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线路
一、国道
徐(州)西(峡)公路淮北段徐西公路(311国道),起徐州,经萧县、王寨、青龙集、永城、亳县,入河南省至西峡。市境自铜山县交界处至与萧县交界处,是市境仅有的7公里国道。民国22年(1933年)12月,海郑公路(311国道)建成萧县至铜山段17.28公里土路。民国25年,形成泥结碎石路。民国27年5月,公路破毁。民国35年4月,徐州第九专员公署,征夫抢修,恢复通车。1951年,姚楼以西段移交安徽省。1958年4月,形成3.5米宽的泥结石路,并附设牛车道。1970年,在姚楼东北500米,距铜山县楼塘4公里处改线。1971年冬,形成三级渣油结石路。1981年,拓宽路基至12米。是年,萧县7公里段移交淮北市公路站接养。1982年,全段改建成二级渣油结石路。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5000~6000车次。徐西公路是淮北市通往江苏、山东省的要道,与徐商、萧淮公路相通。
二、省道
1、萧(县)淮(滨)公路淮北段萧淮公路,起萧县,经相城、濉溪城关镇、百善、临涣、涡阳、楚店、张村、阜阳、阜南至河南省淮滨县,全长221公里。自市境与萧县处至与涡阳接界处61.85公里。民国22年(1933年),在清朝宿县百善涡阳的古驿道和相山至百善村镇大道的基础上,形成宽6米的土路。民国37年,淮海战役期间进行抢修,维持通车。1955年,路基拓宽至10米。1959年,建成晴雨通车四级砂礓路。1968年,由交通部武汉公路设计院勘测设计,建成代号称0908国防公路的三级泥结石公路。1973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公路。1981年,改建成二级渣油结石路44.25公里。1991年,改建成东岗楼至特凿公司至造纸厂宽15米、长3.5公里一级渣油结石路。是年春,濉溪县贷款进行改建按一级水泥结石路五里郢至百善16.5公里。1992年底日平均交通量5000车次。萧淮路与宿砀、宿永、韩海、临五公路相通,是市境繁忙运输干线。
2、宿(县)蒙(城)公路淮北段宿蒙公路,起宿县,经半铺、南坪、芦沟、赵集、板桥,至蒙城。市境自宿县界行宫至蒙城县界22.5公里。民国11年(1922年),华洋义赈会赈济皖北水灾,利用原有官道修筑成土路。民国19年,宿县县政府征夫修成宽4~5米的土路。民国22年,铺设宽3~4米的碎石路。民国26年,毁于交通破坏战中。民国35年8月,经抢修路基拓宽至7米。1954年,路基宽11~12米。1969年,建成四级砂礓路。80年代初,任楼煤矿开工,路面坑槽遍布。1989年,渣油罩面半铺至南坪6.9公里。1990年,改建成芦沟段6.6公里三级渣油结石路。1991年全段改建三级渣油结石公路。宿蒙公路被南京军区列入战备保障线,也是淮北矿区煤炭南运的交通能源线。
3、宿(县)永(城)公路淮北段宿永路是泗永路的一段,起泗县,经灵璧、宿县、三铺、五铺、百善、柳孜、铁佛、界首店,至永城,全长280公里。市境40.7公里。民国22年(1933年),沿睢阳大道修建成土路。抗日战争时期,毁于交通破坏战。民国35年,经抢修维持通车。淮海战役期间,中共宿西县委组织沿线群众抢修,在支前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开设定期班车。1959年,改建成四级砂礓公路。1965年,修复水毁工程7公里。1977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面39公里。1984年,铁佛街改建成二级路1.7公里。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3500~4000车次,与濉刘、萧淮、濉岳路相通,是市境横贯东西干线公路。
4、淮(北)至淮(南)公路淮北段淮淮公路,起相山,经濉溪城关镇、百善、海孜、韩村、五沟、白沙、坛城、蒙城、凤台,至淮南,全长205公里。市境68公里。与萧淮路重复29.2公里,与宿涡路重复7公里。1971年在连接四里庄至韩村自然形成的土路基础上改建成四级砂礓路13.1公里。1980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韩村至五沟路段与临涣至五沟路重复14公里。1958年,建成砂礓路。1963年,改建成泥结碎石路。1989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4.5公里。1990年,渣油表面处理8.5公里。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3000车次,与萧淮、宿砀、宿永、宿马、宿涡路相通,沿线座落百善、海孜、临涣、童亭煤矿,是淮北煤矿南运的能源交通线。
