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矿区发展
1957年10月,华东地质局三二五地质队提交《闸河煤田第一、第二、第三井田详细勘探地质报告》,肯定了闸河煤田这一煤层积聚地区具有开采价值。11月,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成立“闸河煤矿筹备处”,筹备开发闸河煤田。1958年初,全国掀起“大跃进”的浪潮,淮北矿区的开发筹备工作也随之加紧进行。3月12日,原闸河煤矿筹备处撤销,成立统一领导濉溪(包括烈山)地方煤矿筹建工作的“安徽省濉溪煤矿筹备处”。4月,煤炭部又成立闸河煤矿筹备处。5月5日,建立了淮北煤矿筹备处,其它筹备处随之撤销。淮北煤矿筹备处的成立,拉开了大规模开发淮北矿区的序幕。
淮北矿区建设的初期,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创业阶段。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同时在“大跃进”形势的影响下,淮北煤矿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夸大了有利条件,低估和忽视了客观存在的困难。1958年7至10月,先后有10个井筒破土动工,连同1957年下半年已经开工的烈山斜井,在40多公里的基建线上,共有23个井筒在开挖。这种盲目的行动超越了客观许可的条件,人力、物力、财力远远跟不上工程进展的需要。有的井筒刚开工不久不得不停工,已经开挖的井筒先后报废了10个。1959年3月筹备处召开会议,决定缩短基建战线,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先易后难,打一个成一个,力争早日出煤,并定下具体目标:保三(烈山斜井和竖井、袁庄)、抓二(张大庄、蔡王庄)、两个小井上马(沈庄、姚楼)。此后,建井速度大大加快。1959年4月1日,烈山斜井(后定名为烈山一矿)移交生产,是年出煤28万吨。是年12月31日,烈山竖井(烈山二矿)、袁庄矿、沈庄矿简易移交生产,总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原煤132万吨。
1960年2月,淮北煤矿筹备处撤销,成立濉溪矿务局,随后设立濉溪市。建局设市,标志着淮北矿区的筹建工作基本完成,进入了淮北煤炭工业发展的新阶段。
从1960到1962年底,全矿区又有张大庄、朱庄、相城3对矿井建成投产,全局共建成矿井7对,总设计能力年产原煤292万吨。但是,1960至1962年的生产任务都没有完成,1962年仅出煤170万吨。同时,已投产的矿井由于仓促上马,企业自身条件先天不足,开工不久就暴露出严重的采掘接替紧张的矛盾。针对现状,濉溪矿务局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把矿井调整补套工程放在首位。1964年和1965年,分别生产原煤202.75万吨和218.69万吨,比计划产量超产20多万吨。到1966年,全局已有8对生产矿井,总设计能力为年产原煤438万吨。矿区还建成了电厂、水泥支架厂、机修厂等附属企业。铁路、公路和输电线路陆续建成使用。职工住宅、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等陆续建成并日臻完善,一个新兴的煤炭工业基地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文化大革命”初,一大批为开发淮北矿区有贡献的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受迫害,煤矿秩序混乱。1970年,煤炭工业部在萍乡矿务局召开会议,针对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后全国形成的“大跃进”形势,提出以煤炭翻番保钢铁翻番的口号。濉溪矿务局经过讨论,决定用“多打井”的办法来提高煤炭产量。1970年12月,跃进九矿简易移交生产,设计能力为年产原煤150万吨。是年,全局原煤产量超过500万吨。1971年7月,跃进十矿移交生产。1972年8月,淮北选煤厂移交生产。是年,全矿区出煤674万吨,超过年产651万吨的总体设计能力。1975年12月,石台煤矿移交生产。1976年,淮北矿务局煤炭产量突破1000万吨,超过全局矿井总设计能力的53.6%,确立了淮北矿区作为国家重点能源基地之一的地位。
自1976年起,淮北矿务局决定走老矿挖潜、技术改造的道路,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发新区,争取煤炭生产持续增长。到1980年,全局共完成老矿挖潜投资6104.96万元,革新改造使用资金计15253.71万元,井巷进尺17295米,新建房屋156497平方米,促进了煤炭生产。1976到1980年,煤炭产量在达到年产原煤1000万吨以后每年仍以94.8万吨的增长幅度稳步上升。
1981年以后,淮北矿务局原煤产量每年都在1300万吨以上,1992年达1424.1万吨。降低坑木消耗采煤、掘进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矿区的基本建设贯彻煤炭部关于“三上”(把规模、速度、质量打上去)、“两下”(施工周期及成本要降下去)的要求,围绕加强环节改造,提高矿区综合生产能力,突出重点、狠抓平衡。1988年,淮北矿务局评为煤炭工业省级企业,1990年跨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1992年被评为国家特大型企业。1992年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8.72亿元,职工115269人。到1992年底,淮北矿务局共有沈庄、袁庄、朔里、石台、岱河、张庄、朱庄、相城、杨庄、朱仙庄、芦岭、海孜、临涣、童亭14对大中型生产矿井,有桃园和祁南2对在建矿井;有淮北选煤厂、石台选煤厂、临涣选煤厂、张庄选煤厂、芦岭选煤厂、朱仙庄选煤厂、袁庄选煤厂、第一机电修配厂、第二机电修配厂、矿务局水泥厂、矿务局九一○厂等辅助生产单位。
