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矿井建设
一、总体规划
1963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编制了《淮北矿区三年调整规划》。1964年,编制《淮北生产矿区长远规划》。1973年9月,编制《1974~1980年矿井技术改造规划》,后又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淮北矿区的实际情况,编制《1975~1985年淮北矿区“五五”、“六五”十年远景规划》、《1977~1979年淮北矿务局挖潜翻番规划》、《1981~2000年淮北矿区总体长远规划》。1985年编制《淮北矿区国土规划》、《1985~2005年二十年规划》、《1985~2015年淮北矿区发展远景规划》。
1976年,安徽煤矿设计院提出的淮北矿区总体设计,得到国家批准。1982年,中国科协以华罗庚教授为首组织多名专家,提出淮北煤田开发的论证方案,国家计委以计燃字(82)724号文正式批准。根据总体设计和开发方案,淮北矿区15年的建设规模、开发顺序、建井速度和配套工程的同步建设原则逐步付诸实施。
1、建设规模设想在远景发展设想中,安排新区宿县矿区、临涣矿区、涡北矿区建设9对矿井(设计能力990万吨/年)及与之同步建设相应的选煤厂和公用工程。
2、建井顺序设想本着“先肥后瘦、先易后难”的原则,对提出精查报告并完成初步设计的界沟矿井(60万吨/年)、许疃矿井(150万吨/年)争取在“七五”计划期间开工。祁南(180万吨/年)、祁东(150万吨/年)已有精查报告,祁南矿先开工建设。其他新井建设本着先宿县矿区、后外围的原则,逐步发展。
二、矿井设计
淮北矿区在开发、建设初期,各生产矿井根据规划要求,由上海煤矿设计院设计。1964年,淮北矿务局成立设计室。设有采矿、机电、土建、预算、生产管理等科室。主要承担各类矿井的延深、扩建、技术改造工程和新建中、小型矿井的整体设计,局属厂、院、校的改扩建、新建工程及其他工业和民用建筑的设计。
至1992年,淮北矿区统配煤矿14对,省属煤矿5对。在建矿井:刘桥二矿,由合肥煤炭设计院设计,设计年产60万吨;任楼矿,由原兖州煤矿设计院设计,年产150万吨;桃园矿,设计能力为年产90万吨。
1992年淮北矿区生产矿井简况一览表
三、矿井建设
1958年初,根据党中央全国办企业的方针,共有5个单位来淮北投资建设煤矿。其中,安徽省公安厅投资410万元,治淮委员会(该会撤销后改由安徽省水利厅拨款)投资222万元,煤炭工业部及安徽省煤炭工业厅和淮河以北诸县投资1461.4万元。是年3月底,大规模的建井工作开始。除烈山斜井于1957年7月动工外,8至10月间,破土动工的有烈山竖井、马庄南矿井、朱庄矿井、张大庄矿井、沈庄矿井、袁庄矿井、姚楼矿井、马庄北矿井、皇后窑南矿井、土型矿井、陈小庄矿井、丁楼矿井、洪庄矿井、相城孜矿井、皇后窑北矿井、杨庄矿井及朱庄南矿井等17对矿井。1959年计划投资约8000万元,新建、续建矿井12对,设计能力648万吨,实际完成投资3819.2万元。新建的董王庄矿井开工,其余计划新建矿井均未开工。1960年计划新建、续建、改建矿井13对,设计生产能力621万吨。实际施工仅8对矿井,重点工程是张大庄和朱庄2对矿井。1958至1960年,淮北矿区重点抓好矿建工程的同时,龙河、岱河、雷河的改道工程,矿区铁路、公路的修建工程以及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和附属工厂的建设等土建工程也在同步进行。
1961至1963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矿区开始压缩投资规模,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把矿井的调整补套工程放在首位。1961年全局停建了水泥厂、钢铁厂。1963年停建了淮北选煤厂、张大庄矿选煤厂、朔里矿、马庄矿、孔庄矿、朱仙庄矿。经煤炭部批准,自1961年起分别对烈山、袁庄、沈庄、张大庄等矿重点补套,同时对朱庄、相城孜两矿进行充实提高。经过3年调整,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矿井系统得以完善,开拓煤量可采期上升到2.97年。至1966年,全局先后建成投产8对矿井。