5、宿(县)至砀(山)公路淮北段宿砀路,起符离集,经宋疃、青龙山、濉溪城关镇、渠沟、钟楼、张集、青龙集,至砀山县马良集,全长137公里。市境45.5公里。横口至宋疃12公里与宿丁路重复。五里郢至市石油库6.3公里与萧淮路重复。1958年,渠沟至青龙集14.6公里修建土路。1973年,市石油库至渠沟2公里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1978年,渠青段铺筑成四级泥结石路。1985年,五里郢至宋疃10.6公里新建成二级渣油结石路。1989年,渠沟段10.5公里进行渣油罩面。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3000车次,与206国道、宿丁、濉刘、萧淮路和311国道相通,是连接铁路、公路、水路周转煤炭等物资的经济繁忙线。
6、宿(县)至涡(阳)公路淮北段宿涡路,起宿县,经薛堂、尤沟、孙疃、五沟、白沙、辉山、曹市、顺河、大呼至涡阳,全长75.2公里,市境33.5公里。民国时期,形成宽3米的土路。1955年,路基加宽至6~8米。1958年,利用挖白尤沟富余土方加宽路基至10米。是年,薛堂至五沟23公里铺筑砂礓路。1982年春,接通白沙至涡阳县境2.3公里断头路。1990年,五沟至白沙段进行渣油表面处理。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1000~1300车次,与濉刘、宿马、淮北至淮南公路相通,是市境中部东西连接线路。
7、宿(县)丁(里)公路淮北段宿丁路,起宿县,经符离集、宋疃、烈山、濉溪、和庄桥、杜集、朔里、沈集,至萧县丁里,全长70公里。市境长49.5公里。宿县至符离集为206国道之一段。横口至宋疃12公里与宿砀路重复。民国25年(1936年)濉溪至符离集23公里建成土路。民国26年建成质量很差的泥结石路。1956年,改建成四级泥结石公路。1973至1976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1978年濉溪至烈山,1985年横口至宋疃道口段改成二级渣油结石路。濉溪至沈集桥段26.5公里,1955年修筑路基宽7米土路;1958年,建成四级泥结石路;1975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1963年,和庄桥至李柿园段因地下采煤塌陷,交通中断。濉溪至沈集桥,有8处计12.7公里遭到不同程度塌陷,多年失修,部分路段勉强维持通车。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3697车次,与206国道、宿砀路相通,沿线坐落中央和地方煤矿10余对。其中濉溪至横口段是通往省城合肥的主要通道。
三、县道
1、相(山)濉(溪)公路相濉路,起孟山路立交桥,经李楼、寇湾,至濉溪东关,与宿丁路相交,长5.8公里。原为通往相山庙的乡村小道,随着城建速度加快,道路逐渐加宽,土路可通行三轮、四轮车。1981年底,改建成路基宽16米的二级渣油结石路。1992年10月,改建为红线宽45米,渣油路面宽21米,两侧各设6米地面块铺装的人行道及3米绿化带的城市道路,更名相阳路。
2、相(山)杜(集)公路相杜路,起相山铁路东道口,经马庄、高岳、岱河煤矿,至杜集,与宿丁路相交,长6.5公里。民国时期,是条古村镇大道,后逐渐形成土路。1959年,改建成四级泥结石路。1973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1992年,对道口至高岳2.86公里改建成路基宽23米、路面宽15米的渣油结石一级公路。是年,对高岳街600米段进行改建,形成路基宽18米、路面宽15.5米的渣油结石的一级公路。
3、濉(溪)至岳(集)公路濉岳路,起濉溪西环城路,经仲大庄、王埝、洪河头、铁佛、油榨、岳集,至涡阳境界止,长39.7公里。原是断续乡间道路,1956年,濉溪至仲大庄3.85公里、洪河头至铁佛6.25公里改建成宽12米土路。1962年,新建仲大庄至王埝4.5公里,改建濉溪至王埝8.35公里、宽3.5米泥结碎石路。1969年,濉溪至铁佛22.3公里改建成泥结石路。1974至1984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铁佛至岳集17.4公里,古路基保留较好;1956年,路基拓宽至12米;1970年,建成四级砂礓路。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1200~1500车次,是发展市境西南边缘乡镇经济,沟通河南省际物资交流的主要线路。