为加快煤炭开采,安徽省于1984年3月在淮北矿区成立皖北矿务局(局机关设在宿州)。到1992年,皖北矿务局共有生产矿井5对:孟庄、毛郢孜、前岭、刘桥一矿、百善矿,生产煤种有气煤、肥煤、瘦煤、无烟煤和天然焦,年生产能力计285万吨。在建矿井2对:任楼矿和刘桥二矿,设计年生产能力210万吨。1992年创工业产值1.67亿元,拥有固定资产1804.68万元,职工22415人。
淮北矿区建设的初期,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创业阶段。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同时在“大跃进”形势的影响下,淮北煤矿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夸大了有利条件,低估和忽视了客观存在的困难。1958年7至10月,先后有10个井筒破土动工,连同1957年下半年已经开工的烈山斜井,在40多公里的基建线上,共有23个井筒在开挖。这种盲目的行动超越了客观许可的条件,人力、物力、财力远远跟不上工程进展的需要。有的井筒刚开工不久不得不停工,已经开挖的井筒先后报废了10个。1959年3月筹备处召开会议,决定缩短基建战线,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先易后难,打一个成一个,力争早日出煤,并定下具体目标:保三(烈山斜井和竖井、袁庄)、抓二(张大庄、蔡王庄)、两个小井上马(沈庄、姚楼)。此后,建井速度大大加快。1959年4月1日,烈山斜井(后定名为烈山一矿)移交生产,是年出煤28万吨。是年12月31日,烈山竖井(烈山二矿)、袁庄矿、沈庄矿简易移交生产,总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原煤132万吨。
1960年2月,淮北煤矿筹备处撤销,成立濉溪矿务局,随后设立濉溪市。建局设市,标志着淮北矿区的筹建工作基本完成,进入了淮北煤炭工业发展的新阶段。
从1960到1962年底,全矿区又有张大庄、朱庄、相城3对矿井建成投产,全局共建成矿井7对,总设计能力年产原煤292万吨。但是,1960至1962年的生产任务都没有完成,1962年仅出煤170万吨。同时,已投产的矿井由于仓促上马,企业自身条件先天不足,开工不久就暴露出严重的采掘接替紧张的矛盾。针对现状,濉溪矿务局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把矿井调整补套工程放在首位。1964年和1965年,分别生产原煤202.75万吨和218.69万吨,比计划产量超产20多万吨。到1966年,全局已有8对生产矿井,总设计能力为年产原煤438万吨。矿区还建成了电厂、水泥支架厂、机修厂等附属企业。铁路、公路和输电线路陆续建成使用。职工住宅、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等陆续建成并日臻完善,一个新兴的煤炭工业基地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文化大革命”初,一大批为开发淮北矿区有贡献的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受迫害,煤矿秩序混乱。1970年,煤炭工业部在萍乡矿务局召开会议,针对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后全国形成的“大跃进”形势,提出以煤炭翻番保钢铁翻番的口号。濉溪矿务局经过讨论,决定用“多打井”的办法来提高煤炭产量。1970年12月,跃进九矿简易移交生产,设计能力为年产原煤150万吨。是年,全局原煤产量超过500万吨。1971年7月,跃进十矿移交生产。1972年8月,淮北选煤厂移交生产。是年,全矿区出煤674万吨,超过年产651万吨的总体设计能力。1975年12月,石台煤矿移交生产。1976年,淮北矿务局煤炭产量突破1000万吨,超过全局矿井总设计能力的53.6%,确立了淮北矿区作为国家重点能源基地之一的地位。
自1976年起,淮北矿务局决定走老矿挖潜、技术改造的道路,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发新区,争取煤炭生产持续增长。到1980年,全局共完成老矿挖潜投资6104.96万元,革新改造使用资金计15253.71万元,井巷进尺17295米,新建房屋156497平方米,促进了煤炭生产。1976到1980年,煤炭产量在达到年产原煤1000万吨以后每年仍以94.8万吨的增长幅度稳步上升。
1981年以后,淮北矿务局原煤产量每年都在1300万吨以上,1992年达1424.1万吨。降低坑木消耗采煤、掘进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矿区的基本建设贯彻煤炭部关于“三上”(把规模、速度、质量打上去)、“两下”(施工周期及成本要降下去)的要求,围绕加强环节改造,提高矿区综合生产能力,突出重点、狠抓平衡。1988年,淮北矿务局评为煤炭工业省级企业,1990年跨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1992年被评为国家特大型企业。1992年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8.72亿元,职工115269人。到1992年底,淮北矿务局共有沈庄、袁庄、朔里、石台、岱河、张庄、朱庄、相城、杨庄、朱仙庄、芦岭、海孜、临涣、童亭14对大中型生产矿井,有桃园和祁南2对在建矿井;有淮北选煤厂、石台选煤厂、临涣选煤厂、张庄选煤厂、芦岭选煤厂、朱仙庄选煤厂、袁庄选煤厂、第一机电修配厂、第二机电修配厂、矿务局水泥厂、矿务局九一○厂等辅助生产单位。
为加快煤炭开采,安徽省于1984年3月在淮北矿区成立皖北矿务局(局机关设在宿州)。到1992年,皖北矿务局共有生产矿井5对:孟庄、毛郢孜、前岭、刘桥一矿、百善矿,生产煤种有气煤、肥煤、瘦煤、无烟煤和天然焦,年生产能力计285万吨。在建矿井2对:任楼矿和刘桥二矿,设计年生产能力210万吨。1992年创工业产值1.67亿元,拥有固定资产1804.68万元,职工224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