1966至1976年,矿区生产和建设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但在九届二中全会后全国形成的“大跃进”形势影响下,仍不断发展。1970至1975年,新建和续建芦岭、朔里、石台、刘桥、朱仙庄等矿井的同时,开拓了十大主力采区。1976年以后,基本建设重点是临涣煤田和宿县煤田。开工兴建了临涣、海孜、童亭、桃园、祁南、任楼、刘桥二矿等矿井。
70年代,淮北矿务局进行了矿井改造的基建工程,全局9个矿井中开拓十大重点采区,增加可采储量4309万吨,总设计能力370万吨,设计井巷工程量72683米。袁庄矿东一采区,设计年产35万吨;张庄矿十一采区,设计年产40万吨;朱庄矿十采区,设计年产40万吨;岱河矿二采区,设计年产30万吨;杨庄矿五一采区,设计年产50万吨;杨庄矿六采区,设计年产35万吨;沈庄矿西三采区,设计年产25万吨;芦岭矿四采区,设计年产60万吨;朔里矿西二采区,设计年产25万吨;相城矿七采区,设计年产30万吨。同时,分别对9对矿井进行挖潜、扩建、技术改造,投资资金累计为7414.67万元,完成井巷工程量17295米,增建新副井5座、风井3座,井下缓冲煤仓4座,地面煤仓5座,扩建地面变电所4座,扩建机修厂3座。
80年代,淮北矿务局进行了十大贯通工程的基建。总工程量26079米。其中袁庄矿的主、副暗斜井贯通工程,副暗斜井与二水平一采区贯通工程;张庄矿的正石门与炸药库回风上山贯通工程,正石门与二水平五采区贯通工程,正石门与二水平二采区贯通工程;岱河矿的东一石门与二水平十四采区贯通工程;杨庄矿的主暗斜井与二水平五一采区贯通工程,主暗斜井与新副井贯通工程,正石门与二水平五二采区贯通工程,土型风井与一水平东大巷贯通工程。
至1992年底,淮北煤矿基建单位施工建成或在建矿井共24对。
1963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编制了《淮北矿区三年调整规划》。1964年,编制《淮北生产矿区长远规划》。1973年9月,编制《1974~1980年矿井技术改造规划》,后又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淮北矿区的实际情况,编制《1975~1985年淮北矿区“五五”、“六五”十年远景规划》、《1977~1979年淮北矿务局挖潜翻番规划》、《1981~2000年淮北矿区总体长远规划》。1985年编制《淮北矿区国土规划》、《1985~2005年二十年规划》、《1985~2015年淮北矿区发展远景规划》。
1976年,安徽煤矿设计院提出的淮北矿区总体设计,得到国家批准。1982年,中国科协以华罗庚教授为首组织多名专家,提出淮北煤田开发的论证方案,国家计委以计燃字(82)724号文正式批准。根据总体设计和开发方案,淮北矿区15年的建设规模、开发顺序、建井速度和配套工程的同步建设原则逐步付诸实施。
1、建设规模设想在远景发展设想中,安排新区宿县矿区、临涣矿区、涡北矿区建设9对矿井(设计能力990万吨/年)及与之同步建设相应的选煤厂和公用工程。
2、建井顺序设想本着“先肥后瘦、先易后难”的原则,对提出精查报告并完成初步设计的界沟矿井(60万吨/年)、许疃矿井(150万吨/年)争取在“七五”计划期间开工。祁南(180万吨/年)、祁东(150万吨/年)已有精查报告,祁南矿先开工建设。其他新井建设本着先宿县矿区、后外围的原则,逐步发展。
二、矿井设计
淮北矿区在开发、建设初期,各生产矿井根据规划要求,由上海煤矿设计院设计。1964年,淮北矿务局成立设计室。设有采矿、机电、土建、预算、生产管理等科室。主要承担各类矿井的延深、扩建、技术改造工程和新建中、小型矿井的整体设计,局属厂、院、校的改扩建、新建工程及其他工业和民用建筑的设计。