4、濉(溪)至刘(桥)公路淮北段濉刘路,起濉溪南关,经黄桥、赵集、四铺、杨柳、孙疃、南坪、芦沟、三和、陈集,入怀远至刘桥,全长120.5公里。市境长77.9公里。民国时期,在村镇大道的基础上修筑成土路。1955至1956年,修建成濉溪至孙疃45公里土路,路基加宽至10米。1958年,新建孙疃至陈集31公里。土路路基宽10米。1962年,建成四铺至孙疃16公里的四级砂礓路。并相继于1968年,建成吴新庄至四铺18.5公里四级砂礓路;1972年,建成濉溪至吴新庄、芦沟至陈集23公里四级砂礓路;1980年,建成孙疃至南坪15公里建成四级砂礓路。1985年,打通回沟至王长营4.3公里断头路,与怀远通车。1979~1989年,黄桥至郜家18公里渣油罩面。与宿蒙路重复6公里,与宿永路重复2公里,与宿涡路重复1.9公里。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1800~2000车次,与宿砀、宿永、宿涡、宿蒙路相通,是穿越濉溪县中部纵贯南北最长的县道。
5、宿(县)至马(店)公路淮北段宿马路,起宿县、经薛堂、尤沟、燕头、糟坊、孟集、小湖集、大殷家,至后马店,长32.53公里。1977年,淮北煤炭基本建设会战指挥部投资新建宿县至淮北淮南路相交处22.3公里二级渣油结石路。宿马路与淮北淮南路重复0.6公里至孟集。1986至1989年,建成孟集至小湖集4.29公里三级渣油结石路。1986年,小湖集至大殷家2.2公里形成四级泥结石路;1988年,进行渣油罩面。大殷家至后马店3.74公里是四级泥结石路。1992年,孟集至小湖集段,路面油包、坑槽较多,影响通行。
四、乡级公路
民国38年(1949年),乡道少,土路基窄,仅能间段通畜力太平车或人力独轮车。1954至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新建一些土路乡道。1958年,“河网化”形成沟成路就。1971至1974年,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下,农村土地调整,重划方字田,村与村通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成为农村干群的共识。1985年5月,蔡里乡率先新建蔡夹路8.5公里;12月,各区、乡、镇全面规划,民工建勤。修建黄(桥)陈(集)路(33公里)、铁(佛)白(沙)路(41公里)、孙(谢庄)梧(桐)路(15.3公里)、永(堌)新(安)路(24.4公里)、临(涣)杨(柳)路(23.2公里)等乡道。1992年,全市乡道有645.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8.4公里、三级113.8公里、四级408.7公里、等外级104.3公里。
五、专用公路
至1992年,全市共有专用公路15条67.9公里。专用公路历经改建已全为渣油路面。1992年专用公路统计表
1992年公路里程统计表
徐(州)西(峡)公路淮北段徐西公路(311国道),起徐州,经萧县、王寨、青龙集、永城、亳县,入河南省至西峡。市境自铜山县交界处至与萧县交界处,是市境仅有的7公里国道。民国22年(1933年)12月,海郑公路(311国道)建成萧县至铜山段17.28公里土路。民国25年,形成泥结碎石路。民国27年5月,公路破毁。民国35年4月,徐州第九专员公署,征夫抢修,恢复通车。1951年,姚楼以西段移交安徽省。1958年4月,形成3.5米宽的泥结石路,并附设牛车道。1970年,在姚楼东北500米,距铜山县楼塘4公里处改线。1971年冬,形成三级渣油结石路。1981年,拓宽路基至12米。是年,萧县7公里段移交淮北市公路站接养。1982年,全段改建成二级渣油结石路。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5000~6000车次。徐西公路是淮北市通往江苏、山东省的要道,与徐商、萧淮公路相通。
二、省道
1、萧(县)淮(滨)公路淮北段萧淮公路,起萧县,经相城、濉溪城关镇、百善、临涣、涡阳、楚店、张村、阜阳、阜南至河南省淮滨县,全长221公里。自市境与萧县处至与涡阳接界处61.85公里。民国22年(1933年),在清朝宿县百善涡阳的古驿道和相山至百善村镇大道的基础上,形成宽6米的土路。民国37年,淮海战役期间进行抢修,维持通车。1955年,路基拓宽至10米。1959年,建成晴雨通车四级砂礓路。1968年,由交通部武汉公路设计院勘测设计,建成代号称0908国防公路的三级泥结石公路。1973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公路。1981年,改建成二级渣油结石路44.25公里。1991年,改建成东岗楼至特凿公司至造纸厂宽15米、长3.5公里一级渣油结石路。是年春,濉溪县贷款进行改建按一级水泥结石路五里郢至百善16.5公里。1992年底日平均交通量5000车次。萧淮路与宿砀、宿永、韩海、临五公路相通,是市境繁忙运输干线。
