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品种使用
1、小麦50年代中期,从陕西引进碧蚂1号良种。至50年代末60年代初,碧蚂1号替代以西南成为主的一批农家品种,成为当家品种,它的使用标志着淮北市小麦良种推广的开始。进入60年代,除大田以碧蚂1号为当家品种外,小麦新品种引进较多。主要推广品种有内乡5号、阿夫、济南2号、南大2419等。70年代小麦当家品种为丰产3号和泰山1号,其间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还有高八、百泉40、泰山4号、郑引1号等。这些品种的推广为第二次小麦品种更新。1980至1992年,小麦主要推广品种有博爱74-22、西安8号、宝丰7228、安农7959、郑州761、陕农74-100、徐州21、冀84-5418等。
2、黄豆60年代,始引进优良品种,主要有徐州647、临泉茶豆、沛县大白角、天鹅蛋等。但由于种植习惯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引进品种推广面积较小。大田生产仍以农家品种豌豆团、牛毛黄、小油豆为主,其中小油豆种植面积最大,占黄豆播种面积的30%左右。70年代,农家品种被逐步淘汰,生产用种趋于良种化。其间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徐豆2号(70年代后期成为当家品种)、徐豆1号(1974年引进,70年代中期有较大种植面积)、丰收黄(1977年引进,70年代后期种植面积较大),同时推广的还有义丰8号、齐黄5号等品种。70年代末,引进跃进5号,由于产量高、商品性好,很快得到大面积推广,成为80年代初、中期当家品种。80年代后期至1992年,推广豫豆2号、鲁豆2号,其中豫豆2号推广种植面积较大。
3、玉米1958至1968年,主栽品种有金皇后、白马牙、六安火燥子、黄马牙、小粒黄等常规农家品种,单产水平低,最高年份亩产仅60公斤。1969年,引入玉米杂交种双跃3号。1969至1975年,属杂交种应用的探索期,常规农家品种被淘汰,双交种与单交种同时推广,并逐步由单交种所取代。无明显当家品种,主要推广品种有双跃3号、郑单2号、白单4号、华威单交等。1976年,引入鲁原单4号、中单2号,由于其产量性状优异,适应当地栽培习惯,很快成为当家品种,播种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70%。80年代初期,烟单14引进,并逐步代替中单2号成为当家品种。同期引进的优良品种掖单2号,因高产性状优异,自1991年开始成为当家品种,播种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60%。至1992年玉米杂交种推广面积较大的还有丹玉13、掖单4号、掖单12、掖单13等优良品种。
4、高粱五六十年代所用品种均为农家品种,主要有二柳子、黑柳子、黄柳子、黄罗伞、黄米糙、披头散、铁杆糙、西河柳、竹杆青等品种。1969年,开始试种杂交高梁,1973至1976年,杂交高梁种植面积达到顶峰,平均每年播种13.4万亩,当家品种为原杂10号、晋杂5号、原杂12等。由于推广的杂交高梁品种产量虽较农家品种有所提高,但秸杆较短,兼用性差,没有被接受,1977年起逐步转为继续使用农家品种。
5、山芋1954年引进胜利百号,为当家品种,栽培面积占全市山芋面积的90%。1980年,从江苏省徐州地区农科所引进优良品种徐薯18,该品种产量高、品质好,它的推广取代了胜利百号。到90年代初期,栽培面积占山芋面积的90%以上。
6、棉花50年代末期,主栽品种为斯字5号,1959年种植面积8万余亩。60年代,推广岱字15号,基本普及全市,种植面积20多万亩。进入70年代逐年减少,至70年代中期被淘汰。70年代后期,徐州142取代岱字15号成为主栽品种。80年代初期,种植面积较大的有鲁棉1号,但因品质差,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而被禁止种植。1980年引进优良品种徐州514,并在鲁棉1号淘汰后开始大面积推广。80年代末期,引进并推广泗棉2号。至1992年,徐州514和泗棉2号两个品种成为淮北市春棉的主栽品种。夏棉优良品种,始于80年代中期引进,至1992年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主要推广品种有皖夏棉1号、中棉10号、聊棉9号、中棉16号,其中淮北市自育的皖夏棉1号为主栽品种。
7、瓜类1980年以前,甜瓜种植一直使用农家品种,主要有羊角蜜、黑皮瓜、青皮脆等。进入80年代,开始引进伊丽沙白、金旦子等优良品种,但种植面积不大。直到1992年,农家品种仍占主要地位。
在1980年以前,西瓜全部使用农家品种,栽培面积较大的有花手巾条、核桃纹、三白瓜等。80年代,引进杂交西瓜新品种,很快取代农家品种。到1990年,除晚熟品种三白瓜仍有零星种植外,西瓜栽培用种已基本实现杂交化,主要品种有新澄1号、郑杂5号、兰州P2、新红宝等。
二、良种繁殖
1、常规良种繁殖建市时,良种繁殖工作遵循“主要依靠农业社自选、自繁、自留、自用、国家辅之调剂”即“四自一辅”的方针,社队自留自用。具体做法是片选结合穗选,去杂去劣。这种状况一直沿续到70年代末期。
