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子
1958年5月,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在淮北矿区设立机构,淮北金融业由此发端。1961年2月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濉溪市支行,金融业开始全面发展。年底,全市存款为546万元,贷款为1343万元,货币净投放量达1394万元,市场货币流通量大于可供商品量,致使社会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资料价格高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从1962年开始,贯彻中央“八字方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到1965年末,全市存款为538万元,贷款为712万元,货币净投放量为1099万元,通涨局势得到有效控制。“文化大革命”期间,金融业受到严重影响,信贷管理松弛,企业挤占、挪用公款现象严重,资金周转缓慢。1972年,贯彻全国银行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银行信贷工作管理。金融形势有所好转,信贷着重支持了工业生产和扩大商品供销,特别是支持了地方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到1975年底,地方工业贷款占全部工业贷款的比重已升至5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市金融体制改革也初见成效。1980年4月,由中国人民银行淮北市支行分设出中国农业银行淮北市支行。1984年1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淮北市支公司成立。1985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淮北市支行正式设立,中国人民银行淮北市支行改称中国人民银行淮北分行,专门行使和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作用。1987年2月市属信托投资公司成立。1987年12月中国银行淮北市支行成立。1991至1992年相继成立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所属4家信托投资公司淮北办事处。1986至1992年相继成立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城市信用社7家。到1992年,全市领有经营许可证的金融机构共274个,正式职工2411人。一个以中国人民银行淮北分行为中心,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为主体,包括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金融业务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实行的“统收统支”的信贷管理体制,实行“实贷实存”的管理制度,使各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强了资金观念。到1992年末,全市存款总余额达193366万元,增强了信贷实力,全市贷款总余额达194345万元,基本实现信贷平衡。全市在继续发展和不断完善信贷、结算、储蓄、现金收支等传统银行业务的同时,改进服务,创新信用工具,广泛拓展业务领域,外汇、保险、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代理业务,证券买卖和资金市场等业务也相继开办、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市金融体制改革也初见成效。1980年4月,由中国人民银行淮北市支行分设出中国农业银行淮北市支行。1984年1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淮北市支公司成立。1985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淮北市支行正式设立,中国人民银行淮北市支行改称中国人民银行淮北分行,专门行使和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作用。1987年2月市属信托投资公司成立。1987年12月中国银行淮北市支行成立。1991至1992年相继成立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所属4家信托投资公司淮北办事处。1986至1992年相继成立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城市信用社7家。到1992年,全市领有经营许可证的金融机构共274个,正式职工2411人。一个以中国人民银行淮北分行为中心,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为主体,包括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金融业务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实行的“统收统支”的信贷管理体制,实行“实贷实存”的管理制度,使各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强了资金观念。到1992年末,全市存款总余额达193366万元,增强了信贷实力,全市贷款总余额达194345万元,基本实现信贷平衡。全市在继续发展和不断完善信贷、结算、储蓄、现金收支等传统银行业务的同时,改进服务,创新信用工具,广泛拓展业务领域,外汇、保险、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代理业务,证券买卖和资金市场等业务也相继开办、发展。