2、宿(县)蒙(城)公路淮北段宿蒙公路,起宿县,经半铺、南坪、芦沟、赵集、板桥,至蒙城。市境自宿县界行宫至蒙城县界22.5公里。民国11年(1922年),华洋义赈会赈济皖北水灾,利用原有官道修筑成土路。民国19年,宿县县政府征夫修成宽4~5米的土路。民国22年,铺设宽3~4米的碎石路。民国26年,毁于交通破坏战中。民国35年8月,经抢修路基拓宽至7米。1954年,路基宽11~12米。1969年,建成四级砂礓路。80年代初,任楼煤矿开工,路面坑槽遍布。1989年,渣油罩面半铺至南坪6.9公里。1990年,改建成芦沟段6.6公里三级渣油结石路。1991年全段改建三级渣油结石公路。宿蒙公路被南京军区列入战备保障线,也是淮北矿区煤炭南运的交通能源线。
3、宿(县)永(城)公路淮北段宿永路是泗永路的一段,起泗县,经灵璧、宿县、三铺、五铺、百善、柳孜、铁佛、界首店,至永城,全长280公里。市境40.7公里。民国22年(1933年),沿睢阳大道修建成土路。抗日战争时期,毁于交通破坏战。民国35年,经抢修维持通车。淮海战役期间,中共宿西县委组织沿线群众抢修,在支前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开设定期班车。1959年,改建成四级砂礓公路。1965年,修复水毁工程7公里。1977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面39公里。1984年,铁佛街改建成二级路1.7公里。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3500~4000车次,与濉刘、萧淮、濉岳路相通,是市境横贯东西干线公路。
4、淮(北)至淮(南)公路淮北段淮淮公路,起相山,经濉溪城关镇、百善、海孜、韩村、五沟、白沙、坛城、蒙城、凤台,至淮南,全长205公里。市境68公里。与萧淮路重复29.2公里,与宿涡路重复7公里。1971年在连接四里庄至韩村自然形成的土路基础上改建成四级砂礓路13.1公里。1980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韩村至五沟路段与临涣至五沟路重复14公里。1958年,建成砂礓路。1963年,改建成泥结碎石路。1989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4.5公里。1990年,渣油表面处理8.5公里。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3000车次,与萧淮、宿砀、宿永、宿马、宿涡路相通,沿线座落百善、海孜、临涣、童亭煤矿,是淮北煤矿南运的能源交通线。
5、宿(县)至砀(山)公路淮北段宿砀路,起符离集,经宋疃、青龙山、濉溪城关镇、渠沟、钟楼、张集、青龙集,至砀山县马良集,全长137公里。市境45.5公里。横口至宋疃12公里与宿丁路重复。五里郢至市石油库6.3公里与萧淮路重复。1958年,渠沟至青龙集14.6公里修建土路。1973年,市石油库至渠沟2公里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1978年,渠青段铺筑成四级泥结石路。1985年,五里郢至宋疃10.6公里新建成二级渣油结石路。1989年,渠沟段10.5公里进行渣油罩面。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3000车次,与206国道、宿丁、濉刘、萧淮路和311国道相通,是连接铁路、公路、水路周转煤炭等物资的经济繁忙线。
6、宿(县)至涡(阳)公路淮北段宿涡路,起宿县,经薛堂、尤沟、孙疃、五沟、白沙、辉山、曹市、顺河、大呼至涡阳,全长75.2公里,市境33.5公里。民国时期,形成宽3米的土路。1955年,路基加宽至6~8米。1958年,利用挖白尤沟富余土方加宽路基至10米。是年,薛堂至五沟23公里铺筑砂礓路。1982年春,接通白沙至涡阳县境2.3公里断头路。1990年,五沟至白沙段进行渣油表面处理。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1000~1300车次,与濉刘、宿马、淮北至淮南公路相通,是市境中部东西连接线路。
7、宿(县)丁(里)公路淮北段宿丁路,起宿县,经符离集、宋疃、烈山、濉溪、和庄桥、杜集、朔里、沈集,至萧县丁里,全长70公里。市境长49.5公里。宿县至符离集为206国道之一段。横口至宋疃12公里与宿砀路重复。民国25年(1936年)濉溪至符离集23公里建成土路。民国26年建成质量很差的泥结石路。1956年,改建成四级泥结石公路。1973至1976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1978年濉溪至烈山,1985年横口至宋疃道口段改成二级渣油结石路。濉溪至沈集桥段26.5公里,1955年修筑路基宽7米土路;1958年,建成四级泥结石路;1975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1963年,和庄桥至李柿园段因地下采煤塌陷,交通中断。濉溪至沈集桥,有8处计12.7公里遭到不同程度塌陷,多年失修,部分路段勉强维持通车。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3697车次,与206国道、宿砀路相通,沿线坐落中央和地方煤矿10余对。其中濉溪至横口段是通往省城合肥的主要通道。