1980年以后,种子工作方针由“四自一辅”转为“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种子系统以国营良(原)种场为基础,逐步发展了社队良种繁殖基地和特约良种繁殖基地,开始了种子专业化生产。常规品种繁殖面积逐步扩大。1981至1990年,良种繁殖面积年平均达到1.50万亩,主要繁殖小麦、黄豆、棉花等大宗作物种子。1991年,小麦生产统一供种,提出大田用种不回头,彻底改变品种“多、乱、杂”的状况。并制订“773”工程计划,即原种生产300亩,一级良种生产7000亩,二级良种生产7万亩。
2、蔬菜良种繁殖1980年以前,属于群众自发留种。濉溪县南坪、双堆等地,菠菜、芫荽繁殖面积一直稳定在1~2万亩,其种子销往全国各地,在国内有较大影响,主要品种为园叶菠菜、尖叶菠菜、大粒芫荽、小粒芫荽。进入80年代,由于缺乏新品种引进及原有品种严重退化,种子质量降低,已不能满足蔬菜用种的需要。1984年,市种子公司开始蔬菜良种繁殖工作,最初承担安徽省种子公司早丰1号杂交辣椒制种。1987年与北京市大白菜研究中心合作,进行小杂56大白菜杂交制种,以后又陆续引进玻璃脆芹菜、日本春秋大叶菠菜、西宁莴苣、小青菜、美国无支架豇豆等优良品种进行繁殖。1991年,蔬菜良种繁殖面积近600亩,成为省内最大的蔬菜良种基地。1992年,蔬菜种子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面积近1000亩。是年,由省种子公司牵头,市种子公司与淮南市种子公司、芜湖市种子公司、六安市种子公司5个单位联合成立安徽省蔬菜种子联营公司,并添置精选、加工、包装设备,初步形成了蔬菜种子专业化公司的雏形。
3、杂交制种1976年,濉溪县农科所开始杂交水稻亲本繁殖与杂交制种。到1983年,平均每年种植面积100亩左右。1983年,淮北市种子管理站在任圩乡梁庄村进行千亩连片杂交玉米制种,平均亩产99公斤,总产10万公斤,达到了全市杂交制种的高峰。1984年起,由于东北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迅速发展,其种子以优质、低价严重冲击内地种子生产基地,市杂交玉米制种工作停止,生产用种依靠外调。是年,杂交水稻繁殖与制种也由于省内良种繁殖基地的集中而取消。
4、南方繁殖良种1969年、1970年、1983年,共组织3次赴海南岛进行良种繁殖,繁殖水稻、高梁、棉花、黄豆良种1.35万公斤。80年代中期起,年年进行南方繁殖棉花良种。
附:淮北市良种场
1972年由原红旗农场农业队改建而成,场址位于新濉河西岸、朱桥头北1450米处,时占土地200亩,其中耕地180亩,正式职工2人,其余均为临时工。1979年以前,以一般性农业生产为主。
1980年始,以小麦、大豆等农作物良种繁育为主,兼水稻、玉米杂交制种。至1982年,每年杂交制种30余亩,其中杂交稻10余亩,亩产杂交稻种25公斤左右;杂交玉米20余亩,亩产杂交玉米种80~90公斤。1984年,工人开始土地承包,每人8亩,每亩上交承包费50元,承包期3年。1989至1990年,场部将承包地全部收回,统一安排生产。其间,除繁育粮食作物良种外,还进行豆角、白菜、茄子、辣椒等蔬菜制种。1991年起,开展第二次承包,每个工人8亩,每亩上交承包费100元。1992年,以棉种制种、繁育为主,兼繁小麦、大豆良种。
该场属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全民事业单位,1992年底,有职工36人,其中退休工人8人,干部6人。
1982年至1989年市良种场良种繁育统计表

三、良种选育
1、小麦濉麦1号,60年代末由濉溪县农科所育成。濉麦2号、3号,70年代由濉溪县临涣张楼大队农科站农民技术员赵满芳相继选育。濉麦4号,80年代初由濉溪县农科所农艺师朱怀宝选育,1985年通过省级鉴定,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该品种晚播、早熟、丰产、优质,粗蛋白含量14%以上,年播种达24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7%。濉麦5号由朱怀宝育成,1976年以诺罗萨德六十作母本,郑州744为父本,经有性杂交,于1982年育成;1986年3月,经安徽省小麦专业组审定通过,定为此名(原系号7649)。
2、棉花1979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张家宪以聊夏棉1号为基础材料,对变异单株经过一年集团选择,二年系统选择,于1982年育成棉花新品种皖夏棉1号,即皖棉4号。1983至1985年稳定后,1986至1988年参加安徽省及全国长江流域品种试验,皮棉单产历年均居参试品种的第一位。1990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1年获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0年,张家宪从中棉所7号的变异株经多年系统选择,于1988年育成棉花新品种皖夏棉2号,即皖棉6号。1989至1990年参加安徽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其皮棉产量居参试品种的首位,199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下一篇:第三节 肥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