至1992年,淮北矿区统配煤矿14对,省属煤矿5对。在建矿井:刘桥二矿,由合肥煤炭设计院设计,设计年产60万吨;任楼矿,由原兖州煤矿设计院设计,年产150万吨;桃园矿,设计能力为年产90万吨。
1992年淮北矿区生产矿井简况一览表
三、矿井建设
1958年初,根据党中央全国办企业的方针,共有5个单位来淮北投资建设煤矿。其中,安徽省公安厅投资410万元,治淮委员会(该会撤销后改由安徽省水利厅拨款)投资222万元,煤炭工业部及安徽省煤炭工业厅和淮河以北诸县投资1461.4万元。是年3月底,大规模的建井工作开始。除烈山斜井于1957年7月动工外,8至10月间,破土动工的有烈山竖井、马庄南矿井、朱庄矿井、张大庄矿井、沈庄矿井、袁庄矿井、姚楼矿井、马庄北矿井、皇后窑南矿井、土型矿井、陈小庄矿井、丁楼矿井、洪庄矿井、相城孜矿井、皇后窑北矿井、杨庄矿井及朱庄南矿井等17对矿井。1959年计划投资约8000万元,新建、续建矿井12对,设计能力648万吨,实际完成投资3819.2万元。新建的董王庄矿井开工,其余计划新建矿井均未开工。1960年计划新建、续建、改建矿井13对,设计生产能力621万吨。实际施工仅8对矿井,重点工程是张大庄和朱庄2对矿井。1958至1960年,淮北矿区重点抓好矿建工程的同时,龙河、岱河、雷河的改道工程,矿区铁路、公路的修建工程以及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和附属工厂的建设等土建工程也在同步进行。
1961至1963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矿区开始压缩投资规模,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把矿井的调整补套工程放在首位。1961年全局停建了水泥厂、钢铁厂。1963年停建了淮北选煤厂、张大庄矿选煤厂、朔里矿、马庄矿、孔庄矿、朱仙庄矿。经煤炭部批准,自1961年起分别对烈山、袁庄、沈庄、张大庄等矿重点补套,同时对朱庄、相城孜两矿进行充实提高。经过3年调整,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矿井系统得以完善,开拓煤量可采期上升到2.97年。至1966年,全局先后建成投产8对矿井。
1966至1976年,矿区生产和建设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但在九届二中全会后全国形成的“大跃进”形势影响下,仍不断发展。1970至1975年,新建和续建芦岭、朔里、石台、刘桥、朱仙庄等矿井的同时,开拓了十大主力采区。1976年以后,基本建设重点是临涣煤田和宿县煤田。开工兴建了临涣、海孜、童亭、桃园、祁南、任楼、刘桥二矿等矿井。
70年代,淮北矿务局进行了矿井改造的基建工程,全局9个矿井中开拓十大重点采区,增加可采储量4309万吨,总设计能力370万吨,设计井巷工程量72683米。袁庄矿东一采区,设计年产35万吨;张庄矿十一采区,设计年产40万吨;朱庄矿十采区,设计年产40万吨;岱河矿二采区,设计年产30万吨;杨庄矿五一采区,设计年产50万吨;杨庄矿六采区,设计年产35万吨;沈庄矿西三采区,设计年产25万吨;芦岭矿四采区,设计年产60万吨;朔里矿西二采区,设计年产25万吨;相城矿七采区,设计年产30万吨。同时,分别对9对矿井进行挖潜、扩建、技术改造,投资资金累计为7414.67万元,完成井巷工程量17295米,增建新副井5座、风井3座,井下缓冲煤仓4座,地面煤仓5座,扩建地面变电所4座,扩建机修厂3座。
80年代,淮北矿务局进行了十大贯通工程的基建。总工程量26079米。其中袁庄矿的主、副暗斜井贯通工程,副暗斜井与二水平一采区贯通工程;张庄矿的正石门与炸药库回风上山贯通工程,正石门与二水平五采区贯通工程,正石门与二水平二采区贯通工程;岱河矿的东一石门与二水平十四采区贯通工程;杨庄矿的主暗斜井与二水平五一采区贯通工程,主暗斜井与新副井贯通工程,正石门与二水平五二采区贯通工程,土型风井与一水平东大巷贯通工程。
至1992年底,淮北煤矿基建单位施工建成或在建矿井共24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