三、县道
1、相(山)濉(溪)公路相濉路,起孟山路立交桥,经李楼、寇湾,至濉溪东关,与宿丁路相交,长5.8公里。原为通往相山庙的乡村小道,随着城建速度加快,道路逐渐加宽,土路可通行三轮、四轮车。1981年底,改建成路基宽16米的二级渣油结石路。1992年10月,改建为红线宽45米,渣油路面宽21米,两侧各设6米地面块铺装的人行道及3米绿化带的城市道路,更名相阳路。
2、相(山)杜(集)公路相杜路,起相山铁路东道口,经马庄、高岳、岱河煤矿,至杜集,与宿丁路相交,长6.5公里。民国时期,是条古村镇大道,后逐渐形成土路。1959年,改建成四级泥结石路。1973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1992年,对道口至高岳2.86公里改建成路基宽23米、路面宽15米的渣油结石一级公路。是年,对高岳街600米段进行改建,形成路基宽18米、路面宽15.5米的渣油结石的一级公路。
3、濉(溪)至岳(集)公路濉岳路,起濉溪西环城路,经仲大庄、王埝、洪河头、铁佛、油榨、岳集,至涡阳境界止,长39.7公里。原是断续乡间道路,1956年,濉溪至仲大庄3.85公里、洪河头至铁佛6.25公里改建成宽12米土路。1962年,新建仲大庄至王埝4.5公里,改建濉溪至王埝8.35公里、宽3.5米泥结碎石路。1969年,濉溪至铁佛22.3公里改建成泥结石路。1974至1984年,改建成三级渣油结石路。铁佛至岳集17.4公里,古路基保留较好;1956年,路基拓宽至12米;1970年,建成四级砂礓路。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1200~1500车次,是发展市境西南边缘乡镇经济,沟通河南省际物资交流的主要线路。
4、濉(溪)至刘(桥)公路淮北段濉刘路,起濉溪南关,经黄桥、赵集、四铺、杨柳、孙疃、南坪、芦沟、三和、陈集,入怀远至刘桥,全长120.5公里。市境长77.9公里。民国时期,在村镇大道的基础上修筑成土路。1955至1956年,修建成濉溪至孙疃45公里土路,路基加宽至10米。1958年,新建孙疃至陈集31公里。土路路基宽10米。1962年,建成四铺至孙疃16公里的四级砂礓路。并相继于1968年,建成吴新庄至四铺18.5公里四级砂礓路;1972年,建成濉溪至吴新庄、芦沟至陈集23公里四级砂礓路;1980年,建成孙疃至南坪15公里建成四级砂礓路。1985年,打通回沟至王长营4.3公里断头路,与怀远通车。1979~1989年,黄桥至郜家18公里渣油罩面。与宿蒙路重复6公里,与宿永路重复2公里,与宿涡路重复1.9公里。1992年,日平均交通量1800~2000车次,与宿砀、宿永、宿涡、宿蒙路相通,是穿越濉溪县中部纵贯南北最长的县道。
5、宿(县)至马(店)公路淮北段宿马路,起宿县、经薛堂、尤沟、燕头、糟坊、孟集、小湖集、大殷家,至后马店,长32.53公里。1977年,淮北煤炭基本建设会战指挥部投资新建宿县至淮北淮南路相交处22.3公里二级渣油结石路。宿马路与淮北淮南路重复0.6公里至孟集。1986至1989年,建成孟集至小湖集4.29公里三级渣油结石路。1986年,小湖集至大殷家2.2公里形成四级泥结石路;1988年,进行渣油罩面。大殷家至后马店3.74公里是四级泥结石路。1992年,孟集至小湖集段,路面油包、坑槽较多,影响通行。
四、乡级公路
民国38年(1949年),乡道少,土路基窄,仅能间段通畜力太平车或人力独轮车。1954至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新建一些土路乡道。1958年,“河网化”形成沟成路就。1971至1974年,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下,农村土地调整,重划方字田,村与村通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成为农村干群的共识。1985年5月,蔡里乡率先新建蔡夹路8.5公里;12月,各区、乡、镇全面规划,民工建勤。修建黄(桥)陈(集)路(33公里)、铁(佛)白(沙)路(41公里)、孙(谢庄)梧(桐)路(15.3公里)、永(堌)新(安)路(24.4公里)、临(涣)杨(柳)路(23.2公里)等乡道。1992年,全市乡道有645.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8.4公里、三级113.8公里、四级408.7公里、等外级104.3公里。
五、专用公路
至1992年,全市共有专用公路15条67.9公里。专用公路历经改建已全为渣油路面。1992年专用公路统计表
1992年公路里程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