.36次,三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